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62章 第 162 章
    纪宇泽登基后,  依然遵循前制,政事上并未大概,朝臣们猜测的大肆封赏自己心腹的事情也没有发生。

    而后宫,  皇后成为太皇太后,  太子妃成为太后,  太孙妃成为皇后,  至于其他的妃子太孙没有纳妾,所以后宫现在并没有后妃。

    太孙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皇后现在怀有五个月的身孕,  所以朝臣并不觉得心急,而且先帝不过走了十几日,  朝臣也没心情去关注新帝的后宫。

    更重要的是,新帝有孝心,本来只需守孝十二日,  但新帝偏要守足一年,所以选妃什么的自然也要推后。

    这次是登基大典后的第一次朝会,所有官员都来得很早,  在待漏院互相交谈。

    唐林看着另外一边的官员,  那些都是世家子弟,现在新帝刚刚登基,  他们聚在一起到底会是什么事呢

    联想起官家病重时,世家的态度,  唐林总觉得有些不安。

    官家对于出身寒门的朝中重臣有知遇之恩,但是频频打压世家,除了几个有能力的世家子,其余平庸点的都没出头之日。

    但在官家病的最重,  最容易动手脚的时候他们没动,事出反常必有妖。

    很快,就快到上朝的时候了,唐林先去恭房洗漱,然后等在宣和殿门口。

    朝臣站定位置后,新帝就出来了,齐声道安。

    先将重要的事情汇报好,如户部今年的秋税、粮饷等事;兵部主要汇报边境是否有异动;刑部为是否大赦天下等等。

    对于大赦天下,唐林提出按罪赦免,像是故意杀人、略人等恶事,绝不可赦。

    新帝低头思索,然后让刑部按罪处理,小罪赦,稍微严重的减免,大罪不赦。

    刑部姚尚书领命后回到自己的位置上。

    朝臣将事情一件件讲完,就在这时候,唐林发现一个世家子有异动,那是右谏议大夫,是正和司氏子。

    当即唐林打起精神来,时刻注意他,认真听他将要说的话。

    “陛下,如今陛下登基,大赦天下有罪之人,不过这无罪之人是否也给他们些恩赏”

    “司卿何意”纪宇泽问道。

    “臣刚听唐尚书所言,如今地税所得远不如商税,不如增加免税田,让学子们也共沐圣恩。”

    “就臣所知,秀才免税田不过十亩、举人一百亩、而进士也才五百亩,一亩田地的收成才一两银子,远不够学子们的花销。”

    听闻这话,朝臣一惊,有远见的当即皱眉,但是却也不说,这件事情关乎的是他们的利益。

    而其他人更是大喜,若是能增加免税田,那么家里的收入将会更多。

    定郡王脸色一变,就连不怎么管事的昭郡王都觉得有哪里不妥,而纪宇泽的脸色已经沉下来了。

    “一派胡言”唐林厉声道。

    耕地是国之根本,要是这样给出去,官家九泉之下能跳起来

    司言然没想到竟然会有官员反驳,这可是利于全天下士子的大好事啊,看到是唐林,心中骂到,这个泰安帝的走狗

    “此事绝不可行,免税田本就是国之隐患,若是再加,恐怕大宁的大部分耕地都会成为免税田,大宁的地税便收缴不上来了。”

    “陛下,大宁建国数百年,光是进士就有五千余人,每人五百亩,减去去世的人,如今依然免税的有三千余人,一万五千顷免税田,而且还都是上等良田。还有那算不清的举人和秀才,这些地加起来,足足有四个上府之多。”

    “若是再加,等百年之后,恐怕要占大宁一成的耕地了。而我国收税,都是按每年朝廷的用银收税,也就是说,地少了,但税银不变,那这些税银该往何处收”

    “司大夫说的没错,此是学子之福,却是百姓之祸,陛下,此事不利大宁千秋。”

    唐林的一番话让司言然的神情巨变,这事要是这样下定论了,那么自己日后的官途就毁了。

    而其他官员更是心绪复杂,终于又有几个臣子站出来了。

    “几位尚书说的也太过危言耸听,唐尚书,你说的这些可有依据陛下,此事有利于陛下收拢学子之心,使得天下学子心向陛下,还望陛下决断。”司言然自己进言。

    “唐尚书,你之所言,可能拿出依据”纪宇泽问道。

    这是他登基后的第一次朝会,所以他想要尽量做的好一点。

    本来,他可以直接顺着老师的话说,将此事揭过,但这样一来,民间恐怕会出现各种闲言碎语,特别是此事的得利者们,会心有不甘。

    可这件事,决不能同意。

    “自然有依据,陛下,三日后,臣愿与司大夫一同前往太学辩台一辩,朝臣、学子、百姓皆可一观。”唐林说道。

    吴尚书看了眼自己以前的下属,嗯,看来这次是真的气急了。

    不过唐兼之的一张嘴,堪比以前的辩家,而且他既然能拿出来,那就说明一定有,现在要担心的怕是那些人吧

    勋贵、武将还有皇亲看着唐林,两眼泛光,刚开始他们大多不知道这件事的严重性,但是听唐林一说也就明白了,可嘴巴又不会说,这下好了,有能说的来了。

    大多数世家子脸色一变,这件事要是真的上辩台的话,无异于公开处刑。

    而且这样一来他们后续的计划就用不上了,他们也知官家不会同意这件事,那些老臣也会说几句。

    所以他们打算操纵学子闹事,学子一闹,为了平息学子们的怒火,官家也不得不认。

    可现在唐兼之居然想要上辩台,这样一来,他们最多引导学子们闹辩台,或者唾弃唐兼之。

    另外几个世家子弟看着这些,心中微微松了口气,当初家里人提出这事的时候,他们就不认同。

    但这是家族,生养他们的家族,而且一旦被家族厌弃,他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怕会变得极少。

    所以他们现在做的就是不言不语,冷眼旁观,两不相帮。

    司言然的心开始慌了,他现在陷入了两难的地步。

    答应,就等同于三日后他必须前去太学辩台,虽然还未战,他却心生怯意。

    可若是不答应,那就认同此事站不住脚,日后再无提起的可能,而且家族也不会轻易放过他的。

    于是他说道“好,辩就辩。”

    纪宇泽见他同意,松了一口气,老师的口才在政事堂他见识过的,他不担心,只是他怕学子们太过激动。

    “三日后正好休沐,朕会派人清理辩台,定个时辰,就辰正吧此事定要记下,让全国百姓知晓才是。”纪宇泽说道。

    如此,散朝。

    政事堂,新帝和老臣们吃茶,边吃边看唐林,终于纪宇泽没忍住,问道“唐卿,对于三日后,你有什么打算”

    “以事实相辩,官家,百姓并非愚人,而学子中自有热血在。”唐林说道。

    “不过在此之前,我们可以先写个告示,至少得让百姓知道前因后果,省的到时候人云亦云,也可以让学子们先行争辩起来,不是吗”

    “没错,兼之说的在理,现在就怕的是世家先下手为强,让百姓闹事。”吴尚书说道。

    “唐尚书,此事你可有几分把握”

    定郡王有些忧心,虽然唐兼之有才,但是这争辩一事,不是有才就能赢的。

    “六成,或许再理一理,能有七成。”唐林说道。

    “那你现在还在这里干嘛快去理啊”赵尚书赶人,甚至动手推他了。

    就这样,唐林被推出了政事堂,与门口诧异地望着他的内侍对望了一眼。

    随后,唐林理了理衣衫,面朝政事堂,作揖,并高声道“官家,下官先去准备了。”

    回到户部衙房,里面的官员看见唐林神色各异,今早的事情已经传开了,胥吏没什么感觉,反正这事轮不到他们头上。

    而官员们可谓五味杂陈,这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但是也明白唐尚书所言有理,特别是户部的,常年跟钱财田地打交道,自然更明白此事的危害。

    唐林挑眉,然后让人将大宁历年的耕田册子还有地税拿进来,他需要整理出数据,然后画扇形统计图,这可比只是嘴巴讲要直观得多。

    对了商税也的看一看,这几年宁朝商税增多,恐怕世家那边会拿商税说事,唐林皱眉,将历年的商税记下,又将这几年朝廷定的地税和户税记下。

    回家后,唐林发现老师来了他家,嗯,还跟着好一些人,又看了一眼,发现郭医官副使也来了,唐林先打招呼。

    “你也别问了,我怕你还没上辩台,就被人暗杀了。”叶楚山没好气的看了这个不省心的弟子一眼。

    不过此事他也知道兼之做的没错,所以也讲不出规劝的话,只能过来陪他一起,两个人想总比一个人来得强。

    “我也一样,不过我是官家让我来的,还有几个内侍。不仅仅是你,你的家人,每日的吃食,都需要先被我看过才行,官家怕他们说不过你,就伤害你的家人。”郭姜说道。

    “唐尚书,令尊令慈那边也无需忧心,官家已经送了书信给当地县衙,还另外派了人,确保他们的安危。”一个内侍说道。

    “那就有劳大家了。”唐林向郭姜和后面的内侍道谢。

    来的时候,他也想到了父母、伊娘他们,本想托苏女医的,没想到官家居然想到了。

    也对,自己以前的那些史书也不是白讲的,因为阻拦世家利益而被狙杀的,数不胜数,最有名的就是武朝了。

    “你说说,这些世家得到的还不够多吗现在连耕地都不放过了”叶楚山皱眉说道。

    “得到一些后,想要得到更多,人不就是这样吗不过弟子也没想到他们竟然把主意打到了免税田头上,他们现在只是说要加,但是加多少未定。”

    “恐怕他们也知道此事定不下来,等学子闹事,到时候他们舞动学子,要狮子大开口了”

    叶楚山点头,说道“当初因为学子帮其争夺天下的缘故,所以善待学子,许出了免税田。”

    “虽然事后也觉得不妥,但是金口玉言,没办法更改了,却也为宁朝埋下了祸根。”

    “你现在可有思路没有”

    唐林点头,拿出自己画好的扇形统计图,说道“百姓们不识字,说的文绉绉的他们也不懂,所以我直接画了图,既然他们想要学子闹事,那我们就让百姓压他们。”

    “虽然百姓尊重学子,但是事关他们的切身利益,怎能不急”

    叶楚山听了觉得不错,说道“你心中有数便好。”

    三日很快就到了,这几日里还真出了不少事情。

    首先是马车,小满乘车去官学的时候,马车出了事情,之后是饭菜,最后还有父母的书信,要不是知道自家娘没那么好的文采,唐林就信了。

    因为这些事,家里清理出不少人来,伊娘气得半死,这几日风风火火忙着处理这些人,管理好内宅。

    而民间也知道这件事,离上京府比较近的几个府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说司言然说的对,有的说唐林说的对。

    学子们看了告示后,自然知道唐尚书说的在理,但也有一部分人因为此事对自己有利,就站到了司言然那边。

    两个正主还未争辩,下面的学子们就争辩了好几场了,百姓们见了乐呵个不行。

    太学的辩台是新修建的,以前没有,但是唐林觉得辩论也很重要,所以才建了这个一个台子,而且周围的地方极大,能容纳许多人。

    不过再大,今天位置也不够了,前面坐着贵人,后面站着学子和百姓,有些百姓摸黑过来的,就为了占个好位置,这样的事情可不多见,没准一辈子只能遇上这么一次呢

    唐林和司言然对立二站,司言然先声夺人,抢先站到中央,开始述说。

    “士农工商,士一直都在首位,如今新皇继位,更是要善待士人,而增加免税田正是此意。”

    “当初士人帮一同争天下,体恤,特赏赐免税田,如今汝说免税田是宁朝之祸,岂非是在质疑之策”

    “没错。”唐林承认了,而下面的所有人都一脸震惊的看着他,被人说质疑我朝之策,虽然这不犯国律,可很少会有人承认的吧

    司言然也愣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唐林居然不按常理来,不是应该争辩几句吗

    “先人之功过,后人评说,为先人,吾等为后人。当初在时,有崔公,屡次进言不妥之处,皆是欣然接受。以的心胸,我认为,只要在理,知道也不会说在下妄言,反而还会采纳一二。”

    这段话是把架上去了,难不成他们能说是小心眼

    随后,唐林拿出一叠扇形图,从第一张讲起“诸位请看,此为在下画的宁朝耕地汇总,这是时期,武德元年的耕地汇总,免税田占了宁朝耕地的半分,相当于五个中县的耕地。”

    “这是武德二十八年的汇总,免税田占了宁朝耕地的二分这是泰安四十年的汇总,免税田占了宁朝耕地的六分,也就是说有四个上府之多。”

    “诸位可以想一下,若是再过百年,几百年,大宁能收税的耕地会变成多少虽然人有生老病死,但是我宁朝的读书人也在增多,诸位请看。”

    随后唐林又拿出了一叠图,现在这个是近几年读书人的数量,有秀才、举人、进士之分。

    依然是从武德元年开始,看着读书人的比例越来越多,百姓们也更加哗然,就连学子们的脸色也都变了。

    官员们更不用说,虽然知道免税田增多的后果,但是在他们的印象中读书人很少,能考取功名的就更少了,哪知道现在已经这么多了,那百年之后

    “读书人多,是好事,说明我们大宁更加的强盛了,但是有了免税田,那就不见得了。”

    “诸位都知道,国家的银钱都是从百姓身上取得的,虽然部分田地免了税,但是国家的花费并未减下来,也就是说,免税田的税,不是免了,而是分摊给了交税的田地。”

    “免税田越多,百姓需要交的地税越高,若是再加,等到百姓交不起税的哪一天,该如何是好”

    听到这话,百姓们激动了,他们一直以为免税田的税就是没了,哪知道是算到他们头上了,这怎么能行

    见百姓们情绪激动,差役们连忙出动让他们安静,不过也没怎么严厉,他们也是要交税的,这一刻有点感同身受。

    连学子们的脸色难看至极,他们只知道会免税,但不知道是这么来的,有几个默默地从一边坐到了另一边,谁都不想自己的国家不好。

    司言然见状,说道“汝太过危言耸听,如今大宁的商税极多,我们可以降低地税,这样百姓们并不会收到损伤。”

    “这几年大宁的商税是多,但花销也大,而且你怎知户部定税时,没有降低税收呢”唐林问道,随后又拿出了一叠图。

    现在看到图,世家们的脸色就不好了,百姓或许听不懂,但他们看得懂啊

    “商税收的是银两,地税要的是粮食,这几年大宁商税多了不少,所以,在定税时已然减少了户税,而粮食不能有失。”

    “也就是说,不管商税如何多,但粮食还是要的,如果没了粮食,发生灾祸时,我们用什么赈灾银两可不管饱。”

    “所以,恩赏百姓可以,但是免税田绝不可行,吾建议,改免税田为分发银钱。”

    后面的话就不适合唐林说了,就看新帝能不能明白过来。

    纪宇泽走到台上,说道“唐卿所言甚是,明年各地户税减免三成。”

    百姓们听到这话眼睛一亮,纷纷应和。

    不过半月,宁朝各地都知道了这次争辩的始末,学子们对于唐林唐兼之更是推崇不已

    虽然没了免税田,但是就如他所说,免税田危害太大,改成银子他们也能接受。

    真正气急的是世家,本想以此大举提高世家在学子中的威望,哪知给他人做了嫁衣。

    就连纪宇泽那个毛头小儿也被百姓叫做明君,这口气叫他们咽下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的一顷百亩

    免税田是明朝有的,不过比文中定的还高,到了后期明朝出现了财政危机,再加上小冰河时期,灾荒极多,但朝廷却拨不出银钱,连军饷都没有

    除了免税田的原因之外,还有税收过低,不是定的低,而是收的随便,一年只收三个月商税,随便到看资料的阿呆震惊了

    而田赋,因为明朝要的是银两,这就导致了中间商赚差价,收粮时,粮价低,买粮时,粮价高了,百姓和朝廷都亏了。

    在后期也有人说田赋的事情,但是被文官们阻拦,明朝就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