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素光一口气说完。
“他也不想想圣上为什么殿试召见他, 延陵知府奏折上为什么帮他表功,陆公台去年的奏折发回中书省多久了圣上怎么今年殿试又想起来了他到帝京时只是区区童生,他有那么大脸”
韩延恍然大悟, 惊喜道“是你”
严素光别过脸不理他,韩延推了他肩膀一下, 笑言“我就知道你够意思”
严素光“你别多想,我是看在延陵府他救了那么多人,功劳不能全算我和你的。”
韩延“我没多想啊我多想什么”
严素光“”
抖了下缰绳,让马儿快速往前走, 韩延在后面跟上去,追问道“你说清楚啊,我多想什么了”
文靖安实在想不通严素光为什么忽然变脸,只得说道“改天找时间问问韩延。”
文妙安道“你管她干嘛这些大公子大小姐的脾气就这样,时晴时雨的。”
文靖安“我觉得她不是这种人, 总觉得事出有因。”
文妙安“算了你管她呢, 就这家客栈怎么样挺偏的,和林宁宴家也不远。”
文靖安点了点头, 蒙着脸进去要了两个房间, 把他和陈崇章重要的证明文书、朝服都放好,然后和文妙安去找陈崇章会合, 傍晚将留在原先客栈的马儿牵过来,当晚等林宁宴从翰林院里回来, 四人这才在传胪日之后正式聚餐。
林宁宴见面就说“哈哈, 你把状元和榜眼的风头全抢了你殿试召见那首诗翰林院里也传遍了。”
文靖安“真不是我本意,我也没想到会这样。”
林宁宴“不管有意无意,这回你探花诗魁的名头要坐定了。”
文靖安蹙眉“什么探花诗魁谁起的外号”
林宁宴“翰林院的同僚。”
文靖安“”
翰林院汇集的都是天下文人之首,都是些科举精英, 从翰林院传出来的外号那是真外号。
林宁宴道“除了圣上殿试召见时你做的那首,之前那些也都传遍了,我估计过几日市面上就该有什么靖安诗集或者探花文稿之类的书册出来了。”
文妙安当即说“那不行小哥哥写的什么凭什么他们拿去卖我不同意,我们要分钱”
陈崇章“别想了,自古作诗写文得名难得财,那些书肆硬要印你也没办法,朝廷不会管。”
文靖安暗叹可惜,古代没有版权保护法,甚至压根不存在盗版的说法,不像现在盗文满天飞,苦了我们这些晋江作者不然他肯定能多赚一笔。
言归正传,林宁宴正色道“我帮你查过了,那个状元凌世心人品没什么问题,宁州大族出身,祖上起于行伍,做武将发家,朝中有不少盘根错节的关系,值得交往;那个榜眼张弘已经完全倒向旧党,这人就是冲升官发财来的,你这次抢了他风头,和我走得又近,他不会给你好脸,以后在翰林院和他共事要多注意。”
文靖安颔首接受,问道“那你呢”
按照大盛朝廷的规制,文靖安这一批新进士进入翰林院,林宁宴这一批老的就是“实习期满”,要么升迁,要么继续留在翰林院,要么外放为官,照理说林宁宴是旧科榜眼,这个位置有天然优势,最差也是留在翰林院从七品编修升为六品修撰、侍读或者侍讲等职,但由于他身份特殊,旧党势大,能不能留京是个问题,就算之前和严素光有过接触,指不定吏部有人为了巴结丞相府,将他打发到哪个犄角旮旯去。
林宁宴压低了声音以防隔墙有耳,说道“放心,我这边已经定了去詹事府,有些事情我还不能跟你们说。”
三人会意,皆不再言,不过这其中的一些门道文靖安还是能猜到几分的。
詹事府主要负责皇子的内务服务,实际演变成属于东宫太子的专属辅佐机构,可以说是一个“小朝廷”,在詹事府任职相当于“东宫辅臣”,直接跟帝国未来的继承人打交道,其意义不言自明,多少人挤破了头都想挤进去。
林宁宴能去詹事府其实并不意外。
他祖父是前左丞相加太子少师,那时的太子就是现在的元景帝。
林宁宴自己也说过他祖父是元景帝的老师,这些年他们林家得以保存而不至于覆灭,这其中肯定不是只靠严同的宽宏大量约束旧党,很大一部分是元景帝在后面照拂。
那么当林宁宴在翰林院三年期满,元景帝将他安排到太子身边就再自然不过,一是为了牵扯旧党,二是为了报答师恩。
他不能跟文靖安等人说的,必然就是元景帝有意扶持太子党以对抗旧党,他林宁宴身份和能力都摆在那儿,必然是辅佐太子的最佳人选。
文靖安看破不说破,接下来将话题转移到其他方面,最后各自尽兴,自去为明天做准备。
一夜无话,帝京破晓。
今天对文靖安来说无甚紧要,他只需到吏部报到办理登记手续,吏部核实他的身份记入官吏档案之后,会给他发放翰林院编修专属的腰牌,这是一个玉质的黄白色牌子,顶部是梅花状,下面是长方形,用红色楷书雕刻“翰林院编修”五个字。
这就是他以后的身份凭证,可以凭借这个腰牌进出官署或者外城宫门。
然后吏部再发给他编修的专用官印以及刻有他自己名字的私人印章,领取一份入职文书,对照上面的日期到翰林院礼房报到造册即可。
对陈崇章等二甲进士来说就是大日子了。
传胪日之后吏部已经根据全国的职缺,按照陈崇章等二甲进士的科举排名敲定了相关岗位,陈崇章这一百多位二甲进士,头部三十七位进翰林院任庶吉士,剩下的则发放到其他中央系统任职,三甲的直接外放地方政府任知县等职。
陈崇章是第一百九十八名,他是不能翰林院当庶吉士的,但也不会被外放地方,而是留在京城的某个中央部门为官。
果然,文靖安和他去询问之后,吏部礼官查了诏书副本,得知陈崇章点了户部宝钞提举司的副提举,是个正九品的官员,负责纸钞印刷发放等事宜,算是对他胃口的差事。此处要特意说明,三甲进士外放地方政府一般是七品知县,陈崇章等二甲进士却是九品官员,这看起来并不合理,实际上有一个说法叫做“京官大三级”。
外放出去的进士在地方上当知县绝大多数都会像王所思那样一干十几年或者几十年,升迁艰
难,很难升到同知、知府这个级别,而京官近水楼台先得月,大树底下好乘凉,每三年一次的京察之后,只要工作没什么毛病又打点到位,基本每三年升一级,像林宁宴在翰林院任职三年期满,今年直接就进了詹事府,即便日后外放,最次也是府城上的五品同知,甚至直接出任四品知府都有可能。
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要抢个好出身,要当京官的原因。
总之,在文靖安这里皆大欢喜,陈崇章也领取了他的官印、就职文书等物件之后,接下来就是回乡事宜。
一般来说,在领到就职文书和正式入职之间,朝廷会适当给他们放宽一段时间,让他们这批新科进士返回各自家乡接受乡亲父老的祝贺,也展示朝廷恩仪,但对文靖安和陈崇章家乡这种远在云州的新科士子来说显然不方便,即便他们走官府的驿道,从京城往返云州至少也得两三个月,更别提现在已到暮春,入了夏碰上汛期水路难走、陆路隔断,稍微耽搁费大半年的时间都是要的,得不偿失。
他们也不是爱出风头的人,商量之后决定把殿试结单等不再使用的证明文书寄回去,让家人带到各自祖宗坟墓前代为敬告先人,然后宴请云州那边的亲朋好友吃一顿也就在礼仪之中了,没有人会多说什么。
如此,他们各自写信回云州说明情况,两家都是通情达理之人,还巴不得他们留在京城出人头地,陈三娘和陈家人早在得知金榜题名录时就先给他们写了信,让他们以仕途为重,不必大费周章回乡省亲,还又寄了一大笔钱过来,千叮万嘱不必挂念家中。
家里人这么说,他们更加感激。
有了家里另一笔钱,文妙安也很快就把房子找好了。
这是一栋别致的“四合”院。
进了门,中间围着一个小院子,院中有树,东西厢房各有两个房间,正中间是大厅,左右两个小耳房,然后到左右大房,别致的是上面还有一层,也是正厅、耳房、大房的设计,相当于叠了一层上去。
住得高看得远,文靖安要了二层右边的大房间,陈崇章嫌爬上爬下太麻烦,就住在第一层的右正房,也就是文靖安正下方那一间,文妙安习惯上窜下跳就住文靖安隔壁。
这房子也是在北城,和林宁宴那里约莫是一刻钟的路程,不算远。
帝京居,大不易,买了这栋房子之后,他和陈崇章身上的钱便所剩无几,不过银钱方面他们不需要担心,他翰林院编修一年的俸禄是四十五两银子,换算成前世的钱有个万注,这还只是钱俸,加上禄米等实物得有十多万。
陈崇章俸禄低一些,但他那个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一听就知道是个大肥差,而且他们现在根本不用贪污,实际考上举人之后他们已经不必为稻粮生计发愁,就拿一个最简单的生财之道来举例,举人名下的田产是不需要缴税的,如果他们要当“土财主”,不用他们开口,自然有无数人请求把田产挂到他们的名下以逃避官府的赋税而把少于官府赋税的钱交给他们,这相当于官民联手薅朝廷羊毛,更不要说还有其他各种朝廷都默认了的潜规则。
他和陈崇章这对表兄弟想要发财,稍微动点心思就能在云州那边扶植出文、陈两个富豪大族,由他大伯母、二伯母家那几个大哥出面,把家里的狗都教唆成恶犬,更别说陈崇章那几个大哥,文靖安两个舅舅都是商界精英,不出三年,最多五年,良田千顷,金银如山;三妻四妾,奴仆成群。
然而那他们想要的吗
显然不是。
君子有所为。
作者有话要说 注本文开始的时候为了方便将1两银子换算成2000元,实际历史上1两银子价格波动很大,唐朝时可能值一两千块甚至更多,明清时可能就相当于几百块甚至更少,读者勿究,千错万错是作者的错,我们姑且只当2000来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