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太太听他这样说,雪窦寺也不去了,三人回到堂屋,慎年只说有生意上的事要办,没有透露杨金奎被捕一节。于太太把他按住,说道“其实我这两天也在想,回溪口来,本意是想躲几个月的清静,可那杨将军能找上门来,其他人未尝不能,可见世事如此,在哪里都不得清静的,反而是这乡下偏僻,万一出事,也不好求援。再者,”她挽住令年的手,对她微笑道“我也想趁最近有闲暇,好好替令年添几件像样的首饰,免得临到头了着急慌忙,要拿那些旧物来充数。”
这是于太太在替令年的婚事做打算了,令年面上微红,把头低下去。慎年顿了顿,说道也好。于是命下人收拾了行装,当日康年自上海派了两辆汽车来,于太太携儿女,还有几名贴身的婢女随从,先乘车离开,其余一众人等押送行李,往宁波府码头搭船回到上海。
于家在福开森路的大宅里,因为主人们离家数月,不免又要整饬一番。乱哄哄的,不觉两天过去了。这时于太太托人请的玉雕师傅也被领了进来,是个胡子花白的老匠人,还带了个聪明伶俐的小徒弟。于太太看那老匠人沉稳,便点了头,叫下人给他们安置吃住的地方,又吩咐道“你先把那要刻的字画个样子出来,我瞧一瞧合不合适。”
老匠人垂着手,于太太吩咐一句,便答应一句。令年却截过话头,说道“等我自己描出来,你们照着刻就是了。”
于太太道“你那个令字,其实也没多少笔画,你还想刻出什么稀奇的花样不成”
令年胸有成竹,“反正让他照着我描的样子刻就是了。”
康年也笑着帮腔,说母亲太爱操心,“既然都给她了,让她自己去刻着玩吧。就是要刻个猴儿啊猪儿啊,也没什么,总归以后是她自己戴的,咱们也不怕丢人。”
于太太笑道“也是。”便叫老匠人只听小姐吩咐便是了,余事不再过问。
几人正在楼下说话,看听差们捧着拜帖进进出出,婢女们把一盆盆花木移到厅里。听下人们齐声叫二少爷,于太太扭头一看,正是慎年快步走
下楼梯。
自听差手里接过外套,慎年打量着于太太和令年二人都穿着披风,令年胸前那块玉牌自回上海,便摘了下来,只耳朵上穿着两个玉坠子。慎年问“妈和小妹也要出门”
康年道“要去看首饰,依我说,让人送上门来慢慢看,也不必急于一时,”他笑着睃了令年一眼,打趣道,“准是小妹撺掇的。女大不中留哦”
令年嗔道“你也曾有心要留么我看你巴不得赶紧把我打发出门。”
于太太怕她女儿家面薄,又怜惜她青春年少,却整天被拘在家里发闷,便说“出去散一散心也好。”
慎年因要等车,便拎着外套,在令年身边站了一会。
康年手指在碟子里只拣南瓜子来吃,别过脸问慎年,是去赴谁的约,慎年说“是新近认识的一个朋友。”
康年一乐,指着慎年道“这么神秘,我看八成是个女的。”
于太太斥他胡说,慎年眼尾一斜,见令年一双饶有兴致的眸子也定在自己脸上。他便笑道“你也不必琢磨了,是巡警总局的一个巡长,姓黄,我留洋时的一位同学引荐的。”
“嗯,黄炳光,”康年对沪上官场的大小人物,可谓烂熟于心,说到这里,他心下一动,“那姓杨的被关进去也有三天了,听说从早到晚骂爹喊娘的,你就这么坐着不管”
“不急,”慎年当着于太太和令年的面,不想多说,只低声提点了令年一句“你和妈出门,多带几个随从。”
令年正想着心事,闻言回过神来,把剥好的南瓜子倒在慎年掌心。她是别过身子的,偏被康年眼尖逮到了,他忙往碟子里一看,满当当的菱角、花生、核桃都纹丝不动,南瓜子一颗也不剩了,怪不得他拣了半天,一颗也没拣着,康年恍然大悟地笑道“你这偏心也太过了,倒也不嫌麻烦,怎么平时不见你剥了送给我吃”
令年也不心虚,反驳道“你又不是不知道,二哥最怕麻烦了,让他自己剥,他宁愿不吃。你呢,整天牛奶糖,瓜子,嚼个不停,还得从早到晚逢迎上头的,训斥下头的,一张嘴忙得过来吗”亲自替他沏了一碗茶,送到手里,笑道“还是请喝茶,润润嗓
子吧。”
康年道“这还差不多。”还要抓着慎年追问杨金奎的事,慎年早把瓜子仁往嘴里一倒,得意洋洋地出门去了。
于太太携着令年出门,逛了几家新开的洋行、珠宝行,便有些累了,倒是何妈才从乡下来,跟着阿玉等年轻婢女,很是大开了一番眼界。主仆一群,七嘴八舌的,到茶楼里歇脚。自包间的窗子望出去,茶楼对过正是润通钱庄上海总号,在门口和伙计们搭话的既有洋人,也有穿绫罗的富商。
这一路逛来,看报纸上,几乎天天都有格兰之股票的新闻,大街上的广告,横的立的,也是随处可见,引得许多人驻足围观。看那杨金奎随身带的报纸,格兰之的股票还是桩稀罕事,才不过短短一月,简直就要风靡全城了。怪不得杨金奎在巡警营狱中急得要骂娘。
于太太也疑惑,问道“这格兰之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引得人人趋之若鹜”
令年已经从路人口中听了个七七八八,“好像是在南洋开橡胶园,造汽车轮胎的,这一年在英国和美国股票价格都炒得很高了。”
于太太跟随于老爷出洋多年,对这种事也不是没有听闻过,便摇头道“你看那街上,能开得上汽车的能有几个一年也用不了几个车轱辘,总之还是胡乱跟外国人的风,说不准哪天风向就变了。”
令年笑道“几家外国银行都在跟着叫卖,谁还管那橡胶园到底能造多少橡胶呢不过跟着赚个快钱罢了。”
何妈这开了半天的眼,嘴上啧啧赞叹,荷包却捂得严实,闻言便说“那个什么股票,又不能吃,又不能喝,也就是个纸罢了,人家洋人说不认账,就不认账,要我说,有了结余,还是换成金子银子,放在家里踏实。”
令年从阿玉手里接过茶来,笑道“所以说,何妈你这样的人,是发不了财的。”
何妈不高兴了,“我在咱们家,吃喝不愁,太太对我也好,本也不盼着发那横财可小姐怎么知道我就发不了呢”
阿玉吃吃笑道“何妈只需好好在家里坐着,等那朱宝驹从美国回来,揣着满满的美国银元,要接何妈回温州去做太太的,那时候,不就发财了吗”
何妈
气得要来拧阿玉的嘴。令年见于太太一时半会没有起身的意思,便离开茶楼,来到街对过,仰头看楼上那巨幅的格兰之广告,上头登着格兰之公司老板的头像,倒也是个衣冠楚楚、笑容可掬的英国人。
正思忖着,听不远处有人“宝驹、宝驹”的叫着,令年因为何妈的缘故,对这个名字是异常敏感,登时一愣,扭头去看,正见钱庄那恢弘的门口,有个穿绸衫、管事模样的,正扬声叫“宝驹”,有个穿竹布长衫的背影,应声匆匆地跟他进了钱庄。
令年忙跟了上去。一进钱庄大堂,声浪迎面而来,挤挤挨挨的人头,哪还能找到那个宝驹令年因为甚少出门,那庄子上的人也不认得她,见一位美貌尊贵的小姐上来打听宝驹,便往柜台努了努嘴,道“那不是”
令年回头一看,柜台后低着头写字的,果然是刚才穿竹布长衫的,但见他一抬脸,分明是个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
令年走到柜台前,问“你是朱宝驹”
年轻人放下笔,疑惑地打量令年几眼,先走出柜台打个千,答道“小的是叫宝菊,姓吴,口天吴,宝玉的宝,菊花的菊。”
果然是认错人了。令年很失望,又不甘心,问道“你是温州人”
年轻人摇头“小的是镇江人。”
那和朱宝驹更八竿子打不着了。令年忍不住把气撒在他头上,“你怎么起这么个名字”
她语气不善,那吴宝菊莫名其妙,因见她是个大家闺秀,便按捺住恼怒,陪笑道“小的爹就给小的起这个名。”
令年撇下他,环视这钱庄大堂,有些新奇。又问他“你是做什么的”
吴宝菊才提起笔,心里还在琢磨令年的来历,闻言又直起身,正要说话,那管事挤了过来,把吴宝菊往身后一拨,朝令年做个揖,笑道“小姐,这是我们新来的跑街,不懂规矩,得罪到你了,还望小姐海涵。”
令年摇头,“他没有得罪我。”也没有什么话要问吴宝菊了,便拈起手绢,转身离开。
于太太的车正停在门口,这管事是认得于太太的,精神一振,忙追出门去,在车外又是作揖,又是问好,等于太太母女离开,他心满意足地回到
大堂,一见吴宝菊,登时变了脸,喝道“宝菊,你可是把三小姐给得罪了。”
吴宝菊祸从天降,简直不知从何说起,一张白净的脸都憋红了,“这,我”
管事问道“三小姐刚才问了你什么”
宝菊老实答道“问我叫什么,家在哪里,是做什么的。”顿了顿,又道“于小姐大概是把我错认成了一个同名的人”
管事道“放屁,三小姐什么样的人,怎么会有你这样走街串巷的旧识”
三小姐什么样的人宝菊想,不也是一个鼻子,两只眼睛他心里冷笑,面上唯唯诺诺,“是,是。”这会客人少了,一班管事伙计们也围了上来,幸灾乐祸者有,羡慕者也有,某人戏谑吴宝菊“三小姐问这些话,难不成是看上了宝菊,要招他做上门女婿”
要不是三小姐亲口说那人姓朱,还真像是这个意思。宝菊苦笑道“不要开玩笑,哪有的事。”
管事斥责众人胡说八道,吩咐宝菊“明天准你半天假,去于府上跟三小姐请罪去。”因为宝菊手脚麻利,脑子也快,管事对他还颇有些惜才,等没人时,才对宝菊道“不管什么事,你正好借这个由头去府上拜见一回,兴许不是祸,是福呢若是福,也该你的,我在庄子上十来年了,没见过三小姐,怎么今天让你给招进来了呢”
任管事说得天花乱坠,宝菊是下定了决心,不肯去于家自取其辱。但架不住庄子上的伙计们整天挤眉弄眼,这跑街的差事又着实做得艰难,几天之后,由不住自己双脚拖着身子来到了于府。可在宅子外,他踱来踱去,犹豫着还没下定决心,险些被门房当做贼,找巡捕房捉了去。宝菊吓了一跳,这才硬着头皮自报家门,说是总号里的跑街,又提及当日偶遇三小姐一节,特来请罪。
那门房将他上下一打量,说道“等着。”找听差去内宅传话。半晌,那人又传话出来,说道“三小姐说了,那天是认错了人,耽误了你做生意,这十块钱是赏你的。”将一包银元交给了宝菊。
十块银元,抵得上他半个月的工钱了。宝菊暗暗吁口气,也不知是欢喜还是失落,跟门房道个谢,便慢慢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