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画面效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美术上的技术性追求,而是一种思想倾向性了。
电影是声画同步的。因此,画面效果和声音效果在电影中是不可分离的一个事物的一体两面。默片时期电影是纯视觉艺术,组成电影的基本元素只有人、物、景、光、色等五种,随着摄像机连续拍摄及镜头自由、灵活的转换、组合,电影在视觉上的效果变得极为丰富,但是这种丰富没有声音的加入依然是遗憾的,默片时代电影不得不用大量的短镜头表现声源画面,如火车启动时汽笛上冒出蒸气,给人以鸣笛之感,这是一种从视觉形象中痛感到的“无声之声”。声音的加入,不仅仅使镜头变得简洁了,默片时代需要一系列镜头交待的情节由于有了语言,只要人物开口说话就可以了,因而声音的加入对画面是一个解放,它解放了画面的交待功能,而让画面更纯粹地集中于自身美学效果,默片时期的电影可能需要1600个镜头,而如今的电影多数只有当初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的镜头;但是同时声音的加入也限制了画面,例如人物的对白,画面必须等待人物把对白说完,插曲音乐也必须保持自己的完整,某些电影中我们会发现音乐的拖踏使影片节奏变慢了,镜头不得不静止地等待,这是画面必须适应声音的时间流程的结果,有人统计,有声电影的镜头比无声电影的镜头长了三背左右。
电影中的声音效果,从要素上讲最重要的是人物对白,但是,反过来看,过分依赖人物对白的电影却一定不是好电影。电影不仅仅是语言的艺术,这是电影和文学不同的地方,电影有它的文学性,比如人物对白中的语言艺术(另外也包括电影在叙述、描写、结构等方面对文学性手段的应用),但是电影更多的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有更多的艺术手段可以调用,比如人、物、景、光、色等画面要素的充分发挥,它可以综合音乐、舞蹈、绘画甚至建筑等等所有艺术的手段。从声效来看,音乐的应用、声响的应用等等和人物的对白一样不可或缺。正是如此,电影才具有了重新再现伟大的自然,复现其伟大的多彩的颜色,还原其复杂的精妙的声响的能力。
二、电影追求声画效果,而这效果的达成,其基本的手段是电影叙述。电影叙述,是电影把人物安置到一定的环境中,让他们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中实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的手段。电影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不一定同一,比如,加拿大导演弗拉哈迪在1920-1922年拍摄的影片《北方的那努克》,里面有一个爱基斯摩人那努克狩猎海豹的著名场面,该场面是用长镜头拍摄的,弗拉哈迪把那努克如何在冰窟窿里发现猎物,又如何与海豹做生死之斗的真实场景连续不断地拍摄了下来,这个镜头足足用了20分钟,这个20分钟的电影叙述时间就故事时间,1948年希区柯克只用了10镜头,拍摄了影片《绳索》,每个镜头畅达一本胶片,在《绳索》中叙事时间几乎和故事时间一致,但是,在另外一些影片中,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是不一致的,例如爱森斯坦的《战将波将金号》,其中的“奥德萨阶梯”镜头用了5分30秒,而这5分30秒是通过139个镜头组接而成的,《战将波将金号》的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就有很大的错位,某个明显在故事时间中比较短的段落被导演在叙述时间中拉长了,相应的另一些在故事时间中比较长的在叙述时间中变短了。电影叙述次序和故事发生的次序也不一定同一,如萨利·曼克的《低俗小说》,该电影在数个时间区段间有意徘徊着,其叙述的顺序和故事顺序是不统一的,其中有大量的倒叙、闪回等。
电影叙述更多地依赖演员的表演和摄像机镜头的奇异组接,如卓别林《摩登时代》等电影中演员的夸张表演是电影叙述的主要手段,而在好莱坞大片《太坦尼克号》等片中电影叙述特别依赖高科技特技镜头形成的富于震憾力的视觉画面。从文学叙述和电影叙述之间不同的关系关系模式出发,从文学本文到电影本文,也即电影的改编模式,有三种:1、图解式(直接移植,如苏联早期电影《母亲》,如中国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这样改编模式只是把文学语言直接改编成电影语言,电影叙述更多地依靠人物的对白、情节的张弛等文学性因素,这是一种以文学本文为中心的电影改编模式;2、再现式(加工发挥,如苏联电影《战争与和平》,如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水浒》,这种电影改编模式更多地重视了电影本身的特性,注重把文学语言转换成电影语言,使文学本文的文学性转换成电影本文的电影性,这是一种比较强调电影叙述的改编模式;3、创造式(主题、人物进行了重新处理,如黑泽民的《乱》,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这是一种以电影语言为中心的电影改编模式,文学本文对导演来说只是提供了一个基本素材,一切都将有电影的要求来决定,是否忠于原著,是否具有原著的文学性效果不在电影导演的考虑范围之内。
三、演员中心。文学作品以人物为中心,文学是人学,电影也以人物为中心,电影在终极意义上也是人学。但是,电影塑造人物和文学塑造人物不一样,文学是通过语言来塑造人物的,而电影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塑造人物的,因此,演员的表现在电影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呢?电影除了是语言的艺术、造型的艺术,要讲求人物语言、叙述策略、画面效果等外,还是表演的艺术。它在视觉形象的直接性上同绘画、雕塑、建筑有接近的地方;在利用各种音响以表现情感和思想上与音乐有亲缘关系,在利用语言交待情节、塑造人物上和文学又是一家,而在利用演员的表演最终完成艺术综合上和戏剧又是近亲。但是,电影艺术不是这些艺术手段的简单综合,而是这些艺术手段的深切融合,这融合的基础便是演员的表演。
现代电影除了一小部分科幻电影、电脑动画电影之外,基本上都是以演员为中心的。
演员在电影中居于中心位置,各种艺术手段(动作、音响、对白、背景等)只有围绕他们旋转才能起作用,这就是电影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性,从这个角度上讲,演员表演水平的高和低常常是电影艺术水准高低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也因此,现代电影公司常常采用明星制,一方面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手段(特别是通过媒体宣传)包装、塑造自己的明星,另一方面是为明星量身定制各种电影,打造自己的明星品牌;最后,拍摄电影时以明星为中心,各个环节充分考虑主打演员的外形、语言、性格、风格特点,使各种电影艺术手段都能恰如其分地被演员的表演突显出来,进而明星也被各种相得益彰的艺术手段所突显。
当代电影也已经成了一项特别仰赖观众市场的艺术产业,从特定意义上说,掌握了高水准的电影明星、人气旺的电影明星,就使电影的拍摄以及后期票房有了成功的基本保障,进而也就掌握了市场主动权。从观众接受的层面上讲,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他们走进剧院看电影主要是为了看演员的表演,因此演员的优秀与否常常决定了电影票房的成败。特定的观众在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特定的明星崇拜,特定类型的明星往往对特定类型的观众有特定的票房号召力,因此电影产业作为一项工业,前期的市场定位,中期的拍摄制作,后期的市场策划、宣传,上市后的上座率等等都必须结合明星本身的特点来考虑,如青春型明星和青春片、爱情片,西部片和硬汉型、坏小子型明星之间的特定关系等等。
三、记录片、DV片、艺术探索片
一、纪录片的诞生要追溯到1920年前后弗拉哈迪(RobertFlaherty)在加拿大哈德逊湾东北海岸的亚北极地带话了一年多时间与爱基斯摩人(主要是在一个叫那努克的人家)相处、居住拍摄下来的《北方的那努克》,这部电影意味着真正的纪录片的诞生,在此之前除了新闻片以及观光旅游片,电影对“真实记录”没有什么真正的兴趣。少年时代的弗拉哈迪曾经跟随自己的父亲去野外勘探,他的父亲不仅给了他驾独木舟、使用雪橇,适应野外生活的能力,还给了他探索大自然和边远民族的兴趣,1920年在遥远的加拿大北方,弗拉哈迪和那努克一家在一起呆了将近16个月,他们居住、饮食都在一起,弗拉哈迪还教那努克一家使用和装卸摄像机,让他们适应摄像机。由于他与那努克一家的亲密接触,他得以拍摄那努克一家的日常生活状态,包括他们一家之间的感情交流。影片中,那努克是在弗拉哈迪的导演下进入镜头的,比如那努克望着弗拉哈迪带来的留声机痴笑、用牙齿咬唱片等等,但摄影者也拍摄到了大量的真实生活中的动人场景,如那努克蹲在地上用哈气为小儿子的手取暖以及她的妻子对着背在背上的孩子微笑等。弗拉哈迪以对具体人物的拍摄方式建立了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的纪录片”,《北方的那努克》可以称作是纪录片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它不仅仅为自己的拍摄者赢得了荣誉,也为后来的纪录片探索者提供了美学和技术的标准,比如人类学电影制作者提倡的“参与与观察”就来源于此(见豪侬:《研究:非虚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