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68章 第 68 章
    以往十一年时间,就不说知青,整个公社范围内,都有近百个高中毕业生既没有被推荐去大学,也没有被招工进入单位。

    对于广播里传出的消息,大家心中有无数的疑惑想要得到解答,对于国家政策方面的疑惑,大家的第一反应自然是去找公社管文教的干部进行咨询。

    红星大队的知青们,对于考试科目和范围也有很多疑惑,估摸着公社的日报应该已经发下来,于是在第四天下午,也纷纷去了公社,想要去公社里拿一份人民日报,看看是否有更确切的消息。

    一去才发现,其他的知青,当地初高中毕业生,也都是这样想的。公社的办公大楼前,聚集了近百人。从十来岁的到二十来岁的都有,甚至还有些不少头发花白的学生家长。

    大家闹哄哄的,全都在讨论着恢复高考的消息。

    除了考试科目,报名时间都不确定外,众人面临的还有一个难题,那就是没有书。

    过去十一年,让绝大多数人都失去了上大学的希望,高中毕业,很多人也只能在家务农,渐渐地大家就形成了一种观念

    读书无用。

    在这种氛围下,书本教材这种没用的东西,自然是很少有人会保留,不是卖了废品就是拿去点火或者擦屁股了。

    “同志,你有以前的教材没,借我看两天”

    到处都充斥着这样的询问,连公社供销社的笔墨纸张,也全都被抢购一空。

    因为大家都想借这几天的人民日报看消息,公社的书记干脆就让人把这些报纸全都贴在了墙上。

    然而,让人失望的是,大家看完了这几天的日报内容,也没让心中的疑惑得到解答。

    问公社管文教的副书记,对方也表示暂时还不清楚,要等上面的指示,让大家如果着急,可以去县文教局去问一问催一催。

    去县城自然就没有公社那么方便,没法大家都去,只能借了自行车,派两个代表去。

    宋阮阮有自行车,可以带一个人,知青们问江海又借了一辆自行车,一共四个人一起去了县城。

    宋阮阮对于县城的兴趣一直不是很大,没有特别大必要的时候,基本都不去。

    如今的城里,享受不到什么逛街购物的乐趣,各种基础设施不完善,找个厕所都很难,吃饭也只有几个国营饭店,到处都挤,她觉得还不如在红星大队待着舒服。

    她这次去城里,目的也和知青们一样,主要还是为了打探消息。

    她虽然知道要今年肯定会高考,但对于具体细节也是一概不知,如今消息很滞后,想要快点知道,自然还是得亲自去打探。

    到了县城文教局,那场面比公社有增无减。

    恢复高考的消息,搅得所有有学生的家庭都心思浮动。不仅是高中毕业生,连初中生和家长们,也异常关心自己是否有参考的资格。

    宋阮阮等人一到文教局门口,便看到上头有人拿着个喇叭不断在喊话

    “同志们,高考的具体情况我们目前也没有更多消息,一切要等上面通知。可以报名的时候,会通知到各个街道和大队,请回去耐心等待”

    “啊为什么连县文教局都不知道”

    赶了二十多公里路的知青们难掩失望。

    宋阮阮想了想,道“大概是太久没组织高考,上面的人还没拟出来具体章程,只能回去等了。”

    事实也确实如此,恢复高考的道路困难重重,滞留十年的考生数量实在太多,上面突然下达命令,各省即使以最快的速度响应,拟定出章程,再层层下达,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但即使文教局已经给出了答复,文教局所在大楼的门口,依然是挤满了人,可以说是门庭若市。

    不带任何比喻的意思,就是变成了一个小型集市。许多人一堆一堆地挤在一起,那场面,堪称是一个大型抢购现场。

    “这个我要了”

    “那本我也要了”

    “我先来的,给我”

    “我出一块钱那本给我”

    “这就是些废报纸,竟然要一块钱一斤,能不能少点”

    “同志,那是在干什么”同来的男知青好奇地向着路人打听。

    路人道

    “买书啊你们也是准备参加考试的吧,还不快点去抢几本书”

    男知青恍然大悟

    “原来是在卖教材啊”

    路人一副你们不懂行的样子道

    “哪啊,现在怎么可能还买得到教材,早就被人抢光了你们都不知道,现在城里这些书抢得有多厉害,以前那些旧书几分钱一斤,现在一本就要几毛一块,就这也都还抢不到呢现在大家都开始抢废旧报纸了但凡是有字的东西都能拿去卖钱”

    其余三个知青都惊呆了。

    他们完全没想到,现在城里人抢书抢得这么厉害。

    不过转念一想又完全能理解,这对多少人来说,都是十一年才等到的一次机会,一旦考上大学,从此命运就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现在城里正式工人的最低工资是十八块钱一个月,而大学毕业生,据说是一开始就有五十多块,还能更容易地升上去当干部,这样截然不同的锦绣前程,谁能不疯狂。

    连公社里一些招工走了的都想回来参加高考,学校的老师们也蠢蠢欲动,更何况其他人。

    而如今的书本教材非常有限,有书本的人基本上都是自己用或者给亲朋好友了,能流通到市面上的,除了废品站的,就没有别的,废品站也不可能有太多书。想参加考试的人又很多,可不是就得疯抢么。

    理解之后,就觉得有些后怕。

    如果没有宋阮阮,以他们的反应速度,现在到城里来,别说是正规的教材,恐怕连废纸都不一定抢得到。

    而现在,他们拥有了连城里人都梦寐以求的完完整整的两套教材。

    何其幸运

    想到这些,众人看向宋阮阮的目光便带着深深的感激。

    回去跟其他知青一说,众人倍加珍惜教材阅读机会的同时,也越发地感激宋阮阮。

    既然文教局说了有进展会通知到各个大队,众人便安心留在生产队等消息,按照指示,他们上午干半天活,下午和晚上,全都用来复习。

    宋阮阮每天给他们讲两个小时的数学课,从初一的课程开始,系统性,融会贯通地讲,然后再额外给他们一个小时答疑。

    因为课程内容很多,宋阮阮把进度拉得很快。但即使如此,一周的时间过去,知青们的掌握情况也还不错。

    一方面是知青们都明白这次考试是唯一改变命运的机会,分外拼命在学习,他们不干活的时候看书,听课,干活儿的时候也在一刻不停地思考着和数学相关的知识。

    另一方面,宋阮阮在讲课方面也格外有一套,辅导过不止一个学渣,很明白怎么让他们更容易地理解那些数学知识。

    在宋阮阮的引导下,众人从原本最害怕数学,变得心里逐渐有了底气。

    如此一来,反而显得其他科目比较进展缓慢了。

    让他们惊喜的是,接到消息八天后,宋阮阮竟然告诉他们,其他科目她也给他们整理了笔记,让他们到公路岔路口去搬。

    那笔记足足拉了一面包车,像是书一样,全都已经装订成册。

    众人帮忙将笔记搬到江家,宋阮阮便给他们每个人发了一套。

    这笔记总共有十本,总结了包括数学在内的每一科教材上的内容,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了一套完整的复习资料。

    众人简直感激得不知道说什么好,县城里抢书都抢疯了,他们却每个人都拥有一套如此珍贵的教辅书,这是多么大的优势。

    宋阮阮微笑着对众人解释道

    “你们要谢就谢江海,是他觉得你们这么多人用一套书太影响复习效率,印笔记的事是他提的,钱是他出的,印刷厂也是他找的。现在县城里纸张紧缺,白纸都要留着印考卷。印刷厂原本都不愿意接这活儿,后来还是江海想了好多办法,自己去外面找到了这一批印刷纸,好不容易才让他们答应给赶工赶出来的。”

    众人诧异不已。

    他们都知道,要让县城印刷厂给印这么多东西一定不容易,但没想到会遇到这么多困难,而江海,为了他们能人手有一套教材,竟然付出了这么多。

    除了陈美珍和李兰兰这种经常和宋阮阮在一起的女同志,其他人原本对江海的印象其实很不好,觉得他就是个混混二流子。

    就算是做生意赚了些钱,那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会钻空子而已

    可如今,他却如此仗义热心,在他们改变命运的关键时刻,给出了这样大的帮助。这简直是雪中送炭,再造之恩。

    众人看向江海的眼神顿时就变了

    “江海同志,以前是我误会你了你简直是外冷内热,菩萨心肠”

    “江海同志,你的大恩无以为报,不管我这次考不考得上大学,都永远铭记你的恩德,你以后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只要喊一声,我在所不辞”

    “大恩大德,没齿难忘”

    面对众人真心实意的感激,江海稍微有些不自在。

    在他看来,这其实大半是宋阮阮的功劳。而他一开始也是为了让宋阮阮高兴才去做的。

    “都是乡邻,没必要这么客气。”

    他冷淡地道。

    然而众人完全不在意他的冷淡,每个人都喜笑颜开。

    有了宋阮阮的笔记,众知青的复习效率再上一个台阶。

    现在哪里还挑复习哪套教材,他们看城里那些人抢书的架势就知道,绝大多数人都是四处瞎撞。他们目前学的是深的那一套教材,就算是复习错了,也比城里那些人要考得好。

    这样的信念之下,众人白天干活儿时的精气神都完全不一样了。

    其他学生都是本地人,家里都不让他们下地了,只有他们的家人最近还在照常挣工分。

    村里的王三婶家的二儿子今年也准备去参加高考,看知青们神采奕奕的样子,不由得有些羡慕地道

    “你们这些知青就是和我们老农民不一样,以前在城里,上学学得扎实,现在也不怕考。我家那小子就不行了,好不容易给他找到两本书,每天在家唉声叹气说看不懂”

    知青点的张会蓉是个藏不住话的,听到这话,立刻就道

    “哪啊婶子,我们还不是一样的,以前上学有几个人能有心思认真学。就算有,这么多年也早就把知识还给老师了。现在我们不愁,主要是因为有宋阮阮同志给我们补习啊”

    “你是不知道,那什么数学几何的,我原先根本看不懂,她串着给我们一讲,我就懂了还有其他文史科也不怕背不下来,她整理的笔记,可比书上的好背太多了我们现在,人手一套笔记,什么时候想看都有书”

    宋阮阮才到知青点的时候,她是最讨厌宋阮阮的了。

    但现在,一说起宋阮阮,她就觉得那简直是他们知青点出来的骄傲,逢人就想炫耀一下他们有这样一个宝贝。

    王三婶听着这话,顿时心动不已,收工回去跟自家儿子一说,儿子就表示特别想加入知青们一起学习。

    王三婶思考了一番,觉得这事的关键还在宋阮阮,于是就带着儿子,提了一只母鸡来到江家。

    接到王三婶母子二人的周凤英很惊讶,他们跟王三婶家离得远,平时并没有什么密切来往,最近家里也不招工了,她这是做什么啊。

    王三婶子一来就把宋阮阮一顿夸

    “江家嫂子,我听说你们家那三儿媳妇学习特别好,啥都会,连知青们的学习也全都靠她教天哪,也不知道她这小脑袋瓜子是怎么生得那么聪明,可真是羡慕你哦,有福气,这将来家里还不得出个大学生”

    这话夸得周凤英也脸上有光得很,那可不是,现在要说这个村里谁最有文化,非他们家宋阮阮莫属。

    以前说知青们都是文化人,和她家宋阮阮比起来,简直是拍马也赶不上,这不他们天天都求着宋阮阮去给他们教书么。

    “哈哈,哪有你说的这么夸张,她就是才从学校毕业,学的东西没还给老师而已。而且你们家田生不也是高中生么,看看,小伙子多机灵”

    虽然心里自豪得很,周凤英嘴上还是很谦虚的,还商业互夸了对方的儿子。

    没想到王三婶却连忙道

    “唉哟,我们家田生哪能跟宋阮阮比,你可别埋汰自己孩子了江家嫂子,实不相瞒,我这次来其实是有事情想求你们家你看你能不能跟你三儿媳妇说一声,让她也教教我们家田生”

    “唉,你是不知道啊,好不容易国家要招大学生了,我们家田生也是个高中生,但毕业太久了,拿着书也看不懂,尤其是什么数学几何的,简直跟看天书一样”

    原来她提着母鸡这么贵重的礼品,竟然是来请宋阮阮教书的。

    看王三婶这么诚心又客气的样子,周凤英也不好拒绝,于是道

    “这事我做不了主,我们家阮阮也是要复习的,不知道有没有这么多时间,要不你直接去问问她本人”

    于是,周凤英轻轻敲了敲宋阮阮的房门,把宋阮阮叫出来,跟她说了这事。

    宋阮阮想了想,对这个叫田生的青年道

    “我每天下午两点到五点给知青们讲数学,你要是想听也可以来。不过,前面的基础我没那么多时间给你补,你只能自己去请教别人。这样可以接受吗”

    王田生受宠若惊,他以前就听人说宋阮阮性格很温柔随和,原来是真的,连忙点头

    “可以可以只要你愿意让我去听课,怎么都行”

    然后又小心翼翼的问道

    “我听说,你那里还有笔记,整理得特别详细,可不可以卖给我一份我我出十块钱”这已经是家里能拿出的最大诚意了。

    宋阮阮柔声道

    “都是同个大队的乡邻,不需要你们给钱。这笔记是江海专门去印的,印了很多份,就是想着这次想去报考的乡邻一定很多,到时候或许会用得上”

    王三婶当下就又夸赞起了江海的古道热心,直说他是个好孩子。

    这时候的人大多朴实,受了这么大一份恩惠,王三婶实在是过意不去,非得要把母鸡留下,倒是让宋阮阮推拒了好久,最终也没要。

    自那以后,王三婶干活儿的时候逢人便夸宋阮阮和江海多好多热心,这消息很快就在村里传开了。

    因此,如王田生和王三婶这样的人,后面几天又陆续找来了好几十个。

    本大队的都来买笔记,求加入辅导班。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大队和公社干部家的子女,这些人也都是来求笔记的。

    其他大队的消息之所以传得这么快,主要是因为宋阮阮想着秦安平之前的人情,给他也送了一套,其他人看到他这套笔记,觉得总结得实在太好用了,夸得天花烂醉,并且都想问秦安平借笔记。

    秦安平自然是不会冒领宋阮阮的功劳,而且,他也想留着宋阮阮的笔记自己复习。

    因此便把笔记的来路说了。于是这些人便又找到了宋阮阮这里。

    只要对方诚心求学,宋阮阮都会免费赠送笔记,并且言明是江海为了帮助乡邻考生才会印这么多。

    如今很多人都找不到完整的教材,宋阮阮这一套笔记,无疑成了教材一般的存在,甚至比教材还要好用,那些准考生们听说后,自然都想拥有,纷纷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求取笔记。

    宋阮阮大方赠与,众人都对她和江海感激不已。

    这个年代的人都淳朴,雪中送炭,至少有一大部分人都是十分感念这份恩情的。

    短短四五天时间,剩下的八十多份笔记便派送殆尽。

    这一天,宋阮阮又遇到了一个求笔记的人。

    和其他人不一样,她是在去知青点上课的路上把她截住的,神色紧张,像做贼一样。

    这是一位剪着短发的妇女,看外貌三十左右,有点微胖。

    “你就是宋阮阮同志对不对,那个我,我能不能也要一份笔记我现在没什么钱,只存了这一块二,你先拿着,等我以后攒到了钱,我一定报答你”

    尽管她看起来好像很不想被人发现似的,却还是被周凤英给发现了。

    她是追着出来给宋阮阮送水壶的“阮阮,你水壶没拿咦,这不是建国家的么,你还在月子里头,怎么就出来了”

    短发女人尴尬地笑了笑“就是闷得慌,出来走走。”

    宋阮阮这才知道,这女子不是微胖,而是孕产的浮肿尚未消退。

    对于这样一个刚刚生产完,却依然想努力考大学的女性,宋阮阮不由得生出了几分敬意。

    “同志,你不用给钱,其他人我也都没收钱。我马上去给你拿笔记。”

    周凤英顿时明白,这人也是来要笔记的。

    “建国家的,原来你也想去上大学啊可我听说上大学都要好几年呢,你要是去上了大学,家里的两个孩子可咋整”

    周凤英纯粹是八卦了一下。

    没想到,短发女人立刻有些慌乱地道

    “婶子,我就是随便看看,咋可能考得上这也就是月子里无聊,打发下时间”

    宋阮阮觉得对方的态度怪怪的,但她明白,这人是真的想要笔记,并不是像她嘴巴上说的那样无所谓,所以她还是给了。

    这个被叫做建国家的女人,顿时感激不已,像是珍宝一样地把十本印刷出来的笔记抱在怀里,匆匆忙忙地走了。

    见女人走远,宋阮阮难得的有点好奇,问周凤英

    “阿姨,这人是谁啊”

    周凤英笑着道

    “你不认识她啊”

    “也是,她和知青们关系不太好,应该没去过知青点,不过,她可是你美珍姐他们的老熟人了”

    她一番介绍,宋阮阮才知道,原来刚才那个短发女人名叫曾海燕,曾经也是知青点的一员。

    曾海燕其实是来得最早的那一批知青,比陈美珍还要早。

    她之前想尽各种办法要回城,为了一个招工名额甚至屡次和知青点的其他知青发生冲突,但最终依然没能招工成功,后来便放弃了,选择嫁给红星大队的一个家境还算不错的村民,就是周凤英口中的建国。

    如今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

    说着,周凤英又感叹

    “没想到她这么多年了,还是想回城。唉,不过要是能考上也好,比在地里刨食强,这些知青干活都不大行,倒是不如去握笔杆子。”

    宋阮阮听过,也就是感叹了一下这个时代的人命运多舛,下乡知青,尤其是女知青,实在是不容易。

    心中倒也真诚地希望对方能早点考上,早日圆梦,然后就把这事抛在了脑后。

    此时的她完全没想到,后来因为这位曾知青的事,还生出了一些事端。

    时间在紧锣密鼓的备考中飞速流逝。

    十一月十一号,县里终于下发了通知到各个大队,十五号到二十二号之间所有符合条件的人都可以去县城教委报名。

    在报名的时候,教委外头张贴的告示终于公布了考试科目和考试流程。

    看到考试科目,一起去报名的知青们实在是高兴坏了,宋阮阮压准了,这次考试真的是和十一年前的高考一样,考语文,数学,思想教育,文科加历史地理,理科加物理化学。

    他们的复习方向完全没问题

    但宋阮阮在看了告示后,心中却生出了些隐忧。

    告示上写着详细的考试流程安排

    报名结束的六天后,二十八号和二十九号,县里将统一进行高考初选考试,通过考试的,便将在随后的两天里到人民医院进行体检,体检合格后,才会下发准考证和填志愿,然后于十二月十三号到十五号,统一在县教委安排的地方参加全省统一命题的高等学府选拔考试。

    看到告示上写着的,“为国家建设选拔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宋阮阮问同来的知青老大哥

    “以前高考也要体检吗”

    后世高考前也会组织体检,但主要是走个流程,报考军校或飞行员之类的专业,有更加严格的专门体检。

    但如今这个体检明显不一样,它是过了初选的人才有资格参加,明显是更郑重的存在。

    知青老大哥道“对啊,身体有病的会被刷下来。”

    宋阮阮连忙追问“有病是指的哪些方面”

    知青老大哥挠挠头“这我就不知道了,我只听说以前有个比我高一届的,是因为身体有病被刷下来了,不知道他具体得了什么病。”

    宋阮阮眉头紧蹙,赶紧重新去排队咨询报考的工作人员,可惜,工作人员对此也不清楚。

    报名结束后的宋阮阮,心里便更加七上八下了,她很担心,自己计划已久的高考,会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功亏一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