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94、第 94 章
    县衙前院, 胥吏们早已布置好地方,上次县衙内部考过后,唐林发现卷子还是太过笼统, 所以又进行了更改,每个职位一份卷子。

    像是弓手、杂役这样的, 先由钟县尉查验身体、气力, 再由兵房的两个所由提问, 查其行事,通过者便能成为弓手或杂役。

    若是如里正、村长这样的, 能写识字者优先,由吏房乡司提问, 查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起其它各房, 工房最为麻烦, 因为要挑选的是工匠,考的是手艺,准备的东西多不说,里面的各种工具也是最为昂贵的。

    来报名的人也多, 有木匠、铁匠、泥匠、雕字匠、船匠等等,其中唐林最关注的是船匠, 临海县靠海,还有个码头, 日后少不得要跟船打交道。

    这次吏试, 来看热闹的百姓极多,以前只知道读书人考功名, 还没见过普通百姓考试当差役的。

    有心的百姓,早早就等在门外,虽然早就报好名了, 但是还需要核对一遍才能进去,虽然不用像县试那般严格,可礼房的几个栅子还是慎重对待,绝不放过一片纸。

    各房押录早在县衙收拾出来的临时考房等待,郑主簿和唐林四处巡看,钟县尉在院子查验身体。

    吏试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一份份考卷也都汇集起来,放到了县衙大堂,至于工房,因为考虑到时间的关系,工匠们自己带了一件成品,然后去考房里展示自己比较好的手艺,如雕刻方面好的木匠,就雕个花纹。

    考虑到古人对于独门手艺的重视程度,唐林还在里面开辟了小隔间,若是不想被别人看到就去小隔间里,当然这样的工匠会做上记号。

    唐林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但这不妨碍他更看重愿意将分享传授的匠人,他想要的是能相互促进、拓展创新的工匠,而不是敝帚自珍、做事留一手的工匠。

    这次,来报名的人不多,每个房里也就十几号人,弓手和杂役多一点,差不多半日就结束了,外面的百姓看够了热闹,也都纷纷离场,这天太热,站久了吃不消。

    官吏齐聚一堂,分别看卷子,将自己觉得不错的跟先前报名时抄录的户籍信息放在一起,上面还写了前后两位栅子对该人简略的印象,报名一个栅子、核对一个栅子。

    将所有的东西综合起来,觉得都还可以的就放在案上,进行下一步考量。

    唐林想起昨日在古渔镇的遭遇,便想看看那个王家人是不是在里面,翻了几张,果然找到了,看其信息,上面倒是记录的明白,有一远房亲戚为罪吏。

    旁边还有两个栅子对其的印象,一人写其言行似有不对,但并无大问题。另一人直接写性傲,斜眼视人。说的话都颇为实在

    再看卷子,字迹清晰,规章制度都明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也算公正,怪不得会放在案上。随后唐林又想起了那大娘说的毛郎君,也不知道他这次有没有参加

    见众人将能用的挑拣出来,唐林先看吏房的,镇子上的里正只少几天并无大碍,但如今已快十几日了,虽然还没闹出大乱子,但还是得尽快安排。

    钟押录起身说道“唐知县,今日来考的有11个人,去掉词不达意、品德有失的,还剩下5人。”

    “品德有失你将那些人的文书和卷子拿上来,若是极为严重的,我们自是不能录,若只是一点小瑕疵,可是卷子好的,我们也不是不能考虑。”

    趁着钟押录拿卷子的功夫,唐林粗略的看了下手中的五份卷子,看见王家郎君的也在里面,也对,看不起人不算品德有失。

    这次钟押录将其余六份都拿了过来,将那些词不达意的略过,唐林在品德有失的那些里看到一份极为不错的,又看了后面的文书,拒养生母

    “钟押录,这个禹书禹郎君是怎么回事上面说生母,难不成还有养母”

    “正是如此,此事说来也怪不得他头上。禹郎君小时体弱,生父生母便将他丢弃于河边,那可是寒冬腊月,还是河边,这是存心就没想让他活。幸好,禹家二郎路过那里,将这孩子捡了去,正好他大哥一直没孩子,这个孩子便被禹家大郎收养了,取名禹书。”

    “等禹郎君大时,禹家便送他读书,哪知正好是块读书的料子,十几年后,禹郎君考中了秀才。”

    “秀才那他是已有功名之人,怎么会来吏试”唐林皱眉,怪不得,这卷子上的字迹、行文与旁人完全不同。

    “是禹郎君的生父生母无意中见到了他,找上门去了想要禹家将孩子还回来”钟押录那时刚当上胥吏,见识过禹秀才当时的风光,哪知天意弄人。

    “禹家人自然不肯,就连禹郎君也不愿,之后那家人还在纠缠,禹郎君才讲出当年他是有印象的,他记得生父生母是如何弃自己而去的。而后禹郎君的生父大闹禹家,还闹到了县学,叫刘知县知道了。”

    “咳,刘知县很是孝顺,觉得禹郎君这样实属不孝,就奏请到长庆路提学司处,将禹郎君的秀才功名给革了。”

    “秀才功名怎么可能这般轻易被革大宁民律有言凡弃亲子者,待其年老,该子无需尽赡养之责。这不孝之论,根本不成立。”

    郑主簿本不想开口,但见唐知县的态度不对,立马说了。“是有这一条,下官也提过,只是刘知县一意孤行,改了些措辞,提学司便准了”

    “此事,本官会另行奏请提学司,恢复其功名,此事错不在提学司,他们极大可能会同意。你下午派人去禹家一趟,先不必说功名的时,只说是当礼房书司。”

    对于凭自己主观、喜好,断人前程,这件事,唐林不打算隐瞒,至于刘知县会因此事受到什么处罚,也那是他应得的。

    而提学司会不会恢复禹郎君功名自是会的,提学司管理一路学政,定然要维护学子的利益,凭自己喜好随意发作学子,这是大部分官员最为厌恶的,而且,此事错不在禹郎君。

    至于为何不直接跟禹郎君说,一是不知提学司何时下发文书,二是唐林怕禹郎君经此打击,难以承受这样长时间的等待。所以还是先接触一下,若是其心态尚好,唐林才会向他慢慢透露。

    随后,一群人又将所有的考生看了一遍,县衙的人员都已齐备。

    至于古渔镇的里正,还是由毛郎君担任,因为毛郎君的卷子写的极好,文书上的评语也不错,综合起来 ,排在第二。

    而那个王郎君排在第四,自然没有录用。就算王郎君是真的极好,排在第一,唐林也只会让他去其它镇子,而不是当古渔镇的里正。当然,他还没好到这份上。

    像王家这样凭借宗族将律法踩在脚下,唐林绝不会姑息,这股风气必须得压下去。

    至于多招弓手这件事,唐林压下不提,如今县衙胥吏将近一百二十人,要是再招的话,胥吏真的太多了,码头的事还是去找外援为好。趁此机会还能摸一摸他们的底细,略人案可还没了结呢

    等所有胥吏走了之后,唐林他们又留下来,商讨码头和集市的事情。

    听到唐知县的想法,郑主簿先是大喜,随后又有些愁眉不展,集市好说,但那些码头混混难办,这些混混身后都有临海县大户的影子,如今唐知县想要整治,也不知道那些大户们愿不愿意。

    “郑主簿,这些混混难不成是那几乎户人家的仆从”这是唐林做的最坏的猜想,如果真是这样,怕是会麻烦一些。

    见唐知县早已想到这,郑主簿也不瞒着了,说“也不算是,只是那些人每年都会交给那些大户们一笔银子,算是分成。这笔银子虽然不多,但也不少,所以直接让他们吐出来,怕是有些难。”

    “分成若是让他们知道因为这些分成会少许多银子呢”

    唐林看向郑主簿继续说“那些混混这样勒索银子,那些大户虽然也拿了一笔,可同时却把好些人赶走了。那些人过来,总有人会到县里住上几宿、买些东西,临海县的大户有不开铺子的吗”

    “想想看,海港码头整理好,我们专门派差役打理、巡逻,按时间算,六个时辰记一次费,小型船十文,中型船二十文,大型船三十文。这样既可让县衙赚上一笔,又可以让那些商人放心。而且,这事传出去,怕是有许多货船过来,长临府这么多码头,或多或少都有混混勒索钱财,我们这么些钱,比起混混来说,好太多了。”

    “商人心中安定,自然会带着货物来县城,特别是从别的国家来的商人,定是要在县城大肆采购东西的,这些银子,一年下来可不菲”

    听到这里,郑主簿眼睛一亮,明知这是唐知县为了处置混混才这样说的,可本地大户却还是会往里面跳,无它,唐知县画的大饼太好了,那些孝敬才几个钱,商人买卖才是大头啊

    突然,郑主簿又想起了一个问题,迟疑地问道“唐知县,这古渔镇明显比县城更近,商人怕是都会去那里,要不要”

    “你有这心思,还不如将县城的集市归置的合理一点。古渔镇虽然也有集市,但那个集市的规模远不如县城,商人不愿来县城,除了路途远,其次就是胥吏勒索、集市恶臭,只要这两点有了改善,商人自然会来。”

    “唐知县说的是,那我们该如何做”郑主簿颇为积极,郑家在县城有好些铺子呢

    “那些混混如今已成气候,光靠县衙的弓手、手力并不能拿下,而长临水师的驻地便在本县同临云县的交接处,离海港码头极近,你们有同水师打过交道吗换种说法,若是想请他们相助,需要付出什么”

    “唐知县,属下以前虽然也是当兵的,但同水师的人没打过交道。这几年,长临水师也没有传出什么闲话来,不过他们会庇护周围的渔民,一些红鱼村的百姓常常会去水师附近打渔。”钟县尉回忆道。

    “下官知道一些,长临水师的指挥使姓高,名奎,副指挥使姓洪,名青,对百姓颇为和善。只是,他们甚少同官员接触,也不知愿不愿意帮忙。”郑主簿补充道。

    “一厢辖十军,一军辖五营,一营辖五都,一都辖百人。也就是说长临水师只有一营500人”

    唐林极为诧异,长临府靠海,虽然少有匪祸,但这水师也太少了吧

    “也不是,一营半,750人,对付混混是足够了”钟县尉给水师挽尊。

    唐林沉默了半响,说道“我先亲笔手书一封,你派人交给高指挥使,若是他们愿意帮忙,自会派人过来。”

    “趁这段时间,我们先将集市规整起来,将各房的人都叫进来吧,我们大致商讨下。”

    很快,所有人都进了大堂,此时,唐林摊开了一张硕大的白布,将临海县集市的轮廓画在了上面。

    “诸位,这次叫你们来,你想要商量集市的修建规整,大家请看,这是我们临海县的集市,集市中间是我们的正南大路,直通城门,可以说极为方便。但因为货物杂乱,使得这一段路长年恶臭,周围住户尽皆搬走,使得这边全部都归属了集市。”

    唐林边说边画,周围胥吏们连连点头,就算听不懂,看也能看懂一二。

    “但是,临海县的集市还是又脏又臭又乱,那些商人都不想来市集贩卖,没有商人过来,我们的商税就少,要是商税少了,那么县衙账上的银子会变少,我们平日里的各种冰炭钱就得缩减。”

    听到这话,胥吏们当即打起精神。

    “所以,现在当务之急我们要将集市修整一番,该拆的拆,需要修建的重新修建。正南大路在集市这段路也要重新夯实,中间车马,两边走道,走道可以用石板,下雨走少些泥泞。集市内部的道路可以比大路稍微窄一些,但两边也要用石板。”

    唐林在正南大路最两侧加了两条走道,又以正南大路为中心,两边分别画上两条东西向的路,随后在里面各画上两条南北向的小路,用以连接东西向的路,便于行人通行。

    “如此,一边四排,两边共有八排,每排十八间铺子,第九第十之间还有通道,供人穿行。贩卖的东西,一定要划分地方,卖海产的要和卖蔬菜鱼肉的一起,卖吃食的一起,最好隔开。”

    “对了路两边还要树木、花草”

    不知不觉间,唐林说的越来越多,画的也越来越详细,集市也渐渐显露出其具体的模样,为了逼真点,唐林还在上面画了许多人,本来只是规划图,现在真成一幅画了

    胥吏们眼睛都看直了,就连郑主簿和钟县尉都有些无法想象这会是临海县的集市

    其中户房的石押录回过神后,开始默默算账了

    作者有话要说  宋代军事分四级厢、军、营、都。

    地方只有后面三级,只有国都禁军才四级都有。

    都都头、副都头

    营指挥使、副指挥使

    军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

    厢厢都指挥使

    s宋朝武将的品阶真的超低,本文品阶有私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