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三十四章:给国子监上课
    “俺倒是觉得,少正卯这个人倒是很有本事,能被圣人记恨上,足以证明其不简单。”

    朱元璋语气古怪的说道,听在这些官员的耳朵中,极尽嘲讽。

    跪在最前面的这个官员是礼部尚书李书正,礼部也算清流,张口闭口谈的都是礼法。

    李书正抬起头,看向朱元璋,“陛下,话不能这样说。陈松不过沽名钓誉之人,四书五经没读过多少,他哪里来的本事担任大本堂左詹事呢”

    陈松实验之事,让这些人开始不安。

    他们这些儒家理学的既得利益者,绝对不允许有新挑战出现。

    就算它还很弱小,也绝对不能。

    朱元璋眯着眼睛,看着跪在地上的李书正。

    “呵呵,那你觉得,应该让什么样的人来担任大本堂左詹事呢”朱元璋捋着下巴上的胡子,面无表情的问道。

    李书正道“陛下,应该让品德高尚的大儒来担任大本堂左詹事。”

    “那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是品德高尚的大儒呢”朱元璋再次反问。

    李书正想都没想就回答“陛下,以臣之间,应该是海桑先生那样的人才可以。”

    “海桑先生呵呵”

    朱元璋冷笑一声,朱元璋可非常了解海桑先生。

    当年刚刚立国时,朱元璋曾经召唤过海桑先生,让他协同礼部制定朝中各种礼仪。

    陈谟有学问不假,可就是太装,在朱元璋看来,就相当于那种当了婊子还想立牌坊的人。

    本事是有的,可那一身臭调性,朱元璋实在看不惯。

    自己明明很想干某件事情,可就是不说,就是要等着别人告诉他,完了还一幅受宠若惊的样子。

    朱元璋受不了他,所以将他用完之后,就赶紧扔回了老家。

    李书正就好像看不清事情一样,接着为陈谟说话,“陛下,海桑先生的本事以及学问众所周知,不管是能力还是威望,都完全可以担任大本堂左詹事。

    陈松不过弱冠之龄,如何能担当的起这样的职位此时陈松年龄尚小,若是任由他这样发展,未来恐怕会祸乱朝堂。”

    李书正真是没脑子的货色,这话都能在朱元璋面前说。

    这不就是说,陈松现在年龄还小,你孙子年龄也小。

    等到你和你儿子下去之后,陈松有可能会将你孙子架空,让你的大明江山成为陈松的一言堂。

    这话不就是在侧面说,你孙子就是一个昏庸的人吗以后你的大明江山会在你孙子的手中灭亡吗

    朱元璋非常疼爱自己的孙子,哪里能任由李书正如此污蔑。

    朱元璋的脾气本来就没有多好,李书正这句话直接让朱元璋爆发。

    “混账”

    朱元璋暴怒,一拍书桌,一脸阴狠的冲着李书正说道“滚下去,赶紧滚出去”

    朱元璋的脸色阴沉的能滴出水来,虽然没有明着爆发出来,但眼里的杀气,却无法掩盖。

    李书正的身子哆嗦了一下,可他还是以为自己没说错话,没做错事。

    李书正也是大儒,和陈谟都是一个调性,总觉得自己做的事情都是为国请命的大事,总觉得自己是铁骨铮铮的诤臣。

    其实,他们这种人,都是那种假装为国请命的大臣,假装很廉洁的大臣。

    有些谎话说的多了,就连自己也会相信。

    李书正告了一声谢,退了出去。

    看着李书正的背影,朱元璋脸上的杀气越来越浓郁。

    历史上的李书正当了礼部尚书没几个月,就因为触怒朱元璋,而被贬谪。

    这个时代,恐怕他的运气没有那么好了。

    朱元璋对文官就是一言不合就大开杀戒,如今胡惟庸案还没有结束,指不定哪天李书正就成了胡党。

    “去将毛骧找来。”朱元璋看向站在一旁的庆童。

    朱元璋的语气很冷,庆童打了一个哆嗦。

    他知道这件事不会如此善罢甘休,但这事和他无关。

    庆童急忙跑出御书房,朝着远处跑去。

    没过多长时间,毛骧站在御书房中间。

    朱元璋冲着毛骧招招手,让他走到自己跟前来。

    毛骧来到朱元璋面前,朱元璋小声的对着毛骧说道“去调查调查礼部尚书李书正,看他到底和胡惟庸有没有关系。”

    毛骧明白,朱元璋这是打算对李书正动手了。

    只一句话,毛骧便明白了一切。

    “陛下,臣一定好好调查,不会放过任何线索。”毛骧行了一礼,退出了御书房。

    朱元璋的脸色很冷,在这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冷的就像是寒冬腊月一样。

    今天发生的事情陈松不知道,陈松坐在自家大厅,看着眼前朝自己行弟子礼的年轻人,脸上满是笑容。

    前几天的实验还是比较成功的,如今的应天府中,大部分人都知道陈松创办了一个可以上天的新学。

    知名度可能比不上儒家理学,但总算让人知道了。

    这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喜欢儒家理学,也有喜欢杂学的。

    陈松面前的这几人正是喜欢杂学的读书人。

    说起来是读书人,但和国子监里面的那些人相比,还是差点,基本上都只是秀才功名。

    陈松倒是不觉得这几人的低,如今新学就是这么个样子,多几个摇旗呐喊的人也行。

    拜陈松为师的读书人一共有四个,年龄和陈松差不多大,这四个年轻人是从那天实验之后,唯一前来拜师的人。

    这四人的家境比不上朝中勋贵,可能念起书的人,家境又怎么可能太过贫寒

    其实这四人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今科举已经被朱元璋断掉,谁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进入国子监的话,学习周期太长,而且也没有那么容易进去,毕竟这几人的文章写得也不咋地。

    陈松如今是朱元璋面前的宠臣,又是未来皇帝的老师,再加上驸马都尉的身份,以后的地位定然不低。

    反正常规途径已经几近断绝,还不如来陈松这里试试运气。

    万一新学以后行了呢那他们可就成了颜回那样名留青史的人物。

    更别说这几人对杂学确实很感兴趣。

    洪武朝的国子监现在其实不叫国子监,叫做国子学。

    至于国子监这个名字,将会在明年三月更改。

    只是国子监这个名字由来已久,叫习惯了,所以就一直叫做国子监。

    明朝国子监的招生方式有些类似于后世的招生考试,朱元璋在地方上建立府学、州学和县学。

    国子监每年会按照学习情况,在府学、州学和县学当中挑选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

    其中,府学每年挑选一人,州学每两年选三人,县学每年一人。

    通过这种办法进入国子监的学子,被称为岁贡贡生。

    除了这个办法之外,还有恩贡贡生、拔贡贡生等等方式,但这些方式远没有岁贡贡生来的普遍。

    洪武年间,自从朱元璋于洪武五年下旨停止科举后,国子监就迎来了发展期。

    学生数量不断攀升,位于应天府城中心的老校舍容纳不下太多的学生,所以朱元璋于洪武十四年下旨,在鸡鸣山下重建国子监,于洪武十五年将国子学之名改为国子监。

    “学生李知味,曹贺,孙智淼,汪良拜见先生师娘。”

    四人手中捧着一杯茶,先后朝坐在大厅上位的陈松和朱静安行礼。

    陈松笑着将茶杯接过,拜师礼也算圆满完成。

    “以后你们就是我的学生了,学堂就先放在我这里吧,毕竟目前也没有多少人,等什么时候人多了,再换一个大点地方。

    因为我每天上午要给太孙上课,所以你们就只能下午来。上课时间就定为每天下午未时,一定要按时到。”陈松说着各种注意事项。

    “学生明白”四人异口同声的回答道。

    “行了,今天的事情就先到这里吧,你们先回去吧,明天下午再来。”陈松对着这几人说道。

    这四人告了一声谢,退了出去。

    等他们出去后,朱静安站了起来,一脸笑容的说道“恭喜夫君,如今已经有学生了。”

    陈松笑着摆摆手,自嘲道“这算什么喜事都这么几天了,才有这几个学生,实在是悲哀啊。”

    朱静安安慰道“夫君,如今学生虽然少,但是我相信夫君的本事。按照夫君的本事,以后前来求学的学子定然络绎不绝。”

    “哈哈哈,借你吉言。行了,不说这么多了。明天早上要去国子监给那些学生讲课,可要好好准备一下。这是陛下给我的机会,同样也是一场考验。”陈松站起,朝着后院书房走去。

    陈松在通济门大街做自由落体实验的时候,朱元璋说过,让陈松每隔五天,去国子监给国子监的学生讲课。

    如今五天时间已经到了,陈松该准备给国子监的学生讲课了。

    陈松来到书房中,开始准备明天早上给国子监学生讲课的内容。

    朱元璋并没有规定陈松给国子监学生讲课的内容,所以这一切都只能由陈松来把控。

    那天的自由落体实验,有很多国子监学生围观,但国子监毕竟是国子监,就算国子监的学生没有对陈松以及新学产生什么敌意,但国子监里面的老师就不一定了。

    到时候,该有的困难一个都不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