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58章 大迁徙
    沈氏叔侄二人吃过晚饭之后继续秉烛夜谈,商议安排移民搬迁之事。岛上这一万多人说多不多,但要整体跨海搬去辽东定居,需要带走的坛坛罐罐还真不少,并不是几天时间就能全部迁走。哪些人要派去辽东打前站,哪些人要留在皮岛收尾,如何与海汉协调船期和移民批次,过程中需要海汉哪些物资支持,这都需要提前拟好细节定出章程,跟海汉做好沟通才行。

    沈志祥唯恐事情有变,也不敢在皮岛多耽搁,第二天一早便又启程返回辽东。沈世魁将他送到码头,临行时特地叮嘱道“你回去之后探探海汉人的口风,看能不能把沈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送去南方定居,能去三亚就最好不过。听说海汉人最喜招募大明有背景的年少才俊去三亚就读官办书院,你看看能不能走这路子,在族中挑几个头脑机灵的小孩送过去。”

    沈志祥道“叔父的意思是借此让海汉安心”

    沈世魁点点头道“海汉人知道我们沈家根基在辽东,如果不主动送一些后辈子弟到南方去,又怎么能让他们放心”

    沈志祥沉吟片刻,这才重重地点了点头,算是应下此事。他虽然一心想投靠海汉,但事关沈氏家族前途,处理起来还是得慎重才行。这事其实沈世魁老早就提过,只是东江镇这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向海汉主动提出来,而双方的合作关系想要更进一步,那么这应该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派几名族中后辈去南方当质子,其实象征性的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不过双方都很明白这本来就是一个能得到彼此认可的仪式,只要意思到了就行。沈志祥认为海汉也不会拒绝东江镇主动提出这种要求,当下只需考虑好措辞就行了。

    四月上旬,皮岛向辽东半岛南部海汉占领区迁徙人口的行动终于拉开序幕。虽然迁徙人口的总数大概只是不到两万人,但这已经是近两三年来东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人口迁徙了。而参与此次运输任务的船只除了海汉军方的二十多艘帆船之外,东江镇自己保有的几十艘大大小小的帆船也都悉数上阵,就连为数不多的战船也临时充当起了运输船的角色。

    虽然总兵府已经将此次回迁辽东的计划告知了民众,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于回到辽东之后的生活是否安稳抱有疑虑。他们倒不是担心海汉会不会信守承诺给出一块地方安置自己和家人,而是害怕据说已经被打回金州城闭门不出的后金军再次发动反扑。哪怕海汉军的战绩摆在那里,很多人也还是坚持认为后金铁骑不可抵挡,先前会输给海汉,只是因为其兵力不足以支撑这种规模的战役而已。一旦从战败中缓过劲来,对方可以集结数万部队反扑,届时海汉还能不能把后金军挡下来可就不好说了。

    回到辽东生活虽然是这些人一直以来所期盼的事情,但相较于局势未稳的辽东,倒是贫瘠的皮岛还安全一点,起码后金当下还没有兴兵攻打皮岛的动作。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海汉人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原本的历史进程,否则今年后金便将举兵攻打朝鲜,顺手就灭掉了已无多少战斗力可言的皮岛明军。不管他们此时是否愿意迁回辽东,但实际上已经是受了海汉天大的恩惠了。

    当初东江镇从辽东撤到皮岛,跨海运输前前后后持续了数月之久,期间还将长山群岛作为中转站,才抢在后金之前从辽东救了几万汉人百姓出来。而这些人背景离乡之后,有不少都因为粮食问题陆续死在了黄海中的海岛上。能撑到海汉出现的人都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海汉与东江镇搭上线之后,便主动提出了以援助换移民的方案,替东江镇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而大量原本只能在皮岛等死的百姓,也被组织起来由海汉将他们运往南方的控制区进行安置。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海汉从东江镇手中得到了超过两万名移民,而濒临崩溃的东江镇也因此起死回生,凭借海汉的援助卷土重来。虽然有那么一点狐假虎威的意思,但总算是从辽东抢回来一些土地,把金贼给赶到北边去了。

    沈世魁倒背着双手,看着码头上的民众扛着大包小包鱼贯登船,心中也是感慨不已。他知道迁回辽东之后,东江镇极有可能便进入到名存实亡的状态。海汉不会坐视东江总兵府的存在,肯定会设法将现有的机构架空,自己这个东江总兵的官职也许很快就会变成虚职,但沈世魁并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他认为即便因此失去手中的权力,也总比眼睁睁看着东江镇毁在自己手上要好。

    至于海汉人今后会怎样逐步拆分东江镇的编制,沈世魁虽然没有明确的推断,但他知道这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对于这些无力自保的百姓来说,或许投靠海汉便是当下最为明智的选择了,毕竟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现在都无法像海汉一样给东江镇生存物资和军事援助。抱住这条大腿,争取活下去的机会,至少要比龟缩在皮岛上继续等死要好。

    第一批登船前往旅顺的皮岛百姓有两千四百余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壮男子。这些人去往当地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尽快为后来者修建营地和住所,因此他们随身携带的除了衣服等随身物品之外,最多的便是锤斧凿锯等工具,几乎是人手一件,以免到了当地之后无法施工。为此沈世魁将岛上懂得土木工程的匠人全都搜罗一空,随第一批移民一同送往旅顺。

    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两天之后,顺利抵达了旅顺港。移民中有不少人在踏上陆地的那一刻都难掩脸上激动的神色,毕竟重返故土对于这些逃难出去的百姓来说,可算是人生中仅次于生存的大事了。

    旅顺行政长官沙喜也亲自来到港口,监督移民接收过程。按照海汉的安排,这些移民在港口只会稍作停留,吃过海汉为其准备的一餐之后,便立刻上路前往他们的目的地。这是沙喜与钱天敦等人商议之后作出的安排,在他看来能越快让东江镇民众安顿下来,就能越早把人手抽调到旅顺这边来完成他谋划的诸多开发工程。

    沙喜在南方的时候就是主管移民事务,也深谙这些原属大明的民众在进入海汉统治区时的不安心情,加之这次从皮岛运过来的移民身份又相对比较特殊,几乎都是东江镇的军属,因此沙喜取消了一般港口接受移民时的身份登记手续,直接以东江镇报过来的人数清点数目,待日后安顿下来,再用东江镇的花名册来慢慢核对。

    减少了一个登记身份的环节,也能稍稍缓解一下这些东江镇军属的不安情绪。对于有可能要改换国籍这件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也没有普通移民为了换取更好福利而主动要求入籍的那种迫切感。对他们来说,只要东江镇的编制还在,那么他们就仍然还是大明的子民,只是迫于形势暂时寄人篱下而已。而对于海汉这个新的统治者,他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将原有的心态转变过来,去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社会制度。

    陈一鑫亲自负责港口治安的维持工作,为此还专门从前线调了一批人手回来。他并不担心这些新移民里面有混入后金的奸细,只是要防着有人挑战海汉在本地的权威。

    而这样的状况也的确不可避免,很快便有几个头脑不太清醒的汉子,竟然要求海汉酒水和肉食。在他们的要求被拒之后,竟然扔掉了刚刚发放的干粮,气势汹汹地要让海汉的官员出面理论一番。沙喜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去处理这种治安事件,当下便派人通知陈一鑫赶来处理。

    陈一鑫赶到现场的时候,东江镇方面也有军官已经过来处理此事。不过闹事的几个家伙显然是泼皮惯了,并没有将军官的警告当回事,依然嘴里不干不净地不肯作罢。

    陈一鑫看了暗自冷笑,上前示意军官退开,然后下令道“这几个人都抓起来,每人十鞭”

    那为首之人强自辩道“我等乃是东江镇的人,你海汉凭什么要对我等动刑”

    陈一鑫根本懒得与他辩论,只是又下了一条命令“谁抗命不从,领三十鞭”

    海汉兵上前将那闹事几人如同抓鸡一样捏着脖子提了出来,然后按倒在地,扒下其上衣,就当着这两千多移民的面狠狠地施以鞭刑。

    打完鞭子之后,这几人明显老实了许多,也不敢再开口叫骂了。他们大概已经意识到,在这地方并不是东江镇说了算,即便他们个人武勇不差,但想要在海汉人面前耍狠斗气,以他们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格。

    陈一鑫让人拿来一个铁皮喇叭,然后举着喇叭对惶恐的新移民们大声说道“这里是辽东,但不是大明的辽东,而是我海汉的辽东,这里所施行的律法,也都以海汉现行规定为准,所以你们以前的那些作派统统给我收起来谁不遵从安排,对工作人员大呼小叫,刚才吃鞭子这几个人就是最好的教训不想好好在这里干的,可以马上滚回皮岛,看看沈总兵会怎么说。”

    移民们顿时噤若寒蝉,他们虽然也知道这地方是海汉占下来的,但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直白地将此地的归属改到了海汉名下,而大明这个真正的主人似乎已经成了过去式。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脚下所踩的土地已经并非大明领土,而周围这些海汉人似乎也并不会特别尊重大明子民。至于回到皮岛,就算是刚挨完鞭子的几个人也不会乐意回去,那皮岛上因为盐碱地的缘故,基本无法产粮,哪能与辽东这富饶的土地相比。

    陈一鑫见自己的讲话似乎起到了震慑的效果,这才带着人离开,将现场交给沙喜来善后。

    算上吃饭的时间在内,移民们登陆后只在港口待了一个多小时,便在带领下开始陆续向西北方向进发。他们甚至连旅顺堡都没有进,从百米之外的田野上直接穿行而过。

    移民们颇为眼热地看着这里已经开始耕作的农田,这在皮岛上可是见不到的景象。想想之后自己或许就能分得耕地,不少人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等安顿下来后,是不是还来得及种一波春小麦。

    事实上因为劳动力严重缺乏,沙喜在旅顺附近倡导的春耕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而仅仅耕作两三百亩地,对沙喜而言这顶多也就是个示范田的水准,根本还谈不上农业开发。越是如此,他对于刚刚才来到旅顺的这批新移民就越是想截糊了,如果手下能多出这么两千人可用,那旅顺的基建和农业开发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也仅仅只是存在于臆想之中,就算移民安顿下来之后要抽调其中的劳动力,也绝不是他能吃独食的局面。军方肯定是要出手的,而他就算想抢人力资源也肯定抢不过军方。这两千多人最后如果能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分配到他手上,那就已经是睡着都要笑醒的局面了。

    而东江镇的民众却不知道海汉内部其实都在窥视他们这支队伍,只是按照海汉的安排,一路向着目的地行进,最终在当天下午,抵达了这处被海汉命名为“东江营”的地方。这处滨江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又有一条水脉从附近入海,的确很适合用于建立营地或是进行农业耕作。不过当务之急,是先让抵达这里的移民能够尽快安置住下来。

    沈氏叔侄二人吃过晚饭之后继续秉烛夜谈,商议安排移民搬迁之事。岛上这一万多人说多不多,但要整体跨海搬去辽东定居,需要带走的坛坛罐罐还真不少,并不是几天时间就能全部迁走。哪些人要派去辽东打前站,哪些人要留在皮岛收尾,如何与海汉协调船期和移民批次,过程中需要海汉哪些物资支持,这都需要提前拟好细节定出章程,跟海汉做好沟通才行。

    沈志祥唯恐事情有变,也不敢在皮岛多耽搁,第二天一早便又启程返回辽东。沈世魁将他送到码头,临行时特地叮嘱道“你回去之后探探海汉人的口风,看能不能把沈氏族人中的一部分送去南方定居,能去三亚就最好不过。听说海汉人最喜招募大明有背景的年少才俊去三亚就读官办书院,你看看能不能走这路子,在族中挑几个头脑机灵的小孩送过去。”

    沈志祥道“叔父的意思是借此让海汉安心”

    沈世魁点点头道“海汉人知道我们沈家根基在辽东,如果不主动送一些后辈子弟到南方去,又怎么能让他们放心”

    沈志祥沉吟片刻,这才重重地点了点头,算是应下此事。他虽然一心想投靠海汉,但事关沈氏家族前途,处理起来还是得慎重才行。这事其实沈世魁老早就提过,只是东江镇这边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向海汉主动提出来,而双方的合作关系想要更进一步,那么这应该就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派几名族中后辈去南方当质子,其实象征性的意义远大于实际作用,不过双方都很明白这本来就是一个能得到彼此认可的仪式,只要意思到了就行。沈志祥认为海汉也不会拒绝东江镇主动提出这种要求,当下只需考虑好措辞就行了。

    四月上旬,皮岛向辽东半岛南部海汉占领区迁徙人口的行动终于拉开序幕。虽然迁徙人口的总数大概只是不到两万人,但这已经是近两三年来东北亚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人口迁徙了。而参与此次运输任务的船只除了海汉军方的二十多艘帆船之外,东江镇自己保有的几十艘大大小小的帆船也都悉数上阵,就连为数不多的战船也临时充当起了运输船的角色。

    虽然总兵府已经将此次回迁辽东的计划告知了民众,但还是有不少人对于回到辽东之后的生活是否安稳抱有疑虑。他们倒不是担心海汉会不会信守承诺给出一块地方安置自己和家人,而是害怕据说已经被打回金州城闭门不出的后金军再次发动反扑。哪怕海汉军的战绩摆在那里,很多人也还是坚持认为后金铁骑不可抵挡,先前会输给海汉,只是因为其兵力不足以支撑这种规模的战役而已。一旦从战败中缓过劲来,对方可以集结数万部队反扑,届时海汉还能不能把后金军挡下来可就不好说了。

    回到辽东生活虽然是这些人一直以来所期盼的事情,但相较于局势未稳的辽东,倒是贫瘠的皮岛还安全一点,起码后金当下还没有兴兵攻打皮岛的动作。只是他们并不知道海汉人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原本的历史进程,否则今年后金便将举兵攻打朝鲜,顺手就灭掉了已无多少战斗力可言的皮岛明军。不管他们此时是否愿意迁回辽东,但实际上已经是受了海汉天大的恩惠了。

    当初东江镇从辽东撤到皮岛,跨海运输前前后后持续了数月之久,期间还将长山群岛作为中转站,才抢在后金之前从辽东救了几万汉人百姓出来。而这些人背景离乡之后,有不少都因为粮食问题陆续死在了黄海中的海岛上。能撑到海汉出现的人都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海汉与东江镇搭上线之后,便主动提出了以援助换移民的方案,替东江镇解决了粮食供应的问题。而大量原本只能在皮岛等死的百姓,也被组织起来由海汉将他们运往南方的控制区进行安置。

    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海汉从东江镇手中得到了超过两万名移民,而濒临崩溃的东江镇也因此起死回生,凭借海汉的援助卷土重来。虽然有那么一点狐假虎威的意思,但总算是从辽东抢回来一些土地,把金贼给赶到北边去了。

    沈世魁倒背着双手,看着码头上的民众扛着大包小包鱼贯登船,心中也是感慨不已。他知道迁回辽东之后,东江镇极有可能便进入到名存实亡的状态。海汉不会坐视东江总兵府的存在,肯定会设法将现有的机构架空,自己这个东江总兵的官职也许很快就会变成虚职,但沈世魁并不是一个贪恋权势的人,他认为即便因此失去手中的权力,也总比眼睁睁看着东江镇毁在自己手上要好。

    至于海汉人今后会怎样逐步拆分东江镇的编制,沈世魁虽然没有明确的推断,但他知道这将是无法避免的趋势。对于这些无力自保的百姓来说,或许投靠海汉便是当下最为明智的选择了,毕竟不管是大明还是朝鲜,现在都无法像海汉一样给东江镇生存物资和军事援助。抱住这条大腿,争取活下去的机会,至少要比龟缩在皮岛上继续等死要好。

    第一批登船前往旅顺的皮岛百姓有两千四百余人,其中大部分是青壮男子。这些人去往当地之后的主要任务,便是尽快为后来者修建营地和住所,因此他们随身携带的除了衣服等随身物品之外,最多的便是锤斧凿锯等工具,几乎是人手一件,以免到了当地之后无法施工。为此沈世魁将岛上懂得土木工程的匠人全都搜罗一空,随第一批移民一同送往旅顺。

    船队在海上航行了两天之后,顺利抵达了旅顺港。移民中有不少人在踏上陆地的那一刻都难掩脸上激动的神色,毕竟重返故土对于这些逃难出去的百姓来说,可算是人生中仅次于生存的大事了。

    旅顺行政长官沙喜也亲自来到港口,监督移民接收过程。按照海汉的安排,这些移民在港口只会稍作停留,吃过海汉为其准备的一餐之后,便立刻上路前往他们的目的地。这是沙喜与钱天敦等人商议之后作出的安排,在他看来能越快让东江镇民众安顿下来,就能越早把人手抽调到旅顺这边来完成他谋划的诸多开发工程。

    沙喜在南方的时候就是主管移民事务,也深谙这些原属大明的民众在进入海汉统治区时的不安心情,加之这次从皮岛运过来的移民身份又相对比较特殊,几乎都是东江镇的军属,因此沙喜取消了一般港口接受移民时的身份登记手续,直接以东江镇报过来的人数清点数目,待日后安顿下来,再用东江镇的花名册来慢慢核对。

    减少了一个登记身份的环节,也能稍稍缓解一下这些东江镇军属的不安情绪。对于有可能要改换国籍这件事,他们中的大部分人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而且也没有普通移民为了换取更好福利而主动要求入籍的那种迫切感。对他们来说,只要东江镇的编制还在,那么他们就仍然还是大明的子民,只是迫于形势暂时寄人篱下而已。而对于海汉这个新的统治者,他们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将原有的心态转变过来,去适应新环境下的新社会制度。

    陈一鑫亲自负责港口治安的维持工作,为此还专门从前线调了一批人手回来。他并不担心这些新移民里面有混入后金的奸细,只是要防着有人挑战海汉在本地的权威。

    而这样的状况也的确不可避免,很快便有几个头脑不太清醒的汉子,竟然要求海汉酒水和肉食。在他们的要求被拒之后,竟然扔掉了刚刚发放的干粮,气势汹汹地要让海汉的官员出面理论一番。沙喜自然不会越俎代庖去处理这种治安事件,当下便派人通知陈一鑫赶来处理。

    陈一鑫赶到现场的时候,东江镇方面也有军官已经过来处理此事。不过闹事的几个家伙显然是泼皮惯了,并没有将军官的警告当回事,依然嘴里不干不净地不肯作罢。

    陈一鑫看了暗自冷笑,上前示意军官退开,然后下令道“这几个人都抓起来,每人十鞭”

    那为首之人强自辩道“我等乃是东江镇的人,你海汉凭什么要对我等动刑”

    陈一鑫根本懒得与他辩论,只是又下了一条命令“谁抗命不从,领三十鞭”

    海汉兵上前将那闹事几人如同抓鸡一样捏着脖子提了出来,然后按倒在地,扒下其上衣,就当着这两千多移民的面狠狠地施以鞭刑。

    打完鞭子之后,这几人明显老实了许多,也不敢再开口叫骂了。他们大概已经意识到,在这地方并不是东江镇说了算,即便他们个人武勇不差,但想要在海汉人面前耍狠斗气,以他们的能力还远远不够格。

    陈一鑫让人拿来一个铁皮喇叭,然后举着喇叭对惶恐的新移民们大声说道“这里是辽东,但不是大明的辽东,而是我海汉的辽东,这里所施行的律法,也都以海汉现行规定为准,所以你们以前的那些作派统统给我收起来谁不遵从安排,对工作人员大呼小叫,刚才吃鞭子这几个人就是最好的教训不想好好在这里干的,可以马上滚回皮岛,看看沈总兵会怎么说。”

    移民们顿时噤若寒蝉,他们虽然也知道这地方是海汉占下来的,但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直白地将此地的归属改到了海汉名下,而大明这个真正的主人似乎已经成了过去式。直到这个时候他们才真正意识到,自己脚下所踩的土地已经并非大明领土,而周围这些海汉人似乎也并不会特别尊重大明子民。至于回到皮岛,就算是刚挨完鞭子的几个人也不会乐意回去,那皮岛上因为盐碱地的缘故,基本无法产粮,哪能与辽东这富饶的土地相比。

    陈一鑫见自己的讲话似乎起到了震慑的效果,这才带着人离开,将现场交给沙喜来善后。

    算上吃饭的时间在内,移民们登陆后只在港口待了一个多小时,便在带领下开始陆续向西北方向进发。他们甚至连旅顺堡都没有进,从百米之外的田野上直接穿行而过。

    移民们颇为眼热地看着这里已经开始耕作的农田,这在皮岛上可是见不到的景象。想想之后自己或许就能分得耕地,不少人心中已经开始盘算等安顿下来后,是不是还来得及种一波春小麦。

    事实上因为劳动力严重缺乏,沙喜在旅顺附近倡导的春耕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真正形成规模。而仅仅耕作两三百亩地,对沙喜而言这顶多也就是个示范田的水准,根本还谈不上农业开发。越是如此,他对于刚刚才来到旅顺的这批新移民就越是想截糊了,如果手下能多出这么两千人可用,那旅顺的基建和农业开发所遇到的诸多问题几乎都可以迎刃而解。

    当然了,这样的情况也仅仅只是存在于臆想之中,就算移民安顿下来之后要抽调其中的劳动力,也绝不是他能吃独食的局面。军方肯定是要出手的,而他就算想抢人力资源也肯定抢不过军方。这两千多人最后如果能有四分之一的人能分配到他手上,那就已经是睡着都要笑醒的局面了。

    而东江镇的民众却不知道海汉内部其实都在窥视他们这支队伍,只是按照海汉的安排,一路向着目的地行进,最终在当天下午,抵达了这处被海汉命名为“东江营”的地方。这处滨江平原地势平坦开阔,又有一条水脉从附近入海,的确很适合用于建立营地或是进行农业耕作。不过当务之急,是先让抵达这里的移民能够尽快安置住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