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婉从床上爬起来,农历八月正是农忙的时候,她想帮家里多干些活,这是原主出嫁以后的遗憾。
祝家生她养她,给贴了她不少嫁妆,她后悔没有回馈过自己的娘家,把所有好都奉献给了白眼狼顾家,她错了,大错特错。
见到妹妹出来,顾家大哥有些羞愧。他实在是不舍得妹妹去顾家吃苦,才说出反对的话,如果妹妹真的对顾大郎情根深种,他就多出些力气,帮妹妹攒嫁妆。
祝婉看哥哥的眼神充满内疚,摇头,大兄弟,你这种思想很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负的责任,哥哥的责任是嫂子和孩子,以及祝家的未来。
祝家心善,对责任和义务的边界模糊不清。如果妹妹没出嫁,又没有父亲,哥哥照顾是应该的。
但祝父还在,哥哥就不用总想着负担妹妹的嫁妆,更不能把妹妹看得比妻子重要。
如果每家的哥哥都把妹妹看得比妻子重要,谁家的妹妹嫁去别人家都是坐冷板凳,那还不如在家搞骨科。
很多妹妹转不过弯,觉得哥哥必须疼爱自己应该多过疼爱嫂子,换位思考,以后要是她丈夫爱小姑子多过爱她,她能乐意吗?
当然不乐意!在顾晴晴这种女人看来,丈夫必须爱她,哥哥必须爱她,别人的丈夫必须爱她,全世界都必须围着她一个人转。
兄妹一起长大,情分自然比外面来的嫂子要深。至亲至疏是夫妻,夫妻感情好可以超越所有的感情。夫妻感情不好,媳妇在婆家的地位怕是连个狗都不如。
祝大哥没有想到妹妹会对他说,以后他最重要的女人是大嫂,不是母亲也不是妹妹。
母亲是父亲最重要的人,妹妹以后是妹夫最重要的人。作为哥哥,他首先要负责的是妻子和儿女。这才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妹妹我将来找不到合心意的人出嫁,还望哥哥嫂子多担待包容,在家里留我一个的小房间。”
祝婉不知道这辈子他会不会来,如果不来,她就在祝家过一辈子。
妹妹的话再次震撼了哥哥,什么叫如果找不到合心意的人,婚配难道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吗?合不合心意那也要等婚后相处才知道。
祝婉上面两个哥哥,下面有还有弟弟。
儿子多,劳动力大,但饭也吃的多,祝家也不是很富裕。
反观顾家,这么穷却还要供小儿子去读书,如果不供儿子读书,他们家会穷吗?一点都不穷,家家户户不都这样。
祝家供不起自己儿子读书,剩下的一点钱粮,凭什么给他顾家儿子读书呢?
对于顾家父母毫不手软的压榨大儿子,偏爱小儿子的极端行为,祝婉很不齿。
剧情里有顾晴晴赚钱的方法,她在后山采了百年人参去药店卖了100两。还认识了药铺的陈少爷,她的第一个追随者。
之后她发明了一些菜谱,卖去酒楼换钱,酒楼张公子是她的第2个追随者。
哪里是她发明的菜谱,就是现在的红烧肉,八宝鸭,叫花鸡。
种了两辈子的药,祝婉决定先上山一趟,把该采的采了,卖的钱在镇上给家人买间院子。
这几天开始收庄稼,家里不让她出去干活只叫她在家帮祝母做饭,哥哥弟弟跟父亲已经出去了。大哥见她无恙,也赶去地里忙。
祝母在家准备一家人的吃食,后院喂了一群鸡,家里不愁鸡蛋,时不时给顾家那傻妞一个煮蛋吃。
祝婉跟母亲说,她要去山上采一点草药回来。祝母不同意,非要和她一起去。
也好,两个人有伴。于是母女二人拿着工具,背着箩筐就朝后山出发了。
当年顾晴晴采到百年人参的地方,原主知道,是她们俩一起去的,所有的东西都是原主背,顾晴晴甩手甩脚的在旁边东看西看。
到了后山,祝婉直奔百年人参的地方。果然在,不但在,细心查找,还有4株在附近。
她们当时采到的不过是最显眼的一棵。
祝婉用系统里的采参的方法,小心翼翼的绑起来,再一颗颗的挖出来。
一共5颗,全部百年以上。
祝母惊喜不已,可是好东西啊,没想到他们山上真的有人参,祖祖辈辈都听过,山上有人参,只是长了脚会跑。能抓到一只都是大运气,没想到这次她女儿竟然逮到5只。
祝婉却说,留一只咱们自家人吃了补身体,另外4只拿去镇上药铺换钱去。
剧情里,一只人参卖了100两。不知道是因为顾晴晴亲自出面卖到这个价,还是人参本来就可以卖这么贵。
她决定先留下最大的2根,看看情况再说。嘱咐祝母不要对人说咱们还留了2根,财不露白,防人之心不可无。
祝母只觉得女儿多虑,又见女儿正经的模样,这才点头答应。
第二天一早,顾父带着大哥一起去了镇上药铺,卖参换钱。
快到中午,父子二人雇了牛车,大包小包带着许多物品回家,说三根卖了300两。父子二人花了20两,置办了不少东西。
全家都喜笑颜开,这是天上掉馅饼了。祝婉却一盆冷水泼下,她说这300两是她赚的,该由她决定怎么花。
哥哥弟弟们一想也是如此,就由着她。祝婉说,去镇上买房,要买地段好的。
哥哥弟弟们以后陆续娶妻生子,家里肯定不够住。在农村盖房子,虽然便宜,花不了零头。但这280两以后还保得住吗。
家家户户都缺钱,只要谁家有余钱,远亲近邻都有足够的理由借钱。
年底就要抽徭役,每家出一个男丁,如果谁不去就要交十两银子官方会请人代替。
剧情里,顾大郎就是用祝婉的嫁妆银补的十两避免了徭役。
而祝家因为舍不得花十两,让二哥去了,最后受伤回来,左手残废,这是全家人的痛。
凭什么祝家舍不得的花钱,却要去给顾大郎用?原主对这件事情多有抱怨,顾家人开始忍耐,顾晴晴来了以后,抱怨就是原主多言的罪证。
原主所言非虚,又不是搬弄是非造谣生事,顾晴晴在休原主的时候扔回她10两嫁妆银。
祝婉又在心里啐了一口,顾晴晴这个渣,她自己空手套白狼,一本万利,还别人家的钱八年就还是十两?
祝婉忍着不去掐死还是痴傻顾晴晴的冲动,她现在先要把280两的事解决。
祝婉跟他们解释,“村子里没有秘密,咱家有这280两的事儿,马上就有传开,到时候有人上门借钱,咱是借谁家不借谁家?如果都借出去了,咱家这个钱不就等于白赚了吗?既然是白白来的一笔钱,咱们就把这笔钱花出去,最好的方法是在镇上买个院子,咱们一家人可以搬到镇上住。以后弟弟还可以在镇上读书。”
搬到镇上住,这是一件他们之前都没有想过的事情,当祝婉提出的时候,他们的心都活泛了。
镇上干净繁华,每天都有集市,买东西很方便,最重要的是可以读书。
顾家小儿子平时在镇上读书,还要额外给书院食宿费每月2两银,全家人被一个儿子读书给拖垮了。
如果他们家搬到镇上住,小弟吃住在自己家里,只用给点学费就能去学堂识字念书。
农忙的时候回来种地,农闲的时候到镇子上住,这样的日子想着就美滋滋。
平时还能把前院租给上读书的学生,来往的商人,收的租金,足够一家人的柴米油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