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的首都已经一扫过去百年的阴霾。春风重新拂绿梢头,这片曾满目疮痍、饱经沧桑的土地复又变得生机勃勃。国富民强已初露端倪,激情、自由与浪漫重新回到了文人的笔端。
马路上是川流不息的自行车和公车,胡同里的幼童在两棵老树间绑了皮筋来跳,脆生生地念着琅琅上口的口诀,笑闹声传得老远都听得到。
处处都热闹。
邵昀扶住撞在自己身上的小男孩。小男孩揉了揉额头,向他鞠躬道歉。他笑说没关系,顺口嘱咐了一句“要当心”,那孩子就跑远了。
他跨过门槛,踏进那方朴素的小院。院子里不像寻常人家堆满杂物,清减到近乎空旷,只有几副矮矮的桌凳,一棵大槐树,槐树下放着一把带靠背的椅子。
椅子上坐着一个清瘦的老头儿,两鬓斑白,正捧着什么在读。
邵昀自己拖了一把椅子来坐在他身边,拍了拍他的胳膊“看什么呢一把年纪了还在读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我自愧不如。”
“没什么。”他放下手中的东西,仔细地捋了捋页脚封面,然后放在一侧。
邵昀看了一眼,是一本笔记本,虽然保存得当,但是从纸张颜色和质感就能看得出,有些年头了。他有种奇异的直觉,于是仔细看了看封面上的小字注释。
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陕甘宁边区银行工作笔记。
像是心里被什么轻轻撞了一下,他一时间说不出话来。
面前的老人已经是古稀之年,戴着花镜,皮肤褶皱,脊背却仍然挺直,衣褂裤子极其整洁,有一股淡淡皂角香。
邵昀如果不是和他认识了大半辈子,恐怕也想不到,眼前这个独身居住在首都郊区不起眼小院、义务给邻居家小孩子补习数理知识的衣衫朴素的老头是国家核武器的主要研发者之一。
建国后,他应国家之邀,前往西北参与核武器的研发,一去就是快二十年。这期间为了遵守保密条例,他始终隐姓埋名,没有出现在他人的视野之中,连邵昀也和他没有任何联系。
那是一段无比艰难的岁月。邵昀虽然未曾亲身经历,但同样曾作为科研工作者也有所耳闻。
研制氢弹和原子弹本就是高难的技术,世界上只有寥寥几个国家掌握,但为了打压中国,都对这个新生的国家进行了最严苛的技术封锁。
中国的科研人员,可以说是完全依靠自己从头做起的。
为了避免辐射带来恶劣影响,也为了保密,所有试验和研究都选在西北荒凉的无人区。这些参加了研制的中国科学家去时风华正茂,回来时都已经是垂垂老矣、体弱多病,还有许多根本没有看到研制成功的那一天。
邵昀是后来在和曾在政府工作的昔日同学闲聊时才隐约猜到他的下落,一路找过来,与他相认。
他没有家室,读书时就和父母断绝了关系,参加工作时反倒没有牵挂,超乎寻常地拼命,但竟也意外地长寿。
结束项目后他先是去了天城,几年后时欢的父母相继病逝,他就搬来了这里。
很不起眼的小院子,作为功勋卓著的科学家,他只是要了这座院子住,其他什么都不要,安然地过着近乎清贫的日子。
院中老槐树摇曳的枝叶投下婆娑斑驳的影子,一阵微风拂乱树叶,沙沙作响。
他靠在椅背上,阖上双眼,树叶罅隙落下的光斑在他白皙的脸上浮动。
邵昀道“我老胳膊老腿地一路走到这里找你,你连杯茶都不给我泡”
闻言,他动了动眼皮,又坐起身来,伸手拿起茶几下的茶罐,慢吞吞地泡茶。
邵昀满意“我看你平时也挺清闲,我也清闲,你总不能一直窝在这小院子里,虽然年纪不小了,但也得勤活动啊,不然病就都找上门来了。周遭有没有什么想去逛逛的地方,咱俩谁也不带,去逛一逛香山你去吗”
周箨把茶杯端到邵昀面前,摇了摇头。
邵昀长叹一声,没什么新意地抱怨“我真是受够你了。”
话虽如此,但是其实一直在打听周箨下落的是他,找到人后没事就往这座偏僻小院跑的也是他。
半晌,周箨忽然又道“我想去首都站看看。这些年又建新的车站了吗老的站台现在是什么样”
邵昀啜了一口茶,目光审视地看了他片刻,然后答道“谁还知道,早就是一番新天地喽。你也别总拘在过去,现在发展得这么好,新奇的东西多了去了,多出去看看,国家强盛起来了。”
“我知道国家强盛起来了。”周箨道,“我不是一直在看吗”
他的语气很轻,似乎不是对邵昀说的。
邵昀心里暗骂一声,表面仍然不动声色“我有个东西,千辛万苦淘换回来的,今天特意带来给你。不过你得答应我,作为交换你得陪我出去走走,不然我不给你。”
周箨似乎是笑了笑“你能有什么东西”
邵昀知道他没说的后半句是能吸引我到谈条件的地步
周箨少年时代就是性格很冷淡的人,这十几年来,上了岁数,人愈发清心寡欲,连饭也吃不了多少,就更别提其他。
不过这一次,邵昀对自己的筹码很有信心。
他从怀里小心翼翼地掏出一个纸包,打开一层又一层,露出了一张黑白照片。
“之前有个记者采访我,我恰好看过他们报社写的联大专题,后来托人打听,竟然找到几张那个年代记者拍的照片,”邵昀很珍惜地把照片递过去,“拍的恰好是你们考察团到圆通公园时的迎接会。我找到了一张,竟然又恰好有你和她。”
周箨的眼神一下子变了,身形动了动,直起身子来。
是一张不甚清晰的黑白照片,那个年代的摄影技术没有很好,但是还是依稀能够看得清,镜头正中几个意气风发的学生,左边第二个,是个唇角弯弯的少女。
她扎着两支麻花辫,垂在胸前的发尾卷卷的,和她弯弯的眼睛一样,活泼又可爱。而她的手正紧紧牵着身旁高挑清瘦的少年。
原本满面平静的他胸膛忽然起伏起来,握着那张照片,不肯移开目光。
邵昀不忍地移开眼,看向头顶的槐树枝。
许久,身边的人倚回了椅背上。邵昀重新转过头去看他,发现周箨阖上双目,将手中的那张照片贴在胸口。
再开口时,他的声音有了微妙的变化,终于不再是这些年来那种是生是死都无所谓的毫无波澜的语调,而是注入了一些活人的情绪。
“我没有她的照片,小的时候那个年代,很少有人会有照片。”周箨说,“合照没有,单人照片也没有。这是我从一九四八年以来,第一次再次见到她。”
“四十年了。”
“我很想她。有的时候觉得满脑子都是她的样子,醒着的时候是,梦里也是,可是大多数时候,我冷静下来,发现其实我不记得她长什么样子了。”
“谢谢你。”他说,“我终于记起来了,她从小到大,我都记起来了。”
“其实这座院子,曾经是我接她和她的同学第一次到首都来时住的旅馆。解放战争胜利后,我找到了这里,发现旅馆不见了,被改成了民居。”
周箨絮絮地说“五十多年前,她和几个同学一起坐火车来考景行和首大,我在车站接他们,然后把他们带到这里下榻。当时在院子里的槐树下,我把她单独叫出来,责问她知不知道首都很危险,知不知道那个时候去首都读书意味着什么。”
“后来的四十年里,我很多很多次地回想那个晚上。我想啊,假如那个时候我更严厉一点,把她骂走,让她不要来景行读书,不要参加革命工作,是不是”
邵昀回头去看,发现靠在椅背上的老人眼角落下两行眼泪。
他又笑了笑“但是我知道她不会听的。我一直都知道。她那么赤诚,那么努力。她说想要一个公平富足的新社会,让人民能得到付出劳动所应得的回报,有所依,有所养,有尊严,有思想。”
“我一直在替她看着啊,我在替所有死在战争里的人看。她做到了。虽然她不在了,可是现在这个和平富强的年代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她的努力,都有她的影子。中国人吃得饱饭,过得上富足的生活。”
“五九年的时候,那位从英国带回来镭的赵教授亲自参与研发了我们国家的第一个粒子加速器,他还看到了中国氢弹和原子弹的爆炸,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现在,即便是这么小的孩子都在受科学的教育,学习数学和物理,这都是我们当时梦里的事情。”
邵昀抬起脸来,发现风留下了一阵冰凉。
邵昀说“她会很高兴的,她不后悔。”
周箨笑着说“我也不后悔这一生的任何一个决定。假如国家需要我,我仍然会奋不顾身地献出一切。”
“但是我希望,如果有来生的话”他摇了摇头,“一个物理工作者,做这个假设,是不是挺好笑的但是我还是忍不住想,如果有来生的话,我想和她生在和平年代。”
“我还想做她的邻居,从小就认识她,和她一起在和平年代读书、识字,一起长大,追求她,再好好地向她求婚,和她举行婚礼,一起平静地教书育人,白头偕老。”
第二天邵昀找上门来的时候已经是中午。按照约定,周箨收了照片,要陪他去香山看红叶的。车开不进狭窄的胡同,他每次都得拖着老胳膊老腿走进来。
小院大门紧闭,一群前来听课的孩子不知所措地挤在门口。
邵昀心中一沉,叫人砸开了院门。
院子里静悄悄的,他推了一下,房门就开了。
卧室里,鬓发苍白的老人躺在床上,没有声息。
他好像睡得很安详,身上盖着薄被,怀里抱着一张老旧的黑白照片,身旁是一套整整齐齐叠好的解放战争时期的女式工作装,上面压着几本被翻旧了的笔记本。
一阵风吹过,头顶的槐树发出沙沙声响,似是什么人在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