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45章 第 145 章
    唐林跟着尚书们一同前去政事堂,  在快要到政事堂的时候,内侍将他们引进了旁边的一间屋子。

    见尚书们习以为常,径直走了进去,  唐林也就不再迟疑,  这么多人,  总不会错。

    走进屋内,  外面看只是一间,但里面比五六间屋子还要大,进去是厅堂,两边往里走,  有许多屋子。。

    “敢问吴尚书,这里可是官员修整之所”唐林朝自己身边的上司问道。

    “没错,  有些事情难以决断,往往需要商讨极长时间,这块地方就是官员进餐、休息之所。右边最外面那间是空的,  内侍每日都会清扫,东西也都有,你先去修整下,  等下我们就要去政事堂了。”

    吴尚书指着右手边那间屋子,  尚书、知枢密院事、同平章事等,在此处都有一间屋子,  里面还放了些他们常用的东西。

    这也无法,官家励精图治,  常常会叫他们来政事堂议政,一议就是好几个时辰。

    一段时间后,有一官员上奏,直言这样有损身体,  官家就特意在政事堂外辟出几间屋子,专供官员休息之所。

    这时知枢密院事也被内侍引着走进来,散朝后,他走的比较快,结果跟来叫他们的内侍错开了。

    唐林收拾好后,见尚书们还未出来,就坐在堂厅坐着休息。

    左手边是一架子书,唐林打量了一会儿,好多都是孤本,不过不是自己的地方,再心痒也得忍着。

    没过多久,尚书们陆陆续续地出来了,看唐林的样子,会心一笑,想当初,他们第一次来这里时也是这般,时日长了就好了。

    稍微等了会儿,知枢密院士出来,几人也就一起过去了。

    “唐侍郎,可以过去了,我们修整,官家也要修整,大概能休息一刻钟。”赵尚书说道,话里面却有提点之意。

    “多谢赵尚书,多年前下官进过政事堂一次,可惜那时并未注意太多,而且这次是同诸位尚书一起,可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前面诸多铺垫,要紧的就是最后

    这一句。

    “下次你可以再直接点,前面听着怪累的,不过,你是除了老姚之外,第二个能让我这么快听明白的人。”赵尚书悄悄说道。

    他一个武将出身的,能混进了文臣堆,也是读过几本书的。结果,那些人说话绕来绕去,他得琢磨几遍才能听明白,太难受了。

    唐林前面也绕,但他只听最后一句就懂这意思了,光这点,比那些从头到尾都绕绕弯弯的好多了。

    “你进去后,跟官家请安,找个位置坐下,叫到你了说两句,没叫你的时候,吃吃点心、茶汤就行了。”

    唐林你认真的

    虽然这话唐林没说出口,但他的神情已经替他表达出来了。

    可能神色中的质疑太过明显,赵尚书佐证,说道“我就是这么做的,听他们讲就行了,商量完了,我们就散,还没解决,就回屋子里休息一会儿再继续。”

    赵尚书自以为说的很小声,但是附近听得清清楚楚的尚书们

    “吏部和兵部自然不同,唐侍郎,这次官家定是要说九夷之事,此事关系重大,所以官家会问你内中细节,你记得多加思索。”吴尚书在前面听不下去了,稍微慢了一步,在唐林身边提醒道。

    “多谢两位尚书提点,下官明白了。”唐林说道。

    走进政事堂,官家还未休整好,于是尚书们就在两边的折背椅上坐下了。

    唐林坐在尚书们的下首,坐妥当后,大家开始吃点心、茶汤,偶尔说上几句。

    知枢密院事为正二品,管宁朝军事,若是要调兵,必要经过枢密院才行,而知枢密院事正是枢密院长官。

    知枢密院事姓席,是武将出生,虽然年岁大了,但是精神甚佳,看他的走路速度就知道了。

    尚书虽然比席知枢密院事低了一个阶品,但因为他们各有虚职、加职,所以两者平等。

    像是吏部吴尚书,除了尚书的差遣之外,还有一个同平章事的差遣,和知枢密院事同为执宰,也是因此,他并不怎么管吏部的事,一般都是分给

    两位侍郎。

    这个屋子里,也就唐林真的只是从三品,没有来政事堂议事的资格,对外宣称的是问话,实为议事。

    突然外面又进来一个官员,面上蓄须,三十多岁,身着朱衣,看到一屋子的人,连忙作揖,说道“鸿胪寺卿刘渊见过诸位上官。”

    在得到回应后,坐到了唐林的下首,两人对视一眼,刘渊叫道“唐侍郎。”

    “刘长官卿,吃茶汤,还有点心。”唐林将点心挪过去了一点,这种时候,果然需要吃的缓解气氛。

    一群大佬里的两个萌新开始聊天了,唐林还好,跟尚书们也算认识,以前来过政事堂。

    刘渊是真的无措,他已经四十出头了,鸿胪寺那是个边缘得不能再边缘的地方,几乎没有什么事,也就附属国前来献礼时热闹点,做不出什么政绩。

    朝会上他都是站在最边缘的,一出门就是第一个,所以早早的就出了皇城的门。

    刚进出城门被内侍追上,紧赶慢赶总算赶到了。

    这次官家叫他来,他知道是九夷的事情,但他也不清楚九夷的具体情况,鸿胪寺从来没有接待过九夷。

    倒是海外其他国家的事情,他还能说出一二来。

    这几年因为船队的关系,常有别国百姓过来,所以事情稍微多了一点点。

    就是每来一个陌生国家的人,他们将人留下来,学习那个国家的语言,顺便打听打听别国的情况,属于没事找事的那种。

    这个事,是谁先找来着

    又看了看唐林,想起来了,是潘垣,被景成郡公塞进来那小子,听说跟这唐侍郎交好,也不知道这是不是唐侍郎给出的主意。

    唐林见刘长官卿一直盯着自己,便对他笑笑,正要说话时,太子从外面过来了,衣服换了一身,想必也是在别处整理过的。

    众人见礼,太子在官家左手边的椅子上坐下,所有皇子中,也只有太子被允许来政事堂议事的资格。

    随后各位大臣又开始了新一波的吃点心,唐林低头继续思索九夷之事,虽然朝堂上

    唐林说了许多,但是内中还有需要推敲之处。

    若是这次在政事堂可以落实,那么对于宁朝而言,将不必再担忧九夷入侵之事,而且还能将疆土再往外拓展一些。

    想起这个,唐林才终于知道为什么政事堂是所有官员最向往的地方,在这里商讨出的每一个决策将会层层传递,直至让整个宁朝都为之运转。

    这是权力,也是。

    想起家人,想起箱子里的万民伞,想起治下百姓的期许,唐林瞬间清醒,权力与责任等同,万不能迷失其中。

    之后,泰安帝从后面走了出来,龙袍太过繁琐,而且起来后,他还未用过朝食,只喝了口参汤,不知不觉,吃的多了些,也晚了点。

    所有人起身,向官家请安,这次不像朝会上那般严肃,行完礼后,众人入座。

    “众卿久等了,这次请大家来就是商议九夷的事情,唐卿所言,朕也颇为心中。自朕登基以来,九夷就一直没有消停过,平心而论,朕对九夷,着实不喜。”

    “官家说得对,要是这么轻易就跟他们交好,那这些年我们的将士何辜”赵尚书连连点头,这个还是他从唐林那听来的。

    吴尚书看了他一眼,说道“官家,既如此,那我们便如唐侍郎所提,写招降书于九夷王帐,迫使九夷交出银两。”

    “但九夷野性未除,这一封国书递过去,怕是要开战了。”礼部范尚书缓缓说道,这才是最大的问题,能不开战,还是不要开战为好。

    “这也是朕所顾虑的,若真要开战,恐怕会波及到边境百姓。”泰安帝叹道。

    “官家,臣从邸报上得知,九夷为九个部落组成,其中哈拉部最为强大,所以被叫做王帐,哈拉部的首领,亦是九部的首领,被称为大可汗。”

    “但其余八部落,是否真的甘心,被王帐驱使,当着马前卒是否可以从内部逐一击破”唐林问道。

    “这倒可行,赵尚书,你最熟悉边境事务,这九夷是否有矛盾”泰安帝点头,转头问赵尚书。

    “这当然有

    ,九个部落凑一块,分东西都分不均匀,能不吵嘛这事,连边关的将士都知道,不说抢到什么,就是自己部落养的牛羊,都要献给哈拉部落一部分。”

    “排在哈拉部落下面的沙氏部又不甘心,从下面抢回来一部分,底下的那些部落的九夷人,吃不饱、穿不暖,跟灾民差不多。”赵尚书说的眉飞色舞,敌人过的不好,他就高兴。

    “这么重要的事情,你现在才说”席知枢密院事反问道。

    他知道这是怎么回事,那些文臣不重视这些,但要是不说清楚,恐怕兵部尚书这个位置就得让人了。

    “这事我呈上来了,不过你们觉得不重要,又给驳回去了。”赵尚书听到这话,立马说道。

    见状,唐林引开话题,继续说“既然是招降书,那么写一封和写九封也没什么差别。到时九封招降书一到,恐怕九夷内部就先乱起来,我们的人加以挑拨,让他们内耗,这样,就能不费吹灰之力,削减九夷的力量。”

    “那若是他们没有争起来呢”

    “就算没有争起来,招降书也会扰乱他们的心神。近几年,九夷的日子并不好过,所以我们可以在招降书上许下好处,比如互市,他们可以用东西换取粮草,而且,我们也可以出借一部分。”

    “就算他们现在不来,这寒冬,他们也熬不过去。但是,前提是大宁不能有商队将粮草运出关外。”唐林说道。

    听到这话,泰安帝看了眼唐林,互市不是本就要许出去的嘛,这算盘打的够精。

    “这是个好办法,这九封招降书,可谓是把利刃,直入要害,而且,还不用费大宁一兵一卒。”太子说道。

    “哈拉部若是能将其余八部镇压,如此能力,那么合该有一战。我们大宁现在兵强马壮,不惧这些,若是让他们养足了生息,再打起来,就麻烦了。”吴尚书说道。

    “真能镇压,那就说明哈拉部危险甚大,这次他们想同大宁交好,怕是要麻痹我们,得到大宁的粮食、器物。”范尚书说道。

    “我们不要将士白白牺牲,但不代表愿意养虎为患。”泰安帝点头,又问道“招降书发给他们后,若有部落来投,要如何安置”

    唐林思索了片刻,转向赵尚书“赵尚书,边境城墙往外挪了几里”

    “十二里。”工部王尚书说道。

    “城墙的图纸,是由工部所设,其中有关于地形的概况,距离原城墙有十二里之远。”

    “那便先让归顺部落暂住在新城墙外一里处,而我们的集市可设在新城墙的内围。能防范他们诈降,也能表明,只要归顺,就能得到大宁的庇护。”唐林建议道。

    “没错,只是一里有点近,至少得两里,这块,这附近有哨台,能见到那些部落的情况。”赵尚书说道。

    “如此,招降书的措辞我们也要商量好,对了银子,他们得赔我们银子。”齐尚书反应过来。

    “让他们帮我们放马匹、牛羊,定好数量,每年进贡多少批,质量最好的,能得到粮草。”唐林说道。

    “这样可行。”齐尚书同意了,马匹、牛羊值不少银子呢

    如此,几人一同将招降书的内容定下,由鸿胪寺发出。

    这些弄完已是两个时辰后了。

    随后,唐林回到吏部前衙,开始处理户籍的事情。

    大宁十二路,九十九府,一府一本,那就是九十九本,这还只是上一次的,还有以前的也在,唐林带着属下,光分门别类,就花了几个时辰。

    作者有话要说  知枢密院事是正二品,枢密使是从一品,皆是枢密院长官,不过长官只能有一个,就成了二选一。

    为了方便,阿呆选了知枢密院事,宋代这个官职是文臣担任的,这边阿呆私设成了武将担任。

    宋朝的正一品都是加职,三省长官是不设的,虽然有,但一般不会派官员委任。

    感谢在20210802  00:35:3020210803  01:05:26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好奇心吓坏猫

    54瓶;ynn1212  1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