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侯跟安然谈过后,便起身,去了姬妾屋里歇了。
进入这个世界的时间对安然来说倒是挺不错的,原身年纪已大,定远侯已基本上不跟她同房了,所以安然来了后,乐得轻松,毕竟能不跟没兴趣的人同房,自然是不同房最好,随定远侯与姬妾们在一起。
至于因定远侯不跟自己在一起,自己疑似不得宠,所以那些姬妾们有时不免做出得意邀宠的模样,对于经历过许多世界的安然来说,已根本不放在眼里了,只要不惹到她,她随她们闹腾。
至于她是公主,驸马为什么还有姬妾这种问题本朝驸马本来就有这项权力,不是所有朝代,驸马都没有置姬妾的权力的。
其实因原身是正得宠的公主,所以原身丈夫定远侯也不是太敢胡闹,虽有几个姬妾,也有些不安分的,但定远侯并不敢帮着姬妾,跟原身叫板,毕竟他要敢这样干,就等着挨永安帝的批吧,毕竟永安帝对静安公主这个姐姐可是很好的。
不用跟个不感兴趣的人同房让心情很好的安然第二天一早吃过饭,不免有兴致逛起这个国公府来。
虽然有原身的记忆,但到底不是亲自逛过,所以还是有些没真实感,自是需要好好逛逛,一来散散步,二来每到一个地方,侦察、熟悉周围的环境,以便在危险的时候,能找到最佳撤离路线,是安然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
镇国公府作为百年世家,高门大户,国公府自然占地颇广,而景致也在百年经营下,犹如园林般优美,移步换景,非常精巧美丽。
正欣赏间,就听有道迟疑的声音响起“您是静安公主殿下吧”
安然转头看时,是个原身记忆里不太熟悉的年轻男子,便点头道“我是,不知公子是”
那年轻男子忙躬身道“微臣程维,之前在殿下开办的诗会上,有幸得过头名。”
这个名字原身倒知道,不过不是知道现在的他,而是知道未来的他。
这人是未来的权臣,呼风唤雨,而且更重要的是,据说为人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小鸡肚肠,阴险狠毒反正世界上有什么坏词,都可以套在这人身上。
所以这时听这人说自己叫程维之后,安然表面上虽不动声色,但已打定了主意,不准备得罪这人。
于是当下便点头道“原来是程大人,程大人怎么一早来我们府上”
这个程维,虽然年轻,但已于一年前考中了进士,当时是第三名探花这个称号跟他的俊美长相倒很相配。
现在正在翰林院里熬资历,等熬的差不多了,或有门路,就会转升六部。
没关系的人转升六部,起码要熬三年,这还是速度是快的,要不然可能一辈子呆在翰林院,当个清贵的穷翰林。
有关系的话,不用三年,就能转升六部。
原身虽然政治敏感度不强,但也看的出来,这个程维参加自己举办的诗会是为了讨自己的好感,然后想走她这个关系,快点转升六部。
知道对方心思不纯,之后原身再办诗会,就没再邀请他了,倒不是因为不喜欢他这种汲汲营营的人,而是因为原身并不想掺和进政治斗争。
安然自然也不想掺和进政治斗争,不过,她也不想得罪这个瘟神,到时要是让人家觉得她对对方不好了,被人疯狂报复可不是太妙,虽然她能修真,不怕对方,也能对付对方在对方真的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实在对付不了时,大不了将人肉体消灭就是了,毕竟在绝对武力面前,一切阴谋都是浮云但能不惹麻烦自然就是不惹麻烦的好。
所以这会儿虽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也知道对方接近自己是为了刷好感度,好拉关系,也没像原身那样,知道后立马疏远对方,而保持着一如既往温和的态度,跟对方说话。
而她的这个态度,显然不会让程维生出什么恶感,当下便听程维道“微臣是应大公子之邀,过来跟大公子论诗的。”
他这话,让安然从原身记忆中找到了一段记忆,似乎好像有那么一次,大房的老大给她推荐过程维的诗,不过那时的原身,已意识到程维接近她的目的,所以自是没回应大公子,最后大公子应该知道她的想法了,就再没跟原身提过这事了。
当下安然听了程维的话后,暗道什么跟大公子一起论诗,其实不就是为了接近她,想通过她这条线,快点晋升吗
不过她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
多余的话却也不说了,免得对方顺杆子爬,一直说下去,只怕明天京中就要传遍,静安公主欣赏程翰林的才气的话了,那就不好了。
程维看的出来安然不欲跟自己过多交谈,他是个会看人眼色的人,当下便有礼地告退了。
不过心里却想着,这个静安公主,似乎比上次看起来更年轻啊,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三十多岁的人,顶多二十来岁的模样,也不知道她是怎么逆生长的。
其实这是安然修真的结果,不过因为变化是日积月累的,整天跟她在一起的人,对她每天细微的变化,根本看不出来,也就是跟她有一段时间没见、而且观察细致的程维,才发现了这个情况。
好在程维只以为她最近心情好,所以看起来年轻,没往她会修行上想,毕竟现实中没听说谁会修行,所以程维当然不会往这方面想。
安然并未发现程维察觉到了自己的异样,不过就算发现了,安然也不用担心,毕竟人在高兴的时候容光焕发,很容易显年轻,对方要有疑问,她就可以这样回答他。
当下安然便继续逛园子,倒是她身边的大丫环美兰绯红着脸,两眼放光地道“殿下,程大人可真好看。”
又有其他丫环附和道“是啊,程大人可真是个美郎君”
“难怪听说京中有很多小姐喜欢他了,长的这么好看,让人不喜欢都难。”
定远侯跟安然谈过后,便起身,去了姬妾屋里歇了。
进入这个世界的时间对安然来说倒是挺不错的,原身年纪已大,定远侯已基本上不跟她同房了,所以安然来了后,乐得轻松,毕竟能不跟没兴趣的人同房,自然是不同房最好,随定远侯与姬妾们在一起。
至于因定远侯不跟自己在一起,自己疑似不得宠,所以那些姬妾们有时不免做出得意邀宠的模样,对于经历过许多世界的安然来说,已根本不放在眼里了,只要不惹到她,她随她们闹腾。
至于她是公主,驸马为什么还有姬妾这种问题本朝驸马本来就有这项权力,不是所有朝代,驸马都没有置姬妾的权力的。
其实因原身是正得宠的公主,所以原身丈夫定远侯也不是太敢胡闹,虽有几个姬妾,也有些不安分的,但定远侯并不敢帮着姬妾,跟原身叫板,毕竟他要敢这样干,就等着挨永安帝的批吧,毕竟永安帝对静安公主这个姐姐可是很好的。
不用跟个不感兴趣的人同房让心情很好的安然第二天一早吃过饭,不免有兴致逛起这个国公府来。
虽然有原身的记忆,但到底不是亲自逛过,所以还是有些没真实感,自是需要好好逛逛,一来散散步,二来每到一个地方,侦察、熟悉周围的环境,以便在危险的时候,能找到最佳撤离路线,是安然一直以来的行事风格。
镇国公府作为百年世家,高门大户,国公府自然占地颇广,而景致也在百年经营下,犹如园林般优美,移步换景,非常精巧美丽。
正欣赏间,就听有道迟疑的声音响起“您是静安公主殿下吧”
安然转头看时,是个原身记忆里不太熟悉的年轻男子,便点头道“我是,不知公子是”
那年轻男子忙躬身道“微臣程维,之前在殿下开办的诗会上,有幸得过头名。”
这个名字原身倒知道,不过不是知道现在的他,而是知道未来的他。
这人是未来的权臣,呼风唤雨,而且更重要的是,据说为人心狠手辣,睚眦必报,小鸡肚肠,阴险狠毒反正世界上有什么坏词,都可以套在这人身上。
所以这时听这人说自己叫程维之后,安然表面上虽不动声色,但已打定了主意,不准备得罪这人。
于是当下便点头道“原来是程大人,程大人怎么一早来我们府上”
这个程维,虽然年轻,但已于一年前考中了进士,当时是第三名探花这个称号跟他的俊美长相倒很相配。
现在正在翰林院里熬资历,等熬的差不多了,或有门路,就会转升六部。
没关系的人转升六部,起码要熬三年,这还是速度是快的,要不然可能一辈子呆在翰林院,当个清贵的穷翰林。
有关系的话,不用三年,就能转升六部。
原身虽然政治敏感度不强,但也看的出来,这个程维参加自己举办的诗会是为了讨自己的好感,然后想走她这个关系,快点转升六部。
知道对方心思不纯,之后原身再办诗会,就没再邀请他了,倒不是因为不喜欢他这种汲汲营营的人,而是因为原身并不想掺和进政治斗争。
安然自然也不想掺和进政治斗争,不过,她也不想得罪这个瘟神,到时要是让人家觉得她对对方不好了,被人疯狂报复可不是太妙,虽然她能修真,不怕对方,也能对付对方在对方真的找自己的麻烦,自己实在对付不了时,大不了将人肉体消灭就是了,毕竟在绝对武力面前,一切阴谋都是浮云但能不惹麻烦自然就是不惹麻烦的好。
所以这会儿虽知道了对方的身份,也知道对方接近自己是为了刷好感度,好拉关系,也没像原身那样,知道后立马疏远对方,而保持着一如既往温和的态度,跟对方说话。
而她的这个态度,显然不会让程维生出什么恶感,当下便听程维道“微臣是应大公子之邀,过来跟大公子论诗的。”
他这话,让安然从原身记忆中找到了一段记忆,似乎好像有那么一次,大房的老大给她推荐过程维的诗,不过那时的原身,已意识到程维接近她的目的,所以自是没回应大公子,最后大公子应该知道她的想法了,就再没跟原身提过这事了。
当下安然听了程维的话后,暗道什么跟大公子一起论诗,其实不就是为了接近她,想通过她这条线,快点晋升吗
不过她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点了点头,道“原来是这样。”
多余的话却也不说了,免得对方顺杆子爬,一直说下去,只怕明天京中就要传遍,静安公主欣赏程翰林的才气的话了,那就不好了。
程维看的出来安然不欲跟自己过多交谈,他是个会看人眼色的人,当下便有礼地告退了。
不过心里却想着,这个静安公主,似乎比上次看起来更年轻啊,一点也看不出来是个三十多岁的人,顶多二十来岁的模样,也不知道她是怎么逆生长的。
其实这是安然修真的结果,不过因为变化是日积月累的,整天跟她在一起的人,对她每天细微的变化,根本看不出来,也就是跟她有一段时间没见、而且观察细致的程维,才发现了这个情况。
好在程维只以为她最近心情好,所以看起来年轻,没往她会修行上想,毕竟现实中没听说谁会修行,所以程维当然不会往这方面想。
安然并未发现程维察觉到了自己的异样,不过就算发现了,安然也不用担心,毕竟人在高兴的时候容光焕发,很容易显年轻,对方要有疑问,她就可以这样回答他。
当下安然便继续逛园子,倒是她身边的大丫环美兰绯红着脸,两眼放光地道“殿下,程大人可真好看。”
又有其他丫环附和道“是啊,程大人可真是个美郎君”
“难怪听说京中有很多小姐喜欢他了,长的这么好看,让人不喜欢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