永历十年正月二十四,广东韶州府英德县。
县城左近的村镇已经被明军清空了,起初,黄兴是准备将这些百姓们收敛回城,用以充当民夫,他也确实是这么做的。奈何,随后他很快却发现入城的百姓实在是太多了,就干脆将这些百姓又送往滃溪上游的翁源县地界。
转移人口、搜罗物资、破坏官道和码头、填埋水井,坚壁清野的工作黄兴从一旦得到消息就立刻开始做了起来。只可惜,大战在即,需要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尤其是城池的加固,以及城守设施的修缮和新立就更是让他挠头不已。等到清军迅速赶来,探马已经逼近城池的时候,这些工作依旧没有能够来得及做完。
城墙的加固还在继续,但是时间显然已经不够用了。清军大举南下,是借助于湟水的水道,唯独是万余大军,连州和沿途的阳山实在凑不出太多的船只来,才会导致大军临城的时间推移到了今时今日。
洪承畴是临时起意,更是随机应变,就像是陈凯在广西空虚的情况下逆向思维,不去救援广西,反倒是集中优势力量猛攻洪承畴所必守的南赣地区一样,洪承畴也同样选择了经连州三县进取北江水道这条生命线的重要节点英德县。但是于连州三县的清廷官吏、地方势力而言,就全然是措手不及,一如即将面临围城之困的黄兴那般。
游骑出没,马宝赶在洪承畴的大军抵达洸口前总算是抢先一步进了城。不过,抢先的也仅仅是一步罢了。
英德县城内的三将迅速的明确了战守权责,清军那边也很快就抵近城下。洸口,位于英德县城稍下游一些,清军是顺流而下,直薄城南。如此,英德县城与北江下游的清远、三水、广州等处的联络就立刻被清军横加阻断。除非,绕一道圈子,走翁源县而抵,或许还有些许联络上的可能。
清军一旦抵达,当即便围困了城南和城西。东面是毗邻浈水,如此一来,依旧是围三缺一,只是并不似那么结结实实罢了。
大军临城,洪承畴的大旗很快就在城西露了面儿,于那万军之中亦是颇为乍眼。那面绣着大大的洪字的旗帜迎风招展,昭示着旗帜主人的身份和过往。
站在城头上,福建人黄兴不由得咽了口唾沫。哪怕陕西人马宝是崇祯十六年才加入大顺军的,并没有真正与那洪屠夫对战过,但是多年来在大顺军、在李成栋的麾下,洪承畴的赫赫声威却是最没少听过的。此间,反倒是实力最为弱小的广东人王翰似乎受到的影响还更小一些,亦不知是无知者无畏,还是他对于北面必将赶回来的另一位以多智、善战著称的文官有着更大的信心。
“抚军老大人不日即返,守住城池,人人有赏”
振奋士气的手段使出来,却总显得是有几分的心虚在里面。值此时,清军的煌煌大阵之中,一骑快马飞奔而至,大声呼喝着劝降的词句,其趾高气昂,半年前同样是在这英德城下勒令守城清军投降的明军骑士哪怕是有着陈凯那样嚣张的质问加持,也只得是落了一个甘拜下风。
劝降的喝令居高临下的蔑视过了一番,城头上无有半点儿反应,那清军骑士一夹马腹,同时轻勒缰绳,胯下的战马便踏着轻巧的步子调转了一个方向,而那清军骑士更是轻扭狼腰,便换了另一侧的身子重新面向那英德县城。
就好像是仪式似的,战马调过了头便重新站定,骑士便再一次将那些劝降的嚣张话语以着更加居高临下的气势扫向城头的明军。
英德县城初建时高一丈三尺,约莫是四米三的样子。崇祯十一年,知县吴永澄重修城池,顺势对其进行了加高,如今已是五米开外。算上城头的明军的身高,声如耳膜的高度便已有六七米的样子了,奈何在那清军的嚣张气焰之下,竟好像骑在战马上约莫只有两米的并非是城外的骑士,反倒是这些城头上的守军,不仰望不足以直面对手的庞大气场。
“放箭”
这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无计可施。黄兴一挥手,便有一队弓箭手瞄准了那清军骑士便是一阵劲射。
然而,气势并非是气球,这样的箭雨是断没有将其扎破的可能。城下的清军骑士见此情状,顺理成章的拔出了佩刀,身子一动不动,也未有急着出手,仅仅是轻拨了几下,将对其人和胯下战马存在威胁的箭矢一一打落。在箭雨过后,大骂戟指,旋即,便策马狂笑而返。
任由清军如此张狂,竟未能伤其半分,城头上的马宝早已是咬碎了那一口钢牙。原本,他自持是伯爵、大帅,没必要亲自与那清军作难,让下面的将士打发了即可。哪知道会是如此,此间更是后悔于未能开城策马独战,将其格毙城下,以弱清军气势。
清军骑士的英武当即引得城外清军大战的一片欢呼,马宝无可奈何,只得按照既定的城守权责行事。而此时,明军的态度已然明确,清军那边也不再作等待,大军缓缓而前,但却并没有太多的火炮,而诸如望台、冲车、云梯之类的攻城器械却是不少,看样子似乎是打一场纯粹的冷兵器依附攻城似的。
城头上,马宝是打老了仗的,黄兴这边在福建、在广东也不是没有见识过类似的场面。清军如斯,无非是午后已过,一下午的时间未必能够一战定胜负。外加上城外的梅花桩,黄兴是没少下功夫的,密密麻麻的排列在外,来个密集恐惧症的在城头上俯视,没准儿都会被逼个病发出来。
果不其然,清军的大阵在明军的火炮射程外就停了下来。这个距离,已然进入了一里的范围之内,显然清军对于英德县的城守状况,尤其是火炮的口径有着准确的了解。
这无不是得益于长沙幕府这半年来的情报搜集工作。当然,关注的也不仅仅是这么一座英德县城,甚至可以说其关注度不过是广州城的几十分之一罢了,但却依旧能够让清军在正式发起进攻前拥有一个充足的情报基础,为运筹和作战打下更加良好的基础。
大军抵近到合适的距离便停了下来,并非是重新整顿阵型,却是真的停了下来。几乎是同时,清军的旗帜挥舞,阵后的一队队辅兵越众而出,手持着斧头、锤子之类的工具,外加上一些大号的盾牌,先是缓步前行,随后便有节奏的奔跑了起来,一直冲到了最前方的梅花桩处才停了下来,紧接着便直接挥舞斧头开始砍伐梅花桩,丝毫没有拿城头上虎视眈眈的明军射手当回事。
梅花桩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阻挡攻城器械靠近、拖延攻击一方推进至城墙的速度,更是为了在这一过程中对攻击者造成杀伤,以打击对手的士气。梅花桩俱在明军射手的射程之内,此间清军辅兵开始砍伐梅花桩,城头的明军只待一声令下,箭矢便如暴雨般从城头落下,比之刚才狙杀那骑士之时,数量不知道多出去多少。
暴雨急速而至,杀伤不可避免。然而,清军这边虽说都只是辅兵,但却显得配合默契,一队队的辅兵抵近梅花桩,分散开来,以三人为一组,一人持盾在前,一人持斧从梅花桩的底端劈砍,待砍出了豁口,那拎着木锤的辅兵便抡圆了锤子,直接将梅花桩顺着豁口砸开。
清军没打算把梅花桩连根拔起,他们只要将露出地面的部分砍断,甚至只要不妨碍攻城器械的行径即可。
不同的队伍,人数、组合皆有不同,但却无不是有盾牌手在前掩护后面的辅兵清理梅花桩。这些清军配合起来一看就不是那种临时凑在一起的,其默契丝毫不下于真正的战兵。其区别,无非就是战兵的默契配合是为了杀人,而他们则是为了清理梅花桩。但是,只要有可能,任何人看到当前的这一幕都不会怀疑这些辅兵一旦杀起人来其配合上会真的差到哪去。
城头上,黄兴他们便是如是想来,额头上的冷汗更是多了一重。先前几次传回来的情报,以及眼下城外清军的旗号,西南经标上万的大军已经分明摆在了这里。这样的兵力,于他们而言已经是压力极其巨大了。可是现在看来,就连这些辅兵的素质都到了这样的份上,那些战兵的战斗力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这个距离,虽在射程,但是精准度和力量上能够对拥有盾牌手的清军辅兵造成的威胁实在是微乎其微。眼见于此,黄兴也不打算继续浪费箭矢了,便让那些射手停了下来。如此,一直到了清军辅兵清理完成了近半的梅花桩,甚至换了另一批的辅兵上来射击才重新展开。
角度不同了,清军想要为三四个人遮掩就显得力所不及了。一根根的利箭射出,不时的便有清军的辅兵中箭倒地。有的,发出了痛苦的尖叫,随即又设法站了起来,继续着他们的工作;有的,哀嚎声从倒在地上的身躯中发出,显然已经丧失了行动能力;更有的则干脆一声没吭就直接被射倒在地上,身上插着根箭矢,已是再无了生息。
明军的射击开始奏效不过是片刻之后,于这等规模的梅花桩似乎也没有削弱多少出去,清军那边的战鼓敲响,巨大的攻城器械在辅兵们的卖力推动下缓缓前进。而那些随同在后的清军则持着各自的兵刃,紧随着那些攻城器械,不肯将身体的任何部位暴露在外。
攻城器械缓慢的前进着,清军的辅兵又上去一批,开始加快砍伐梅花桩的进度。清军在缓缓的逼近,速度不快,但却始终没有停下来,距离城墙不过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梅花桩,随着更多的清军辅兵跟进,显然已经不能阻滞清军的推进速度了。
这并非是特意估算好的,但是凭借着多年的经验,清军的军官们对此显然是游刃有余,拿捏得恰到好处。
片刻之后,明军城头上的火炮开始发射,对准的不是城下如蚂蚁般的清军,而是那些高耸的望台。目标更大,命中的概率更大,造成的杀伤更多,战争有的时候就像是数学题一样,是可以精确计算的,但有的时候,变量在不断的增加,运算能力稍有不足,往往便会越算越乱。
吱呀呀的木料折断声中,一辆望台颓然倒地,台上的清军自不得免,尖叫着试图拉住最后的生机,甚至更有些艺高人胆大的想要在落地的瞬间跳起,但却不过只是枉然罢了。偌大的木制结构,能够承载大量的士卒,其自重本就足以压垮一切。
望台后的清军战兵迅速逃窜,但也总有几个落在后面的无法幸免于难。死神面前,无非贵贱。这些清军无非是凭借着更加丰富的经验设法规避掉更多战死的可能,成为活下来的幸运儿罢了。
清军还在不断的前进着,黄兴布下的梅花桩大阵没到傍晚就已经被清军给破了。所幸的是,夜战的变数太大,尤其是对清军这样深入明军腹地的是绝计不会选择的。剩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们需要坚持的时间也不需要太久了。
这是理论而已,不到清军鸣金退兵的那一瞬间,一切都还是未知之数。梅花桩被渐次砍平,英德县城没有护城河的存在,望台早在半途就已经停下,与城头的明军对射。针对城头明军的射击,这无疑给了那些冲车以更好地前进时机。不断有明军从城头上中箭落下,伴随着尖叫与否,如此高耸的城墙上掉下来,也只剩下了死路一条。伴随着又一声的坠落,最先抵近城下的冲车下的清军喊着号子,攻城锥便重重砸在了城墙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