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五十多年前,皇朝时期最为“重要”的一位皇帝“惠帝”,正式登基称帝,定年号为太和。
惠帝虽不至昏聩无道奢靡至极,但文韬武略都只能道一句平庸,却为人极为自大,不喜前朝武将,闹出了不少文官领兵的笑话。
因对北境的骚扰试探屡屡退让,皇朝连输了几场城战,四年之内连丢了九座大城,西北尽数没入北境手中,甚至西北最大的城昌平城,也沦为了北境鞑子的国都,自此北境立国,定国号为周,史称北周。
北周正式送上战书之后,惠帝宣告十日之内,宗室及朝堂中重要官员随御驾南下,迁都金陵。惠帝的不战而退做法引得举国民怨沸腾,但迁都的脚步最终还是无法阻止地继续了下去。
最后,皇朝的缔造者舍弃了这座传承数百年的国都,这座曾经以无数先辈的血泪与汗水铸就的国都,巍峨高耸的国都——西京城。
二月初二,皇朝宗室在惠帝的带领下,最终还是迁都了江南富饶的水城金陵。
自此皇朝脱离了曾经中原霸主的轨迹,走入了南朝时代,虽然依旧沿用了皇朝的名称,但以二月初二为界限,皇朝分为了北朝时期和南朝时期。
迁都金陵之后,北周攻势愈发猛烈,已经夺下了燕云十六州中的四洲之地。
于是,惠帝颁下了迁都后的第一道诏书,割让燕云十六州交与北境!
举国哗然!自古就流传着“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的说法,足可见这燕云十六州对于中原的重要性。
而颁下这份诏书的帝王,许是自知罪孽深重,自诏书下发以来,不见群臣,不设早朝,静静地等待着求和的使臣将和书送往北境,让出这十六州繁华的土地和土地之上魂牵于此而还未迁都的人民,求得一夕的安宁。
许是时势造英雄,在这样的时候总是有些人愿意为了大道殊死一搏的。
当时皇朝的忠武将军严原平不满皇帝懦弱的做法,拦下了前往北境的使臣,带着一千骑兵自金陵千里奔袭,意在抗击北境,夺回燕云十六州,重振皇朝,沿途无数义士纷纷加入,到达燕云之时,竟已有了三十万大军。
而此时的北周已获得了两场大胜,拿下了潭州、儒州,总计拿下了十六州中的六州之数,驻守着五十万主力,就等着新的胜利袭来,彻底拿下燕云十六州这中原的最后一道防线,横扫中原,剑指金陵,占领这片他们渴望多年的富饶土地。
直到,严原平率领的三十万大军赶到,竟是生生拦下了北周的脚步。自此,就这燕云十六州展开的争夺拉开了历史上最着名的战役——“燕云之战”的帷幕。
后人的只言片语不足以形容“燕云之战”的惨痛,尤其是燕云之战是围绕燕云十六州展开的争夺,尽是所有战役中最为艰难的攻城之战!
何况燕云十六州作为皇朝北方最为坚固的防线,一座座坚固的城池不管对北境人还是皇朝人都没有格外的优待,城池内守着的皇朝与北周的大军来回拉锯,一十六城战火硝烟连绵不断。
那年春天的天气极寒,桑干河里的河水染成了血一样的红色,燕北的城池外堆尸如山,已分不清哪些是北境人的尸体哪些是中原人的尸体。
在那之后四个月里,天下滴雨未降,战场的血腥气随着东风,仿佛可以直吹到金陵水乡的高床软枕金玉城中。
而最终,虽然两国不断增兵,但皇朝还是以四十五万条血肉之躯作为代价,夺回了自古就属于中原的这燕云十六州,此时的燕北,十六城中十室九空,家家白幡高悬,夜里的啼哭之声此起彼伏,仿佛一个活着的人间炼狱。
六月十七,老天降下了进入太和五年后的第一场雨,或许还是怜悯战火下的近百万性命吧。
自此,史书之中皇朝建朝以来最为惨烈的战役“燕云之战”,在六月十七的一场大雨后正式落下帷幕。
之后的几个月里,除了这场来之不易的胜利,南方的金陵城里也发生着巨变。
六月二十三,皇朝宗室派出的和谈使者,当今天子惠帝的第七位弟弟,明王秦羲作为和谈使者抵达了燕云十六州。
明王素有相如之才,仅带着十人,竟是直入了北周的国都昌平城,最终以过人的机智与三寸不烂之舌游说于北周昌平城,让北境同意了和平之约。
七月十三,两国在幽州城的青南山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为这场数十万鲜血的血战画上了一个句号,史称“青南山之约”。
九月初三,惠帝颁罪己诏,痛陈在位时期的十条大罪,将皇位传于年仅十岁的皇三子秦远,同时,册封明王秦羲为世袭摄政王,册封护国大将军严原平为世袭镇北王,赐姓燕,赐藩燕北,享燕云十六州供奉。
在摄政王与镇北王的扶持之下,皇朝终于迎来了新的气象与来之不易的一段和平发展的时光,史称“中兴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