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五百八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
    “山东棉争麦地,某勋贵依仗军功势力,飞扬跋扈,强令山东东营、日照百姓种植棉花以谋求私利。致使山东之民赖以生计之麦田锐减,省内粮价飞涨,小民苦不堪言”

    “山东棉麦争地,便是害民之举江南桑争稻田之事,已经经历了近两百年。尔等怎么提也不提”

    这种互相辩驳指责的文字,在京师处处流传。

    文人和言官们经过几次朝堂上的风波也学乖了许多,不再进行有组织的联名弹劾活动,那样容易被抓到把柄。于

    不过,文人的脑袋在钻空子、造舆论方面是天生的好使。当下便找到了另一块可以充分发挥他们才能的领域。

    报纸

    京师之中,除了隆盛行开办的几家报纸之外,另有舜天时报。于是,大量含沙射影指责李守汉的文字连篇累牍的出现在了报端。

    面对这种指责,隆盛行的管事们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当即便组织火力进行反攻

    报纸上,那些摇唇鼓舌的写手笔杆子们,为背后的金主着充分的代言人服务,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的指责某位新晋勋贵棉争麦田的时候,却浑然忘记了江南已经桑争稻田两百年了。

    而隆盛行系统的报纸,则是在报上刊登文字,一一列举了从崇祯十一年之后,山东各地开辟的各处棉花种植园的所在、面积,产量,并且在这些土地的所有人一栏上重重的注明,土地的所有者,不是宁远伯本人,便是南粤军的伤残荣养军士。

    虽然没有说的那么直接。但是,被茶馆里的读报先生一解读,众人便立刻恍然大悟,“老子在自己的田地里种什么,管你个鸟事”

    虽然棉花种植园搞了不少,但是当年从德王等宗室手中买来的土地却也是只用了一半不到。在这些土地上。一样搞了不少小麦种植园实行套种虽然南中粮食不缺,但是却不出产小麦,但是对小麦、麦麸需求量却是极大,不得已只得从印度进口小麦,这样一来,小麦产量在各种农业技术、铁制农具、原始农药、肥料的共同作用下,大幅度的提高。再加上从外面输入山东的粮食,山东粮价反而大幅下降了。

    而且由于种植园的关系,大批流民不见了。而且因为宁远伯很主动的放弃了作为朝廷勋贵,统兵大员而理所应当享有的不交纳赋税的权利,将税款上缴。山东的税赋在灾荒年反而多了起来。

    “公等所纠结不忿者,无非乃是宁远伯所纳之税赋,不经州县府省,而直入内库上供天子,未曾经过尔等之手矣”

    这话说得更加的露骨,但是每每读报先生们大声读出来时。却是能够引起阵阵共鸣。谁都知道朝廷如今的官员都是些什么成色,宁远伯如果不是将粮食赋税直接交给皇帝然后由皇帝进行分配的。没有经过各级官员和户部的手。那么十斤粮食能够有一斤到皇帝手中便是天大的良心。从皇帝手中发放出的粮食,一斤之中能够有三两发出,发放给士兵和灾民,那更是官吏们大发善心。

    这些在茶馆里听人读报的普通百姓,哪个不了解朝廷官员的那套手段收税粮时淋尖踢斗,加收火耗。最近这几年,银子都不收了,改收银元,更是让小民苦不堪言。发放军饷粮食时,则是不飘没、不损耗你个六七成都不好意思啊

    乾清宫内东暖阁中。崇祯皇帝也是饶有兴趣的翻看着各家报纸上的这些互相攻击指责的文字。

    桌案上,两盆水仙开得正旺,清水芙蓉般的枝叶,淡黄色的花蕊向室内发出阵阵暗香,令人精神为之一爽。

    王德化看看崇祯脸上微微露出的笑意,连忙从高脚银果盘之中取过一枚漳州府出产的芦柑,用指甲划破,轻轻掰开,递到崇祯面前。

    “皇爷,此物甘甜多汁水,最是清凉去火不过。请皇爷品尝一二。”

    “几家报上吵得沸反盈天的,李爱卿如今在做什么”往嘴里放了一瓣芦柑,崇祯很是惬意的问王德化李守汉的近况。

    按照以往人们的印象,如果哪个官员成为舆论的中心,被天下读书人指责,只怕早就上表请罪,然后辞官不做,回家啃老米饭去了。严重些的,更是只有自尽一条道路。

    便是崇祯皇帝的宠臣,被誉为盐梅上将的杨嗣昌,就因为李自成破了洛阳,杀了福王,张献忠破了襄阳,杀了襄王,而在那些只会挑剔别人毛病过失的嘴炮专家攻击之下,含恨自尽。这群专家们浑然忘记了杨嗣昌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打得奄奄一息的功劳了。却只管指责他的过失。不厚道的作者想象,如果让那位秦淮河上的风流名士,东林魁首师徒二人指挥左良玉等人围剿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话,会不会不等到1644年,崇祯就得去找他哥哥哭诉去

    “回皇爷的话,宁远伯如今还是在宁远城中,组织调度人马。对于京城之舆论,似乎关注不大。”

    王德化很是仔细的组织着自己的词汇,唯恐一句话说得不好,给自己和李守汉带来大麻烦。

    崇祯鼻子里哼了一声,“这位李爱卿,倒是稳坐钓鱼台的”说完,继续翻阅报上的文字。

    隆盛行系统报纸上的一篇文字,吸引了崇祯的注意力。

    “大明今年仍是灾荒处处,便是江南的湖州府,一样蝗灾大作,民削树皮木屑杂糠秕食之,或掘山中白泥为食,名曰观音粉。

    苏州府吴县,米价贵至每石银三两三钱,麦石二两二钱,城乡房舍半空倾倒,死尸枕藉。杭嘉湖苏松太,向称天下膏腴之地,如何却也有如此之景象”

    先是打了一个扣子,之后文章便开始条分缕析的为读者分析。

    从隆庆年起。一直到如今,素来号称海内富庶所在的江南一带,却是经常闹饥荒,或是粮价飞涨,百姓苦不堪言。这个奇怪的现象,也是困扰崇祯多年。但是在这篇文章当中。他似乎找到了原因,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美称的苏杭等地,田地中的作物,被生丝、原棉等物取代民谣也从“苏湖熟,天下足”悄悄的变成了“湖广熟,天下足”江南从粮食输出地区变成了粮食输入地区。

    曾有明人笔记言“苏州,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又十之二三矣。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矣。”

    商业的诱惑,让当地百姓,纷纷改种经济作物,依靠出售生丝、棉纱、棉布等来购买粮食在这种交通运输比较落后的时代,跨区域购买粮食,很容易造成粮食危机,特别因天灾造成粮食短缺时。便是富裕的江南地区,一样遭受极为严重的打击。

    朱元璋时期。大米一石价格为两钱五分白银,折铜钱二百五十文,明中期涨到五钱,这个价格维持百年左右,直到万历末年才涨到七钱,天启元年之前。大明朝的米价,除非遇到特大灾害,从未超过每石一两。

    从崇祯十二年起,苏杭等地,米价一直徘徊在二、三两之间。依古时这种米价,若一两银能买到二、三石米,便为太平盛年,一两银买一石米,为正常年景,略略紧张,一石米若超过一两银子,往往便有饥荒了。

    所以这个米价,便是对江南百姓来说,也是无法承受的,几年中,大批人饿死,许多豪宅低价出售而无人问津,江南一带,商业越是繁华,市面越显萧条,显得极为怪异。

    “唉大伴,山东的粮价如何这几日京师的粮价又如何各处打事件的番子可有奏报”

    “回皇爷,京师内糙米价格近几日来都是二三两一石。山东各地境况不一,大抵是运河两岸粮价便宜些,稍远些的州府便贵些。登莱各府因为临近海边,粮食转运容易,价钱更低廉些。”

    “山东、登莱等处的粮价几何”

    “通扯下来,山东各处的粳米,大概二两银子一石,登莱各府大约是一两五钱到八钱一石。”

    为了不令崇祯过于震怒,王德化很是小心的偷换了一个概念,将京师的糙米价格与山东、登莱二处的粳米价格相比。

    不过,这点小手段还是不能瞒过崇祯。

    “为何京师粮价这几日又猛涨是不是有奸商囤积,准备在春荒时大捞一把”

    “皇爷,不是有奸人囤积居奇。请皇爷看看外面的天气”

    推开窗户,外面纷纷扬扬的飘落着雪花,宫苑之内,供洒扫的太监们手执扫把不停的将积雪扫到一旁,令甬路露出来。

    “这场雪下了好几日,从宣大、蓟门、辽东各处奏本上,各地都有降雪。道路难行,自然粮食转运困难。天津巡抚的奏本上说,泥沽封冻,海船难以靠岸,更不要说像往常那样,海船直入南北运河。不得已,用小船接驳转运,自然消耗辰光。”

    “也好瑞雪兆丰年这场大雪落下,各地的旱情便可缓解,只需熬过开春,到了夏粮收获之时,便是天下太平初肇了”

    崇祯倒是很乐观,迎着清冷的空气深深的呼吸了两下,憧憬着自己做一个中兴之主的美好前景。

    但是,当真能够如他所愿吗此时节在宁远和辽阳城外的李守汉和吴三桂、施郎等人,望着漫天飞扬不止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眼中一片冰冷。

    大雪连续下了七八天,一直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几处港口道路泥泞湿滑难行不说,更有大片冰凌在海港出现,让那些木质海船不敢靠近。

    海冰还不是最要命的。

    南粤军中大量装备使用的天然橡胶轮胎,平日里是转运物资人员的一大助力,任凭你如何坑洼崎岖的道路都可以行走。但是,天然橡胶在遇到低温寒冷天气时的弊端,此时也是显露无遗。

    原本包裹在铁制车轮外面的橡胶轮胎,纷纷被冻得坚硬,碎裂。沉重的车轮碾压在泥泞的雪天道路上,行走速度可想而知。

    “是不是应该暂时收缩一下防线,让部队停止进攻。等待雪停止之后再说”

    看着一天天减少的军中储备物资数字,还有从京城之中王承恩、李国祯等人命人送来的密信,都在无声的提示着守汉,不仅仅是辽东前线的物资供应出现了困难。便是京城里。粮食也日渐紧缺。

    只是,此时若是停止进攻,只怕朝中那群乌鸦们立刻便如同妇人被人日得美了一般,大呼小叫起来,不停的指责守汉,什么贻误战机畏缩不前,养寇自重等等诛心之说都会如雪片便飞来。虽然说不怕这些人,但是一团苍蝇整天在你耳边飞舞,还能够做点啥

    “看来。只能等长伯和尊候那边的消息传来,再行决定是否停止进攻了”

    如今已经打到了辽阳附近的吴三桂与施郎,成了守汉决定下一步战略的风向标。

    但是,他满心希望的,通过袭击辽东,迫使黄太吉主力回援,从而达到调动清军的那个目的,眼前却是无法实现了。

    黄太吉倒是真撑得住气。面对着从盛京不断送来的告急文书,只管一个态度。觉得守不住便撤。只要人在,朕不怪罪你们

    倒也不是他识破了守汉的行动,而是实在不敢撤出军队去回援辽阳

    漫天大雪是公平的。

    严寒天气不但给守汉的军队带来了冻伤、冻病等大批的非战斗减员,同时也给黄太吉的军队制造了大麻烦。

    守汉的军队主力、核心虽然是来自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士兵为主,最北方的也不过是福建、两广一带,穿草鞋短裤便可过一年的士兵面对着冰天雪地自然是困难重重。但是也别忘记。相比较来说,虽然建奴士兵算得上是本乡本土内线作战,对于环境气候的适应能力要比守汉手下的南方士兵强得多,但是,他们却没有守汉那可怕的物资保障基础

    守汉营中冻伤一片。黄太吉部下当中,被风雪严寒缺少食物弄得战斗力严重打折扣的士兵也不在少数。

    在这样的情况下,且不说部队调动是不是会给明军以可乘之机,便是调动顺利,这些为饥寒所困扰的兵马千里回援,能够有多大的效果,也是一个未知数,甚至有可能是白白的送肉上门

    “范先生,你拟一道旨意,给留守盛京的礼亲王。告诉他,只要盛京不丢,便是辽阳丢了,朕也不会怪罪他。不过,让他给辽阳的陈板大下一个命令,守不住辽阳的话,就赶快撤回到盛京与礼亲王一道守城他那些工匠可是朕和大清的宝贝切切不可有丝毫损失”

    说完这番话,黄太吉觉得自己仿佛整个人都被抽空了一般,眼前一阵头晕目眩。肥胖的身体晃动了两下,几乎要栽倒在地。跪在一旁的豪格,急忙抢步上前将他扶住。

    范文程也是趋行几步来到近前,“主子,如何不令睿亲王抽调人马回师盛京去守御东京”

    透过门窗往外面望去,营地里旗帜、车辆、器械,无一不是被覆盖上了一层厚厚的积雪。连同在大帐外值更的噶布什贤兵,眉毛、胡子上都说一层积雪和寒霜。甲胄兵器上落满了雪花,握着兵器的手,几乎和刀柄冻在了一处。不时的有军官们低声的吆喝几声,让这些值更的兵士们活动一下手脚,免得冻坏了。

    大帐外时如此,黄太吉的这间临时居所内又何尝强到哪里去刚刚研磨好的一砚台墨汁,不多一会已经凝结在了墨海里。便是范文程用惯了的狼毫,笔尖也是冻得坚硬。

    对于范文程的建议,黄太吉根本就懒得回答。

    不说多尔衮撤走了塔山、松山一带的军队会不会让困守锦州的祖大寿等人破围而出,就算是多尔衮不会借着这机会和他讨价还价暗中掰掰手腕子。退一万步讲,即使多尔衮毫不犹豫的率领两白旗主力精锐顶风冒雪回师增援,黄太吉也是断然不会明多尔衮回去他宁可自己带着两黄旗和儿子豪格的正蓝旗回去救援,将被包围的洪承畴这块肥肉交给多尔衮去一口吞下去

    “多尔衮这奴才,倘若被他进了盛京,朕又该谁不着了”

    到那时,前面是强悍的明军,背后又是进了盛京,控制了大局的多尔衮。到那时,只怕黄太吉的境遇比现在的大雪天还要寒冷许多

    “饶余贝勒可有消息”

    猛然间,黄太吉想起了自己的七哥。这个被他派去袭扰明军腹地的家伙,已经中断了音讯有些时日了。不知道他境况如何倘或是他能够在李守汉的心腹间来上一刀,会不会也能够让大清兵的压力好一些

    “前几日,奴才从明军的战报上看到说,明国京营在清河境内与饶余贝勒大战一场,斩杀了饶余贝勒,俘获他的龙纛、盔甲等物。不过,奴才却是不太相信。明军谎报战功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了。若是当真饶余贝勒有失,崇祯小儿还不大肆庆祝一番”

    黄太吉嗯了一声,算是认可了范文程的说法,不过,也绝了依靠阿巴泰在守汉后背捅上一刀的念头。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s开始下大雪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自然现象来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