琼林宴后,沈世喻便接到吏部的通知,给他了个约莫七品的翰林院编修之职。而状元则回老家嘉定州当了个通判,榜眼谢文轩也被安排到翰林院给了个从六品的修撰之职,从这以后,沈世喻就正式成为朝廷一员了。
刚进翰林院,与顶头上司和其他同事打好关系是必然的,沈世喻作为从小在各个圈子的打交道的人,这些自是难不倒他。对待上司要热情周到而又不过分谄媚,对待同事要大方有礼而又不刻意靠近,就这样进了翰林院不到一个月他便混的如鱼得水。
倒是谢文轩虽说秉性聪慧、待人接物也彬彬有礼,但因他家境不好,平时的为人处事难免带一点小家子气,到惹得与他共事的几人多有不快。
机敏如谢文轩,自是察觉到了这一点,又看到与他同进翰林院的沈世喻就不曾有这样的烦恼,想到之前在打马游街时沈世喻还给他解了围,便大着胆子向他求助。
沈世喻之前在旁冷眼看着,自然也知道一些他的事,既然这会他都求到眼前了,便想着好歹卖个好给他。此后他当值时没事便将谢文轩叫到跟前和他一起与众人聊聊天,关系都是处出来的,大家和谢文轩相处久了,又了解了他的为人和家庭背景,倒没人在与他为难了。
虽说这只是沈世喻随手帮的一个小忙,可后来在沈世喻需要帮大忙时,这个随手的小忙可解了他一时之困,帮他保住了此生都想保护的人。
沈世喻已经入朝为官,沈老爷子便吩咐在家中就不必每日向父母长辈请安,沈世喻想着如此就不必日日与不熟的父母见上一面,也乐得自在,以后只每三日去请一次安了。
沈世启见他如今这样恣意潇洒,心里又是一阵嫉恨,便日日夜夜努力读书,想着自己三年后下场一定要考个状元回来,好压沈世喻一头,让沈府的人都看看明珠并不只有沈世喻一人。
这段时间沈世喻过的那叫一个轻松自在,作为一个初入职场的小菜鸟,他的工作并不多,只是给一些典籍做收录记载,翰林院的人也都不给他找事。在家里也不用像科考以前那样没日没夜的用功,下了值回来后也能有片刻闲暇,做一些想做的事,比如练练工笔人物画。
他这边正沉浸在美好时光里,那边母亲江氏已经再给他相看婚事了。本来以沈世喻十七岁的年纪,放在其他公子身上已经娶亲并育有一子了,再加上还有不到一月便到他十八岁的加冠礼了,叫她怎能不急。
之前沈世喻忙着考功名,沈老爷子也不同意让他过早成亲、耽于情爱,以免误了他的前途,此事便被撂下不说了。
如今沈世喻已被点了探花、进了翰林院,这人生大事可就成婚这一项没完成了。江氏自然着急着给他张罗,她拿着一沓姑娘的画像,是看这个觉得过于稳重不够有趣,看那个觉得过于灵巧难担大任,反正没有一个能如她的意。
江氏忙着给沈世喻张罗亲事之事,晚上就让沈世喻知晓了。并非是江氏告诉了他,而是他院子里负责洒扫的仆从六子从小道得知后告诉他的。
听到这件事后沈世喻就是再好的心情也没有了,他一向排斥成亲,从前是现在也是,前两年江氏也隐隐暗示过他,叫他插科打诨给混了过去,加上他需要努力用功考科举,这事后面也就没有下文了,谁知他刚放松此事又来了。
在前世他到死之前都在抗争娶亲,并非他有什么难言之隐的癖好,而是他单纯不想有一个人踏足他的领地,还是一个从未见过的陌生人。
他见过的婚姻也多为不幸,前世的母亲就深受其害,被婚事绑了一辈子,失了自由和活下来的勇气,无法反抗地为别人生了孩子,到头来又将一切痛苦施加在孩子身上,实在是一出悲剧。今生的母亲江氏不也一样,她是沈鸿的妻子,沈府的管家夫人,世家圈子里高高在上的诰命夫人,不还是整日为几个姨娘和庶子庶女恨得咬牙切齿么。
沈世喻无法保证自己可以对一个人无条件的好,也不能忍受一辈子对着一个不合心意的活下去,更不想再有一个与自己相似的生命诞生下来继续过这无聊的一生。
他知道这些想法与礼教宗法背道而驰,想要的一切几乎不可能做到,可那又如何,人生不就是以抗争作为乐趣吗,先试一试再说后话。
江氏暂时没把成亲的事摆在他面前说,沈世喻也就乐得装作不知道,只等她拉到台面上他再使用“拖”字诀,不行了便撕了这沈家嫡长子的名头,以真面目示人也未尝不可。
沈世喻在翰林院当值的第二个月,征和帝好像才想起有他这个人似的,派了身边的内侍直接去了翰林院将他请过去。
他到了勤政殿进去拜见了征和帝后,才发现季舒玄也在里面,征和帝先是象征性的问了问他在翰林院待的如何,得到了满意的答案后也就不再多问,正色起来说出找来沈世喻的原因。
原来征和帝自继位以来,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提升军队的文化素养。
时下愿意从军的人大多数都是军户出身,或是家境贫苦实在无法才从军养家的,这些人大多都是大字不识一个,有时从上头发下来的檄文军报,还要专门找人给读。也有一些已经升了千户、典仪的军官,面对手下的兵常常连训话也语无伦次,不知闹了多少笑话。
征和帝觉得再这样下去,若有朝一日与其他国家开战,那不识字的将领将会给战局带来不少麻烦,甚至会给其他国家潜入探子的机会,所以他与季舒玄商量了一番,想到去军队设置学堂的办法,只是这个想法还是一个雏形,需要找人去仔细研究后才能实现。
只是这人选却也有些讲究,一不要那些上了年纪的酸儒,他们一向与从武的士兵互相看不顺眼,更是呆不到一起去;二不要朝廷要员,这项工作拉的战线肯定很长,朝廷要员一般都有重要的工作,不能因小失大;三是家庭背景要好,否则派一个无背景小官去,何人会卖给他面子。
有了上面三个条件的限制,征和帝仔细数下来,倒是只有沈世喻符合他的条件了,再者沈世喻如今只是翰林院编修,手头并不会有什么着急的大事要做,这个任务交给他没有更合适的了。
明白了征和帝的意思,沈世喻自当领命,征和帝怕他年轻没干过什么事,又让季舒玄和他一同做这件事,还暗示了沈世喻,若此事做得好,回来便会升官。
虽然沈世喻知道自己不会在翰林院编修这个职位上呆多久,可如此快的升迁是着实没想到的,虽意外他也没傻到去问征和帝为什么,毕竟谁升官不高兴啊。
从勤政殿出来,沈世喻便和季舒玄一起去了翰林院,征和帝让季舒玄亲自去给沈世喻的上司说明原因,后面在办这件事时就不用日日去翰林院点卯了。
沈世喻在翰林院的上司也是个老人精,从沈世喻进来之日便猜到他终究要走,所以从不曾为难过沈世喻,有时在众人面前还隐隐偏帮他。如今皇上身边的红人季大人,亲自来翰林院找他给沈世喻告假,焉能有不愿意之理,甚至沈世喻和季舒玄走出大门好久,那上司还在门前弓着身子相送。
征和帝让他们俩着手办这件事,并不是一次性就要到位,而是先在京城三十里外的驻军羽林军处做实验,待一切都顺利了,再往全国推行。如今征和帝只是给他们了一个想法,真正要实行还得沈世喻和季舒玄一个一个的想,所以他俩也不敢怠慢,离了翰林院便找了一个地方,坐下来慢慢研究。
季舒玄是从后世来的,他的想法一般都超前这个时代很多,新颖别致、效率高,可有时就不能适应于当前这个封建王朝。而沈世喻在这个时代两世为人自是稳重许多,他可以将季舒玄的方法改造一番,让它真正适合这个时代。
两人都是精明强干、一点即通的人,所以在这个任务的开头就配合默契,有时有一个聪明的队友,你的工作效率提升的可就不止一星半点,所以一天还没完,两人就把初步的计划定下来了,只等征和帝过目之后好去实行。
不知不觉已过了小半个月,自从计划被征和帝过目通过后,沈世喻和季舒玄就在羽林军驻扎地呆着没回来过,毕竟这件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他俩领了任务,就要时刻上心才行。
提升军队的文化素养,这事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难点在于大多数士兵爱好动武,让他闲下来坐着读书写字,比杀了他还难受。简单的地方在于军队是纪律最严明的地方,即使有人不愿意学,可命令下来后还是不会反抗的。
沈世喻和季舒玄用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方法,每日定点定时由先生教授,士兵们按各营为单位轮流上课,既能保证有效的学习,又不会耽误其他军营里的其他事务。
况且征和帝的目地只是想让每个士兵不做睁眼瞎而已,也不是非要让他们出口成章、妙笔生花,所以只用教授他们认识几千个常用字就可以了,所以这些对士兵来说也没有多难。
科考刚过,此时京城最不缺的就是落榜的进士、举人,有些远道而来又家境不好的学子,没有盘缠回家,就被沈世喻叫来给这些小兵小将当先生,赚取一点路费好回乡。
虽然这件事已经看似走上正轨,可沈世喻和季舒玄还放不下心来。毕竟士兵学识字这件事刚进军营可是被狠狠反对过的,那些年轻的将领和士兵不能反抗上头的命令,便变着法的在课堂上整幺蛾子,好多先生都被整的再不愿来军营上课了。
后来还是沈世喻和季舒玄亲自带了几节课,又在别的先生带课时在跟前盯着,那些士兵碍于沈世喻背后的沈氏家族、季舒玄身后的征和帝,才忍着脾气,不至于再闹出什么事来。
所以看着士兵们从一开始的抵触到后来无可奈何的服从,再到能亲口读家里来信时的喜悦,种种都给了沈世喻和季舒玄一些自豪感和成就感。唯恐他们俩回去复命之后,这些人又起些坏心思,他们俩便商量着轮流来军营盯着,好让这事能顺顺当当实行下来,可以早日推广到全国的军队。
通过这次合作,也让沈世喻和季舒玄对彼此有了一个好印象,两人本就年岁差不多,再加上这段时间基本都在一起共事,所以现在也可以算得上是互相欣赏的伙伴了。
沈世喻看好季舒玄总是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好主意,季舒玄羡慕沈世喻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又会处理人际关系,两人一起共事倒是互相学习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