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7章 八零知青不回城
    唐永刚已经很多年没过圣诞节了。

    在他的青少年阶段,在他上海求学时期,圣诞节是个重要的节日。每年学校还会举办舞会,所有人都欢聚一堂,大家一起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后来圣诞节不过了,他也离开了上海。

    在漫长的岁月中,除了偶尔在人民日报上看到圣诞节期间,西方国家发生事故和死亡人数的报道,以及借圣诞节的机会,揭露西方人民的悲惨生活,批判这些资本主义国家把圣诞节变成购物节的丑恶用心之外,他再也没看过关于圣诞节的字眼。

    时间久了,他也渐渐忘了。

    没想到多年之后,他漂洋过海,来到大洋彼岸,居然又过上了圣诞节。美国人对待圣诞节的热情比他记忆中上海人民更热切。

    也对,这毕竟是他们的节日,相当于他们的新年了。

    包括他同父异母的富商弟弟唐沪生,也将他的豪宅装饰得灯火通明,好欢度这盛大的节日。

    为了这场他期待许久的团圆,唐沪生还兴高采烈地将自己的两个家庭全都聚拢在大宅里。

    没错,他有两个家。

    一个号称沐浴在现代文明社会,接受的都是最先进文化熏陶的现代人,居然遵循的是大清律法,拥有一妻一妾。她们都是他的合法妻子。他们生下的儿女,自然也是唐家合法的继承人。

    既往妻妾王不见王,他也厌烦女人之间的争斗,好像挑起这场争斗的始作俑者不是他一样,只另外置了宅子,让小老婆和她的儿女都搬出去。

    现在,他找到了留在红色中国的大哥,终于获得了他期盼许久的团圆,当然要一家人齐齐整整。

    于是他两位妻子,七位儿女欢聚一堂,人人欢声笑语,个个兴高采烈。所有人都围着他,恭喜他,恭维他,然后在他的目光注视下,一个个给大哥敬酒。

    他满意极了,他想他的人生再无缺憾。

    唐永刚平静地注视这一切。他觉得自己当年接受思想教育时学到的东西完全没错。资本主义并不比封建社会高明,本质依然是人对人的剥削。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怎么能够忍受自己的丈夫还有另一位妻子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又哪儿来的脸面,齐人有一妻一妾

    正常的人,平等的人,面对自己的父亲和不是自己母亲的人在婚姻存续关系内生的孩子,到底怎样才能做到兄友弟恭,姐妹和睦

    反正经历过这一切的他和他是做不到的。就好像当年的他要跪在地上给唐沪生当马骑。

    所谓的其乐融融,不过是剥削者自以为是的幻想。拥有两位妻子,本身就是对妻子的性剥削。

    唐永刚觉得惊讶。

    在漫长的下放时光里,在劳改的日子里,他从来没想过这些。他以为自己接受的改造教育毫无意义。可没想到,等他出了国,来到真正的资本主义的灯红酒绿的世界里,他的思路居然会如此清晰。

    唐沪生说他跟父亲长得一模一样,实际上真正像那个人的是唐沪生自己呀。一样的自私,一样的自以为是。

    他实在太过沉默了,沉默到他的侄子侄女们为了讨好父亲,不得不主动跟这位大伯搭话“伯伯,北京真的不用老师在教室里上课吗”

    年轻女孩的中文带着浓郁的口音,能表达清楚意思已经实属不易。

    唐永刚当了多年的老师,对待孩子分外耐心,知道她口中的北京饭指的是整个大陆也就是红色中国。

    他温和地解释道“那叫田头办大学和工厂办大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习与实践相结合。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做法,有它们的现实意义。现在学生回归课堂,基本上是老师讲课了。”

    “可新闻里不是这样写的呀。”

    烫着卷发的姑娘眨着眼睛,眼睫毛上涂了厚厚的睫毛膏,总让人担心他闭眼的时候,那浓黑的油墨会沾到脸上。

    唐永刚温和地笑“新闻也未必是真的,他们从未去过中国,又有什么资格评判中国呢”

    餐桌上发出了笑声,另一位剪着短发的姑娘嘲讽地看着自己的异母姐妹“二姐,我还以为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呢。”

    卷发姑娘涨红了脸,不由自主抬高声音强调“他就在中国,他从北京发回的报道。”

    说着,她顾不上这是家宴,跑回了自己的房间,拿出一张报纸,硬是送到唐永刚面前“伯伯,你看。”

    餐桌上又爆发出笑声。

    一位妆容精致的半老徐娘,摇晃着耳朵上刚收到的耳环,用娇媚的声音强调“二小姐,你这不是在为难人吗你婆婆刚从中国过来,怎么会看得懂英文”

    唐沪生先不高兴了“我大哥是震旦大学的高材生,英文算什么我大哥还通晓德文法文。”

    那会儿他在教会学校上学,被德语折磨的死去活来。大哥却学得轻轻松松,回回都拿高分。

    下人们私底下议论,说大少爷到底是长子嫡孙,果然继承了老爷的聪明。不像小少爷,姨太太养的到底上不了台面。

    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他无比痛恨大哥。大哥的存在,提醒了他的身份。他再受宠,也不是嫡长子。

    那时不懂事,现在他已经忘了对大哥的折磨,心中涌现的全是骄傲。

    他的大哥,品学兼优,是高材生呢。

    当然,这样优秀的大哥也只能依附他生活。谁让他更优秀呢。

    他怀着炫耀的心情再度强调“一点点英文算得了什么要论及文化,还是我们华夏文明最有底蕴最有内涵。”

    唐永刚可没心思管便宜弟弟的心情,他的注意力全集中在报纸的报道上。

    这篇文章以不无夸张的口吻强调,古老的红色中国,又给世人带来了震撼。

    按照文章中的描述,北京的大学生们不用承受老师横飞的唾沫,只要跟着电视学习就行。

    他们的教授,承担的是课堂管理者的角色,唯一的任务就是在课堂结束后,为学生答疑解惑。

    那上课的人是谁呢是这个国家最顶尖的教授。红色中国将他们集中起来,统一录制课程,然后分到全国各个学校包括工人农民夜校,供大家学习。

    按照有关部门发言人的解释,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解决师资不均衡这个困扰全世界的难题。

    名师优秀的老师,所有学校都抢着要,所有学生都想上他们的课。可是老师的精力又有限,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

    红色中国讲究人民教育,既往搞公社办劳动大学,工厂办工人大学。现在,虽然恢复了正常的大学秩序,但他们也不会忘记人民群众,而是想方设法让尽可能多的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

    于是他们选择以电视大学的方式,将最优秀的教授讲授的知识传递给每一位学生,让大家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

    报道中,记者以热情的笔触描述了这项创举。

    虽然近10年来,电视教育在全世界尤其是欧美国家遍地开花,成为各家社区大学的主要教学模式之一,但这基本上由各个学区自己负责。像红色中国这样集全国之力,将最优质的教学内容传递到全国各地,在全世界都罕见。

    这充分体现了古老的东方国家的特色,叫集中力量办大事。只要他们决心做的,他们一定能够排除千难万险,最终实现目标。

    以点及面,一个电视大学,让世界都看到了中国对人民教育的重视,也让世人感受到他们口中所说的科学的春天并非虚言。

    一篇报道洋洋洒洒,居然有数千个单词,占据了差不多一半版面。

    唐永刚一字一句,看得十分认真。他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惊疑不定。

    因为这篇报道配了照片,那照片上的电视机赫然印着“为人民服务”的字样。

    除了他们向阳公社中学电视机小组自行组装的电视机之外,他从未看过其他电视机也有这样的标志。

    虽然这个时代电视机是稀罕物,但全国也有不少工厂生产电视机,他们都有自己的品牌。

    为什么国家组织的电视大学不使用这些牌子货,反而使用手工做法的产品呢

    唐永刚从来不是笨蛋,相反的,他极为聪明,而且富有钻研精神。

    其实从他第一次在电视机里看到电大课程之后,他就已经心存疑虑。

    只不过多年政治运动,让他变成了惊弓之鸟,他循规蹈矩,不敢出头提出任何疑问,生怕再度遭遇劳教之灾。

    等到了美国之后,他的疑虑就更深了。

    他依附弟弟生活,无所事事,单纯地通过闲逛,也没办法真正了解资本主义社会。

    于是他选择看专业期刊,希冀可以掌握资本主义国家科学的发展程度,以此来判断社会的进展。

    结果他越看越心惊,因为他发现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学术期刊上面的文章似乎并不比他从电视大学上看到的内容高深先进。

    没错,在离开向阳公社之前,他就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电视大学的课程是有自主选择性的。

    比方说面对那些连基础知识都极为薄弱的中学生,出现的课程就相对较浅,以实用为主。

    而当他一个人回到宿舍后,电视机上的内容又变成了甚至可以说达到研究生水准的专业课堂。

    一次两次可以说是偶然,但如果连续几个月都如此,那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况且他进北京城后,等待办理出国手续的日子,他也想办法找了几本国内最新的学术期刊翻阅。

    让他失望的是,这些期刊上文章的水平比起60年代并没多少进步。

    他明白这很正常,因为之前十几年,大家都是在战争随时会发生的恐慌下生活生产的。保证最基本的需求才是关键。

    可如此一来,他心中的疑虑就越发肯定了。

    任何人都明白,能够变成课程直接面向大众传播的知识本帝已经起码经过数年发展,相当成熟了。不然还处于猜测,没经过充分论证的知识贸贸然传播给学生,是对整个教育行业的不负责。

    所以,专业期刊文章的先进性前瞻性课堂知识是必然的。

    但他所看到的电视大学的课堂内容恰恰有悖于常规状态。

    唐永刚抓紧了报纸,迟迟没出声。

    卷发姑娘催促他“伯伯,现在中国真这样吗”

    那妆容精致的半老徐娘发出嗤笑,语气轻蔑“那个国家又穷又破,也没什么人才,连大学也办不起来,用电视机糊弄人而已。电视都能教大学生,那大学不要办了。”

    她眼睛珠子灵活地一转,又似笑非笑,“当然,像社区大学也请不到什么好教授,拿电视机来撑场面,也是个对付的办法。”

    卷发姑娘脸涨得通红。

    她没能申请到好大学。父亲也不会为了她一个女孩给名牌大学捐赠来获取她入学的机会,所以她上的就是社区大学。

    其实她的异母弟弟比她更加不学无术,如果不是钱财开路,他又怎么能进综合大学

    卷发姑娘的哥哥原本不屑于参与话题讨论,但他不能忍受自己妹妹被当众欺负,直接反驳道“把电视教育说的一文不值,不过是想垄断教育资源,认为高等教育应该贵族化而不是平民化。”

    妆容精致的女人笑了“那么我们的大少爷希望自己的同学究竟是哪些人呢”

    青年男子的脸泛出了红,却兀自强撑“大学选拔的是精英,真正的精英,全人类的精英。”

    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他究竟说的是什么意思。

    已经被交谈遗忘的唐永刚却突然间开了口“教育的目的是打破阶层固化,促使整个社会进步。高等教育贵族化,在阻碍人类进步。”

    青年男子得到了支持,瞬间眉飞色舞“就是,大伯说的没错。”

    他的异母弟弟,也就是那位陪同唐沪生回国寻亲的青年则似笑非笑“我不同意这种观点。大伯,你们中国有句流行的话叫集中力量办大事,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最关键的问题上。大学也是这样,物竞天择,通过选拔,将最聪明的人送入大学,集中资源培养他们,收获的成果最丰盛。就好像爸爸的农场,肯定要选用最优良的种子播种下去,劣种就是经过再精心的种植,也不可能长好。”

    他的大哥又被说的哑口无言,只能瞪着眼睛看这个讨厌又得宠的异母弟弟。

    唐永刚的脸上没有丝毫愤怒的神色,还是保持平静的模样“选拔是正常的,任何时候都少不了选拔。可如果看似公平的选拔过程有问题呢生长在贫民窟的小孩没有天才吗如果他们从小都无法接受正常的教育,那他们的天才又如何被发掘被培养呢。

    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明理。在我们整个人类的发展历史上,考试选拔是伟大的发明。

    世人无法忍受一个人凭借自己的出身坐上高位,却认定了凭借他的聪明才智和努力走上高台是理所当然的。但如果他的聪明才智是通过大量的平民无法接触的教育资源获得的呢

    比方说私人家庭教师,比方说一般人根本无法获得的专业资料。这种隐形门槛限制了真正的天才接受高等教育。

    当他们无法通过教育实现自我提升,往前更进一步时,那些通过占有更多教育资源走上高位的人就能理直气壮地嘲笑他们,你们之所以过得不好,是因为你们不够聪明也不够努力。你们就该过最辛苦的生活。一切都是你们自己的错。”

    唐沪生的大儿子眼前一亮,立刻附和“对对对,大伯说的没错。”

    他的妹妹也点头“是啊,就是这样。”

    说的时候,她还轻蔑地白了眼异母弟弟。

    别以为她不知道,为了让他上好大学,爸爸给他请了多少家庭教师。结果最后还是绿色美元开道,才把他塞进大学里。

    这样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也好意思说什么物竞天择。他才是最劣等的种子呢。

    不愧是小娘养的。

    妆容精致的小娘丝毫不显尴尬,依然理直气壮“那能怪谁呢只能怪他们的父辈不够努力,没有能力给孩子优越的教育环境。说到底,怪就怪命不好,摊上这样拿不出手的家庭吧。”

    唐永刚笑了。

    因为他想到了自己和两位年轻小朋友的交谈。

    当时兰花花开玩笑说,凭借家庭出身推荐上大学的理论基础就是人家几代人的努力,凭什么要输给你十年寒窗苦读

    然后那个叫老九的年轻男子就接话,末代皇帝溥仪是十几代人的努力呢,凭什么不许人家继续坐江山你还革人家的命,你还把人赶出了皇宫,你简直就是不知所谓。

    唐永刚估计面前这群人对中国历史不感兴趣,索性说美国的事。

    “英国够努力吧,人家多少代人的努力,把流氓小偷罪犯都流放到美洲大陆上来了。为什么美国人要打独立战争呢他们祖上这么不努力,有什么资格反抗呢他们应该世世代代继续奉英国女王为领袖才对。”

    唐永刚拿手帕轻轻擦嘴,朝众人笑了笑,起身打招呼“我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我实在熬不得夜,只好先失礼告辞了。”

    唐沪生赶紧跟着站起身,做出友爱弟弟的模样,跟着他往房间走“大哥,小孩子淘气,说话也没轻没重的。”

    唐永刚微笑“没什么,挺好的,年轻人就应该有自己的主见。”

    唐沪生觑着他的面色,发现他好像并没生气的意思,这才松了口气,愈发亲切地询问“大哥,你还适应吗有没有什么需要的”

    唐永刚转过头,没跟他客气“有,我需要订阅几本杂志,还想再买些书。”

    这个要求实在太朴实了,简直可以说是书呆子才会开口的话。

    唐沪生毫不犹豫地答应“可以,大哥你把单子列出来,直接交给管家就行,老周很快会给你办好的。”

    唐永刚露出了笑容,语气真诚“那谢谢你了。”

    他恨自己的弟弟吗当然恨,但这种恨早就淡薄了。说到底,当年种种始作俑者是他的父亲。他和弟弟都是受害者。

    只不过在漫长的时光中,这位弟弟变成了另一位加害者。

    唐沪生十分满意兄长的笑容,愈发欢欣鼓舞,积极鼓励兄长“大哥,你还有什么需要吗不要跟我客气,我们是一家人。”

    唐永刚认真地看着他“可以吗我也想看看美国的电视大学。”

    唐沪生满口答应“当然没问题,大哥你随时都可以学。活到老学到老嘛。”

    学习这种事最适合闲人做。反正大哥一把年纪了,闲着无事,反而难受,不如借学习的名义打发时间,还能体现出唐家书香门第的风骨。

    书香门第养人读书,实在太正确不过。

    不然外人议论他大哥无所事事,听上去也不好听。

    唐永刚朝他点点头,笑容温和“那就麻烦你了。”

    唐沪生看着大哥进房间的背影,心情又愉悦又别扭。

    他鄙视大哥的碌碌无为,又暗自庆幸这人的随遇而安。如果大哥能够一直这么安静的话,他不介意供养对方一辈子。

    毕竟这个人的存在正好彰显了他的成功。

    窗外飘雪,平安夜可真是个美好的日子。

    一样心情复杂的还有唐安妮。

    作为唐家不受宠的大小姐,她一直恪守母亲的教导,离这位大伯远些。

    母亲告诉她,虽然他们的父亲嘴上一直强调让他们这些孩子多亲近大伯。但实际上,他并不乐意看到这些。

    因为他是小娘养的。

    小娘养的心态固执在他的灵魂深处,所以他更亲近小老婆一家。在那里,他能得到思想上的共鸣,获得隐晦的满足感。

    大伯是正房太太的嫡子,如果自己的子女亲近对方,那就是看不起他这个小娘娘的庶子。

    唐安妮自认为不是什么聪明人,否则也不至于只能上社区大学。她一直严格遵守母亲的教诲,和家中这位突然间冒出来的大伯只是点头打招呼的关系。

    然而平安夜餐桌上的一席交谈,让她的心态起了变化。

    她感觉在这个家中,也许大伯才是真正能够理解她,并且为她答疑解惑的人。

    她愿意对大伯更亲近些,却又害怕引起父亲的不快。

    思来想去,在看到管家又购置了一台新电视机好放在大伯房间里,让他安静学习电视课程时,唐安妮瞬间有了主意。

    她可以邀请大伯去社区大学,在那里,可以上到更多的电视课程。因为学校会租用相关课程录像带,而且还能从图书馆借到教材。

    唐安妮主动敲开了大伯的房门,发现头发花白的老人正伏案阅读期刊。

    桌上除了杂志之外,还有纸和笔,纸上写着一些方块字。

    是的,虽然她能说中文,但她基本上不认识汉字。在华人圈子里,他们家已经算难得的了,大部分像她这样的移民二代根本连一句中文都不会说。

    唐安妮好奇“大伯,你在做笔记吗”

    难道大伯是她的相反情况,会说英语但不会写。可他又是如何阅读英文的呢

    唐永刚大大方方地承认“不是,我是在翻译文章。”

    从平安夜那天看到关于国内电视大学的报道之后,他终于看到了自己的存在价值。如果连神秘的不知名的力量都在帮助他的祖国进步,他有什么理由袖手旁观呢

    他必须得做点事,哪怕能力有限,能做一分是一分。

    他的祖国已经落后世界几十年,他必须得帮着祖国快速追赶。一个落后的人,最有效的进步方式,当然是跟着先进的人学习。

    国家外汇有限,国内能够订阅外国期刊的单位少之又少。况且教育多年的混乱,让国内外语人才奇缺。即便有外文期刊在手,真正能看懂的人也寥寥无几。

    他懂技术,他会外语,他能够接触到最新的世界一流期刊,他就是最合适的翻译者。

    他已经老了,精力不济,知识老化,跟不上时代发展。他想他已经没办法在科研上取得什么成就,但他可以做那个传递的人,将知识传回祖国的人。

    对着其实是陌生人的侄女,唐永刚没有直抒胸臆,只是微笑“中国人民对美国充满了好奇,国内朋友向我约稿,想通过我的笔来了解美国。可我不擅长写这些,我又不想开天窗,我只好把期刊上的文章翻译成中文投稿回去,这样好歹还能挣点稿费。”

    唐安妮脱口而出“那才多点钱啊,中国辣么穷。”

    话音落下,她就意识到自己说错话了,赶紧找补,“我的意思是,大伯,爸爸非常尊重您,这个家不需要您挣钱的。”

    唐永刚笑了“自己挣的和别人给的永远不一样。安妮,你是女孩子,我希望你永远记住这句话。即便自己挣的再少,那也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东西。”

    唐安妮眨着眼睛,那浓黑的睫毛膏让她脸上多了一层阴影。她总觉得大伯话里有话,却不好追问,只能开口道“大伯,北京是个怎样的国家”

    这话是病句,唐永刚却没纠正她,反而鼓励她道“如果有机会的话,我希望你能回祖国多看看。对,她现在是贫穷是落后,但她的未来肯定无比光明。”

    “为什么”

    唐永刚拿出了那张报纸,指着上面的照片道“因为这个国家的宗旨是电视机上印着的这句话为人民服务。早在延安时期,就有著名的10个没有。一没有贪官污吏,二没有土豪劣绅,三没有赌博,四没有娼妓,五没有小老婆,六没有叫化子,七没有结党营私之徒,八没有萎靡不振之气,九没有人吃摩擦饭,十没有人发国难财。这就是我们祖国想要建成的国家。”

    唐安妮的中文水平有限,有些话还要唐永刚这位大伯用更浅白的话解释过她才能理解。

    她瞪大了眼睛“真能这样吗”

    单一个没有小老婆,就戳中了她的心。

    她生活的圈子里,新一代的人名义上是没有小老婆,但他们还包养情妇,或者脚踩几只船,个个都是女朋友。

    “当然可以。”唐永刚认真地点头,“美国的确很发达,但我发现美国有很多问题。有的地方卖淫是合法的,给出的理由是个人自由。但这种自由是骗人的,是剥削是迫害。如果在我们祖国,这种事肯定不允许发生。用自由的名义骗人,是可耻的。”

    唐安妮虽然心动,却明白自己无法进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她花着爸爸的钱,就只能听家里的安排。

    大伯说的没错啊,自己挣的钱就是再少,也跟从别人手上拿到的不一样。

    她脱口而出“大伯,我能翻译文章吗”

    唐永刚笑着点头“当然可以,国内非常需要这种专业期刊文章,过稿率很高。”

    现在国内大家普遍收入都低,尤其是有家有口的科技工作者。他们当中有些人的生活条件之恶劣,可以说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可大家即便想挣外快,也缺乏门路。有些脑袋灵活又擅长外语的人,就通过借阅外文期刊翻译成中文投稿获得稿费,来补贴家用。

    唐永刚的一些朋友就是这么做的。

    这也是双赢,他们获得报酬的同时,也让更多无法借阅外文期刊的人了解到了国外同行研究进展情况。

    唐安妮松了口气,笑容愈发真诚“大伯,我一定会好好干,虽然我不会写,但我能说出来。”

    她趁机邀请大伯,“我们学校图书馆也有很多专业期刊和相关书籍,可以直接借阅。你不如也申请社区大学吧,在学校里,有更多的电视课程,还有教授可以请教。”

    唐永刚愣了下,下意识道“我也能申请大学吗”

    他都一把年纪了,还能再上大学

    “当然可以。”唐安妮十分笃定,“只要经过简单的考试就行。大伯,以你的实力,肯定没问题。”

    这些专业期刊她都看不懂,大伯却看得津津有味。区区社区大学的入学考试,绝对难不倒大伯。

    唐永刚从来不是害怕学习和挑战的人。他立刻点头“如果可以的话,那我就申请吧。”

    唐安妮兴高采烈“那我帮你一块而申请吧,我知道怎么做。”

    离开大伯房间的时候,她的步伐是雀跃的。

    她说不清楚为什么,可她愈发坚信,我能够给她带来更多新鲜的东西,让她能够真正获得自由的东西。

    有人带着指导,唐永刚的社区大学之路进行得十分顺畅。就像侄女儿说的那样,申请考试的确简单,不过是英语和数学而已。这二者都是他的强项。他甚至觉得题目太简单了,完全不像大学考试应该有的水准。

    答完试卷之后,他没有离开学校,而是跟着唐安妮去了图书馆。社区大学的图书馆对外开放,只要办理借阅证,就能借到自己想要的图书。

    进入图书馆之后,唐永刚就感受到了久违的兴奋。作为弟弟眼中的书呆子,他的确热爱愿意浸泡在知识的海洋中,无心上岸。

    他伸手从书架上拿期刊的时候,旁边也伸出了一只手。

    两只手的主人面面相觑,然后不约而同地笑了“是你呀。”

    是熟人。

    唐永刚虽然和方老先生只是在京城和飞机上短暂的交往了几天。

    当时为了办理出国手续,他们不得不跟被牵着线的风筝一样让早就出国的亲人拽着来来回回盖章签字,彼此不过点头之交。

    但到了国外,放眼全是金发碧眼的陌生人,既往的那点交情就愈发珍贵。

    唐永刚主动询问“你还在搞科研吗”

    方老先生笑容苦涩,摇摇头道“我还有什么科研可以搞不过是打发时间而已。”

    他到了美国,就变成了无所事事的人,既往的专业也只能放下。

    妻子劝他不要再纠结,和她一块儿抚养外孙外孙女就好。有孩子做慰藉,总归不会太孤独无聊。

    可惜他做不到。

    当年下放劳改时都不曾真正丢下的专业,现在要被迫放弃,他感觉自己的人生都被切断了,活着不过是喘口气而已,毫无意义。

    就是现在借阅专业书籍和期刊,也就是打发时间罢了,反正看的再多,也派不上用场。

    唐永刚惊讶“怎么会没用呢看懂了吃透了,就算自己没条件搞研究,也可以翻译成中文,投回国内呀。现在国内同胞为了获得国外的相关信息,可以说是绞尽脑汁,什么招都使出来了。我们人在国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怎么能浪费呢我们就应该做这件事啊。”

    方老先生愣住了。他从未想过这些事。

    说来有些黑色幽默,虽然那十年浩劫中,他被批斗,被下放,被劳改,也被削减了工资,但从200多块钱变成100多块钱,在国内他仍然属于高收入人群。他的工资也一直没停发。

    后来获得平反之后,他被削减的工资还补发了,足足有1万多块钱。

    所以,在他倍受折磨的时候,他也没真的缺过钱。自然不需要通过翻译外国专业文章来获得稿费。

    就是现在,唐永刚跟他一提,他在短暂的愣神之后,还是下意识地摇头“算了吧,太麻烦。”

    唐永刚年纪比他小七八岁,应该称呼他一声老哥。此时此刻,他却很想骂对方。

    翻译文章投回国内就叫麻烦了那些在一穷二白的环境下还坚持搞科研搞建设的人面对的岂不是麻烦中的麻烦

    他们有放弃吗再苦再难,他们都始终坚持。

    唐永刚想跟他说民族责任感,想和他强调历史使命,到了最后,他还是把这些话咽下去了,反而说了另一个话题“方大哥,你现在在哪儿高就靠什么生活呢”

    高就个屁呀。

    方老先生在国内还算大学教授,到了国外,不过是个无所事事的老头。人家自己的大学毕业生一堆,还在辛辛苦苦找工作呢,哪里需要你个糟老头子你又不是钱学森那样的世界知名科学家。除非你愿意去餐馆洗盘子。

    方老先生尴尬“我身体不好,出来是为了疗养。”

    疗养个鬼啊

    真想疗养的话,祖国大好河山,960多万平方公里,能疗养的地方太多了。而且国内物价低,开销小,如果他过得滋滋润润的。

    唐永刚没戳穿他,只叹气道“还是你想得开呀。我可受不了,一把年纪了,要靠人家养着。我只能多翻译点文章挣点稿费。钱少归钱少,好歹也不用时时刻刻手心向人。”

    不得不说,相同境遇的人才能相互理解。

    原本还意兴阑珊的方老先生被他戳准了痛点,瞬间就改了主意。

    “钱不钱的倒无所谓,国内那几块钱换成美元根本不值钱。不过你说的也有道理,国内同行想要了解世界科学的发展的确不容易。我们是出来了,是该想想办法帮帮他们。”

    方老先生感慨一通后,终于切入主题,“国内想要了解哪方面的进展我看看,我能不能帮上点忙”

    唐永刚笑容满面“好,我问问我的朋友,到时候列出张单子来,还请方大哥你多帮忙。你是老字号硬牌子,你的水平肯定高。”

    方女士办完了事,过来找大哥,看到大哥笑容满面的样子,主动询问“有什么好事吗”

    方老先生没瞒着妹妹,简单说了自己想翻译文章投稿的事。

    结果方女士立刻皱眉“那三文不值两文的稿费,有什么意思大哥你累坏了身体,才得不偿失呢。再说就国内的水平,翻译文章过去也是明珠投暗,他们能看得懂吗”

    唐永刚微笑“我跟方大哥都是刚从国内出来的,我们脱离专业这么久都能看懂。我相信国内有很多人能看明白。”

    方女士嗤之以鼻“看懂了又怎样那么落后的地方,又派不上用场。白看个热闹。”

    唐永刚看着她,认真道“再落后的地方,也是我们的祖国。我知道你因为她的贫穷落后,在美国遭受了很多白眼。别人因为你的皮肤,你的眼睛,你的头发而轻视你,因为你来自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所以,你不应该期待她继续贫穷落后,来证明你出国是逃离苦海,你的决定有多么英明。你应该期待她强大她富有,只有这样,你才能获得周围人的尊重。他们看不起你,不是因为你的肤色和他们不同,而是你的肤色被他们打上了贫穷落后的烙印。你要做的不是漂白肤色,假装自己和他们一样,而是证明你代表的肤色富有又强大。强大的祖国,永远是我们的后盾。”

    方女士脸涨得通红,差点当场拂袖离去。

    唐永刚却好像没意识到自己得罪了人,反而笑着发出邀请“你在美国生活多年,你也可以翻译文章的,不如试试。”

    他觉得兰花花同学说的那句话没错,不管黑猫白猫,逮到老鼠就是好猫。

    方女士如果愿意做这个翻译者的话,不管他究竟出于什么目的,只要对国家和人民有帮助,那就够了。

    毕竟蚊子再小也是肉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