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45章 第 645 章
    你见过最美的建筑是什么

    网上的一则帖子突然飘红的时候,很多人都下意识点开看看到底是什么,配着图片的文字如画龙点睛,一个个美丽到能够做屏保的建筑图片,让那些不喜欢跟土木打交道的人也体会到了一种无法言说的美。

    图片上的风景,只是建筑的点缀,完全不能够让人移开看向那些建筑的目光。

    回帖的越来越多,楼也越盖越高,一张张精美图片很快就被不少人列入了收藏夹中,还有人询问楼主是不是建筑系的,都是哪里来的图片,简直让人看了就有旅游的冲动。

    为了一座建筑,去一个陌生的城市。

    像是凭空牵起了一道名为缘分的线,让某些人能够亲自去感受那种从历史之中穿越而来的美感。

    “最喜欢还是古建筑,如悠久岁月的陈酿,难以形容的美。”

    不需要去知道榫卯该是怎样契合,不需要知道需要多少劳力,多少泥沙,多少钱粮,只需要知道它很美,它诞生于那一双双属于劳动人民的手,在他们的拼搭之下,形成了这样禁得住时间考验的建筑。

    “是啊,现代建筑就少了些风韵,不过,有些科技感的建筑还是很带感”

    有人跟着说,同时附上了某个现代建筑的照片,看起来真的很玄幻,不知道是什么材质的外墙,有一种把科幻电影中的某个背景弄到现实的感觉,那种流动着的,好似水光一样,又有着机械自有的冷感。

    很独特,像是黑暗料理之中难得好吃的那些,异军突起,自有不同寻常之处。

    可惜,这样的建筑还是太少,后面跟帖的不知道是为了嘲讽楼上,还是为了做个反例,一张又一张令人窒息的建筑图片放了上来,如同神佛塑像的建筑,颜色俗艳的莲花造型,再有若干只为最高不求更好的建筑。

    好几层“辣眼睛”的回复之后,再上来的又是能够让人松一口气的古建筑了。

    不过这些古建筑是真的古,而不是仿古,或者那些保存很好的古建筑,反而带着几分陈旧,像是已经褪了色的老照片,乍一看发黄,仔细看,才能看到里面也有着青春岁月的清新美好。

    “历史上的古城”

    这样的开篇之下,是一座座古城俯瞰图,这些古城,有的已经大半被现代化的建筑包围,或者说,还健全的城墙就是古城的标志了,真正的古建筑,大部分都没有了,那些看起来相似仿佛的飞檐斗拱,其实也都是为了兴盛旅游而后建造的仿古建筑,外皮好像还是那样,内芯却已经全然不同。

    钢筋水泥糊上一层腻子刷白成墙,又有仿木质纹路的贴纸贴出一片雕梁画栋,多少亭台楼阁,看起来好像古色古香,其实,去掉表面的那一层伪装,大多都是水泥造物,着实是令人失望。

    这也难怪,木质结构的东西多贵啊,还不如这样,省钱不说,效果也差不到哪里去,起码对很多网红来说,这样的外表已经足够她们拍一些仙气飘飘的古装照了。

    众多图片之中,有一张图片夹杂其中,文字介绍十分精简第一座众筹建立的边城。

    “众筹”的概念已经耳熟能详,甚至算是过时的了,最时兴那会儿,恨不得什么都来个众筹,好像是什么好玩儿的事情一样。

    现在,再看到这个词,配上那个古城的图片,莫名就多了很多的怀旧感,还有些违和感。

    “古代也有众筹”

    “古人也众筹啊”

    不少人对此发表议论,像是在为古人的智商加分,重新认识到古人并不是比今人蠢笨。

    有人好奇这座城的具体历史,可是帖子之中没有说明,发图片的那位,也不了解这座城的历史,他只是从众多的图片之中选中了它,让它成为古城之中的一员,出来亮了个相。

    没有人去刻意追踪那个照片上的古城,城中的建筑大半破败,连城墙也没有比其他的古城更加雄伟壮观,实在引不起多少人的在意。

    有看过这个帖子的人,看过这个图片的人,在某一次旅游之中,无意中发现身处的就是那座古城,这才再重新翻找出图片来,对应观察。

    “没错了,就是这里”

    好奇心起来,才想着去问问这座城的历史。

    “历史啊,不就在石碑上吗”

    指路石碑,上面的文字早已斑驳不堪,有些地方甚至还掉着石粉,看起来就没经过完好的保存,像是毫无存在感,随时都能丢弃在路边的垃圾一样。

    “这都多少年的东西了,不应该好好保存吗”

    这样的疑问没有人能够回答,一个国家,数千年历史,所留下来的好东西太多了,那些有价值的不是在博物馆中等着展览,就是进了某个收藏家的私藏,而外面这些,更大的,更有历史的东西,却因为其上载入的并非名人名言,同样也没什么知名人物的姓名留下,就此被保存在原地。

    没有被某一次破土动工的大铲车铲走就算是运气很不错了,想要更好的保护,如一个防护罩什么的,那就纯属想得美了。

    护栏也没有,随意就能触摸的石碑上有着太多的痕迹,底部的污浊可能是某次暴雨留下的垃圾干涸的残留,下部的光滑若釉,可能是孩子们在这里玩耍手摸的痕迹,上面那些风雨侵蚀的痕迹,还有些磕碰之类的痕迹每一样似都在说明了它所见证过的历史是怎样的漫长。

    可,石碑不会说话,文字没有感情,没有人在意它所承载的到底是怎样的希望。

    意外遇见的人,也许会在这里驻足,看着这高大的石碑叹一声“好浪费啊,本来挺好的石材,白白放在这里,拿去铺路多好啊”

    刻上的文字总会消磨,留下又有什么意义呢

    若有人还想要穷追属于这座城的历史,可能就会发现这座城真的没什么更大的意义了。

    往来的枢纽还谈不上。

    兵家必争之地还没有那么险要。

    对外的窗口还不至于。

    那么,有什么名人跟这座城有关吗

    一座边城,难道想要这里出什么朝廷重臣吗还是什么杀伐果断青史留名的将军

    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这样的人可能有过,可留下的记录之中却找不见罢了。

    于是,它只是一座寂寂无名的边城。

    唯一出名的地方,或许就是它是众筹所建的吧,在当时,是开创了先河的那种。

    可这种先河,跟后来的商人独资建城,又失了几分魄力的感觉,前者或许还能算作人民有自主意识,后者则可说是商业行为的某种巅峰了。

    意义全然不同。

    而根据新修订的历史书,上面却没收录这点儿意义,原因,可能就是这座城不够有名吧。

    这种状况不知道持续了多久,也许是那座城更加破败的时候,也许是某位迟迟入场的考古学家终于发现了某些微妙的联系。

    从一个名字联系起来的几座建筑

    从一本书串联起来的建筑发展史

    考古的每一次发现都在刷新历史,也刷新世人的认知。

    埋藏在古墓之中的不仅是财富,还有秘密,那些属于知识的秘密。

    营造师,建筑行业的领头羊,竟然还曾是官职。

    “这其实也不奇怪,御医不也是当官的吗技术性更强”

    专家的解说开始为人们揭秘属于历史中的这个小片段,大多数人并不关心营造师最后的兴衰,他们就是听个兴趣,稍稍扩展一下自己的知识,能够在某些场合作为卖弄的知识点,听了总是不嫌多的。

    因为建筑行业的大热,这也不算是什么冷门生僻的无用知识,听了也就听了。

    随着专家的追本溯源,人们发现营造师的历史还挺长的,早到百家争鸣的时候,就有营造师的存在了,一本名为营造法式的书可算是最早的专业书籍,也正因为早,现在不存不说,连同这个名字,这本书是否真的存在,都要打一个问号,有待探讨,不能把一家之言当做全部的依据,好歹多挖几座古墓,找出更多的佐证来才算数。

    孤证不是证,一人难成家,专家在这里姑且一说,让大家姑且一听,不要完全以专家之言当做历史明证就可以了。

    专家继续在讲营造师的历史,讲到了最后一代,也是某本古书的内容,其中那个“孙即墨”的名字并不怎么令人意外,只意外这个“孙即墨”的行程,从东到西,竟是都有他打卡留名的痕迹。

    “这应该可算是最早的跨国旅行家了,看看这行程,呦呵,还真不短”古书之上的简略图文呈现出来,那蜿蜒的线条,所跨越的地域国家,每一样都让人惊叹,这是用时间铺就的旅程,同样,也是用建筑点缀的行程,每一个国家的著名建筑,都有他悄悄留下的一块儿砖,刻了名字,埋在地基之旁,像是另外一个“到此一游”的印章。

    就这么着,一路盖过去,让几千年后的人吃了一惊,还有这么有趣的古人来着真厉害。

    考试完成的纪墨没有想过,意外留下的一本连考试作品都算不上的记录足迹的书,竟然这样出名了,如果他当时多夹带一点儿知识在书上,也许,这一次的考试时间会更长,也更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