煜国公没有耽搁,直接出了张家,去追宁大夫,才刚走,应该追的上。
再说季清宁,和小丫鬟出了张府,就往昌平街方向走,小丫鬟骑在马背上,看着季清宁道,“兴国公府和孙家捐钱,也没提姑娘你半个字,兴国公好歹把一万两全捐了,孙府居然只捐一半”
西南遭遇灾情,饿死了三万百姓,想想就觉得惨烈了,兴国公府和孙府在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家,一顿饭可能就吃掉寻常百姓一年的米粮钱了。
自己不舍得捐钱就算了,本该属于她家姑娘的诊金还要昧下来一半,气死她了,早知道还不如要了诊金自己捐呢。
季清宁瞥头见小丫鬟气鼓着嘴,笑道,“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小丫鬟惊呆了,“这还不叫人生气吗”她都快要气炸了。
季清宁一点也不生气,离张府有些远,这一块也没什么行人,便将面具摘了下来,随手递给了小丫鬟,然后才道,“兴国公夫人和孙府应该是不想我得个捐钱赈灾的美名,才以自己的名义捐的。”
“可他们打这样的小算盘之前没想过后果,朝廷官员之间也讲攀比,兴国公府和孙家大手笔捐钱,其他大臣知道,都会跟着捐。”
虽然捐的钱对那些大臣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可被逼着捐钱没人高兴,那是一边捐一边在心底问候兴国公府,只顾自己捐钱讨皇上高兴,竟然拉着他们一块儿下水。
兴国公和孙家最先捐,皇上会当众夸赞,至于那些跟在后面捐的,皇上只会一笔带过,夸他们有心了。
几千两就买皇上一句“有心了”,还是好些大臣一起分这一句,谁会乐意
可以说兴国公府和孙家把朝中至少一半的大臣都给得罪了,等他们反应过来,会肠子悔青的。
季清宁摘了面具,小丫鬟也摘了,拿在手里嫌碍事,就揣包袱里去了,刚塞完,身后有马蹄声传来,煜国公在前,护卫在后,护卫走到她们身边的时候,问道,“见到一对戴面具的主仆了吗”
小丫鬟,“。”
季清宁,“。”
这应该是在找她们吧
“没看见,”季清宁果断道。
护卫就骑马往前跑了。
小丫鬟轻拍胸口,幸好面具揣的快,他们从张府过来,找她家姑娘应该是为治病。
虽然治病救人是好事,但她家姑娘是要在书院读书的,进了张府就待到了现在,要再多来几个,姑娘不用读书了,你家住几天,他家待今天就够了。
主仆两骑马往小院走,再说兴国公府和孙家,捐钱的事兴国公和孙老太爷都知道,这一万两是季清宁捐的,兴国公捐的高兴,因为他孙儿的足疾除了季清宁没人能治,孙老太爷那一万两就添的堵心了。
不过他的孙儿也看了不少大夫太医,但没哪个效果这么好,再加上钱也不是季大少爷收,而是捐给西南百姓,心里就没那么不舍了。
捐钱这点小事,自然不用劳烦兴国公和孙老太爷亲自出马了,只是两人做梦也没想到,他们就只少操心了最后一步,捐钱也能给他们捐出灾祸来
兴国公和孙老太爷在府衙,被同僚阴阳怪气了,“兴国公好大的手笔,竟然一口气为西南捐了一万两,兴国公府家大业大,自是没把一万两放在眼里,我们这些两袖清风的大臣,跟着你捐钱只能砸锅卖铁了。”
兴国公当时就听得心咯噔一下跳了,道,“李大人怕是误会了,我兴国公府是替别人的。”
“误会”那大臣嘲讽道,“这会儿只怕整个京都都知道你兴国公府捐了一万两,孙家捐了五千两,何来误会之说”
兴国公解释道,“我孙儿生下来有足疾,幸得季大少爷能医治,那一万两是给他的诊金,季大少爷没收,他忧心西南,担心去西南查案的季侍郎,让我兴国公府代为捐了。”
其他大臣也道,“这钱是季大少爷捐的吗,可没人提到过他半个字。”
兴国公后背凉透了,也顾不得手头公务了,赶紧骑马回府。
进了府,就找来了管事的,道,“府外都在盛传我兴国公府捐了一万两是怎么回事”
管事的支支吾吾。
兴国公心如坠冰窖,他觉得不用了,都刻在管事的脸上了,他还抱着最后一丝期望,“到底怎么回事”
管事的也听说了各府跟着捐钱的事,知道捅了篓子了,“表姑奶奶来了府里,对季大少爷要她捐一万两不甘心,就和夫人商议了下,夫,夫人让我捐钱的时候,别提季大少爷。”
不提季大少爷,别人肯定以为是兴国公府捐的。
兴国公气的头重脚轻,眼前发黑。
他怒气冲冲去训斥兴国公夫人,兴国公夫人还没反应过来其中的利害,兴国公骂她愚不可及,兴国公夫人又委屈又害怕,“这,这可怎么办”
怎么办
他也想知道该怎么办
但凡不甘不愿掏了钱的只怕这会儿都在心底问候他了
他能让那些钱再回到他们手里去吗
他办不到
这事一阵风传到兴国公世子夫人耳中,兴国公世子夫人嘴角抑制不住上扬。
虽然兴国公府倒霉了,她也讨不到好,但她就是小心眼记仇,听到兴国公夫人闯祸挨训,她就开心。
她让兴国公世子拿一万两诊金给季清宁,就是存心给兴国公夫人添堵的,但是季清宁没收,还要捐了替她儿子积福,她是又高兴又叹息。
季大少爷此举分明是怕不收诊金她不高兴,收了诊金兴国公夫人不高兴,只能折中把钱捐了,两边都不得罪。
没想到会有人心存歪念,最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兴国公夫人急道,“我让管事的去解释。”
兴国公已经气的不想说话了,“现在解释还有什么用”
他知道的跟着捐的大臣就有好几个了,不知道的还不知道有多少,他解释清楚了,那些大臣的钱能要回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