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373章 拖油瓶 20
    冰兰决定不管李家的事,没想到王氏却插手了,她拿了两百块给继子去上学还真是“好人”啊原来姐妹俩偷偷找王氏,拿了一百块钱给她,让王氏以她的身份给李金辉。王氏不但没要还主动拿了二百出来。

    你有钱就嘚瑟吧冰兰觉得王氏应该动了安书青留给小宝的钱,不然她手里应该没有那么多。除非平时从生活费中攒下来的和年节她给的。当然这些年王氏手头应该有点钱。

    王氏有了这一出姐妹俩也没必要瞒着王氏和李喜敏悄悄赞私房了,她们想上学,不想早早嫁人。李喜敏被感动,答应着让他们都上学,他会求老太太不让女儿早嫁。

    王氏爱心大发,跟着女孩们一起做活,为李家的孩子攒学费冰兰想起书玉那句话李家娶王氏赚大了

    书玉来信说兄妹俩定居在纽约,她继续中学,安书青已经报了哥大,两人一切安好。冰兰拿信给季锦堂看,“等你不想干了我们去找他们。”

    “不能不干,我不干了就有上百人再找工作,你知道一份工作对他们有多重要吗可能一家子就依靠着男人每月拿回来的钱生活。我得干我都给他们涨工资了,一天三班倒很辛苦,一个月连一天都没人休息,我不想成为吸血的资本家,我想帮更多的人。”

    什么时候觉悟这么高了

    “我还想弄个面粉厂,国外的机器是真好,那洋白面又细又白一个美国人想跟我再弄一个精盐厂,你说行不行”

    “行啊,想做就做。”

    季锦堂嗤笑,“开始可能要你帮我阵子,我给你一半的股权,厂子算咱俩的。”

    “不需要,咱们还缺钱我钱多了怕是有人惦记。”冰兰说的是王氏,不知道谁挑拨的,王氏觉得冰兰给家用太少,冰兰想想也是,一月十块按她的收入给的是很少,于是她就涨到了二十。但心里却腹诽王氏是不是抠她贴补李家,她这个继母可真是天下少有,都是倒贴的

    面粉厂好建,进口了机器建上厂房就能生产了,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只是在设备安装使用的时候需要冰兰翻译外国技师的语言。很多技术名词季锦堂不会。等设备操作熟练,又培训了两名维修工后基本上没冰兰什么事了。

    至于精盐厂季锦堂已经熟的不能再熟了,厂子早就培养出了几个老师傅,拿着高工资,掌握着精盐核心技术。合作商叫霍克,冰兰负责招待了几次。霍克喜欢来家中做客,喜欢中餐,喜欢中国人的生活。有阵子就住在了季锦堂家,冰兰做了好一阵的厨子。

    不知不觉中季瑾堂家里热闹起来,偶尔就有朋友上门吃饭或住几天。人员很杂,有些认识,有些第一次见。但那些人看似都不是坏人,冰兰相信季瑾堂交友的标准,所以也就放心招待。

    季锦堂生意再次扩大,王氏从嫂子那里得知季锦堂又要建厂,这一个个厂子这是要发达了终于有一天王氏小心地问冰兰能不能让李家入股

    “谁的意思你的还是李家的”冰兰盯着王氏,盯得王氏心里发虚。

    “我先让你问问锦堂,锦堂要是同意我再跟喜敏说,李家不容易,能帮就帮帮。”王氏用小可怜的眼神看冰兰。

    冰兰叹息一声“那是锦堂与霍克一起建的,哪是想入就入的,再说李家连孙子上大学的钱都没有哪来的钱入股百分之一的股最少得两三千块,一个连两百都拿不出来的人家怎么能拿出两三千”

    “要那么多”王氏显然没预料到。

    “能不能先佘着你不是有钱吗能不能先借给你李伯”

    王氏脑子进水了还是被李喜敏弄晕胡了“不能”冰兰再也不想与王氏说话了。

    “你个死丫头你要那么多钱干啥”身后传来王氏翻脸压低的骂声,她是自己张罗的,怕被别人听到。死丫头,一家人至于那么生分吗

    三个厂子正常后都有了各自的主管负责人,季锦堂掌控大局。霍克不常来,也是个甩手的。因为他们精盐的工艺更为先进,出来的盐面洁白不苦不涩。面粉厂生产的白面与洋面一样的细白,而且麦子因为新鲜,面粉味道更香醇。两种产品深受高档餐馆和富贵人家的喜欢,销路一直非常好。

    唯一的粮食收购偶尔受限,因为产量低,还受天灾影响。冰兰让季锦堂招了一大批流民在周边开农场,民国时期的流民很多,只要有天灾就能看到源源不断的要饭花子。荒地草泊非常便宜,而且政府支持开荒种地,连年的战争灾难国内最缺是就是粮食。

    只要有粮食就有劳力,大家活着仿佛就为肚皮。一个秋季和一个冬天,大片的土地被开垦,低处是水田,高处是坨地。坨地种红薯大豆,洼地种高粱水稻。

    第一年种植冰兰几乎跟了下来,水田不缺水,坨地不被涝,即使是生地,水稻的产量每亩都到了六七百斤,坨地的红薯大豆更是丰收。雇工得到了吃不完的红薯豆子高粱,能吃饱饭他们愿意扎根下来。

    稻谷进了进口的打米机,出来白花花的大米,大米做出来的饭香甜软糯,那一顿所有人都吃撑了。没用王氏说季瑾堂就让人送来了几袋子新大米。

    随后大米被推销到各大饭店米粮店。这一季让季瑾堂大赚了一笔,他也明白了冰兰的意思,想解决粮食收购问题就得解决源头。冰兰适时拿出一批粮种想对几个村镇进行粮种改良,放弃原来自己留种的习俗,改用她的。解决季瑾堂小麦源头,也解决部分农民的口粮。

    农民惯有的思维和习惯很牢固,有的配合,有的拒绝。季锦堂有了自己开荒的经验对改善当地粮食产量是有信心的。通过打通的关系找国民政府主管粮食的要员才搞定了一个县的播种试验。季锦堂保证亩产增加一半,百姓也要保证粮食留下口粮只能卖给他和国民政府。合同五年,土地主人这回相信了。

    拥有土地的更多是当地地主,村民手中的土地很少,几乎都是佃户。不过这样也好,只要村民好好种,高产是没问题的,这是冰兰对他的保证。

    冰兰也的确进口了粮种,此时小麦最好的产量不过三百斤,想要到五六百斤不是不可能。玉米高产更好办到。

    合约很详细,冰兰在这一年农耕播种收获的季节几乎泡在外面,上学也成了偶尔的事。北方一年两季粮食,水稻一季。

    深秋播种冬小麦,第二年夏季收获,亩产六百没用季瑾堂动员,周边的县都想参与玉米的种植了,玉米种就赚了一大笔钱。签约这个县收获的小麦被国民政府收去推广高产作物了。季瑾堂没拿到粮食却得到了一笔奖金和收购合同。

    第二年面粉厂一下子收上来大批粮食,季瑾堂不得不再加机器提高产量。新鲜优质的小麦粉再次受到热捧,玉米面玉米渣各粮店都来抢定。

    驻军也成了加工厂的大户,季锦堂的农场不断扩大,他的人手也在扩大。几年间季锦堂积攒了大量资本,买了汽车,建了洋房。捐资建校,建免费食堂,为上不起学的学生学费生活费。并资助了一批留洋的学生,其中就有李喜敏的儿子。

    李金辉终是不甘还是要出国,国内的水平太有限。少年有抱负,他是自己来的,来找季锦堂,他想借钱,季锦堂不需要还,只是在资助生里多加了一个名字。

    而李家两位老人先后故去挽救了李家姐妹,没了老人兄弟分家,作为家里的老四,李喜敏分到了那个书局却没分到房子和其他家产。

    冰兰已经无所谓了,她在布置季锦堂建的小洋楼,以后那里就是她的家了。冰宇一上中学跟小宝搬到了安书青的院子。在王氏那边兄弟俩干点啥都不方便。冰宇喜欢与季瑾堂做事,小宝是吃货,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对做饭有了兴趣。跟着冰兰学了一年做得是有模有样,后来干脆兄弟起火不去王氏那边吃了。

    王氏有些怅然,怎么一个个都走了幸好还有李家姐妹在,三个女人依旧手中不闲。李喜敏的书局生意平平,想着儿子在外面读书,将来要买房子等等根本不敢花,他感谢王氏,感谢这个家,李喜敏越来越谦和了。

    1939年,就在两人要举行婚礼的时候日军占领天津。不是冰兰不想走,而是季锦堂不愿意丢下自己打拼的事业。现在可好,厂子变成了给日本人加工精盐的厂子。盐场被日军管控,厂子需要多少拉多少,只是出来的精盐属于大日本皇军。

    价钱给的也就是个加工费,面粉厂出来的大米也被运走,他们喜欢吃米,白面却很少吃。也就是季锦堂手头只剩下小麦玉米赚钱了。王秋远的背包厂也成了日军加工背包的厂子,田玉庭也不知道跑去了哪儿,好久都没露面,剩下王秋远苦苦支撑着厂子。

    胡家在日军攻打天津就跑来租界找侄子了,来的还有安家的姑奶奶,李家的出嫁姑娘。都是投奔亲戚来了王氏有什么办法这种事又不是他们一家,外面的人都在王租借涌。也不能见死不救,于是孙家被安排在书玉的小院子,雪梅一家被安排在王氏住处的道座,安家住在原来安书青的院子。

    世界一下子变了,变得慌乱不安和恐惧。原来的秩序被打破,道德沦陷。

    “有什么可气的厂子还在,那些工人还在,只要厂子能维持你就坚持,不为自己也要为那些工人。”

    “知道,还好有你陪我我真想杀了他们”

    “你可以杀了他们,在无声中。”冰兰给了他一包药粉,溶解粗盐的水是循环利用的,在生产中只要加入少许就有作用,还可以放在加工的大米中,无色无味,只是效果很慢。经常食用就有效果,药不死人却能让你慢慢浑身无力痴傻。

    季锦堂不问药的来处,他的小媳妇有点小秘密。季锦堂非常谦卑地为大日本皇军工作着,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找了一个日本人学着日本话,干着日本人的事,在别人眼里他就如日本的一条走狗。

    可就是季瑾堂挽救了很多无辜的人,护住了几家人。家里人满了,厂子农场多招了不少人,美其名曰扩大再生产。产量是上去了,季瑾堂在日本人眼里那就是有用之才

    养谁不是养亲戚们一下子都有了工作,没多少钱却能有粮食分。季瑾堂一半用钱结算,一半用农场出来的粮食,这是所有人求之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