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最后的胶着后,冉佳怡终于等到了满意的答复。
骆老丞相点头,没有再问,只是道“以后我那傻儿子,还请皇后娘娘多担待。”
聪明人无需说白,冉佳怡就清楚,骆老这是答应了,饶是再淡定,面上也不由得浮现几丝喜悦。
“当然。“
两方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从皇宫出来,父子俩进了同一顶轿子,骆尚书再也按捺不住,焦急询问“父亲,您与皇后娘娘谈了什么”
瞧着一点城府没有的儿子,骆老丞相再次为自己的决定感到忧心,“以后,你可多听听皇后的意见。”
骆尚书惊疑不定,“父亲”
听话,什么叫听话,上司才需要,这是叫他把皇后当成真正的主事人,他对两人间的谈话愈发好奇起来。
只是,想起刚才皇后透露的秘密,骆老丞相到底没有回答,这等事情,一旦真的传出,说不定就是抄家灭祖之祸,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危险,自己一人清楚就足够。
“你不用多问,记住我说的,安生点。”
有骆老丞相的表态,骆尚书尽管满脑袋问号,也不得不听从,却是有点委屈,他可是再老实不过的。
两人回到府中,当做一切都没有发生过的模样,骆老丞相依旧在西跨院养老,骆尚书却悄无声息的转移了阵营,做的并不明显,只在以往模棱两可的问题上默默站队皇后一方。
不过,皇后娘娘提出的大多建议都是为了百姓好,他本也是个为百姓着想的官员,支持皇后并不奇怪,也没引起其他人的怀疑。
倒是奚丞相,看出了几分蹊跷,可再大胆也不敢想,竟然会有人跟皇后结盟,毕竟皇后没有子嗣,还不比太后靠谱呢。
所以这个念头也就从心头一闪而过,并未放在心上,也就错过了发现真相的机会,若干年后,局势逐渐明朗,奚丞相不得不为自己曾经的错过遗憾。
而此时的冉佳怡,在得到骆家的支持后,政务上确实顺手了不少,至少她提出的建议,两边臣子会真正讨论,而不是一听是她提出的就被直接否决。
冉佳怡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个决定都是对的,臣子间的讨论和争执,也是在为她查漏补缺,接受度倒是良好。
时间在众人的焦急等待中,终于来到了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更别提今年新的粮种播种,其成败关系重大,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翘首以盼最后的结果。
相比较于官员这些门外汗,真正种地的农人则有更深的体验。
即使再有经验的老农,也不能凭空定下收获的季节,而是等时候差不多了,时不时瞧一瞧田间地头的庄稼,看看是不是真的成熟了,也能估算出大概的亩产量。
也是因此,在正式收割前,他们心里对今年的收获就有了数。
不得不说,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即使保守估计,良田一亩千斤的产量,依旧让农人们心头澎湃,难以抑制心中的激动。
在此之前,大靖朝种植南方水稻、北方盛产小麦,亩产量顶好也就在两三百斤,这也意味着,一亩良田基本只能养活一个成年男人,偏农家人多、最缺的就是田地。
所以,除去一些有家底的小地主外,真正的农人日子过得都挺紧吧,但是现在,有了新的粮种,他们就再也不愁了。
在京都众人的翘首以盼中,大靖朝由南往北都兴起了秋收的热潮,连几个皇家的庄子也不例外。
最后,各地的结果统计出来,竟然还是还是皇庄里的产量最高,达到了亩产一千三百多斤,这也是因为庄里土地肥沃、庄民伺候也十分尽心,而其他地方,好的能有一千出头,差的荒田也能有个五六百斤,震惊了所有人。
这般喜人的消息,自然很快就传遍了大靖朝上下。
宫里的皇帝虽然一心修道,可到底还是这天下之主,自然有下人们去通风报信,当然,这也是瞒不住的。
等户部将确切的数据统计出来,冉佳怡就喜气洋洋带着一本厚厚的账册去报喜了。
说是喜事也绝对没错,粮食增产、百姓安康,则意味着更多百姓能活下来,而大靖朝人口并不多,近几代朝廷一直在鼓励生育,奈何老百姓之家能生不能养,人口数量除了建朝初期大幅增长,后来始终没什么太大的增长。
如今,肉眼可预见的人口增长,可不就是一件大喜事。
人口增长不止体现在民生,就连军队,也可以大力增员,另一方面也算保证了大靖朝的安定。
皇帝其实早几天就知晓这一消息,因而等皇后来报的时候,并没有太过意外。
“好,好消息,等冬日,朕与皇后一起祭拜先祖,一定要把这个好消息带给他们。“皇帝哈哈大笑,一副甚是开怀的模样。
只是,在皇后再次提起让他出来主持朝政的时候,忍不住盯了皇后几眼,似乎想看她是不是真心的,还是只是表面客气。
然后,他从皇后的眼中看到的只有真心实意,虽然笃定皇后一介女子也干不出什么名堂,可到底下前听到的一些风言风语入了心。
都说不遭人妒是庸才,更别提冉佳怡如今以女子之身跻身朝堂,甚至作为统帅代为总领朝政大事,看不惯她的不是一个两个,起码大半臣子看到她倒霉都会暗暗窃喜。
在皇帝面前上上眼药已经是小事一桩。
尽管很多臣子或者下人派来说,皇后心怀叵测、做的这么好指不定就是为了谋夺皇位,可皇帝倒不怎么相信。
倒不是真的多么相信皇后,而是单纯不觉得女子能有多大出息,他唯一忌惮的就是皇后背后的伍家,到底是武官世家,对军队有很大的号召力,若是真的有了不轨之心,怕是难以提防。
皇后扮演现在这个角色最为合适,所以,就得想法子将伍家给拉下来,最后能将人困在京城,也算是一个依仗。
再沉迷修道,皇帝也清楚,自己先是皇帝,皇帝的位置坐稳了才能毫无后顾之忧的修道,所以,这一件事是一定要解决的。
“朕心意已决,皇后若是有心,就替朕多看管一下这朝堂吧。”
嘴上风轻云淡的说着,等到晚上,皇帝就悄悄出了道观,去了荒废依旧的御书房。
今日隔壁皇后所用的理事堂无人,正好方便了他召集人手。
往日里漆黑蔓延的御书房亮起了几盏昏黄的油灯,皇帝到的时候,已有几位臣子在内等待,若是冉佳怡能看到,定会惊奇,这其中竟有骆、奚两派的人员,在人前针锋相对吵成一团的人,背后站着的竟都是皇帝。
众人行过礼,一个个心急如焚劝说皇帝重返朝堂,”国不可一日无君“的套话都说烂了,皇帝就从来没听进去过,但还是得劝。
没办法,相较于其他朝臣,他们这些暗地里的皇帝派在没了皇帝之后的威胁显然更大,且没有了主心骨,总让人心里觉得毛毛的。
奈何还没说几句,就被皇帝打算,即使在众人意料之中,依旧让人有些沮丧。
“行了,你们没说腻,我都听腻了,今天找你们来是有要事相商。”
臣子们刚被皇帝一瓢冷水浇得透心凉的心又火热起来,皇帝还关心朝政,就还有希望不是。
谁知,接下来一句话打破了他们的幻想。
“如今皇后代为理朝,结发几载朕是很相信皇后的,但伍家实在叫朕心难安啊。”
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他要一心修道,政务只能交由皇后代管,而伍将军就是最大的威胁。
在场的都是老狐狸,谁也没去问,既然不相信伍家,为何又选择了皇后,而不是臣子,甚至不是骆家出身的骆贵妃,有些事心里清楚是一回事,说出来彼此都没面子。
“皇上的意思是“有那心急的连忙问。
“近几年边关局势已定,伍将军年纪也大了,是该回京颐养天年了。”
“那几位伍小将军呢”
”朕相信,伍家人都是希望一家团圆的,你们说呢”说这话的功夫,皇帝轻飘飘一眼扫过几位低眉顺眼的臣子。
众人背后一寒,也清楚了皇帝的意思,这是要一个不留。
即使这是皇帝的命令,他们也不大乐意执行,因为,边关还就伍家最能打,每年身先士卒抵御戎族的都是伍家人,可谓劳苦功高,若是真将伍家召回,边关压根没有能撑得起的人。
“那边关岂不是无人了。”有臣子小心翼翼提出疑惑。
他们是爱玩弄权术,可伍家没到威胁的一步,轻易动手脚、反而会触动王朝根基,一个弄不好就是大靖朝的千古罪人。
皇帝先是一怒,想问偌大的朝堂难道寻不到一个能打的人,说完自己回忆了一圈,还真没有,否则早几年伍家就被他干掉了,也不至于娶伍家女为后笼络人心。
旋即,他想到了自己前几天收到的密信,正是自己曾派去边关学习的人寄回来的,心中暗自得意,自己早就将路给堵死了。
“去岁,我遣了几名武将去边关协助伍将军,也算学有所成,诸位大可放心。”
信上都是好消息,什么已经了解了边防的布局、伍家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就是仗着地头蛇,只要人走了,他们照样也行之类的话,也不知真假,但皇帝显然当了真。
“皇上圣明。”
几位大臣如此恭维,内心却不免添了几分鄙夷,若是这等心思能有三分用在朝堂上,都不至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