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现在,昔日的强敌或灭,或是苟安。
乾军的兵锋,对于燕国而言,其实是全新的挑战。
代王嘉得到了情报,也因此很是不安。
“这是我没有料到的。不过并不是不能应对。”
燕丹说道。
他自然不可能来个荆轲刺乾,主要是条件不吻合,乾国才不管你是不是献城投降,他们也不接受投降,自然也就没有荆轲刺乾的条件了。
“只要长城还在我们手里,便没有问题。”
燕军的优势在于易水长城连成一线,可以就近补给粮草,防御乾军。燕军虽弱,可打得并不是野战,而是防御战。
乾军所面对的情况和当年进攻邯郸时一样。所不同的是,燕国的易水长城与赵国的漳水长城相比,防御更加严密。
燕国在北面没有威胁。所以,只需要将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长城一线,而不需要兵分两处,要比邯郸好守的多。
燕国没有李牧,可也没有邯郸北部空旷且又广阔的战略区需要防守,有着巨大的优势。
但是,燕丹小看了卫庄。
打了几次灭国之战之后,卫庄已经成长起来了,燕的易水长城虽难,但是在他面前还是弱了点。
燕太子丹和代王嘉突接急报。
易水长城的后方突然出现乾军,运粮队遭到了袭击,现在燕军腹背受敌
“什么”
燕太子丹和代王嘉都不敢置信,乾军怎么会出现在易水长城的后方他们怎么通过长城的
“怎么样,这一招伞兵战术。”
杨神说道。
乾军之所以能够越过易水长城,出现在燕军的后方,完全是因为杨神使出了伞兵战术。
通过投石机将士兵向易水长城的方向弹射出去,速度快到守军来不及拦截,然后在半空中拉开降落伞就行。
还别说,杨神这本来只能算是异想天开的方法居然还真的成功了,就是一开始摔死了几个,后面都顺利空降奇袭,易水长城成为了一个摆设。
易水之岸,燕军大败。乾军追逐数十里,方罢
在乾军的追击下,燕代两军被冲散。
乾军最为主要的目标是燕丹,代王嘉北逃,并没有吸引多少火力。
暗夜之中,燕丹靠在一颗树旁。到了现在,追随在他身边的近卫只剩下了数十人。
人马皆倦。
“卫庄”
燕太子丹从未对一个人这么刻骨铭心,但是卫庄做到了,千军万马之中那个鲜明的身影,那侵略如火的攻势,仿佛整个大军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化身为烈火。
“乾军虽破长城,却还有挽回的余地。”
在长城一线的军队有十万,大多以燕国下都武阳为核心。可这不是燕国全部的军队,蓟城的王城军、各地的郡县兵,还有辽东襄平防御胡人的边军,都建制完好。
更何况,乾军虽破长城,可十万燕军并非全军覆没。只要指挥得当,在关中乾军精锐到达之前,可将这乾军一口吃掉,并修补好长城防线。
这不但是一个大胜,更能提升士气。
燕王宫中,燕王大怒。
燕国各地传来了示警的情报,到处都是乾军。
“长城已破。武阳、方城、涿县,到处都是乾军的身影。刚刚前方斥候来报,乾军离蓟城已经不足百里。谁能告诉寡人,究竟发生了什么”
这几日间,仿佛一切都变了。燕国的土地上,到处都是乾军。
燕王急匆匆将所有朝臣找来,更想要得出一个方法,接下来该怎么办
“王上,王城中还有三万大军。当整军备武,以抗乾军。”
太傅鞠武站了出来,声音洪亮。
燕王看了一眼鞠武,一旁的燕臣已经走了出来。
“如今长城已破,乾军不断涌入燕地。”
因为不知道空降兵的概念,所以他们都认为是易水长城破了。
“王上,我们还是跑吧”
此言一出,燕王宫的大殿沸腾了一般。
“跑到哪去能跑到哪去”
“对了是辽东。辽东偏远,又有险要足以扼守,可挡住乾军。”
“易水长城都破了,乾军能挡住一时,挡不住一世啊”
“够了”
鞠武大喝一声,此时这位老臣眸子中满是怒火。
“燕国还没亡呢”
如今燕军能战者还有十数万,而对方只有数万,远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可这一干人,却是畏乾如虎,早已经被吓破了胆。
乾军的前锋离蓟城还有百里,王城中还有三万大军,可在一众人面前,仿佛他们已经是阶下之囚一般。
主要还是乾国吓坏了他们。
乾国可不会放过他们这些人,楚赵这两国已经说明了乾国对贵胄王侯都是赶尽杀绝的。
“降了吧,输了就得认,否则别人迟早会让你输得更惨。”
燕王想到了早早就开城投降的魏王假,他也算是唯一从乾国兵锋下活下来的王侯,乾国对抵抗者是赶尽杀绝,但是对于降者却会网开一面。
燕王摇了摇头,轻叹了口气。
“寡人当了数十年的王,如今怕是要到头了。”
于是,等卫庄率军抵达的时候,看到的却是开城投降的燕王以及一众燕国王公贵胄。
卫庄无语,人家魏王假投降之后被丢去西域那边开拓小国当个封地王,但是魏王假是收到了开城投降的条件才开城投降的啊,你没收到条件就学人家开城投降
杨神骑着马走到燕王的面前。
然后没有丝毫停顿的走进了城里。
“记住,进入城中,维持秩序,不可骚扰百姓。”
“诺”
卫庄看到杨神一副无视了燕王的态度,顿时就知道了杨神的意思。
这个人,已经没有资格和他平起平坐了,那就相当于是放过了。
燕都蓟城乃是大河以北的都会圈中心之一,与邯郸都会圈相比,规模虽小些,不过也相当的富足。
燕国国力不及赵国,但是与赵国相比,经济产业还要更完整些。
东有鱼盐之利,北有畜牧之饶,南有督亢之沃,除此之外,辽西还有着成规模的酿酒产业。
这些,此时正完整的留给了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