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二百九十一章 第二次摸清家底
    s昨天有事,断了。不好意思,厚颜无耻的继续恳请大家的支持。希望觉得这篇文字还能看得下去的朋友帮忙推荐一下。多谢

    虽然有着将近二十年来的各类文书档案的积累作为基础,以各处税务机关的存档作为辅助,但是,对于一个掌握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面积的政权而言,也是一件庞大的工程。

    为了完成这件查清家底的任务,守汉动员了上万人,从军队、巡检也就是警察系统、各村镇接受过训练的壮丁之中,选拔了数千个读过书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主公,这场清查田亩、人口、职业、收入等项事务下来,想必日后施政更是如臂使指了。”

    在将军府内,守汉同李沛霖难得偷得浮生半日闲,各自捧着一个雕花玻璃杯,小口啜饮着杯子里的明前龙井,透过玻璃杯看着那嫩绿的茶叶在热水中舒展着自己的身体,做着种种诱人的姿势。

    “不过,虽然日后效果颇佳,眼下的花费也是惊人的”李沛霖有意识的故意叫苦不迭。

    为了这次经济大普查,守汉特意从将军府内库中,也就是他的私人财物中拨出了五十万银元先行为此次经济普查垫支,当日声明,“我这可是垫付的明年的财政年度预算里可是要把这笔花费拨还给我”

    五十万银元看起来数目庞大,但是。一旦用起来,就发现钱如同流水一样花了出去。给调查员配置统一的制服号坎要钱。印刷调查表格要钱,在报纸上刊登调查通知要钱,购置笔墨纸要钱,印制在城市村镇码头集市上张贴的布告同样要钱。更不用说那些调查员的伙食和津贴了。

    几个月的调查下来,钱粮自然花费了不少,但是,调查出来的结果经过综合比对分析,得出来的结果也是巨大而惊人的。

    崇祯十年九月。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经过了将近半年的调查统计,一份调查统计报告,被装订成厚厚的十余个册子送到了守汉面前。

    这就是如今整个南中军从军事到经济,涵盖了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种类,人员职业构成、工业制造能力,港口码头吞吐量等等诸多方面的分析数据。

    就算是当年的萧何重生。也会喟叹一声,秦的管理虽然细化,但是也只是针对农业社会,而南中这样的已经进入到了前工业时代的社会结构,能够做出如此详实涵盖如此广泛的调查统计,着实令人惊叹。

    人口。这个无论是处于何种形态,生产力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至关重要的战略性资源,也是守汉多年来一直为之努力解决的难题。飞速发展的经济、技术,各种铁质农具、肥料的使用,农业新技术的推广。令人口的短缺似乎永远是困扰南中军高层的一个难题。

    特别是采矿、伐木等劳动力密集行业,往往一座矿山就是需要聚集数千乃至上万的劳工、奴隶在那里工作。如同无数工蚁一样出没于黑黝黝的矿洞井下,为采掘那些煤炭和矿石等物而挥洒汗水。

    为了能够拥有足够的人口来支撑南中军的工业体系、农业生产活动,从而保证南中军的军事优势,确保守汉提出的“仗剑经商、持戈耕田”做法,南中军几乎绞尽了脑汁吸引内地流民到南中来屯垦,将土人变成官奴,为了获得足够人口,从守汉掌权以来,几乎没有一天停止过为了获得人口而进行的军事行动。大量的俘虏被投入到了高消耗的采矿、冶金、伐木、筑路、建港口、从事码头搬运等低级、劳动力密集行业当中。

    但是,今天看到了这个人口的相关数据,令李守汉和李沛霖这两个南中军中数一数二的首脑级别人物还是大为惊讶。

    “截止到崇祯十年七月十二日,我南中军辖区内,领取了华夏户籍之人、做了长期居住户籍登记之人、手中持有务工证之人,合计为一千零三万又六百三十二人”

    对于这个数字,又有点令守汉大出意料之外。

    “你们确定没有搞错当真有这么多人手”

    守汉有些惊讶。

    “那些土人奴隶、官奴你们是不是也列进去了”

    按照南中军的规制法律,土人奴隶和官奴的地位很低,基本上属于被消耗的物品。虽然有着守汉养牛不希望牛死的主张在,但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时,养牛的人也顾不得牛的死活了。大量的官奴和土人奴隶就被恶劣的劳动环境、高强度的劳动吞噬掉了。

    矿山、林场、码头的官奴驻地,几乎每天都有死尸被抬出来,为附近的乱葬岗子添上几座新坟。

    所以,有鉴于这些人的高消耗、高死亡率,守汉这才介意是不是将现在的官奴和土人奴隶也统计到人口当中去了。

    “回主公的话,咱们统计的是有户口、有登记和务工证的,那些土人奴隶和各地的官奴单独统计了。”

    户司负责这次经济普查的官员有些诚惶诚恐的回答,示意守汉翻到另外几页上去看。

    果然,通过标签的口区纸,守汉很容易的翻阅到了土人官奴这部分人口的数量。

    “各地矿山、工场、林场、码头、船厂,截止到七月十二日,有各类官奴、土人奴隶一百一十七万又八千零五十九人。”

    东到耽罗岛、苦夷岛,南到十州,西面到了泰卢固,北面与云南和两广接壤,如此庞大的地域之内,拥有千余万人口也是正常的。

    但是,这千余万人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

    而且,南中军的伙食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品种、热量都是远非内地官军所能够比拟的。一个普通士兵的饮食就是一个拥有数百亩土地的地主也要为之眼红。

    另一个田地的数字就更加令人吃惊了。

    经过了二十年的开垦、耕耘。以及大量的铁质农具因为守汉的不断推广使用,农民垦荒能力大大加强。各种肥料、农业技术的使用令垦荒和丰收都变得不那么困难。而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郑家、阮家、莫家、寮国、暹罗以及各式各样乱七八糟的的苏丹、土王们被南中军打落马下,他们所拥有的土地变成了南中军的战利品。在新主人的辛勤耕耘汗水之下,这些土地也发挥出来了应用的作用。

    “眼下我们的土地控制在五千万亩的水平上,可以保证军需民食和粮食储备。各地的思无仓、常平仓的粮食都储备了可以供应三年食用的稻谷。”

    五千万亩

    按照一年两熟的标准,就算是每年每亩打五百斤粮食,也足以供应这千余万人的日常吃饭问题和工业用粮。

    “主公,不仅是如此。”

    那户司的承宣见守汉的情绪不错,也放开了胆子。

    “这五千万亩田地。只是我们统计的每年为全军上下粮食、油料作物的基准数字,另外还有些田地是刚刚开垦出来,尚未进行田赋统计,也有些事处于休耕状态,不能进行统计。主公若是想要了解这部分情况,后面我们都进行了统计。这部分田地数目在半数上下。”

    半数上下,也即是二千万亩左右

    这个数字令守汉和李沛霖都大为兴奋。勤王走了北京这一趟。让守汉对时下大明内地的情形有了一个直观的了解。粮食,已经成为了比刀枪火炮还要重要的战略物资。有多少粮食,就可以控制多少人

    “台湾的耕田数量你们统计了吗”

    李沛霖突然问了一句那承宣郎。

    “回长史大人,各处的经济普查都是一样进行的。台湾、吕宋、满喇加、爪哇等处,虽然隔着海,但是却是一点不敢马虎大意。属下等唯恐有差错,派遣的都是老成持重、精明强干之人前往”

    “台湾眼下有七万多福建移民在那里屯垦,同原来的五万多人混合编制成了二千多个围,每个围以铁犁为单位,现在有着八千多张铁犁用于垦荒。已经开发了二百余万亩田地。另有三万多番人归化我大明南中军。在台湾的几位大人商议将这些人同样编成保甲,一样执行我大明南中军军法。”

    守汉同李沛霖对视了一眼。这台湾的粮食也是至关重要。时下陈天华在广东剿贼,大量的流民因为战事而背井离乡,有了粮食,这些流民便可以迅速的纳入南中军的战争和经济体系,成为这架巨大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台湾因为与福建、广东毗邻的地理位置,在这场战争中的地位便越发的凸显出来。

    “传令给台湾。以后他们的粮食只保存一年存粮,余粮由将军府统一调配,往广东、往福建,给陈天华陈大人充当军粮。另外,也可以往浙江出售一部分”

    那承宣郎立刻在记事本上草草的记下了守汉的吩咐。

    查阅完了人口、农业生产的几个数据,守汉心下大为舒畅,示意那承宣也坐下说话。

    除了五千万可以保证每年每季都为南中粮食和其他作物的农田之外,南中还拥有庞大的山林、山区草场、种植园,这些所在为南中军了大量的木材、肉食、皮张、马牛羊和金鸡纳、橡胶等经济作物。

    “宗兄,只可惜啊咱们喝的这茶,只能从内地进口,否则,在这南中种些茶树,也是件好事一来可以不再向内地进口,二来也可以向外面出口些茶叶”

    守汉把玩着手中的玻璃杯子,欣赏着茶叶的形态和茶汤的颜色,不时的嗅嗅茶水的香气,口中不无遗憾的同李沛霖闲聊。

    说起这茶树移植之事,二人便只能是相视苦笑一声。

    多年以来,守汉一直打算利用南中的气候和土壤等自然条件在这里进行茶树的大面积种植,从而将英国人在大吉岭进行的事业提前盗版过来。把茶叶这个吸金利器永远的控制在中国人的手里。可惜,虽然多方设法。但是各地要么是对茶树树苗和种子控制严格,要么就是费尽心机搞到手的茶树不适应南中的气候和土壤,引种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算了茶叶的事情还是留给江西、福建和南直隶的财主们吧丝茶桐油瓷器出口,我已经拥有了大半了。”

    既然茶叶这种对于自然条件和茶树品种都要求比较高的经济作物暂时无法完成引种,那就在别的方面多加精力罢了。

    对于工业制品的生产和销售,这绝对是事关南中军生死存亡的大事。守汉曾经说过,无粮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无军不安。众人仔细揣测了一番之后觉得颇为有道理。

    既然以茶叶为主要代表的经济作物一时无法完成引种,那么众人的注意力自然便投入到了工业制品上,这些可是南中军的强项,而且不受天气时间的影响,只要有原料,便可以源源不绝的生产出来。

    “我南中军当下又有炼铁炼钢高炉五座。每日每炉可出产钢铁数百吨。品种则涵盖了生铁、熟铁、九转钢、钢、呲铁钢等诸多品种。”

    涉及到了南中军的机密,那户司承宣说的也是语焉不详,想必当日调查之时,调查员们也被告诫了一番。

    五座高炉,平均下来每天出产从生铁到呲铁钢数百吨的数量,这个数字在守汉看来存在着计算上的错误。

    他们是从各个高炉进行调查后将各自的数据相加而得出的生产总量。殊不知,每一个高炉担负的任务不同,大量的生铁被冶炼出来之后,分别被加工成熟铁、九转钢、普通钢和呲铁钢等各类产品。这就等于是将生铁这种最低端的产品和几种成品重复计算。

    实际上,作为河静几家大型企业的东家。对于钢铁的实际产量,守汉比任何人都要清楚。他的签押房文件柜里边便放着河静冶金和河静制造等企业的报表。上面清楚的报告着钢铁的年产量和加工钢铁的数量。

    眼下南中的钢铁年产量不过三十万吨。除了足够为各处新建设的村镇城市足够的钢铁来保证家中的锅碗瓢盆菜刀锄头犁铧锹镐等日常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以外,就是各个新建地所需要的刀枪和小型火炮。以及那些被一甲一兵制度选拔上来的动员兵盔甲之需要。

    但是,除此之外,南中军已经开始对造船业实行球墨铸铁做龙骨,以保证大船的建造需要。

    即便是如此,在没有开发出铁甲舰、铁路这几个消耗钢铁的巨兽之前,守汉和他的助手们,一直都在为钢铁的去处而发愁,不得不为这钢铁巨兽去寻找新的领地。

    所以,北上佛山、西去天竺,东向九州、本州,都是成为了倾销钢铁的主要途径。

    “只有三十万吨钢铁便已经令我有些手足无措,当真如你等所言,五座高炉每日每座炉子出产数百吨钢铁,只怕我就要去跳海了。”

    守汉在心里默默的计算了一下这种统计方式和实际上的生产数量之间的差距,不由得内心苦笑一声。只有当家人才知道马老爷子所说的那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市场之间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又切实存在的微妙而又危险的关系。

    “每日每炉数百吨便是三百吨,一日便是一千五百吨,一年便是只按照三百天计算要多少吨了四十五万吨足足比眼下的钢铁产量多出来了一半,你们是打算让我去死吗”

    一边苦笑着,一面用朱笔在钢铁产量一栏中打上了一个记号。标识着这个数字存在问题,只能用于宣传,不能用于实际上的推演和估算使用。

    “十二座船坞,可以对自常胜号以下吨位船只进行检修、制造。另有民间船厂船坞四十座,可以用于修造各类船只。我南中若是船厂敞开运行,木材供应充足,每月可以制造出四十条各类船只下水”

    这数字是包括了民间的那些二百料以上的渔船和小型货船,不完全都是军舰。若是都是如同常胜号那样的艨艟巨舰,动辄便是数百水兵在上面操作帆索舵桅火炮的话。就算是如今的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也出不起这么多的水手。

    但是,接下来的两组数字则是令守汉和李沛霖越发的几分欢喜几分愁。

    “我们的瓷器工坊和玻璃烧制行业。如今拥有工人一万七八千人。瓷器窑口十二座,玻璃工坊九处。每年可以烧制瓷器九十万套,其中骨质瓷六十万套,百合瓷二十万套,其他粗瓷十万套。玻璃工坊数目不详,因为与制造千里眼、制造镜子等行业紧密相连,属下等也不好过于逼问。”

    对于瓷器和玻璃行业给自己带来的暴利,守汉心中比任何人都清楚。

    瓷器。特别是那些中高端的骨质瓷和百合瓷,大多是北上卖给内地,或是西进,被那些欧洲来的客商、天竺和阿拉伯的商人买走。换回大量的金银和物资。而玻璃,除了安装在房屋之上,制造出水晶宫和镜殿,更多的是用来制造各种大小不一的镜子、望远镜和炮队镜。

    而另外一组数字。是关于纺织行业的。

    “我南中现有果下马纺织机一千二百三十九台,纺织行业从业人员二万八千余人。涵盖了从棉花分拣,梳理、清洗、纺织、机器养护,制衣等诸多环节行业。”

    合上手中的记事本,那承宣郎向守汉看了看,仔细的观察他脸上的表情。似乎有些话要说。

    “郭大人,有什么话要说便说就是了。”一旁的李沛霖给他打气壮胆。

    “是多谢长史大人”郭承宣便大着胆子向守汉和李沛霖说出了自己的一番看法。

    “这纺织业的调查是属下自己带人去做的。各处的工场场主,无论是官营的还是民营的额,都有着开工不足的问题。场主们说,眼下纺织娘人手充足。只要在家中会纺纱织布的,稍加培训。便可以上机织出较松江细布更加细密结实的棉布来。纺织机器也可以三班倒,除了日常维护保养检修之外,人歇机器不歇,这样的话,产出还可以多出至少一倍以上。只可惜,只可惜。。”

    “只可惜棉花来源不足。”

    守汉回敬了他一句。

    “是也不是”

    “主公圣明烛照,果然是什么事情都瞒不过你”

    “郭大人,你这差事办的不错。但是你也应该发现了一个问题,我南中如今缺少的依旧是人不是耕田种地的人,而是可以操作大船的人”

    只有有了足够的水手,打造出来的大船才能够往天竺等地,为南中的钢铁行业、棉布、瓷器行业开拓新的市场。同时为纺织行业换回大量的棉花等原料。

    否则,这运力不足的问题,将是困扰南中军下一步发展的瓶颈。甚至会将南中军扼杀。

    “那,主公,我们北上将广东水师和广东沿海的船只收编了便是如果运力依旧不足,便将福建省的郑芝龙水师一并收编便是这样一来,各处大小船舶皆在我手,何愁运力不足”

    “宗兄,你怎么看”

    打发走了郭承宣,守汉端详着这次查清家底的成果,在硕大的一张长条桌案上摆的满满当当的数百本账册,这些数据基本上如实反应了南中军的国民经济和战争潜力。

    但是,守汉还一直拿不定主意。

    “主公,若是打算做一个中兴大明的擎天保驾之臣,则两广福建必须拿下来、若是只打算做一个盘踞南中的藩镇,安享富贵尊荣,则两广福建亦是必在我掌握之中,主公方可以高枕无忧。”

    “不仅是两广,云南这几年流入南中之人也是日渐增多,去年主公前往京师勤王之时,云南府的黔国公沐家居然派人前来索要钱粮,要我们交回人口。被我一顿乱棍打了出去。据说后来沐家还为此大发雷霆,征召土司兵准备南下与我作战。幸好他家祖宗有灵,主公在北京被封官进爵的消息传来,他只得偃旗息鼓。”

    说起来北方的这位邻居,李沛霖满是不屑。

    “主公我们现在人丁有四五百万之多,其中有户籍之人在半数以上,大多经过数月的军训操练。属下查过,南中家中备有盔甲刀枪之人不下数十万户,只要主公一声号令,何愁百万虎贲之师带甲之士不能旦夕齐备”

    “到那时,主公是要做郭子仪还是开辟新天地,皆有您自己决定”

    李沛霖的话颇有诱惑力,说得李守汉也是血脉喷张,热血沸腾。

    “你说的不错。但是,如你所说,不管是做什么,闽粤桂三省,是必须在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