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终章:起点
    是夜,太极殿前的台阶上。

    夜晚并没有能够带走夏天的燥热,虽然多多少少的有些缓解,但却也很有限。

    李世民席地而坐在太极殿前的台阶上,看着很是广阔气派的太极殿广场,眼中满是一片迷蒙之色。

    地上有很多酒坛,七零八落的,而姜云明则是坐在他老丈人的旁边,二人什么话都没有说,只是一个劲儿地喝着酒。

    李渊虽然挺了过来,但中风却对他的脑损伤很大,因为现在的李渊口眼歪斜,口水擦都擦不急,甚至就连人都不认识了,话也不会说了,指挥呀呀作语让人听不懂他想说什么。

    这对李世民的打击很大。

    以前的李世民对李渊多多少少的有一点恨意,因为李渊对李建成和李元吉有明显的偏袒,乃至于他们父子二人在玄武门之变后很长时间都没有说过话。

    但现在有些不太一样了。

    姜云明的出现为李渊和李世民父子二人打开了心结,两人都各自明白了对方当时的处境,虽然他们从未在这个问题上开诚布公的谈过,但各自都已经在心里原谅且理解了对方。

    李世民曾经想过,等到李承乾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君主后他就退位,带着李渊去田家村,也算是尽一尽他之前欠李渊的孝心。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在中风的摧残下李渊挺了过来,但却再也不认识他这个儿子了,甚至现在连大安宫的寝殿都出不了了。

    “高远,你曾经说朕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因为朕在对高明和青雀儿的时候态度总是不清不楚的,让高明心有所忧,让青雀想了他不该想的东西。”

    “但现在看来朕不仅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还不是一个合格的儿子。”

    李世民的语气很是消沉,如果李渊单单是病倒了他还不至于如此,但现在李渊已经不记得他这个儿子了,这让他收到了很大的打击,甚至是联想到了自己。

    不过姜云明只是兀自喝着酒,却没有对李世民的问题回应一声。

    他知道此时的李世民需要的是宣泄,他说什么都没有用。

    “高远,从你出现在秦王府的那天开始到现在有多久了六年还是七年”

    “应该是七年不到吧,朕还记得当初的你即便是被两柄马槊架着但却依然毫无惧色,甚至还能平静地说出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这样的话来。”

    “这两年你又是新粮又是火药的,从征突厥、高句丽,还给这大唐定下了未来的方向,其实有的时候朕真的感觉自从你出现之后朕就没有什么用武之地了。”

    “发展的方向都是你提出来的,并且没有过错误,朕能做的似乎就是统筹全局,看着大唐朝着你定下的方向去发展。”

    “你知道吗每每到这个时候朕就会想起你初次上朝的日子,想起那个当着朕与文武百官的面高呼削减天下三成赋税的懵懂少年,想起那个因为一个贪官和朕置气的孩子。”

    “但其实,朕不止一次地对你动过杀心”

    “你在百姓们中的声望太大了,大到了让朕都羡慕的地步。”

    “如果不是朕已经将丽质许给了你,怕是现在你也不会坐在这里了。”

    讲到了现在,李世民的话那里说应该让气氛整个都紧张起来,但姜云明却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感觉。

    功高盖主历来都没有什么好下场,现在的他可以说是已经到了功高盖主的地步了,但他知道李世民不会对他动手,不仅是因为李丽质和他的两个儿子,也因为大唐现在的局势。

    唐初从来都不缺乏人才,文有房谋杜断、长孙无忌和魏征,武有李靖、李勣和程咬金等等,但此时的大唐却有些青黄不接,长孙冲这些二代和姜云明比起来差得太远了。

    “朕有些累了,感觉当初你说得也不错,朕活着能避免高明走弯路,但却也在某些程度上也是限制了高明的成长,因为他无时无刻都在注意着朕的反应。”

    “你先安稳一段时间吧。”

    说完,李世民将手中已经空掉的酒坛甩出,落在地上发出清脆的破碎声,摇摇晃晃地走了好久之后才有两个宫女跑出来搀扶着他。

    晃了晃酒坛,坛中的酒水汩汩作响,姜云明的脸上突然带起了一丝的笑意。

    李渊中风的消息很快就传了出去,大到官员小到平民百姓都知道了大唐的太上皇罹患风疾,但李渊中风后痴傻的消息却并没有被传出去,而是让李世民封锁了起来。

    不是想瞒着百姓,也不是觉得这个消息传出去后会引起什么动荡,李世民只是单纯地想为他这个父亲保存最后的一丝颜面,这也算是他现在仅能尽的孝心了。

    翡翠的事情被搁置在了一旁,姜云明安安静静地呆在自己的府中,早朝不上,也不见那些来拜访的人,甚至就连早朝都不去了。

    以前的他虽然也不怎么上朝,但在有重要事情或者是年后的第一次早朝还是会去的。

    但走到了姜云明这一步的人想要销声匿迹是不存在的,朝廷出船帮助那些想要南迁的百姓搬家,而后江南那边以苏州和润州为前锋,开发的进度如同飞起来了一般。

    仅仅是南迁后的第一个季度,大唐稻米的产量较之从前已经翻了一番。

    而在稻米丰收的时候人们又想起了那个提出南迁之策的泾阳县公,尤其是江南的百姓们,密集的水域让他们有了额外的收入,一时间大唐的南迁之风突然愈演愈烈了起来。

    就在百姓们为姜云明突然的安静而好奇且带着一点儿打抱不平的意味时,大唐皇帝李世民降下的一道旨意震惊了朝野,然后就以一种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大唐各地扩散。

    李世民要退位

    以魏征为首的百官首先表示反对,但李世民的理由却很充足。

    太上皇罹患风疾行动不便,他虽然是皇帝但却也是儿子,而且现如今太子也已经成长起来了,他退位之后也能让李承乾尽早且尽快地适应皇帝这个位置。

    当谈论到孝这个字的时候所有的古人都没有什么反驳的理由,在这个交通不发达信息也不发达的时代人们对孝这个字却极为的看重。

    魏征也曾想过以大局为重这种理由,因为自古以来好像没有三十左右岁身强体壮的皇帝却要退位的,但现在的李承乾有模有样,甚至就连魏征都挑不出什么大的错误来。

    就在百官哑然之际,这拟定的旨意很快变成了现实。

    李世民退位,但却没有自称太上皇,他的意思是这个大唐只有一个太上皇,只有当李渊离世之后他才会自称太上皇。

    太子李承乾继位,大唐三相魏征、房玄龄和杜如晦辅政,长孙无忌改封赵国公,授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与三相共同辅佐李承乾。

    而在圣旨的最后也出现了许久没有消息传出的姜云明。

    发现新粮、火药,从征突厥、高句丽三国有功,推动江南发展有功,封泾阳郡公姜云明为国公,封光国公,授光禄大夫、平章政事,一同参议国事。

    消息一经传出整个大唐都沸腾了起来,官员贵族们在感叹姜云明的起势,而百姓们则是单纯的为此欢呼。

    姜府,或许此时应该称作光国公府,姜云明将宫里太监来宣读后留下的圣旨放在了锦盒里,这是他这么长时间以来第一次上早朝。

    看着门房推开大门,十月份的天亮的有些晚,但却正好赶上长安的日出。

    门口满满地站着田家村的村民们,初升的太阳将光辉洒落,映照在姜云明腰间的绶带上,国公才能佩戴的绶带微微泛着紫色的光。

    这一刻,新的时代似乎已经开启了,姜云明感觉自己好像站在了一个起跑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