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汉立国所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外部压力倒不是最大的麻烦,更亟待解决的还是内部社会体系和管理机构需要完善的部分,比如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官僚,对海汉来说就是十分短缺的资源之一。
穿越者们虽然拥有很多超越时代的技能,但要治理一个国家,仅仅靠着团队这几百号人是不够的,大量的基层管理岗位需要忠于海汉且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就任,而海汉成立至今才不过七年,在这方面的积累还十分有限。搭建管理海南岛一地的草台班子或许是勉强够了,但就执委会对未来海汉的建设构想而言,现有的归化籍干部平均素质仍然远远达不到要求。
海汉在这个时代的远东地区并没有什么根基可言,所以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在任用干部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忠诚度和个人出身背景。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海汉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统治稳定,但由于通过这种用人策略选拔出来的干部和官员往往都是出身贫寒,在为官从政方面的专业素质其实是远不如拥有一定文化基础又经过专门培训的大明官员。
在海汉统治海南岛这几年中,陆陆续续投效海汉的大明官员也有数十人之多了,其中不乏类似罗升东、李进、李清扬这样彻底投靠海汉并且得到执委会任用的人员。不过能从大明官场跳槽到海汉官僚体系里,这个过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要嘛得有出众的能力,要嘛交出了有分量的投名状。
而像严明君这样的人物在这两个领域都乏善可陈,加上当初在儋州刺杀案中表现出的态度过于暧昧,所以一直都没能获得在海汉入仕的机会。如果不是海汉决定了要在今年立国,对官员的需求也因此大增,那严明君这“儋州文联顾问”的闲职大概还得继续做几年。
当然了,类似于严明君这样想要趁着海汉立国的时机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的人还有很多,即便不能入仕当官,也会借此寻求名利方面的好处。今天在南海酒楼作陪这些地方士绅耆老,可没哪位是单纯来凑热闹的。
第二位上来敬酒的士绅名叫黄子杰,名字虽然与前几年儋州刺杀案主犯黄子星相似,但两人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这黄子杰原本是儋州本地的一名地主,海汉入主之后也算审时度势,及时加入了新统治者的阵营。海汉最开始在儋州搞土地改革推广集体农场种植园的时候,黄子杰便主动站出来充当了第一批合作者,将名下的三千多亩耕地与海汉农业部签了十年的合作合同。
以当时儋州的环境而言,敢拿大半的身家出来赌前途,这份勇气可是难能可贵。海汉的土改政策能在儋州打开局面,这黄子杰也算是功臣之一,当然后续他所得到的回报也并不少,除了作为儋州的种植园示范点,得到农业部悉心的技术指导之外,黄子杰也成了海汉官方在本地所树立的标兵人物之一,在各个领域都给予了特殊照顾。
黄子杰在海汉统治儋州之后,接受海汉的考察安排去过好几次三亚,对于海汉的实力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后来不但把两个儿子都送去三亚进修,而且干脆全家入籍,彻彻底底的当了海汉人。黄子杰想得很清楚,以他的地主出身想直接考海汉的科举去入朝做官,显然可能性趋近于零,倒不如现在先把身份门槛迈过去,帮自己两个儿子把路铺好,等他们在海汉学府中混几年之后,博个官身的机会要比现在大很多。
让后代通过入仕来光耀门楣,这大概也是地主阶级所能想到改变命运的最为实际的办法,不过黄子杰也没把全部希望都押注在儿子进修这条路上,建立和维护一些与海汉上层人士的关系,或许在关键时候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但这些事情总不能指望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去做,也只能由他亲自操作才行。平时在张新这边没少刷存在感,但他也知道张新只管儋州这一地,而海汉体系中的官员任免却不是张新能做主的,所以这次听说有上面的大人物来儋州巡视,黄子杰也是第一时间便在张新那里报了名。
“草民黄子杰,见过宁首长”黄子杰端着酒杯的手都有点抖,这可是他目前为止见过最大牌的人物,连刚才严知州上来敬酒都是毕恭毕敬,轮到他就更为紧张了。
宁崎倒是很客气,与其碰杯之后便主动说道“刚才在马车上,张主任已经把你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下,听说你家两位公子现在都在三亚进修”
黄子杰连忙应道“是是是,犬子愚笨,在儋州这地方也学不进东西,听闻首长们开办的书院有特别之教学方法,便将他们二人一并送了过去。草民也跟他们打过招呼,若是不能完成学业,以后便别回儋州了”
宁崎笑道“你家两位公子,我倒是有点印象,如果没记错的话,老大到明年就该毕业了吧”
黄子杰应道“首长好记性,我家老大的确是明年毕业,只是以他的资质,尚不知能否顺利结业。”
宁崎道“你家老大我见过几次,年少老成,待人处事也还算稳重,他若是愿意,等明年毕业之后,就留在三亚好了。像这样的年轻人才,我们是很乐意给予机会的。”
黄子杰当下大喜,这可是官方表态,一句话胜过自己在儋州折腾一年了。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包分配”,但也明白有了宁崎这个指示之后,自家老大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而宁崎点名要其留在三亚,这大概就意味着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相当大了。
“还不感谢宁首长的照顾”张新在旁边笑呵呵地提醒道“就冲这起码得连敬三杯才行”
“对对对,草民无以为报,只能先敬首长三杯以示谢意了”黄子杰当下便拿过酒壶,自斟自饮了三杯。当然了,他可不会不知趣地要求宁崎也奉陪三杯,这敬酒只是一个表示感谢的说法而已。
黄子杰下去之后,接着又是数人轮流上来敬酒。这些人或是想如严明君一样谋个入仕的机会,也有像黄子杰一样想为家人铺路的,还有想从宁崎这里获得生意突破口的,各种目的不一而足。至于说这些人的要求能否得到宁崎许可,其实在入城途中就已经听过了张新的简报,在宴席上只是表明一下官方的态度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是在张新权限范围之内,但也特地等宁崎到来之后才做出决定,主要还是为了彰显出这些决定的权威性。
与前几站不同,在儋州城的接风宴上,宁崎才是真正的主角,宴席上的宾客几乎都是冲着他来的。而在前几站一直被当成靶子围攻的范迪门,在这里终于得到了安安静静享受美食的机会。虽然听不太懂宁崎与这些本地人士的对话内容,但他大致也能看明白宁崎的应对处理方式,因为类似的社交宴席,在巴达维亚也会时常举行,上层人士会在这种场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并对一些不便公开处理的事情做出表态。
虽然双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处理问题的方式却是大同小异。同样身为高层管理者的范迪门看到宁崎应对这些本地权贵的场景,也是颇为感同身受。
接风宴前后耗时大约两个小时,宁崎倒是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应对本地这些民众代表,解决他们的各种需求问题。对于这些愿意投靠、依附于海汉的社会中上层人士,执委会所抱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也愿意给他们一些超规格的待遇,以便能让这些人更加死心塌地的为海汉效力。
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海汉立国在即,所需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他们在席间所谈及到的事情也未必能在近期就得到实现。但能够得到宁崎的当面表态,就已经算是十分圆满的结果了,毕竟宁崎所代表的是海汉最高权力机构执委会,他所说的话基本就是言出法随的程度了。
当天的接风宴结束之后,宁崎和范迪门便被送到了城中的迎宾馆住下来。儋州的迎宾馆是在城里买下的一处三进宅院改建而成,也同样是由官方进行运营,内部设施和用具全部都是按照海汉自行制定的行业标准布置,在形制上与三亚的迎宾馆并无二致。在第三进院子里专门有三间供穿越者居住的套房,宁崎和范迪门各居其一。
翌日,张新安排宁崎和范迪门开始参观儋州本地。如果要与海汉治下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其实儋州这边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以港口为依托的海运商贸体系是本地最主要的商业形式,而经营的项目内容则主要是由种植园为基础的农林类产品。
不过儋州因为建城的时间较长,本地的耕地开发程度也远超范迪门先前所考察的几站。如同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一样,儋州的耕地的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少数地主权贵的手中。海汉在儋州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的时候,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迄今仍有一些地区的耕地处于地主们自行经营,不愿接受海汉农业部统一安排的状态。
当然也有不少如同黄子杰一样比较有眼光的人,看清了海汉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果断将身家拿出来换光明前程。儋州地区目前总共七十四个种植园项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本地人,这个特质与其他地方的种植园经营背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而儋州地区因为地势平坦,水利资源丰富,水稻也成为本地最主要的耕种项目,目前已经是海汉治下最为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范迪门到来的时候,这里的水稻田正处于播种期,城外阡陌纵横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成千上万的百姓正抓紧清明前这段时间栽种水稻秧苗,这样的劳动景象对于范迪门来说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巴达维亚城外也有汉人耕种稻田,但规模却比这儋州差远了。
张新介绍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地区都是由农业部统一技术指导的种植区,这里栽种的水稻秧苗,也都是农业部进行的育种繁殖,朱老去年还专门来儋州进行过技术指导。”
张新口中所提及的“朱老”,是农业部老专家袁若修的老伴朱萍,袁家三口加一个徒弟高欢都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不过只有朱萍是专攻粮食作物。近年袁若修、朱萍老两口年岁渐高,经受不住舟车劳顿,外出指导工作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农业部基本已经是由袁秋业和高欢等少壮派接手了。
宁崎感兴趣地问道“既然农业部的秧苗,那这里的耕种收获应该要强过本地自行经营的水稻吧”
张新点点头道“那是肯定的,光是产量就超过本地平均水平三成以上。而且农业部在栽种技术上也有专门的指导,像育秧阶段的壮秧措施,就不是普通农民能自行掌握的技术。”
海汉在治下地区推广的农业科技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之后的效果显而易见,而由此所带来的粮食产量差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地主加入到农业部的合作耕种计划中来。毕竟这种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没必要亏了自己的腰包来跟海汉对着干。
当然这样的农业技术支持也不是白白的,地主们每年必须按比例将一部分收获的粮食以较低的收购价出售给海汉官方,并且缴纳一定数目的土地税。不过如果与过去向大明缴纳赋税之后的情况来做比较,与海汉的合作倒是更实惠一些,在实际收入方面还是有所提升的。
海汉立国所将面临的诸多问题中,外部压力倒不是最大的麻烦,更亟待解决的还是内部社会体系和管理机构需要完善的部分,比如具备一定管理经验的官僚,对海汉来说就是十分短缺的资源之一。
穿越者们虽然拥有很多超越时代的技能,但要治理一个国家,仅仅靠着团队这几百号人是不够的,大量的基层管理岗位需要忠于海汉且具备专业能力的人员就任,而海汉成立至今才不过七年,在这方面的积累还十分有限。搭建管理海南岛一地的草台班子或许是勉强够了,但就执委会对未来海汉的建设构想而言,现有的归化籍干部平均素质仍然远远达不到要求。
海汉在这个时代的远东地区并没有什么根基可言,所以出于稳固统治的考虑,在任用干部时往往会优先考虑忠诚度和个人出身背景。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海汉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保持统治稳定,但由于通过这种用人策略选拔出来的干部和官员往往都是出身贫寒,在为官从政方面的专业素质其实是远不如拥有一定文化基础又经过专门培训的大明官员。
在海汉统治海南岛这几年中,陆陆续续投效海汉的大明官员也有数十人之多了,其中不乏类似罗升东、李进、李清扬这样彻底投靠海汉并且得到执委会任用的人员。不过能从大明官场跳槽到海汉官僚体系里,这个过程也不是人人都能做到,要嘛得有出众的能力,要嘛交出了有分量的投名状。
而像严明君这样的人物在这两个领域都乏善可陈,加上当初在儋州刺杀案中表现出的态度过于暧昧,所以一直都没能获得在海汉入仕的机会。如果不是海汉决定了要在今年立国,对官员的需求也因此大增,那严明君这“儋州文联顾问”的闲职大概还得继续做几年。
当然了,类似于严明君这样想要趁着海汉立国的时机为自己谋取一些好处的人还有很多,即便不能入仕当官,也会借此寻求名利方面的好处。今天在南海酒楼作陪这些地方士绅耆老,可没哪位是单纯来凑热闹的。
第二位上来敬酒的士绅名叫黄子杰,名字虽然与前几年儋州刺杀案主犯黄子星相似,但两人其实并没有任何关系。这黄子杰原本是儋州本地的一名地主,海汉入主之后也算审时度势,及时加入了新统治者的阵营。海汉最开始在儋州搞土地改革推广集体农场种植园的时候,黄子杰便主动站出来充当了第一批合作者,将名下的三千多亩耕地与海汉农业部签了十年的合作合同。
以当时儋州的环境而言,敢拿大半的身家出来赌前途,这份勇气可是难能可贵。海汉的土改政策能在儋州打开局面,这黄子杰也算是功臣之一,当然后续他所得到的回报也并不少,除了作为儋州的种植园示范点,得到农业部悉心的技术指导之外,黄子杰也成了海汉官方在本地所树立的标兵人物之一,在各个领域都给予了特殊照顾。
黄子杰在海汉统治儋州之后,接受海汉的考察安排去过好几次三亚,对于海汉的实力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到后来不但把两个儿子都送去三亚进修,而且干脆全家入籍,彻彻底底的当了海汉人。黄子杰想得很清楚,以他的地主出身想直接考海汉的科举去入朝做官,显然可能性趋近于零,倒不如现在先把身份门槛迈过去,帮自己两个儿子把路铺好,等他们在海汉学府中混几年之后,博个官身的机会要比现在大很多。
让后代通过入仕来光耀门楣,这大概也是地主阶级所能想到改变命运的最为实际的办法,不过黄子杰也没把全部希望都押注在儿子进修这条路上,建立和维护一些与海汉上层人士的关系,或许在关键时候会起到更为有效的作用,但这些事情总不能指望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去做,也只能由他亲自操作才行。平时在张新这边没少刷存在感,但他也知道张新只管儋州这一地,而海汉体系中的官员任免却不是张新能做主的,所以这次听说有上面的大人物来儋州巡视,黄子杰也是第一时间便在张新那里报了名。
“草民黄子杰,见过宁首长”黄子杰端着酒杯的手都有点抖,这可是他目前为止见过最大牌的人物,连刚才严知州上来敬酒都是毕恭毕敬,轮到他就更为紧张了。
宁崎倒是很客气,与其碰杯之后便主动说道“刚才在马车上,张主任已经把你的情况大致介绍了一下,听说你家两位公子现在都在三亚进修”
黄子杰连忙应道“是是是,犬子愚笨,在儋州这地方也学不进东西,听闻首长们开办的书院有特别之教学方法,便将他们二人一并送了过去。草民也跟他们打过招呼,若是不能完成学业,以后便别回儋州了”
宁崎笑道“你家两位公子,我倒是有点印象,如果没记错的话,老大到明年就该毕业了吧”
黄子杰应道“首长好记性,我家老大的确是明年毕业,只是以他的资质,尚不知能否顺利结业。”
宁崎道“你家老大我见过几次,年少老成,待人处事也还算稳重,他若是愿意,等明年毕业之后,就留在三亚好了。像这样的年轻人才,我们是很乐意给予机会的。”
黄子杰当下大喜,这可是官方表态,一句话胜过自己在儋州折腾一年了。他虽然不知道什么叫做“包分配”,但也明白有了宁崎这个指示之后,自家老大毕业后的就业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了。而宁崎点名要其留在三亚,这大概就意味着进入官僚体系的机会相当大了。
“还不感谢宁首长的照顾”张新在旁边笑呵呵地提醒道“就冲这起码得连敬三杯才行”
“对对对,草民无以为报,只能先敬首长三杯以示谢意了”黄子杰当下便拿过酒壶,自斟自饮了三杯。当然了,他可不会不知趣地要求宁崎也奉陪三杯,这敬酒只是一个表示感谢的说法而已。
黄子杰下去之后,接着又是数人轮流上来敬酒。这些人或是想如严明君一样谋个入仕的机会,也有像黄子杰一样想为家人铺路的,还有想从宁崎这里获得生意突破口的,各种目的不一而足。至于说这些人的要求能否得到宁崎许可,其实在入城途中就已经听过了张新的简报,在宴席上只是表明一下官方的态度而已。有些事情本来是在张新权限范围之内,但也特地等宁崎到来之后才做出决定,主要还是为了彰显出这些决定的权威性。
与前几站不同,在儋州城的接风宴上,宁崎才是真正的主角,宴席上的宾客几乎都是冲着他来的。而在前几站一直被当成靶子围攻的范迪门,在这里终于得到了安安静静享受美食的机会。虽然听不太懂宁崎与这些本地人士的对话内容,但他大致也能看明白宁崎的应对处理方式,因为类似的社交宴席,在巴达维亚也会时常举行,上层人士会在这种场合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并对一些不便公开处理的事情做出表态。
虽然双方的社会形态和文化传统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但处理问题的方式却是大同小异。同样身为高层管理者的范迪门看到宁崎应对这些本地权贵的场景,也是颇为感同身受。
接风宴前后耗时大约两个小时,宁崎倒是有一大半的时间是在应对本地这些民众代表,解决他们的各种需求问题。对于这些愿意投靠、依附于海汉的社会中上层人士,执委会所抱的态度还是比较宽松的,也愿意给他们一些超规格的待遇,以便能让这些人更加死心塌地的为海汉效力。
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海汉立国在即,所需处理的事情千头万绪,他们在席间所谈及到的事情也未必能在近期就得到实现。但能够得到宁崎的当面表态,就已经算是十分圆满的结果了,毕竟宁崎所代表的是海汉最高权力机构执委会,他所说的话基本就是言出法随的程度了。
当天的接风宴结束之后,宁崎和范迪门便被送到了城中的迎宾馆住下来。儋州的迎宾馆是在城里买下的一处三进宅院改建而成,也同样是由官方进行运营,内部设施和用具全部都是按照海汉自行制定的行业标准布置,在形制上与三亚的迎宾馆并无二致。在第三进院子里专门有三间供穿越者居住的套房,宁崎和范迪门各居其一。
翌日,张新安排宁崎和范迪门开始参观儋州本地。如果要与海汉治下其他地区进行横向比较,其实儋州这边的情况也是大同小异,以港口为依托的海运商贸体系是本地最主要的商业形式,而经营的项目内容则主要是由种植园为基础的农林类产品。
不过儋州因为建城的时间较长,本地的耕地开发程度也远超范迪门先前所考察的几站。如同这个时代的普遍状况一样,儋州的耕地的绝大部分是集中在少数地主权贵的手中。海汉在儋州推行土地改革政策的时候,也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迄今仍有一些地区的耕地处于地主们自行经营,不愿接受海汉农业部统一安排的状态。
当然也有不少如同黄子杰一样比较有眼光的人,看清了海汉的势头已经不可逆转,果断将身家拿出来换光明前程。儋州地区目前总共七十四个种植园项目中,有超过三分之二的土地是由本地人,这个特质与其他地方的种植园经营背景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而儋州地区因为地势平坦,水利资源丰富,水稻也成为本地最主要的耕种项目,目前已经是海汉治下最为重要的产粮区之一。
范迪门到来的时候,这里的水稻田正处于播种期,城外阡陌纵横的水稻田一眼望不到边,成千上万的百姓正抓紧清明前这段时间栽种水稻秧苗,这样的劳动景象对于范迪门来说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巴达维亚城外也有汉人耕种稻田,但规模却比这儋州差远了。
张新介绍道“我们现在看到的这片地区都是由农业部统一技术指导的种植区,这里栽种的水稻秧苗,也都是农业部进行的育种繁殖,朱老去年还专门来儋州进行过技术指导。”
张新口中所提及的“朱老”,是农业部老专家袁若修的老伴朱萍,袁家三口加一个徒弟高欢都是农业方面的专家,不过只有朱萍是专攻粮食作物。近年袁若修、朱萍老两口年岁渐高,经受不住舟车劳顿,外出指导工作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农业部基本已经是由袁秋业和高欢等少壮派接手了。
宁崎感兴趣地问道“既然农业部的秧苗,那这里的耕种收获应该要强过本地自行经营的水稻吧”
张新点点头道“那是肯定的,光是产量就超过本地平均水平三成以上。而且农业部在栽种技术上也有专门的指导,像育秧阶段的壮秧措施,就不是普通农民能自行掌握的技术。”
海汉在治下地区推广的农业科技都是比较成熟的技术,应用之后的效果显而易见,而由此所带来的粮食产量差异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本地地主加入到农业部的合作耕种计划中来。毕竟这种实惠看得见摸得着,没必要亏了自己的腰包来跟海汉对着干。
当然这样的农业技术支持也不是白白的,地主们每年必须按比例将一部分收获的粮食以较低的收购价出售给海汉官方,并且缴纳一定数目的土地税。不过如果与过去向大明缴纳赋税之后的情况来做比较,与海汉的合作倒是更实惠一些,在实际收入方面还是有所提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