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登基的是赵骥
施家从小就给施娢灌输的理念,是她要成为皇后,无论用什么方法。
三岁时她还不懂什么是皇后,但到十多岁时,她已经彻底明白自己要做些什么。
时值河清海晏日,宫中突然传出消息,皇帝病危。
一切都在施家预料之中,唯独出的岔子,是出征多年的大皇子赶回了京城,在最后一刻,得到了皇帝传位圣旨。
施家支持的三皇子与大皇子是兄弟,他是皇帝宠爱的皇子,但敬佩的兄长归来,大皇子后面还是实权兵力支持,思来想去,没敢出面争。
外头倒是隐隐有过传闻,说大皇子赵骥本意让位于亲弟,但与生母贵妃争执一番后,便再无此种打算,朝中官员派人去探过贵妃的情况,只是贵妃整日闭门称病不见外人,寻了太医也说不清情况,最多只有宫中的探子说贵妃整日以泪洗面,不知是何缘故。
新帝赵骥生得高大威严,极让人忽视他刚及弱冠,只觉他颇具帝王风范,举手投足间便是无人敢轻视的威压,谁都不了解他性子如何,怕他行事如治军般不顾人情,在他登基初期都谨言慎行。
施太师是三朝元老,得先帝信任,先帝将手中权势交到他手上,让他管理朝政,谁都知道他称得上一句权倾朝野,只不过他极少僭越,也没有人明面说他什么。
大抵是从前劳心费神过度,近年身子越发不好,先帝甚至许他不用早朝,若是得病,在府中安养即可。
但比起在京城没有根基的新帝,施太师的话到底是服众得多。
新帝初登基为帝,处处受掣肘,施太师一党在朝中主导多年,自不愿把权交回去,装傻充愣,倘若真遇到个镇不住场子的,大抵会被这群群臣气得头晕眼花。
可新帝年纪轻轻就敢上战场的,到底不是普通人,他不到两天便换了身边的御林军和侍卫,凡是弄虚作假,以下欺上者,都先推出外打二十大板,倘若知法犯法且不改正者,罪加一等。
京城这些大臣都是养尊处优的,听见外面的哀嚎呼痛声就起了一层又一层的鸡皮疙瘩,互相对视一眼之后,又不敢抬头往上面看。
坐在上面的帝王性子若温和些,他们这些人指不定还能跪下以大义求情,但赵骥身上的弑杀之气如实质般压得人身体都不敢乱动。
他真的会杀人,谁都惜命。
一群施太师党心中不由想真是怪了,就算赵骥出去已经五六年,但这般厉害,也不知是谁给教出来的。
谁教的他已经无从考据,至少朝中那段时日都安分了许多,新帝整治吏法尤为严厉,触犯冒犯他的人,不是贬谪就是外调,与此同时他又实行能者多劳,能者多赏,献策进谏者升官加爵,这下就算是有心要装病给他些脸色看的,也不敢再懈怠。
他是名正言顺的皇帝,没人敢对他指手画脚。
边境屡屡被突厥侵袭,皇帝登基不到一年,决定御驾亲征,一时间引起纷纷议论,贪生怕死的臣子不知道当如何是好,虽知这位陛下是打仗的好手,但战场刀剑无眼,皆是劝他要三思。
民间百姓称赞他的多,夸他英勇智全,是为百姓考虑的明君。
这一场仗打了两三年,他不在京城,他手底下的能人志士处事也是井井有条,不曾出过大乱子。
时间往后拖得久,施家支持的那位皇子又不敢与皇兄对上,躲在封王的王府中不出来,导致情势对施家越发不利。
甚至施太师只是在舞弊案中出了些差池,保下来一个无关紧要的门生,便被皇帝抓住把柄,皇帝以太师年迈,为避免日后再出这种意外为由,将他半革职谴回家中,施家气焰瞬间降低下来。
皇帝在处处针对施家,似乎不仅仅是因为施太师把握朝政多年的缘故,但谁都说不清具体的原因。
较为奇怪的只是皇帝虽对施家不留情面,但施家的四爷却受了他的重用,这下大家更琢磨不透皇帝这是要做什么。
问起施四爷,他也没说什么,旁人渐渐传出消息,说皇帝这是要用施家人对付施家人,好算计。
结果是不是谁也猜不到,只不过施四爷处事了得,是个能臣,平日遇事也不偏倚施家,倒也确实是像传言中的那样。
等皇帝班师回朝日,京中四处都是张灯结彩,一堆人聚在一起,他们对这些乱七八糟的党派之争已经不太感兴趣,忽然议起了皇帝的后宫事。
众所周知,皇帝登基那年,朝中官员尸位素餐,当他处理完这些朝中事后,又御驾出征,满打满去,他几乎没有空闲的时间,后宫闲置至今没有任何妃子,据说连受过临幸的宫女都没有。
现在他回京,就算是再怎么不担心的大臣,也总该催上一催,平日里话本出的最多的民间,讨论得最多。
“施太师家有一个孙女,我弟妹见过,听说长得好看,娇滴滴的,大抵是献进宫中的,好不容易培养的一个孙女,施太师不可能让人随便嫁了。”一个人在面摊说。
另一人吃花生米道“说不准,施太师与皇帝不和,就算是送了孙女进去恐怕也是没什么用,倒不如和施家的那个四爷多来往,不过据说两父子好像都要断绝关系了,这荣华富贵谁都会选,老爹遭皇帝讨厌,儿子为了保前程,也是够狠的。”
吃着面的喝了口面汤,啧啧两声说“那你是没听过我弟妹怎么说这施家的孙女,她说她一个女人都觉得动心,就算这皇帝心是铁做的,恐怕也会被一个女人融化柔情似水。”
面摊老板听得好奇,也凑过来道“我怎么听说人已经送到太后身边了”
那两个人都笑了,说“那这下看来,施家大抵是没什么希望了。”
京城谁不知道皇帝和太后两母子间的关系僵硬就算施家孙女真送了过去,这也是白搭的事,皇帝连太后都不见,又怎么可能去见一个不喜欢的施家女。
他们继续谈天说地,说着说着,又说到哪个青楼来了好看的妓子,城北的梨园也来了好戏班子,要是手头上宽裕,都打算去一趟。
谁都没有注意到在他们后边有一个年轻人,这个年轻人喝完剩下的汤,留下几枚铜钱,起身离去。
他是赵骥麾下的一个探子,没想到过来吃碗面就听到时下的消息,于现在的赵骥而言,施家自然是不成气候。
施家四爷审时度势,早早择明主,赵骥赏识他能力,知道这是个不甘屈居于人下却极其识分寸的,做起事来干净利落,用起来十分省心。
现在但凡是想要明哲保身的聪明人,都在划清和施家的界限。
当赵骥听探子回报施家让太后身边带了施家女时,只淡淡喝了口茶。
“他们既是愿意让孙女进宫蹉跎时日,朕也不拦着他们。”
赵骥这些年不愿意碰女人,除了以身作则外,便是知道施家不安好心。保不准身边哪个看起来纯善的,就是施家派来的探子,日后生了皇子,反倒给他们起来的机会。
该查的东西他已经忍着怒气早早调查明白,在他未登基时他们便花了不少心思想阻拦他回京,等到回到京城,又故意设计让他听一些不该听的言论,诱他放弃皇位,其心可诛。
赵骥愿意用施四爷,是他处事了得,至于施家孙女,只会是废掉的棋子。
宫中冷月初升,新帝归京是好事一桩,宴请群臣,歌舞祥平,独独是太后宫内只挂几盏灯,显得清冷了些。
太后与皇帝关系僵,有太后到来的场合,赵骥一般都会先称病退下,他是皇帝,谁也不敢说什么。
即便真有人敢把不孝的名头扣在他头上,他冷声说一句龙体有恙之际,枉顾龙体,是居心不良,也足够让人在清冷夜里跪一宿。
三皇子赵充被封钦王,对母亲和兄长的事也是一头雾水,他仍然是觉得自己皇兄对施家所用手段太过于狠厉,施家乃股肱之臣,自家皇兄所为,非仁君。
可他到底不敢劝,太后不许他掺和进这些事,他这些年有过好几个孩子,无一例外都在初期流了,有个云游道士说他此生无子女缘,他从前还不信,到现在已经认命随缘。
今天赵骥设宴,他也同样没敢劝赵骥去看看太后,施家如今不得圣宠,唯一一个厉害的施四爷,又是靠自己本事上去的,已经在外另设府邸,他们现在让孙女进了宫,打的心思就连钦王都猜得到,他也不知道为什么母后会帮施家。
有个小太监偷偷跑过来,赵充认得他,他是太后身边的人。
小太监鬼鬼祟祟,同和赵充耳语两句,说太后打算过来看看陛下,让他帮忙拖一拖,赵充还没答应,就忽地察觉到有人在看自己。
四处张望没见到有人盯着,他又觉尴尬,只匆忙应下,让小太监速速离去,回头时就看到施四爷身边的人去寻了赵骥,心觉要糟。
赵骥喝了不少酒,却是没醉,听到自己弟弟见了太后身边的人,也只是顿了顿,手搭在膝盖上,没说什么。
他起身来,说酒意上头,让赵充代他敬臣子。
当初太后为保秘密,想让他误以为自己不是皇帝亲子时,他们母子间的关系便断了。
赵充话还没来得及说,赵骥便已经走出去醒神,他硬着头皮应下,心想施四爷当真不留情面,施娢不是他看大的吗他怎么舍得让姑娘家在宫中受嫌弃
太后既然过来,肯定是要带上她的。
他不敢触怒赵骥,加上平日性子好,又不常发脾气,只能是让太监宫女给太后和施娢备位置。
等太后过来时,就算是已经快要醉了的官员的瞬间清醒,朝上一看,果然赵骥不在,他们揉着晕乎乎的头,给太后请安。
对于赵骥和太后间的嫌隙,流传最广的,是说太后尚是贵妃时,宠溺幼子,不顾长子安危,让赵骥前去边境历练,等先帝病危时,又去求赵骥让位于钦王。
这是涉及皇位的大事,万一传言是真的,谁都没两个脑袋敢去惹赵骥。
太后后头跟着宫人,身边却是没带施娢,她见到席间皇帝不在,又有些失望,她看向赵充,赵充也摇头叹了口气。
后宫不得干涉政务,即便是太后的人也不得接近皇帝寝宫,也只有这种时候能来见个面。
赵充一个闲散王爷,手中几乎没有一点实权,即便是最初时做过梦,现在梦醒了,也清楚自己的斤两,夹在太后和皇帝间,他着实是觉得头疼,心想自己还不如辞了这王爷,谁爱当就当去。
可这些话他也只敢在心底想想,要是说出来,他这位一言九鼎的皇兄会当场允了他。
作者有话要说这两天跑去玩了,心虚
明天晚上九点有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