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616【邮局和报纸】
    天才八六

    镇江。

    日进斗金的大明镇江水驿,餐饮娱乐业务,已经卖给民间商贾事实上,那本就是私人承包的,酒楼和客船皆由老板置办,大同朝廷强行接收之后,又让原有的投资人半价赎回。

    但是,镇江水驿的马匹、快船,却依旧保留下来,由政府资金养活。

    这样的情况很普遍,包括崇祯裁撤的部分驿站,也被大同新朝给恢复过来。许多底层细作,就地转为驿丞,省去没地方安置的麻烦。

    驿丞属于吏,驿卒只是合同工。

    这待遇已经不错了,大明的普通驿卒,很多时候属于徭役性质。越偏远的地方,就越是如此,因为没有油水,还要供来往官差吃喝,地方财政无法负担,居然需要靠驿卒自己贴钱。

    于是没人愿意当驿卒,只能作为一种徭役,强行命令百姓去驿站工作。几年驿卒下来,往往搞得家破人亡。陆ks

    现在,大同朝的各地驿站,餐饮住宿和邮递业务剥离。

    驿站的餐饮全部交给私人经营,来往官差必须自己掏钱吃住,白吃白喝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一大清早,镇江水驿就热闹起来。。

    驿丞贺一鹏,指挥驿卒更换匾额,“镇江水驿”的牌子变成“镇江邮驿”。

    隔壁的酒楼掌柜,跑来看热闹道“贺驿长,无缘无故怎就换牌子了”

    贺一鹏笑道“陛下有令,今后驿站兼着信局的差事,百姓也可把信投递到驿站。大致规矩,按民间信局办理,只不过驿站送信要贴邮票。”

    “那可稀罕了,邮票给我看看。”掌柜颇为好奇。

    明末的官方和民间,都已经出现快递业务。

    官方快递业务,在辽东最为发达,分为递运所和急递铺。递运所负责运送官方物资,急递铺负责运送信件公文。

    民间快递业务,在江南和山西最为发达,名字叫“信局”。主要顾客是士绅商贾,不但帮忙送信,偶尔还兼着运货,可以视为明代的顺丰、德邦。

    民间快递有三种付款方式寄出付款,货到付款,收寄各付一半。

    陌生客户,必须在寄出时付款。

    熟悉的老客户,不但可以货到付款,而且还能记账,每季度或每年结款支付。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导致全国信局倒闭大半,就算没倒闭也不断收缩业务,这几年终于渐渐开始恢复。

    而今,官府居然进军快递行业,还推出了什么见鬼的邮票。

    “喏,就是这种。”贺一鹏拿出一版邮票。

    掌柜的问“多少钱一张”

    贺一鹏说“视信件重量、路途长短而论。不超过六两的省内信件,贴一张五文钱的邮票即可。信件越重、邮寄越远,这邮票就越贵,还不准信到了付款。而且,超过一斤的不收,想寄送东西找民间信局去。”

    这也是给驿站系统创收啊,否则开支太大,毕竟那么多驿卒要养。不像大明,驿卒还得倒贴钱,现在可是有工资的。

    一条官船驶来,驿差站在船上喊“过来帮忙拿东西”

    “就来”贺一鹏回应。

    镇江驿卒们快步跑去,提着一个麻袋,驿差则自己拿着公文下船。

    贺一鹏问“这麻袋里是甚”

    “报纸,”驿差说道,“今后没有邸报了,改名叫大同月报,而且比以往印得更多。地方衙门,每个衙门免费发一份。各处告示栏,也贴一份供百姓。剩下的全部在驿站寄售,每卖出一份报纸,驿站就能提成两文钱。实在卖不掉的,两个月之后收回南京。”

    贺一鹏点头“明白。”

    驿差又说“留下镇江府的,剩余一路发往上海。”

    镇江驿站的级别也很高,南京来的驿差官船,到这里之后就会顺着运河北上。而长江下游的东西,需要镇江驿站派船转发。

    驿差接着拿出十多份公文说“这两份送去镇江府衙,这一份送去镇江府法院,这一份是给各地驿站的。其余都不是镇江府的,一并转送出去。你签收一下,报纸清点之后也签收。”

    贺一鹏验明公文和报纸,很快盖章签字。

    驿差拿到签字表,立即返回船上,存放好了之后才店里去吃饭。

    大同水师终于裁撤完毕,现在只剩一半。裁掉的舰船也没卖,而是拆掉武器,直接扔到驿站系统,部分水师将士也转为驿差。

    贺一鹏好奇的翻开报纸,掌柜的也过来看稀奇,完全不顾自己酒楼的生意。

    皇帝亲自写有创刊寄语邸报者,始于唐,兴于宋,盛于明。旧时邸报,传抄诏令、公文、要事,以告之诸藩与地方官吏。至明时,士绅商贾亦可观之,致有活字印刷之邸报。我大同中国,承天应民而生,百姓万民为天下之要,苍头垂髫亦当晓国家大事。因有大同月报,使政令通畅直达民众。此心此意,悉知之,钦此。

    掌柜的说“贺驿长,给我一份。”

    贺一鹏扫了眼关于报纸的公文,里面给出了售价,当即说“三十文一份。”

    三十文钱,按照大同新朝的物价,丰收年月能买六斤米,大灾时节也能买两斤米。

    但不贵

    因为以前的朝廷邸报,若想第一时间获得,手抄本需要好几两银子。当月获得,一份邸报也是一两左右。过了两三个月,才会出活字印刷版,那个时候也要卖几十上百文钱。

    掌柜的买一份报纸回店里,发现分成好几个版块。

    一个版块为时政要闻,而且第一个新闻就跟皇帝有关。报纸摘要刊登了朝会内容,皇帝和群臣讨论灾后重建问题,同时还讨论了历朝历代的救灾得失。

    皇帝再次强调,遇到天灾,不可倚仗祭祀神灵,官府和百姓都要出力。自助者,天助之。人不自助,则天不助人。

    朝会报道的主要内容,都以对话形式呈现,最后再加了一段主编的评论。

    掌柜的觉得好新奇,读了这份报纸,就好像亲耳听皇帝说话一样,他第一次觉得跟皇帝如此接近。皇帝前段时间北巡,根本没有下船,掌柜的觉得皇帝远在天边。

    “陛下圣明啊”掌柜的拿着报纸感慨。

    一个商贾正巧路过柜台,听到这话,不禁问道“又怎的了是否颁了什么新的政令”

    掌柜的拿着报纸说“贵客请看。”

    商贾接过报纸,随便扫了几眼,顿时喜道“这邸报是哪家报房印的真个新奇得很,竟连朝会详情也能搞到。”

    掌柜的有些无语“请看最前面那段寄语,是陛下亲自所写。”

    商贾连忙,又翻看后头的版面,竟然刊载有官府拍卖信息,还有一则军方的物资招标信息。

    “好东西啊”

    商贾大喜过望,问道“哪里能买到”

    掌柜的指着隔壁驿站“听说各地驿站都有卖。”

    商贾立即吩咐随从小厮“快去买一份回来”

    点了酒菜坐下,商贾认真,越看越是惊喜。他在报纸上,还看到三个月前的官员调动信息,都是五品以上官员的升迁调动故意延后时间发布,免得让民间提前知悉官员迁调。

    镇江水驿酒楼,生意极其火爆,而且顾客以外地商贾居多。

    中午时分,驿站卖报纸的消息,已经迅速传开,居然直接卖脱销了。偏远地方肯定卖不完,可镇江驿站,报纸绝对属于抢手货,只能下个月申请增加售卖量。

    酒楼大堂里,两股商旅因为报纸内容,居然当场就争执起来。

    “原来之前传闻都是假的,报纸刊载了皇室族谱,陛下乃甘肃天水堂赵氏,在唐宋时迁居山西,是明初移民到河北的。”一个商贾兴致勃勃的说道。

    同桌之人说“不是赵宋皇室后裔吗辽东猛将杨镇清,听说是杨家将后人,将星下凡专门襄助旧主的。”

    “嗨,那都是民间瞎编的。”之前那商贾说。

    隔壁桌的商人不乐意了,站起来反驳“我就姓赵,天下姓赵的,都出自甘肃天水堂,赵宋皇室也出自天水堂。当今天家,与那赵宋,都是一个祖宗。且赵宋子孙无数,也可能是哪个王爷迁居山西。”

    “胡说八道,陛下都登报撇清关系了。”

    “谁说撇清关系陛下只说自己出自天水堂,唐宋时祖宗迁居山西。”

    “唐代就迁居山西,那就更赵宋没关系”

    “”

    两桌人吵得面红耳赤,只因一份小小的报纸。

    不管谁输谁赢,大家都非常明白,今后缺不得大同月报,好多信息都得从这玩意儿上面获取。

    也有商人动了脑筋,朝廷可以办报纸,为啥自己不可以呢

    以前的报纸,主要内容抄自邸报,也包含一些商业信息,此外还有重大新闻,比如王恭厂大爆炸什么的。

    而源自文人聚会的杂志刊物,又都是些诗词、、戏曲。

    为何不将两种类型结合一起,再报道一些民间趣事,编成一种老百姓更喜欢看的读物呢

    民间小报,即将诞生。

    本章完

    八六,,书架与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