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外祖母。”两人自报了姓名,也给韦老太太磕了头。
韦老太太含着泪,笑着亲自扶起二人,“起来,快起来。”
两个道了谢,起身站起来。
老太太一手拉一个,左看看,右看看,满脸喜色,“好好好,都不错,不错,都是好孩子。”
裴慎言来过两次韦家,韦老太太和他说过话,有一些了解,但不熟悉穆元修。
不过,穆元修不管是长相,还是言谈举止,都不比裴慎言差。
他年纪要小些,个子却比裴慎言还要高一些。好些个年轻的丫头们,偷偷瞧着穆元修。
丫头婆子们簇拥着老太太进了屋,大家落坐后,仆人又给客人见礼。
屋中的气氛,很是欢愉。
老太太喊着李玉竹和李玉玟坐到她的身边来,一会儿问问她们庐陵王两口子的情况,一会儿又问问裴慎言和穆元修的经济情况。
裴慎言如今被裴家认回,在京城有大房子,还有官职,老太太不担心他,多问一句,不过是喜欢他罢了。
她不了解穆元修,问的要多一些。
李玉竹担心布衣出身的穆元修会让老太太不喜欢,会让韦家瞧不起,她抢着话道,“他会的可多着呢,平时也挺忙的,闲着时打猎,一般的时候,帮青阳县令管着杂事。”
管着杂事,这范围可就广了。
是管着县里的杂事,还是管着村里的杂事,李玉竹不明说,让他们猜去。
韦老太太这般年纪的人,不太注重名啊利的,活了八十了,该得到的得到了,不该得到的,这把年纪也等不到了,她已经不追求什么,躺平了。
只要儿孙们的生活过得去,不缺吃喝,无病无灾的,她就放心。
“好好好好,不错不错。”她乐呵呵的。
丫头婆子们原本是势力眼,但谁叫穆元修长得好看呢心中反而并不怎么小瞧他。
随后来的裴福生,挑着礼物来了。
李玉竹和李玉玟,将礼物拿出来,穆元修和裴慎言搬到了老太太身旁的桌上。
“这是我爹娘亲自挑的,这是县令大人送来的两块鹿皮,是送给外祖母的。这几块獐子皮水貂皮,四个舅舅家一家两块。这是镇安知府送的南海珍珠,和珊瑚珠,给几个表姐们的,一人一盒子。这几块南越国的翡翠玉石,是二哥带回来的,给表哥表弟们做坠子玩。这几盒的药材是我们在山里采的,都是数百年的老山参,这两盒给外祖母,这另外的八盒给四个舅舅舅母。这是老灵芝,外祖母和舅舅们一人一对。”
这些东西,在京城里购买,价值不菲。
没有几千的银子,根本买不到。
谁说李家在乡下刨草根的这分明是刨了金玉好嘛。
丫头婆子们看得眼睛都直了。
韦老太太很高兴,连声说,“你们回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送什么礼呢”
这时,外头又有侍女传话,“老太太,老爷和太太们来了,各房的姑娘和公子们也来了。”
“叫他们都进来吧。”裴老太太笑呵呵地,朝传话侍女招手。
门口传来小声地说话声,衣裳佩环的叮咚声。
没一会儿,呼啦啦一群人走了进来。
有五六十岁的老者,也有七八岁的孩童。
李玉玟李玉竹裴慎言和穆元修,一起站了起来。
进来的人,李玉竹一个也不认得,李玉玟说她,最近一次来韦府,是李玉竹七岁的时候,李玉竹当然没印象了。
李玉玟常来韦府,差不多每个人都认得,她马上先喊了起来,“大舅,二舅,三舅,大舅母,二舅母,三舅母。”
其他人,有些是韦家的曾孙辈,见了李玉玟李玉竹得喊表姑,比如十二岁的钰姑娘,十岁的琴姑娘,这是韦大老爷的两个孙女。
还有八岁的田男孩恒少爷,这是二房的孙子。
三房来的是两个姑娘,年纪也都不大,七姑娘韦如秋今年十五岁,八姑娘韦如媚才十二岁。
平辈和小辈,李玉玟只喊了名字。
倒是韦家的小辈们,向他们行了礼。
韦老太太指了指桌上的礼物,笑着对儿子媳妇们道,“这是玉玟他们送来的礼物,我说,大老远的来,平安就好,他们非要送礼。”
裴慎言来京城后,到韦家说了李家的情况。
他没有详说,只说李家如今不缺吃喝,也无病无灾的,有田有房,日子过得和睦顺心。
但他们万万没有想到,送来了价值不菲的礼物。
虽然比不上以前送的礼,但也比一般的人家强,韦家给亲戚们送礼,还不肯有这等手笔呢。
受了庐陵王府牵连,被削官罚俸禄的韦家人,得知李家姐妹们来了,本想抱怨一番发发牢骚,但见了对方的厚礼后,又都不好意思开口了。
韦家哥三你看我,我看你,没一人说李家的不说,三个太太的眼睛,则一直瞧着那些药材。
那些药材,可比京城医馆的成色要好。
大山里虽然穷,但出好药材。
“你们家啊,还是这么重礼数。”已经六十一的韦大老爷,讪讪着笑道。
“这是应该的大舅舅。”李玉玟微笑道。
“家里都好吧听说家里又添了孙子”韦大太太也找着话题聊。
李玉竹没提薛氏的事,笑着道,“去年二月生的,我们来的时候,刚会走路,和景儿长得很像。”
“真好真好。”几个太太和善地笑着。
他们看一眼礼物,都好奇李家怎么还有钱。
前年正月,李家人被发配走时,连身上的外裳都被拔了,全家穿着素衣出行,才两年半的时间,他们怎么就这么有钱了
韦大老爷,好奇地问着姐妹俩。
李玉玟微微笑了笑,“当然是我们聪明。”
她说话一向骄傲,更是不会放过眼下炫耀的机会。
她垮着李玉竹的医术,治好了县令夫人的顽疾,虽然没有坐台出诊,但找她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又夸着李玉恩会做生意,做的饼连镇安府的知府夫妇都赞不绝口,相中她做儿媳了。
说李兴盛能文能武,如今是镇安知府出谋划策的幕僚。
说李兴安天生的生意人,将生意做到外县去了,每天躺着数钱就好,给她们姐妹的零花钱都是千两千两的给。
还说庐陵王的学问好,十里八乡的人求着将孩子送到李家的学堂来。
又说李兴茂的品性好,里正主动教他开荒垦田,家里如今有良田数百亩。
反正啊,怎么夸奖怎么来,又没人亲自到桃花河村去调查。
再说了,她的话半真半假,也并非全是胡编。
李玉竹听了暗暗发笑。
裴慎言弯起唇角,眼神温柔望向李玉玟,他从未发现自家娘子如此的能说会道。
连穆元修也不禁莞尔。
韦家人惊讶地睁大双眼,李家人好生厉害,这哪是受苦,这是去发财去了。
看来要不了几年,李家人赚的钱能赶上王府的钱了。
老话说,伸手不打送礼人。
李玉竹和李玉玟送了大礼来,两人又客客气气地,倒叫韦家人不好意思刁难她们,问责她们了。
在韦老太太的催促下,韦家当家的韦大太太,安排了丰盛的宴席。
吃着饭,说着家常,李玉竹他们离开韦家时,已经是二更天了。
隔着几个坊的裴家,相对来说就安静多了。
天一黑,各院的人都关了院门,整个府里,四处静悄悄的。
裴静秀吃罢晚饭,捏着把团扇,带着侍女来见裴老太太。
在白天时,她去见过母亲裴夫人,抱怨裴慎言的娘子来京城了,却不来府上见他们。
母亲对裴慎言的娘子并不怎么上心,来与不来,懒得管,甚至还说她,操心一个乡下女人做什么
该操心自己的未婚夫家才是正事。
明明是哥哥为了争家产的事情,打闹得不可开交,才让她未婚夫家有了嘲讽的把柄,怎么还怪起她来
裴静秀被讨了个没趣。
既然母亲不管,她来找老夫人好了。
老夫人可是将裴慎言养大的人。
天热,裴老夫人也还没有睡,正坐在灯下,听着侍女念话本子解闷。
裴静秀笑微微走了过去,“祖母,您还没有睡啊”
裴老太太正无聊呢,见她来了,高兴地朝她招手,“是静秀啊来来来,坐这儿来。”
裴静秀走到老夫人身边坐下了,给老夫人打着扇子。
“你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老夫人笑着问她。
“睡不着,在散步呢,走着走着就走到这儿了。”她浅浅笑道,眼珠一转,又说道,“对了,祖母,五哥的娘子来京城了,来拜见过祖母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