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 飞往冥王星
    第一千八百六十七章飞往冥王星

    天天听了赵中遥的话,就也笑了一下说道,老爸说的是,我们还是赶紧离开这里吧

    于是,赵中遥一家人就赶紧拿着紫晶宝石离开了这个地方,他们很快就又回到了飞船上面。

    到了飞船上面后,赵中遥就又驾驶着飞船离开了海卫一了。

    接下来,他们要寻找第十颗紫晶宝石了。根据星图显示,第十颗紫晶宝石就在冥王星上面。

    飞飞这时,就看着赵中遥说道,老爸,我们已经找到了第九颗紫晶宝石了,下面我们要寻找第十颗紫晶宝石了。第十颗紫晶宝石应该就是在冥王星上面了吧

    因为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的一颗行星,而第十颗紫晶宝石,只可能是在这一颗行星上面了。

    赵中遥笑了一下说道,没错,我们下一站就是冥王星。

    好,我们赶紧到冥王星去吧飞飞高兴地说道。

    接下来,赵中遥就驾驶着飞船,向冥王星飞去。

    在飞往冥王星的过程中,天天又让赵中遥讲了一下,关于他和飞飞是如何得到第九颗紫晶宝石的事情。

    赵中遥就又给天天讲了一下关于他和飞飞如何得到第九颗紫晶宝石的事情。

    天天听了,也感觉很神奇。于是,她就又看着赵中遥说道,老爸,那我们是不是要赶紧到冥王星上面去。我们要赶紧寻找到第十颗紫晶宝石。现在我们距离十二颗紫晶宝石的目标是越来越近了。

    飞飞则又说道,老爸,你还是先给我们讲讲关于冥王星的知识吧我们想要了解一下这一颗距离我们地球很远的一颗矮行星的事情。

    赵中遥听了飞飞的话,就笑了一下说道,好,那我就来再给大家科普一些关于冥王星的知识吧

    接下来,赵中遥就给大家讲了一些关于冥王星的知识。

    冥王星是柯伊伯带中的矮行星。冥王星是被发现的第一颗柯伊伯带天体,第一颗类冥天体,是太阳系内已知体积最大、质量第二大的矮行星。

    在直接围绕太阳运行的天体中,冥王星体积排名第9,质量排名第10。冥王星是体积最大的外海王星天体,其质量仅次于位于离散盘中的阋神星。与其他柯伊伯带天体一样,冥王星主要由岩石和冰组成,质量相对较小,仅有月球质量的16、月球体积的13。

    冥王星的轨道离心率及倾角皆较高,近日点为30天文单位44亿千米,远日点为49天文单位74亿千米。冥王星会周期性进入海王星轨道内侧,但因与海王星的轨道共振而不会碰撞。按平均距离计算,太阳光需要55小时才能到达冥王星。

    1930年,克莱德汤博发现冥王星,并将其视为第九大行星。1992年后在柯伊伯带发现的一些质量与冥王星相若的天体开始挑战其行星地位。2005年发现的阋神星质量甚至比冥王星质量多出27,国际天文联合会因此在2006年正式定义行星概念,将冥王星排除出行星行列,重新划为矮行星。

    冥王星有五个已知的卫星,轨道由内到外为冥卫一、冥卫五、冥卫二、冥卫四、冥卫三。冥王星和冥卫一的质心不在其中任何一个天体之内,被非正式看做双矮行星系统。

    冥王星表面的平原由98以上的氮冰、微量的甲烷和一氧化碳组成。氮和一氧化碳在冥王星的背对冥卫一的表面上最丰富,位置在经度180°心形汤博地区的西瓣斯普特尼克平原,而甲烷在其东部经度300°附近最丰富。

    山脉则是由水冰构成的。冥王星的表面变化很大,亮度和颜色都有很大差异。冥王星是太阳系中反差最大的天体之一,与土卫八一样具有强烈的反差。

    颜色从炭黑色到深橙色和白色不等。冥王星的颜色与木卫一的颜色更相似,橙色比火星稍多,红色比火星少。著名的地理特征包括汤博区域或心形区域背对冥卫一的一个较大明亮区域,克苏鲁斑或鲸形区域在后随半球的一个较大的黑暗区域,以及“黄铜指环”前导半球上的一系列赤道暗区

    斯普特尼克平原是心形区域的西瓣,一个1000千米宽覆盖氮冰和一氧化碳冰的盆地,分布着多角形对流单体,对流单体携着水冰壳和升华坑的漂浮块向其边缘移动,有明显的冰川流入和流出盆地的迹象。斯普特尼克平原没有新视野号可见的撞击坑,表明它的年龄不到1000万年。最新研究表明,该表面的年龄为18万年左右。

    新视野科学团队将初步发现总结为“冥王星显示出令人惊讶的多种多样的地质地貌,包括由冰川学、地表大气相互作用,以及撞击,构造,可能的冰火山和质量损失过程产生的地貌。”在斯普特尼克平原的西部地区,由平原中心向周围山脉方向吹的风形成了横向沙丘。沙丘的波长在041千米范围内,很可能由200300微米大小的甲烷颗粒组成。

    与柯伊伯带的其他成员一样,冥王星被认为是行星形成后剩余的微行星。这些微小天体属于太阳周围的原行星盘的一部分,但未能完全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行星。

    大多数天文学家都认为冥王星处于当前位置,是由于海王星在太阳系形成初期突然发生行星迁移所致。当海王星向外迁移时,靠近原始柯伊伯带中的天体,俘获其中的一个绕其旋转海卫一,将部分天体锁定为共振状态,并将其他天体推入混沌轨道。

    离散盘是一个与柯伊伯带重叠的动态不稳定区域,离散盘天体被认为是通过与海王星迁移的共振相互作用而被推至当前位置的。

    2004年,位于法国尼斯的蔚蓝海岸天文台的亚历山德罗莫比德利创建了一个计算机模型,海王星向柯伊伯带的迁移可能是由木星与土星之间的12共振形成触发的。

    引力推动天王星和海王星进入更高的轨道,并导致它们互换轨道位置,最终使海王星到太阳的距离增加了一倍。由此产生的物体从原始柯伊伯带被逐出,也可以解释太阳系形成六亿年后的后期重轰炸期和木星特洛伊小行星的起源。

    在海王星迁移之前,冥王星在一个离太阳大约33天文单位的近圆形轨道上运行,之后海王星迁移干扰了冥王星的初始轨道并将其共振捕获。

    尼斯模型计算时需要在原始微行星盘中包含约1000个冥王星大小的天体,其中包括海卫一和阋神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