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003章 开国庆典(三)
    这些花钱刊登在海汉时报上的贺词虽然风格都很官方,但在范迪门这老狐狸细细品味之下,的确是能从中发掘到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信息。除了各国与海汉的亲疏远近能从贺词中一窥端倪外,范迪门还注意到了各海外殖民地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也有差异之分。

    如财大气粗的广东办事处与福建办事处,贺词便各自占了半个版面,比好多小国的版面还大出许多,而安南的几处港口相应就要含蓄多了。范迪门认为这也算是海外殖民地在海汉国中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侧面反映,同时也说明海汉在大明沿海经营的殖民地,状况应该是大大好过中南半岛海岸线上的几处地区。而这样的现状,也折射出了海汉与大明、安南这两国之间贸易规模的差异,地大物博的大明所能给海汉的资源和市场,显然都胜过了安南一大截。

    除了这些官方的贺词之外,来自民间的各种恭贺也占据了报纸的大量版面,这些看似广告一般的文字,也同样引起了范迪门的兴趣。

    这些民间的商业组织,有一些是范迪门曾经听说过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琼州联合开发公司,广东商业联盟,福建海商联合会,南海商会等等。这些商业组织下辖无数的商行、车行、船行、镖行以及上游的生产单位,基本都是产供销一体化,并且具备了较强的跨国贸易能力,不但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渠道众多,在民间几乎没有他们办不了的事情,算得上是海汉开展跨国贸易的最大助力之一。

    但这些所谓的民间商业组织,其实都有海汉官方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如琼联发这种早期就与海汉合作密切的大型商业组织,实际上在幕后主使指挥的就是海汉商务部。这些商业组织的一些经营措施,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海汉官方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意志体现。而这些组织在海汉立国庆典期间的表现,也可以部分反映出他们的实力和其在海汉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除了这些商业组织之外,还有一些权贵富商以个人名义刊登的祝贺内容,不用多说这些人自然都是依附于海汉的既得利益者。不过范迪门对海汉的国际关系研究得不算透彻,所以对这些人的认识了解也很有限,仅仅只对李继峰、詹贵等人的名字有些印象。

    这种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普通人也就是看个热闹,但像范迪门这样的专业人士,自然能从中看出一些门道来。范迪门已经暗暗下了决定,这海汉出版的各种报纸一定都得订一份,今后定期送回巴达维亚,以作为公司制定规划的信息参考。

    在范迪门跟随宁崎去做环岛考察期间,苏克易也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刊发了官方贺信。虽然版面不及别家,但至少也算是在海汉的官方媒体上露了脸。范迪门看到报纸上那块不过手掌大小的版面,顺口问了一句“这花了我们多少钱”

    “算下来大约折合一千五百盾。”苏克易报出了一个让范迪门大吃一惊的数字。

    “这么贵这帮该死的商人,这完全就是敲诈”范迪门很是不满地嚷道。

    荷兰盾银币与海汉元的汇率大约是三比一,算下来就是五百海汉元,而这个价钱足以在市面上买到一整套的三亚产青花瓷卫浴洁具了,跟老板砍砍价说不定还能得到一套玻璃餐具作为赠品。如果是在巴达维亚,这笔钱差不多可以买到十五名到二十名身体健康的年轻男隶,或是满满五十麻袋的南洋香料。但在这里,却只能换得海汉时报上一块巴掌大的版面,这性价比似乎的确太低了一些。

    不过范迪门很快就冷静下来,这种媒体的宣传力量,他以前是没见识过,但如今在海汉地盘上待了这么久,他自然也意识到了其作用的重要性。这价钱贵不贵当然贵,但考虑到海汉官方媒体的影响力,一千五百盾就能让不限于海汉的多国头面人物注意到东印度公司的存在,这笔钱还是划算的。如果再算算从这份报纸上所搜集到的情报价值,这个价钱其实就一点不贵了,东印度公司每年花在搜集打探海汉情报上的费用,可不止区区四位数而已,但得到的回报却未必比这么一份报纸所能的信息多出几分。

    范迪门很快就想清楚前因后果,倒也没有再拿这费用的事发脾气,毕竟苏克易办的这件事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其实也真说不上有多吃亏,毕竟别家也都是掏钱刊登告示,心理上没什么不平衡的。而且苏克易要是嫌贵没掏钱登这告示,反而会让东印度公司陷于被动有哪些人登了告示,海汉执委会可能不见得全都能记住,但哪家没登,那就很显眼了。

    “你这件事办得不错。”范迪门冷静下来之后还是给予了苏克易赞扬“海汉的这种报纸,也算是我们了解海汉社会状况的一条渠道,而且今后可能也还会有类似这样花钱刊登告示的需要。”

    “总督大人,不是可能,是肯定。”苏克易从桌上拿过另一份报纸,递给了范迪门“这是今天出版的另一份报纸海汉商报,七天一期。这上面所刊登的内容,对于任何一名商人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消息。”

    范迪门看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也不懂是什么内容,只好让苏克易给他解释。

    “大人,这份报纸上除了海汉官方的各种最新贸易政策和措施之外,其他版面全是各种商品的供应和求购信息。”苏克易很是欣喜地向范迪门介绍这个最新发现“有了这份报纸,我们就相当于是有了一个精明的市场向导,哪怕是不了解海汉市场,就按照这报纸上的信息,也可以在海汉采购到价格合适的商品。”

    范迪门道“但海汉有那么多的港口,这么一份报纸肯定涵盖不了。”

    “没错,所以海汉人在每个大型贸易港都办了一份类似的报纸。”苏克易点点头,又递上了一份名为三亚商报的报纸“这份报纸上的商业信息就全部来自三亚本地,这上面既有海汉官方出售的商品,也有其他国家的商人运来这里的货物,商人也会把他们想要购买的货物和价格登载在这上面大人,我不得不说,海汉人这个举措让国际贸易变得更简单了。”

    “我看这也未必有多方便,能看懂这报纸上内容的前提是必须要掌握海汉的文字才行。”范迪门明知这并不算什么致命的短板,就算是来自非汉人地区的商人,在港口就能雇到通晓海汉贸易规则的掮客,可以代为解读这些报纸上的内容。但范迪门还是想强词夺理地踩一踩海汉,不然心里就会生出酸溜溜的感觉,就如同他前些天在考察过程中的感受一样。

    苏克易大概也是猜到了范迪门的心思,当下并不反驳,而是继续向他介绍道“大人,这种官方性质的报纸,可不只是用来看看商品报价,只要操作得当,很容易就能影响市场行情。”

    范迪门身为东印度公司的掌门人,一听治下便立刻明白了苏克易的意思。与海汉保持比较稳固贸易关系的商人们肯定都会关注这种商报,而海汉只需在报上以官方的名义吹一吹风,就很容易让市场行情产生官方所希望看到的波动。

    比如在报上发布一条某某地区遭遇飓风侵袭,油料作物种植园破坏严重,预计今年的产量将减少若干这样的官方消息,那么对行情敏感的商人看到后立刻就会意识到油料的涨价指日可待,然后对相关产品减少供应量并拉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放出另外一种消息,如某地有万亩油料种植园喜获丰收之类的新闻,则可能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这种很容易被戳穿的假新闻肯定不是海汉会常用的手段,但以海汉官方的公信力,加上这种报纸的针对性和消息传播速度,要获取市场的信任和反应,进而影响市场的走向,将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事情。如今海汉又牵头在搞南海贸易联盟,今后想要通过一些商业宣传手段来影响国际贸易形式,似乎也不是难以想象的情况。

    “这帮海汉人还真的是很难缠啊”范迪门想来想去,一时也想不到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叹息了一句。

    苏克易补充道“海汉人手中一直掌握有某种千里传讯的办法,所以这种报纸上不单会有本地的商业信息,偶尔也会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消息。比如这里,就刊登了海汉官方在台湾高雄港求购粮食的消息,以高出市场价两成的收购价,紧急收购二十万斤稻米,从四月开始,收购时长为六十天。他们掌握了这种奇妙的手段,自然能够了解各地商品差价,知道各地的商品需求,然后轻松实现低买高卖。”

    “也就是说,他们手上既有影响市场价格走向的工具,又有获知千里之外市场状况的手段”范迪门叹道“我们在这种状况中所扮演的角色,简直就像是手无寸铁的孩童要对付一个成年人一样。”

    作为把海运贸易做遍全球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对于这种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然也十分看重,如果能够有效地影响或控制某一地区某些商品的行情,那就意味着巨大的收益。而海汉在这方面的所采用的手段显然比东印度公司所用的暴力征服更为高明,像这样的报纸,就连范迪门看了也会多留心,更别说普通商人的反应了。

    海汉人有办法获知千里之外的市场状况,再通过这种商业报纸带一带节奏,设法拉大两地间的价格差,这赚钱的买卖简直不要太好做。再进一步想想,就不难想到海汉可以借此来打压他们需要购入的生产资源,抬高深加工成品的售价,轻松获取更高的利润。

    而加入南海贸易联盟的国家,互相之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开放本国市场,这样一来基本就没有任何人能阻挡海汉通过贸易手段进入各国市场了。海汉所能调动的财力和资源有多大,范迪门在先前的环岛考察中已经算是见证过了,他确信除了少数几个体量比较大的国家之外,这个贸易联盟中的很多国家在海汉的经济手段面前根本不具备抵抗力,很快就会跟两广、安南这些地方一样,沦为海汉的资源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而连政治、军事、文化、金融等等,也会逐步为海汉所影响和控制。

    最糟糕的是,现在就算明确知道海汉人的手段,范迪门也想不出能对付或者延缓这种趋势的办法。海汉人的手段就摆在明面上,只要稍有眼光的人都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就是无法与之抗衡。这对于一心想要掌控远东地区国际贸易市场的东印度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范迪门忽然想起了环岛考察期间,他曾经向宁崎提问,海汉过去做出的各种重大决策的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何能有信心去执行这些让海汉投入很多资源甚至是全部身家的措施,宁崎给他的答复是,海汉所作的事,都是顺应了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任何想要阻挡或者逆势而行的人,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个粉碎,这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葛,而是不可逆的王道。

    范迪门当时表示不能理解这种说辞,宁崎就简单地解释为了命运,不过这种命运并不是某一人甚至某一国,而是让社会客观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海汉人的出现,只是将这种发展进程人为地加快了而已。将原本需要几百年时间来完成的社会发展史,加速到百倍运行。在外界看来颇具风险的决策,但对海汉来说,往往只是解决某个问题最为简洁高效的方法而已,在现状与预设的结果之间,海汉会选择最短的一条路径去实现。

    这些花钱刊登在海汉时报上的贺词虽然风格都很官方,但在范迪门这老狐狸细细品味之下,的确是能从中发掘到一些不为人所注意的信息。除了各国与海汉的亲疏远近能从贺词中一窥端倪外,范迪门还注意到了各海外殖民地在报纸上所占的版面也有差异之分。

    如财大气粗的广东办事处与福建办事处,贺词便各自占了半个版面,比好多小国的版面还大出许多,而安南的几处港口相应就要含蓄多了。范迪门认为这也算是海外殖民地在海汉国中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状况的侧面反映,同时也说明海汉在大明沿海经营的殖民地,状况应该是大大好过中南半岛海岸线上的几处地区。而这样的现状,也折射出了海汉与大明、安南这两国之间贸易规模的差异,地大物博的大明所能给海汉的资源和市场,显然都胜过了安南一大截。

    除了这些官方的贺词之外,来自民间的各种恭贺也占据了报纸的大量版面,这些看似广告一般的文字,也同样引起了范迪门的兴趣。

    这些民间的商业组织,有一些是范迪门曾经听说过的,比如大名鼎鼎的琼州联合开发公司,广东商业联盟,福建海商联合会,南海商会等等。这些商业组织下辖无数的商行、车行、船行、镖行以及上游的生产单位,基本都是产供销一体化,并且具备了较强的跨国贸易能力,不但经济实力雄厚,而且渠道众多,在民间几乎没有他们办不了的事情,算得上是海汉开展跨国贸易的最大助力之一。

    但这些所谓的民间商业组织,其实都有海汉官方以入股的形式参与其中,如琼联发这种早期就与海汉合作密切的大型商业组织,实际上在幕后主使指挥的就是海汉商务部。这些商业组织的一些经营措施,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海汉官方在国际贸易方面的意志体现。而这些组织在海汉立国庆典期间的表现,也可以部分反映出他们的实力和其在海汉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除了这些商业组织之外,还有一些权贵富商以个人名义刊登的祝贺内容,不用多说这些人自然都是依附于海汉的既得利益者。不过范迪门对海汉的国际关系研究得不算透彻,所以对这些人的认识了解也很有限,仅仅只对李继峰、詹贵等人的名字有些印象。

    这种刊登在报纸上的广告,普通人也就是看个热闹,但像范迪门这样的专业人士,自然能从中看出一些门道来。范迪门已经暗暗下了决定,这海汉出版的各种报纸一定都得订一份,今后定期送回巴达维亚,以作为公司制定规划的信息参考。

    在范迪门跟随宁崎去做环岛考察期间,苏克易也以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名义,刊发了官方贺信。虽然版面不及别家,但至少也算是在海汉的官方媒体上露了脸。范迪门看到报纸上那块不过手掌大小的版面,顺口问了一句“这花了我们多少钱”

    “算下来大约折合一千五百盾。”苏克易报出了一个让范迪门大吃一惊的数字。

    “这么贵这帮该死的商人,这完全就是敲诈”范迪门很是不满地嚷道。

    荷兰盾银币与海汉元的汇率大约是三比一,算下来就是五百海汉元,而这个价钱足以在市面上买到一整套的三亚产青花瓷卫浴洁具了,跟老板砍砍价说不定还能得到一套玻璃餐具作为赠品。如果是在巴达维亚,这笔钱差不多可以买到十五名到二十名身体健康的年轻男隶,或是满满五十麻袋的南洋香料。但在这里,却只能换得海汉时报上一块巴掌大的版面,这性价比似乎的确太低了一些。

    不过范迪门很快就冷静下来,这种媒体的宣传力量,他以前是没见识过,但如今在海汉地盘上待了这么久,他自然也意识到了其作用的重要性。这价钱贵不贵当然贵,但考虑到海汉官方媒体的影响力,一千五百盾就能让不限于海汉的多国头面人物注意到东印度公司的存在,这笔钱还是划算的。如果再算算从这份报纸上所搜集到的情报价值,这个价钱其实就一点不贵了,东印度公司每年花在搜集打探海汉情报上的费用,可不止区区四位数而已,但得到的回报却未必比这么一份报纸所能的信息多出几分。

    范迪门很快就想清楚前因后果,倒也没有再拿这费用的事发脾气,毕竟苏克易办的这件事不但很有必要,而且其实也真说不上有多吃亏,毕竟别家也都是掏钱刊登告示,心理上没什么不平衡的。而且苏克易要是嫌贵没掏钱登这告示,反而会让东印度公司陷于被动有哪些人登了告示,海汉执委会可能不见得全都能记住,但哪家没登,那就很显眼了。

    “你这件事办得不错。”范迪门冷静下来之后还是给予了苏克易赞扬“海汉的这种报纸,也算是我们了解海汉社会状况的一条渠道,而且今后可能也还会有类似这样花钱刊登告示的需要。”

    “总督大人,不是可能,是肯定。”苏克易从桌上拿过另一份报纸,递给了范迪门“这是今天出版的另一份报纸海汉商报,七天一期。这上面所刊登的内容,对于任何一名商人来说都是值得关注的消息。”

    范迪门看了一眼,上面密密麻麻的蝇头小字,也不懂是什么内容,只好让苏克易给他解释。

    “大人,这份报纸上除了海汉官方的各种最新贸易政策和措施之外,其他版面全是各种商品的供应和求购信息。”苏克易很是欣喜地向范迪门介绍这个最新发现“有了这份报纸,我们就相当于是有了一个精明的市场向导,哪怕是不了解海汉市场,就按照这报纸上的信息,也可以在海汉采购到价格合适的商品。”

    范迪门道“但海汉有那么多的港口,这么一份报纸肯定涵盖不了。”

    “没错,所以海汉人在每个大型贸易港都办了一份类似的报纸。”苏克易点点头,又递上了一份名为三亚商报的报纸“这份报纸上的商业信息就全部来自三亚本地,这上面既有海汉官方出售的商品,也有其他国家的商人运来这里的货物,商人也会把他们想要购买的货物和价格登载在这上面大人,我不得不说,海汉人这个举措让国际贸易变得更简单了。”

    “我看这也未必有多方便,能看懂这报纸上内容的前提是必须要掌握海汉的文字才行。”范迪门明知这并不算什么致命的短板,就算是来自非汉人地区的商人,在港口就能雇到通晓海汉贸易规则的掮客,可以代为解读这些报纸上的内容。但范迪门还是想强词夺理地踩一踩海汉,不然心里就会生出酸溜溜的感觉,就如同他前些天在考察过程中的感受一样。

    苏克易大概也是猜到了范迪门的心思,当下并不反驳,而是继续向他介绍道“大人,这种官方性质的报纸,可不只是用来看看商品报价,只要操作得当,很容易就能影响市场行情。”

    范迪门身为东印度公司的掌门人,一听治下便立刻明白了苏克易的意思。与海汉保持比较稳固贸易关系的商人们肯定都会关注这种商报,而海汉只需在报上以官方的名义吹一吹风,就很容易让市场行情产生官方所希望看到的波动。

    比如在报上发布一条某某地区遭遇飓风侵袭,油料作物种植园破坏严重,预计今年的产量将减少若干这样的官方消息,那么对行情敏感的商人看到后立刻就会意识到油料的涨价指日可待,然后对相关产品减少供应量并拉高价格,以获取更多的利润。而放出另外一种消息,如某地有万亩油料种植园喜获丰收之类的新闻,则可能就会得到相反的效果。

    当然这种很容易被戳穿的假新闻肯定不是海汉会常用的手段,但以海汉官方的公信力,加上这种报纸的针对性和消息传播速度,要获取市场的信任和反应,进而影响市场的走向,将是非常容易办到的事情。如今海汉又牵头在搞南海贸易联盟,今后想要通过一些商业宣传手段来影响国际贸易形式,似乎也不是难以想象的情况。

    “这帮海汉人还真的是很难缠啊”范迪门想来想去,一时也想不到应对的办法,只能是叹息了一句。

    苏克易补充道“海汉人手中一直掌握有某种千里传讯的办法,所以这种报纸上不单会有本地的商业信息,偶尔也会有来自其他地方的消息。比如这里,就刊登了海汉官方在台湾高雄港求购粮食的消息,以高出市场价两成的收购价,紧急收购二十万斤稻米,从四月开始,收购时长为六十天。他们掌握了这种奇妙的手段,自然能够了解各地商品差价,知道各地的商品需求,然后轻松实现低买高卖。”

    “也就是说,他们手上既有影响市场价格走向的工具,又有获知千里之外市场状况的手段”范迪门叹道“我们在这种状况中所扮演的角色,简直就像是手无寸铁的孩童要对付一个成年人一样。”

    作为把海运贸易做遍全球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对于这种国际贸易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自然也十分看重,如果能够有效地影响或控制某一地区某些商品的行情,那就意味着巨大的收益。而海汉在这方面的所采用的手段显然比东印度公司所用的暴力征服更为高明,像这样的报纸,就连范迪门看了也会多留心,更别说普通商人的反应了。

    海汉人有办法获知千里之外的市场状况,再通过这种商业报纸带一带节奏,设法拉大两地间的价格差,这赚钱的买卖简直不要太好做。再进一步想想,就不难想到海汉可以借此来打压他们需要购入的生产资源,抬高深加工成品的售价,轻松获取更高的利润。

    而加入南海贸易联盟的国家,互相之间都会不同程度地开放本国市场,这样一来基本就没有任何人能阻挡海汉通过贸易手段进入各国市场了。海汉所能调动的财力和资源有多大,范迪门在先前的环岛考察中已经算是见证过了,他确信除了少数几个体量比较大的国家之外,这个贸易联盟中的很多国家在海汉的经济手段面前根本不具备抵抗力,很快就会跟两广、安南这些地方一样,沦为海汉的资源供给地和商品销售市场,进而连政治、军事、文化、金融等等,也会逐步为海汉所影响和控制。

    最糟糕的是,现在就算明确知道海汉人的手段,范迪门也想不出能对付或者延缓这种趋势的办法。海汉人的手段就摆在明面上,只要稍有眼光的人都能看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就是无法与之抗衡。这对于一心想要掌控远东地区国际贸易市场的东印度公司来说,的确是一个非常被动的局面。

    范迪门忽然想起了环岛考察期间,他曾经向宁崎提问,海汉过去做出的各种重大决策的依据是从何而来,为何能有信心去执行这些让海汉投入很多资源甚至是全部身家的措施,宁崎给他的答复是,海汉所作的事,都是顺应了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潮流,任何想要阻挡或者逆势而行的人,都会被历史的车轮碾个粉碎,这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纠葛,而是不可逆的王道。

    范迪门当时表示不能理解这种说辞,宁崎就简单地解释为了命运,不过这种命运并不是某一人甚至某一国,而是让社会客观向前发展的驱动力。海汉人的出现,只是将这种发展进程人为地加快了而已。将原本需要几百年时间来完成的社会发展史,加速到百倍运行。在外界看来颇具风险的决策,但对海汉来说,往往只是解决某个问题最为简洁高效的方法而已,在现状与预设的结果之间,海汉会选择最短的一条路径去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