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达摩,禅宗始祖,九成九的武侠世界、仙侠世界都会提到这位震古烁今的大宗师。
在金庸初版小说中,九阴九阳都是达摩所创,后期才改成黄裳和斗酒僧。
本世界的菩提达摩就更厉害了,少林武当本是一家,武当派最强的剑术不是“太极剑法”而是“达摩剑法”。
梁系武侠世界有三大剑法
博取众长,熔百家剑法于一炉的“天山剑法”;
以静制动,以气运力,对内功修炼大有帮助的“达摩剑法”;
以巧借力,以奇制胜,玄妙无双的“玄女剑法”。
至于张丹枫晚年自创的无名剑法,已然超神,不在谈论范围之内。
张丹枫还在练级之中,霍天都还是小屁孩,岳鸣珂还没有出生,“天山剑法”自然见不到了。
距离阿九出生还有将近二百年,“玄女剑法”自然也没戏。
至于狄光磊认识的那个阿九,虽然在峨眉派出家为尼,但终归只是金系的“九难师太”,不是梁系的“独臂神尼”。
狄光磊唯一有机会得到的,便是达摩祖师传下的达摩剑法。
达摩剑法共有两份,一份在数十年前被云舞阳毁掉了,另一份藏在龙门石窟,明末清初时被韩志邦无意间得到注。
龙门石窟中的那份是最原始最古老的版本,古老的未必更厉害,但更容易从中窥探到达摩祖师的武道。
一路无话,狄光磊到了龙门石窟后,一座佛像接着一座佛像的查找。
查找五天后,终于找到了那处洞穴,从侧面进入其中。
戴上头灯四处观看,洞窟的墙壁上刻满了各式各样的人像。
有的低眉合计;有的摩拳擦掌;有的作势欲扑,如虎如狮;有的作势擒拿,如猿如鹰;有的手里拿着刀剑作劈刺之状,各种姿态,千奇百怪。
年深日远,有的画像已经模糊不清,严重的地方更是剥落大半,只余下一点点的痕迹。
清晰可辨的有三十六幅,其中六幅是打坐之像。
三幅盘膝垂手,正面而坐,好像完全一样,另外三幅则稍稍改了一些,有一幅是侧面打坐的,有一幅是合掌胸前的,有一幅是欠身欲起的。
模糊不清和出现剥落的有七十二幅。
这一百零八幅图便是达摩一百零八式,六幅打坐图是根基武学,名为“九图六座像”。
狄光磊自修行韦陀不灭体开始,便对佛门各种怪异修行姿势有所了解,后得到血刀经,又学会了部分藏密瑜伽功。
当了皇帝后,狄光磊曾经派内卫去密宗的一些大寺庙学习武技,成功盗取了瑜伽密乘。
瑜伽密乘是密宗筑基法门之一,修成之后,再修法身佛普贤菩萨所说的大瑜珈密乘、无比瑜珈密乘,一直到最后的无上瑜珈密乘。
当年金轮法王抓了郭襄,要收郭襄为徒,传给郭襄的便是瑜伽密乘。
时移世易,密宗也只剩下这基础法门,其余的尽数失传了。
有韦陀不灭体,血刀经,瑜伽密乘的根基,狄光磊学习这“九图六座像”奇快无比,甚至据此推测,把那些模糊不清甚至剥落的图画逐步复原。
这并非是“文物修复”,而是学习武道,融合武道,印证武道。
以武道境界而言,狄光磊远远不如达摩祖师,但一来精通多种佛门绝学,二来这石窟之中有唐代高僧无住手抄的达摩易筋经。
此易筋经非彼易筋经,更多的是对于一百零八幅壁画的注释以及无住自己的感悟。
踩着前人走过的路推演,同时思索两位先贤的武道绝学,别有一种畅快。
“达摩一百零八式”并非只有剑法,而是包含了内功、身法、掌法、拳法、剑法的综合性绝学。
只不过“达摩剑法”占据了三十三个姿势,是武技中最高深的一部分。
以武道精义而言,狄光磊接触过的连城剑法、金蛇剑法、华山剑法、正两仪剑法等剑法绝学都无法和达摩剑法相提并论。
但这并不说明达摩剑法没有缺点。
事实上,这门剑法至少有两个缺点。
一、招式太过怪异,没有那些顶尖佛门绝学的恢弘广大;
二、有些招式心慈手软,有些招式去势太过。
这正印证了那句话武功是需要完善的,唯有经过一代代武林高手千锤百炼,才能钻研出“不破”的武学。
传送令内有足够的食物,狄光磊用石头把石洞封好,随后在石洞之内闭关苦思。
达摩祖师传下的武功自然不是短时间能尽数吃透的。
今日有所感悟,觉得是正道,明日细一琢磨,却又觉得走了歪路。
狄光磊并非为了武道甘愿献出一切的武痴,狄光磊更喜欢用现代人搞科研的方式钻研武学。
群策群力,头脑风暴,再怎么高深的武学,终归有被分析透彻的那天。
一月时间眨眼过去,七十二幅壁画狄光磊复原了六十九幅,最后三幅无论如何也复原不得。
苦思并无意义,狄光磊出洞离去,准备和当世高手印证武学,在战斗验证这一月闭关的收获。
如今天下能和狄光磊为敌的高手,除了玄机逸士和上官天野两个老怪物,还有萧韵兰,以及双剑合璧的谢天华叶盈盈、张丹枫云蕾。
打了萧韵兰会引出上官天野,狄光磊自忖不是上官天野敌手,这老魔头心思古怪得很,暂时不便得罪。
谢天华和叶盈盈还没有重聚,能和自己一战的,唯有张丹枫云蕾了。
算算时间,两人应该已经到了京城。
狄光磊不再耽搁时间,骑马赶赴京城,径直去往于谦家中。
“师父,您回来啦,怎么出去这么久,徒儿好想你。”
“诶呦,这几天没见,珠儿长胖了,都快抱不动了。”
“人家是长高了,不是长胖了,师父大坏蛋,哼,不理你了。”
于承珠虽然被狄光磊抱着,但撇过头,一副气呼呼的模样。
“珠儿别气了,为师给你看个好玩的。”
说着,狄光磊掏出一个“华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