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329章 强大的司马懿
    司马懿戎马生涯,特别是后半生,几乎都在行军打仗。

    和诸葛亮不知道交手了多少次。

    是三国之中,是唯一一个让诸葛亮感觉相当棘手的人物。

    几次出手,互有胜败。

    除军事方面外,司马懿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雕玩物之人力,节用务农,使天下欣赖。

    识拔人才上,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王基、州泰等人才,如虞预所说,经略之才可谓远矣。

    经济上,司马懿在上邽兴屯田,京兆、天水、安南兴冶铁,穿成国渠,筑临晋坡使雍凉足足食,并有余力供给关中不足。后来又大兴屯田于淮北,穿广槽渠,这些作为不但厚植了国力,也为日后西晋统一九州奠定基础。

    司马懿在推广屯田,特别是军屯事业上有很大的建树。约在建安二十三、四年,司马懿由转为丞相军司马后,向曹操建议“昔箕子陈谋,以食为首。今天下不耕者盖二十余万,非经国远筹也。虽戎甲未卷,自宜且耕且守。”

    曹操行之。魏国一时“务农积谷,国用丰赡。”

    晋书宣帝纪曹魏和吴、蜀对立地带的两大军屯基地的开创,都和司马懿有关。

    曹魏和蜀汉的邻近地区,如长安、槐里、陈仓、上邽等地,都设置有民屯和军屯组织。

    其中,上邦的军屯最著名。这个军屯基地是在太和四年由司马懿上表倡议建立的,晋书食货志称“宣帝表徙冀州农夫五千人佃上邽,兴京兆、天水、南安盐池,以益军实。”

    主持具体事宜的是那时的度支尚书、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

    晋书安平献王孚传“关中连遭贼寇,谷帛不足,遣冀州农丁五千屯于上邽,秋冬习战阵,春夏修田桑。由是关中军国有余,待贼有备矣。”

    上邦军屯是在司马懿、司马孚兄弟的共同筹划下开创的。

    太和五年,诸葛亮进攻天水。

    这时上邽军屯上的小麦已经生长出来,有人主张“自芟上邽生麦以夺贼食”,魏明帝不从,“前后遣兵增宣王军,又敕使护麦”。

    司马懿与诸葛亮相持,多亏以上邽军屯的小麦作军粮,才取得胜利。

    直至正元二年,安西将军邓艾又在上邽“为区种之法,手执耒耜,率先将士”,进行屯垦,都说明上邽军屯的重要。司马懿在太和五年屯长安,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开始主持对蜀的战争。为了增强实力,很重视对关中屯田基地的建设。

    司马懿在世的时候,在魏国威望是相当之高的,即使毌丘俭、文钦在其死后讨伐司马师,檄文中依然对司马懿有“故相国懿,匡辅魏室,历事忠贞”等赞誉。

    史书上称其使“天下欣赖”“天下大悦”。

    到晋朝初年,司马炎在太康年间做到了“天下无穷人”的太康之治,人们对推动三国统一的司马懿还是相当推崇。乃至司马遹被传像司马懿,而能在当时“誉流于天下”。

    司马懿的名声毁败,是从永嘉之祸以后开始。

    其不肖子孙自相残杀带来诸多浩劫,南方的东晋,又长期被世家大族把持,司马懿在人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下降。

    晋室南渡,情况与当年蜀汉类似,以蜀汉为正统的呼声日高;东晋灭亡后,情况更加明显,到隋唐时代,民间说书戏曲日盛;而唐代官修的晋书,以帝王的立场更不鼓励效法。

    到明代三国演义之后,“空城计、火熄上方谷、见木雕魏都督丧胆”等不实的司马懿形象就被演义广传于民间了。

    李世民为晋书宣帝纪作史论“宣皇以天挺之姿,应期佐命,文以缵治,武以棱威。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文帝之世,辅翼权重,许昌同萧何之委,崇华甚霍光之寄。当谓竭诚尽节,伊傅可齐。及魏明帝将终,栋梁是属,受遗二主,佐命三朝,既承忍死之托,曾无殉生之报。

    顺理而举易为力,背时而动难为功。况以未成之晋基,逼有余之魏祚虽复道格区宇,德被苍生,而天未启时,宝位犹阻,非可以智竞,不可以力争,虽则庆流后昆,而身终于北面矣。”

    李世民对司马懿的评价十分高。

    扶苏对司马懿的评价也十分高,但是因为三国演义的影响,扶苏还是觉得,诸葛亮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