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学院的毕业生前来支援垦荒队。
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今年刚毕业的学生。
他们原本可以去各地的农研所工作,起码不需要来这苦寒之地的北大荒。
但当这些毕业生们辗转得知在陀罗县有这么一批来自北京及周遭地区的青年们,如同诗人笔下那般“以百倍的努力和勇气,向困难进军”时。
垦荒青年的热情点燃了农学院高材生的激情。
去哪里研究不是研究
要去,就去最困难的地区,去最需要他们的地方。
北大荒的广袤土地,难道还有比这更合适的试验田
苏慧兰七人,在毕业后收拾行囊,来到了北大荒,来到了垦荒队的驻地。
她见到了秦蓁。
和想象中有些不同。
她以为秦蓁会是一个身材高大健壮的女人,但实际上,秦蓁瘦削,皮肤被这黑土地晕染出六月的麦田色。
但是那双眼睛是如此的明亮,仿佛沧海桑田如云烟,那双眼睛却犹如日月挂在那里,亘古不变。
苏慧兰是一个健谈的人,“我前段时间正好去了吉化化肥厂,那里很快就要投产了,不过我打听了下,咱们这边分不到化肥。”
那些化肥,绝大部分都要用来出口挣外汇。
国家太需要钱了。
秦蓁没有从年轻的毕业生脸上看到失落,这张还有些青稚的面孔斗志昂扬,正如她的话一般,“没化肥没关系,咱们可以自己研究嘛,说不定还能搞出咱们自己的化肥生产线呢。”
当即有同伴“泼冷水”,“苏慧兰,你少吹牛皮。”
苏慧兰瞪了一眼,“金康你对自己这么没信心亏你还是农机系的学生呢。”
“我是农机系的学生所以这才谨慎啊,你以为造生产线那么简单呀,真要是这么简单,怎么还犯得着给那些苏联专家那么高的补贴请他们来搞建设”
这下子苏慧兰说不过了。
苏联专家的待遇的确很高,国家每个月要支付这些苏联专家15003000卢布的工资。
这些钱,能养活多少工人啊。
“谁让咱们的水平不够呢。”苏慧兰脸上的沮丧并没有维系多久,“不过我相信,我们可以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咱们只要努力学习,总有一天能赶得上他们你说对吧,秦蓁。”
金康见状小声嘟囔,你这后半句是不是太拉胯了明明前面壮志豪情还挺激励人的。
他不熟悉秦蓁,只是来的路上听苏慧兰说了这个垦荒者的好多故事,什么枪法如神、一个人撂倒一头野猪、智斗犹太人。
那些到底是故事,不知道被添油加醋多少呢。
要是信了,他就是个傻瓜
秦蓁并没有注意到年轻人的小心打量,她目光灼灼的看着苏慧兰,“当然,再过五十年,我们肯定能赶上他们。”
五十年。
这个数字让苏慧兰愣了下,“那时候我都要成老太太了呢,不过我相信你,五十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我听说你在这边有试验田,有什么想法吗我们可以讨论下。”
朝阳像是母亲一般慷慨,将所有的温暖都挥洒给这片土地上的人。
秦蓁的声音也温和了许多,带着春风的温煦,“我前些天睡觉的时候想了个农家肥的配方,但是还没试验,还需要找一些东西。”
苏慧兰的大眼睛眨动,“什么,你说来听听。”
这支高材生的小队伍很快就融入到垦荒队中。
当杨国华意识到,这群新来的年轻人不是来玩耍,也不是单纯的为了采集样本,七人小分队和他们一样,都有着扎根北大荒的打算。
他迅速地做了分工,“要不秦蓁你往后跟他们做实验好了。”
不缺秦蓁这么一个人去扶着开荒犁垦荒。
但他们缺的是好的种子,缺的是肥料。
如果真的能折腾出高产的种子,哪怕一亩地能增产十斤,那一公顷就能多一亩地的产量。
他们这六千公顷的农田,就能多产出九十万斤的粮食。
九十万斤啊。
杨国华想想就觉得激动,他抓住秦蓁的手,“你就放心的去研究,需要啥就说,要是人不够跟我说就行。”
队长忽然间的亢奋让秦蓁忍不住笑了起来,“行,我本来也想说这件事呢。”
得到杨国华的认可那真是再好不过。
秦蓁本来就是机动作业人员,如今只是把每周三天的垦荒时间,用在了育种上和农家肥的调配上,本质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她的试验田一共有六块。
土豆、红薯、小麦、玉米、大豆和花生。
其中最大的,当属红薯和玉米。
“为什么是这两样”
其实苏慧兰有些不太喜欢吃红薯,现在的红薯很多的丝,而且太干巴巴的,吃多了就觉得剌嗓子。
虽说驻地这里的红薯面已经筛了好几遍,没那些烦人的丝丝,但还是不如白面好吃。
小麦才是王道。
“产量高嘛。”
秦蓁笑了起来,“你是农学院的学生,我就不跟你卖弄了,应该知道咱们国家人多地少,庄稼产量低,所以这些年来都是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保证大家都能吃到饭,不会被饿死。”
苏慧兰点头,她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解放战争还没开始前,东北已经成为重中之重,而共和国成立后,这里更是工业建设的先头兵。
工人不缺钱,农民不缺饭。
但看报纸也知道,前两年国内很多地方闹干旱,缺雨水。
面对这种旱涝灾害时,人力显得十分的单薄。
高产,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
至于难吃与否,在活命面前,没那么重要。
但苏慧兰还有新的问题,“可玉米产量也不高啊。”
“是不高,但玉米是重要的工业原材料。”
这个解释让苏慧兰有种自己是个呆瓜的错觉,她怎么把这件事给忘了呢。
“对,那我们争取搞出来。”
这话说着简单,但是想要做出来却极难。
育种尤其是培育出高产新品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所谓十年磨一剑最恰当不过。
从最开始育种选择,到这个品种在农业部门登记挂号进行推广播种,十年是常规时间。
十年啊。
秦蓁等不来十年。
不然她何至于去农研所要种子呢
其实这些粮种,都是农研所现在主力研究的,一代代的培育已经育种好几代。
越是到后面,就越是担惊受怕。
万一种出来的玉米来个不孕不育怎么办
这就堪比某博士研究某小行星多年,博士论文写完了材料马上就要提交,小行星被流星撞没了。
可人不能因噎废食,实验还得继续下去。
秦蓁所进行的实验,是最简单的杂交育种。
在还农作物还没开花之前,她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农家肥调配这件事上。
苏慧兰也有她的想法,这就导致试验田被分成了三份。
两组实验组,还有一个是孤零零的对照组。
在自己那块试验田里忙碌一天过后,苏慧兰认真检查了一遍,确定都有施肥,这才不紧不慢地回驻地。
刚走了没几步,就被金康给喊住了。
“你这么跟秦蓁对着干,合适吗”
苏慧兰被问得一头雾水,“什么对着干”
“我听晓明说,前两天你跟秦蓁吵架了。”他是农机系毕业的,来到这里做的最多的就是农机的维护与修理,大部分时间都跟着大部队行动,倒是和整天伺候庄稼的苏慧兰交流的少了。
“我们是各执己见而已,谈不上吵架。”
在堆肥这件事上,苏慧兰觉得高温堆肥法更好,但秦蓁似乎更青睐于普通堆肥法。
有争执很正常啊,她们没能说服对方,就按照各自的方法来实验呗。
怎么能说是吵架呢。
金康听得直皱眉头,“按照你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我怎么觉得你的法子更好些毕竟咱们这里是黑土地,从来不缺腐殖质。”
苏慧兰也想不明白,“是啊,不过我觉得秦蓁坚持普通堆肥法也有她的理由吧。你不是帮理不帮亲吗”
她笑嘻嘻的看了金康一眼,“今天咋还帮我说话了”
“因为你占理啊。”
金康看着老同学,“等咱们这里真的成了北大仓,我们结婚吧。”
“好啊。”苏慧兰十分爽快的答应了下来,“不过我算着怎么也得七八年吧,你确定要等我”
金康脸上没有丝毫的迟疑,“等,就算是一辈子我都等。”
他的告白让苏慧兰脸红了起来,晚上的时候跑到秦蓁的房间说悄悄话。
“秦蓁,你有打算组建家庭吗”
正在叠放衣服的秦蓁手上一顿,“怎么,小金同志跟你求婚了”
“你怎么”苏慧兰有些不好意思,“我俩是挺要好的,不过我说了,得等咱们这变成大粮仓,我才会跟他结婚”
秦蓁被这略带孩子气的话逗乐了,“那应该不会太久。”
她指了指桌上的报纸,苏慧兰连忙拿了过来,看到上面的内容她瞪大了眼,“部队要调拨到咱们这里来”
“嗯,确定了,杨队也收到了县里的通知,说是咱们这边会先过来一个建制预备师的转业官兵。”
正值七月,如今过来倒是还好,天气虽然有些热但是还能忍受。
要是再晚两个月天气冷可就不好了。
“那真是太好了。”
五百人的力量太薄弱,而一个师能有近万人,如果再带上家属的话,那就一万大多。
这样荒地变成农田指日可待。
秦蓁笑了起来,“是啊,到时候我们就能吃你和小金的喜糖了,你喜欢什么味道的,回头我去给你弄来。”
苏慧兰推了秦蓁一把,“讨厌。”
她这一下力气有点太大了些,直接把秦蓁推倒在床上。
苏慧兰惊了,“你这也太好推倒了吧”
这还是她知道的那个一铲子搞死一头饿狼的秦蓁吗
“莫非,我也能一铲子搞死一头狼”
七月中旬,杨国华接到通知,先遣部队明天就会来到陀罗县,让垦荒队这里做好准备。
过去这两年,垦荒队这边不停地发展,制砖机的数量不断增加就是最好的证明。
只不过他们盖房子的速度远没有制砖机工作效率高。
饶是这段时间忙活个不停,也没能盖起来多少间房。
不过好歹先弄起了几个大厨房和两个大食堂。
韩书记安慰道“你也别自责,你想啊,陀罗县一共才多少人,不到两万人。”
新来的转业官兵就有一万
韩书记也十分紧张,他拉过了秦蓁到一旁说话,“你说这是不是在防着北边呢”
他远离首都,从报纸上也没看出来什么。
但转业官兵首站就是陀罗县,让韩书记的政治雷达不断的叫嚣。
“防着也正常,不过这是转业官兵,您也别想太多。”
韩书记觉得秦蓁这是在跟自己糊弄呢,转业官兵怎么了
咱们的战士从来都是穿上军装去扛枪,放下枪杆子当农民。
只要国家需要,那肯定第一个冲锋在前。
他正絮絮叨叨的说着,火车的鸣笛声响起。
韩书记看着缓缓驶来的列车,又有些兴奋,“来了来了。”
老式的绿皮列车停了下来,韩书记连忙带着人过了去,听说这次还有个师长来了呢。
这职位比他高得多。
只是当那肩章上闪耀着星徽的人下来时,韩书记听到身旁的秦蓁惊呼出声,“您怎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