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一晃,即将进入初冬,康熙帝等大队人马这才从紧赶着,终于在颁金节之前回到了京城。得到消息的后的皇子们和大臣们,一大早就感到京郊去等着,迎接圣驾。
车队一进入到京郊,不少人就发现易于寻常的地面,不知道工部是如何弄的,放眼望去仿佛一大片天然的石砖,不经过需要经过切割平铺在地面上,人车走在上面平整的不行,一点颠簸都感受不到。
康熙帝听到外面的惊呼,揭开帘子往外看去,这大概就是老四来信说的水泥了吧。当下便叫停了御驾,亲自下车查看了起来,前面皇上一停,其他人那还能安然坐在马车里,也跟着纷纷下车,太子和直郡王伴在康熙帝的身边,这会儿正拿着东西对这水泥地敲敲打打。
这会儿对这坚硬如岩石的地面,惊喜不已,不过作为从小在政治权力中心的皇室长大,精心培养出来的太子很快就反应过来这东西的好处和意义,四弟他们献上来的这水泥,对大清来说真是个好东西。所需的原料又不昂贵,用来铺路和修堤坝建房子再合适不过了。
当场便真心实意的恭贺了自家阿玛。
直郡王虽然反应慢半拍,但是很快也想到水泥的价值,瞪了眼太子,也跟着恭贺起来。
边上的大臣们一个个更会了,什么含蓄这会儿都被他们抛到脑后,彩虹屁拍的那叫一个文采飞扬,肉麻不已。
等到来迎驾,吹了半天冷风的皇子们和大臣们,其中还有林子真,远远看到让他们惊讶的一幕,只见皇上带着一众大臣们正慢悠悠的踏着水泥路,向他们走来。而圣驾所用的马车,队仪,还有其他皇子,大臣的车架,空荡荡的跟在这群人后面。
想到当初京中道路都铺上水泥的时候,不少老百姓也这样,每天闲着的时候,都爱在水泥地上来回走来走去,甚至傍晚时分,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还喜欢席地坐在水泥地上,一人端着一大碗陶壶,一边喝着水一边傥大山。
为此,官府还派了些衙卫去规劝百姓,看几天新鲜就是了,别在每天闲着都去路上晃悠,把路都给堵了。不过规劝后,道路的确好了很多,但是晚上大家喜欢在水泥地上休息闲聊的习惯还是没有改过来。
所以,这会儿看到这一幕,不知道为什么,他们竟然从皇阿玛脸上看到了和之前百姓一样的同款表情。
上到老三,下到老十四,众多皇子脑海里,竟然诡异的达成统一的脑电波,虽然大不敬,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心里却暗爽不已,能看到这一幕,一道早上喝了一肚子冷风也值得了。
为了掩饰自己心里的不自在,几位皇子见到自家皇阿玛的时候,不免更加殷勤起来。让康熙帝心底也一软,孩子依赖父亲就是天性,看看他这才走了多久,几个孩子就这么想他了。
这一副父慈子孝的局面,一时间到也算的上其乐融融。
京郊不远处的大清技术学校,已经落成。
因为林子真早早就做好了准备,费了不少心力,物色了各学科的老师,为了请这些老师,林子真可以说,跑断了腿。
好在,康熙帝从塞外回来后,因为水泥的功劳,他自请入礼部,想要好好把大清技术学校拉巴起来,很快便得到了康熙帝的批准,如今林子真已经是礼部从四品,郎中,在年轻一辈中,是升迁最快的。
不是没有人眼红,但是架不住林子真不仅后台硬,背后有四皇子撑腰,而且神奇的在于,明明大家都知道这家伙是个切切实实的四爷党,但是他却能和其他站在不同阵营的皇子,关系处的不错。
就连皇上对这家伙,似乎都挺看重的。
没有抓到这家伙切实的把柄,他们可不敢轻易动手,不然不能把人拉下来,反而只会遭到上位者的厌恶。
当下也只能安慰自己,虽然林子真升的快,但是却是个目光短浅的,好好的翰林不继续呆,非跑到礼部,担任管学郎中。不然以他这条件,只要在翰林再好好经营几年,以后不是进内阁,就是外放任一省州牧。
那个不比在礼部好,一旦进入礼部体系,以后想要升迁,大多只能往上走,那就有的熬了,毕竟礼部再往上也就那么几个位子,都有人占着。
对于别人的想法,林子真并不在意,在物质等到保障的时候,他更想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
虽然对权力并没有那么渴望,但是年纪轻轻,就当是了相当于前世国家教育部主任的职位,这还不够高位吗
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
林子真除了负责好自己本职的工作,管理备案在册的各大官学,以及私塾。好在他现在名下也有分管的手下,主事笔帖式加起来便有六人,林子真大多时候只需要掌握方向,把任务分配下去,最后自己在进行汇总。
其他时候,大多时间都扑在技术学校上。
学校一共设有四个院系,农学,理工学,自然化学,经科学,还有医理学,里面有细化出几个不同的专业。
等到林子真好不容易用几本自己手抄出来的初中物理教材,把墨家不知道第几代传人给邀请到京城,最后把人忽悠到学校当了理工学的院长,他带来的那些徒子徒孙们也一个也没放过,不是当老师,就是推荐到工部去。
学校的老师也勉强算凑齐了。农学的老师还算好找,林子真到京郊村庄探寻段时间后找到了不少竟然丰富的老农,别小看了这些老农,父辈口口相传的口诀和经验,不仅让他们对种植术很厉害,而且还会根据各种星象识别天气,还有已经学会制作简单初版化肥。
原本这些老人倒是愿意来当老师,不仅有工资,而且说出去多体面也。但是等到到林子真希望他们指导传授学生制作化肥的时候,他们便不愿意了,对他们来说这是他们祖辈多少年来专研出来的秘方。
他们不同于墨家,希望把自己学派的知识传播下去。这些种了一辈子土地的老百姓,只想把这些传给他们的后人,一边子孙能种出更多的粮食,填饱肚子。
他们这样的想法其实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林子真到不介意,好在他早有准备,把自己收集到的化肥方子和相关知识原理,拿了出来,最终在他们和化学院的道士的不懈研究下,也初见成效。
就这样学校才刚招了第一批学生,便通过化肥方子和户部达成合作,开办了国营化肥厂,赚回了一笔钱。
至于化学院的道士,自从药物研究所建立后,也引进了一些信奉炼丹术的道士,他们中有些还真不是仅仅为了骗人钱财,而是他们真的觉的丹药也是能救死扶伤,甚至还能调理身体,延长寿命,长命百岁。
这些道士里,不少其实都已经摸到了化学的门槛,在药物研究所经过林子真时不时的不经意的提点,还有不知道那里收集到的化学原理书籍,他们便从炼丹走向了化学制药这个分支。
以至于四爷现在对于道家所谓的炼丹术,一下子幻灭,虽然还坚持信佛修道的四爷,但是现在更多的是学习他们的学说,其实中间涉及到不少朴素的唯物论,道家学说,还是很有意思的。
至于那所谓的丹药里面含有的重金属物,吃了不会长生,只会死的更快。
这样一来,这个时空的四爷想来就不会再重蹈覆辙,晚年将延续寿命的希望寄托在道家炼丹上。
三月的风里虽然还带着冷意,地面上的积雪已经看不到踪影,只有地上低凹处,残留的一滩滩积水,证实过寒冬曾经降临过。
京郊,栗子村,一处农家,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代的老张头家,靠着轻快能吃苦,如今在栗子村终于置办下了十八亩土地,而且最叫张家人骄傲的是,他老张家的土地,可没有一亩贫瘠的,十亩好地,八亩中地。
靠着地里的产出,老张头可是养活了三个儿子两个姑娘,孩子长大了,他操持着给儿子娶上了媳妇,女儿也陪了不少粮食嫁了人家。现在一晃眼过去,他光孙子都尤六个了。
到了他这个年纪,大多数人都不管家,但是老张家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还是老张头那主意。实在是他三个儿子,大儿子光又把力气,但是憨厚的不行,他家老二嘴巴倒是甜,小事还行,大事就怂的不行,就想着找人给他出主意,但不了事的。至于他家老小,不说也罢,他娘生他的时候,摔了一跤,孩子生来体弱,他们这样的人家能供着精粮把他养活已经不错了。
对这个小儿子,老张头最放不下,他活着还好,但是如果他和老伴都走了,老小一家可怎么过日子呀,老二那身体种地也不成,又没门手艺,脑袋也没见多聪明,难道一辈子靠着他两个哥哥帮忙,可他两个哥哥能力也有限,能养活自家都不大容易呀。
唯一能叫他安慰些的,就是他那六个孙孙,脑子都没随了他们老子,一个个怪聪明的。
以前没法子,但是现在不一样,既然有机会,他都要赌一赌。
心里怀着事,一晚上老张头都在床上烙饼翻来覆去,天一茫茫亮,一晚上没睡好的老张氏,这会儿更是睡不着了,气的捶了老张头一拳,便从炕上爬了起来。
“还不起,一晚上都没睡,还老说孩子们沉不住气。”老张氏道。
被自己老婆子嫌弃的老张头,讪讪的从床上爬起来,一边还瓮声瓮气的道“我这不是担心嘛,孙孙们东西都准备好了吗今天就要送他们去那个学校了。”
“还用你说,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有什么好担心的,名都给报了,难道还能不去了嘛,人家学校能饶了你。这么好的机会,咋不去呢。”
“就是机会太好了,我这不才心里打鼓嘛,你看村里动心的人多,但是真去报名的人少呀。而且那个什么学成毕业后,孩子三年里的报酬都要上交一半给学校,我就怕到时候孩子们找不到工做,反倒先欠钱了。”对着自家老婆子,老张头才敢把心里的担忧说出来。
“别想那么多,只要能学到手艺,欠钱有什么的,大不了我们辛苦些,趁着还干的多,多给他们攒点,以后就轻松一辈子呢。”老张氏道,她也担心,他们这些老百姓最怕的就是遇到灾年,还有欠钱。只是老头子都做了决定了,又何必在往坏处想。
等到两老夫妻出了房门,在自家三个憨儿子面前,老张头又恢复到以往的那副没啥表情的表情。
而他三个儿子也习惯自家老爹就是这个模样,严肃,可以依靠。
“爹,你起了,小风他们都收拾好了。早饭也弄好了,爹先吃点在赶路吧。”张大安搓着手,有些紧张的对着他爹道。
“吃什么吃,小风他们的干粮备好了没有。”虽然当时那个学校可说了,包吃包住,但是他却不大敢相信,只要那些老师肯教孩子,他心里就满足了。至于吃的,家里给备上也是应该的。所以,老张头对着自家大儿道。
“准备好了,还给他们装了一罐子老咸菜,亏不了他们。”老大张大安道。
“那就别耽搁了,我们早点去,别让人家老师就等了,万一留下个不好的印象就不好了。”说完,快速的就着冷水摸了一把脸。
叫来六个孙子,看着他们从低到高,最小的八岁,最大的十三,少不了又叮嘱了几句,到了学校要好好学习,要听那些老师的话,人都放勤快点,眼里有活,心里有活,人家老师才喜欢。
老张家的几个孩子都很懂事,知道这个机会来的不容易,毕竟这学校招人,虽然不收学费,但是要求学生必须坚持上满三年,中途不能轻易辍学。在村子里,男孩子只要到了七八岁,也能帮着家里干不少活了。
很多人家舍不得这些劳动力,这样听着荒唐,但是却是真的。像老张头这样的,一口气把家里六个孙子都送去,那真的是很有魄力的。要知道他家一下子少了这么多助力,家里几个大人必然更幸苦,但是这事,老张头一宣布,三个儿子没一个拦着的,谁不希望自家孩子有出息,有个好前途。
眼看老张头他们要走,张小顺终于下定决心道“爹,我也和你们一起吧,我也想去看看。”
老张头看着自家这个最小的儿子,这孩子体弱,带着他赶路少不得放慢速度,不免有些犹豫,但是想到他一颗当爹的心,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
边上的张大乐也忙乘机嚷嚷道“爹,那也带着我吧。”
最后张家全家的男丁都一起出门,往村头去等人。
他们刚到一会儿,又来了一对父子,杜芋拉着正在啃鸡腿的胖儿子,见到张家人,便热情的打起了招呼。
老张头不像村里人那样,因为杜家这小子干的事情,把他当个吃软法的小混混。反而觉的杜家这小子是个不错的。
说来杜家这小子和他小儿子一样,生下来体弱,不过他们家不一样,杜家对这个小儿子是不大管的,不过这小子命大,就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也活了下来,但是因为干不了什么重活,很是不受杜家的待见。
不过这小子精的很,从小就会为自己打算,眼见人大了,该说媳妇了,他爹娘不管他的,他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媳妇,是个曾经在官家当通房的丫鬟,被主母打发给了笔银钱打发出来的。
刚嫁给杜家这小子,还没几个月便生了一个姑娘,一看就知道不是杜芋的种,但是不管外人说什么,杜芋却一点也不介意,真把小姑娘当亲生的,经常把人驾在他脖子上逛街,再后来没多久又生了个儿子,两夫妻关起门来日子过的很是不错。
最叫老张头觉的难得的是,即便有了亲儿子了,但是杜芋对前面的女儿还是一样的疼。
这次村里,送孩子去上学的就他们两家。
两家说了会儿话,就见一架简陋的驴车过来了。车上坐着的除了宝玉外,还有贾环和贾综。
张家一家子,还有杜芋这会儿都带着敬意的道“贾老师,您来了。”
宝玉挥挥手,有些不好意思的道“我现在还不是老师呢,叫我贾助教吧。”
老张头还没开口,就听到杜芋诚恳的道“哎呀,不管助教,还是老师,都是老师呢。怎么会叫不得,你就别谦虚了。”
这会儿也只能跟着道“是呀,是呀,而且当初要不是你特地早早给我们说了这个消息,我们也报不上名。”
虽然很多人犹豫,或是不相信,或是舍不得家里的劳力,但是不管在什么时候,聪明果断的人总是有的,这大清技术学院,开始招人,报名的人虽然不多,但是林子真对外开放的名额也是有限的。
如果老张家还有杜家在晚一些,的确可能报不上名。
“应该的,我本来就有宣传招生消息的任务。您们能想通,给孩子报名,有远见。”宝玉真心的道。
家道中落,落脚在栗子村后,宝玉日子过的浑浑噩噩,不想在家看着躺在床上,忍受病痛折磨的太太,也不想看见祖母一把年纪,每次望向他时,深深的担忧。所以宝玉时常一个人跑到村外小矮山上空坐着。
便时常遇到来这里砍柴的张家几个孩子,一来二去,竟然说上话,他的烦恼和痛苦,在这些孩子看来那都不叫事。
又看着栗子村的村民,一年四季劳作,收获的远远对不起他们的幸苦,但是为了生活,大家都在努力。
宝玉心里似有感悟,黛玉为了自己的话本努力着,晴雯为了自己的管事梦忙碌着,大家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定位,而他还在浑浑噩噩的过日子,还一味的沉浸在自己的情绪中,连努力做点什么都未曾有过。
慢慢想通了的宝玉,开始振作起来,家里没有多少书了,他就接了抄书的活,一边抄一边温习,一边还尝试着走出去,跟着祖母学习如何打理农庄上的庶务。只可惜他在这方面实在没什么天赋。
就在这个时候,已经许久未见的林叔,向他送来了邀请函,希望他能去参加新成立的技术学校的助教面试。
好在曾今看的那些杂书,也算有了用武之地,能读会算,以及对生僻植物的辨识能力让他获得了这个机会。知道他成了学校的助教后,家里不管男女老少都高兴的不行,即便大家心里各有盘算,但是都还是盼着自家人好的。
特别是他提出把贾环和贾综送进去读书的时候,贾家在经历抄家之后,终于有了的一些变化,似乎当家做主也没有想象中的难。
这才有了今天,除了张家的六个孩子,还有杜芋家的一个,同行去入读的孩子,还有贾环和贾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