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243- 破窗效应
    与此同时。

    被人潮包围的商务楼中,fbi等人已是焦头烂额。

    情况发生后,由詹姆斯带人去和警视厅的高层交涉,简单解释了fbi的来意。

    不过,在政界和警界更高级别的领导出面之前,fbi等人暂时还不能行动。

    而这个节骨眼上,比较关键的问题是,政界和警界的高层,持有意见各不相同。

    有一部分人,仿佛是故意不想让fbi行动一般,打着“宽容民众”的口号,迟迟不肯出面解决骚乱,以此拖延时间。

    当然,这也全是情报商人的功劳。

    警界高层的力量不好支配,但官员政客这边可就不一样了。

    那些被白川悠抓住把柄的政客,绝对会在这种情况站出来,充当局势的搅屎棍。

    一部分贪污受贿的官员政客,账单被情报商人通过特殊的手段备份

    如果这玩意流向大众,那么等待着这些官员政客的未来,就是永远都翻不了身的监狱后半生。

    所以,必要的情况下,他们一定会发挥自己的力量,供情报商人驱使。

    赤井秀一此时也知道,自己被敌人摆了一道。

    但是,可以煽动政界力量打拉扯,并且喜欢玩栽赃陷害这一手组织中什么时候有这样的成员了

    他努力回忆几年前,身份还没暴露那会,组织的那些“同事”。

    可没有一个人,能与这种卑鄙的人设对上号。

    无论是琴酒,或是贝尔摩德的性格,都不像是喜欢用这样手段的人。

    说到底,这俩人也不可能和官员扯上联系。

    特别是琴酒,杀倒是没少杀。

    而且,舆论打压的手段姑且不论

    fbi的情报泄露也很奇怪。

    看似组织是想先一步除掉抢匪,为后续对宫野明美动手做准备。

    但照理来说,如果组织不知道抢匪的身份是fbi,根本不会用这样大张旗鼓的手法杀人。

    断首暗杀,高楼狙杀,入室刺杀

    三个目标,三种不同的华丽杀人方式。

    仿佛是在向fbi挑衅,炫耀他们自家的杀人方式有多高明一样

    这根本就不是对待普通抢匪的待遇。

    毫无疑问,组织这次的刺杀,是精心准备的,针对fbi的三次暗杀。

    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杀人灭口。

    不然,处理几个抢匪而已有必要搬出欧洲那边进口的狙击枪出来吗

    除此之外,杀手的实力也不容小觑。

    前两个手法倒还好,再怎么说也有偷袭的成分但第三个人可是实打实的入室强杀。

    能在fbi制定暗号,对易容者有所防备的情况下,近距离用小刀刺杀一名探员,说明杀手的实力非常恐怖。

    赤井秀一不断思考。

    他的推理能力在fbi里也是数一数二,丝毫不弱于高层的指挥者和领导者。

    事情走到这一步,恐怕fbi这次行动的计划早就暴露了。

    刚刚仪表上的发信器失去了显示,负责监视宫野明美的探员同样失去联系。

    现在回想起来。

    事后诸葛亮一波。

    造成这一切情报走漏的罪魁祸首

    有没有可能,是那名被fbi利用的情报贩子呢

    赤井秀一表情凝重几分。

    假如那家伙是黑衣组织阵营的走狗,那么这一切就说得通了。

    想到这,赤井秀一试图联系监视白川悠的其中一名探员。

    然而,依旧是联系不上。

    赤井秀一这回懂了。

    恐怕那名情报贩子,暗中与黑衣组织进行勾结,出卖了fbi。

    这次的舆论骚乱,估计也是那个人在幕后有意针对。

    他微微皱眉。

    可是,为什么呢

    作为情报商人,对方应该知道,得罪fbi这个庞然大物,是一件很蠢的做法吧

    难道他认为fbi在这件事结束后,会不敢动他

    这似乎有点牵强。

    或者换个角度想想

    情报贩子本身,有可能就是组织中的一员

    说起来,这种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只是,由于以前的赤井秀一混过组织,当时没听过组织中有这么一号人,潜意识忽略了而已,没太往这边猜。

    这会推理出这一结果,赤井秀一的心情瞬间沉重起来。

    如果真是他想的这样,那恐怕对方会是今后fbi最难对付的敌人之一。

    他抬起头,看向詹姆斯和朱蒂,迟疑着想要说出自己的推理。

    但两人此时完全被舆论绊住了脚,还在想该如何破局去救人,并没有意识到潜在的敌人是白川悠。

    赤井秀一见状没说话,又悄悄往楼下看了眼

    此时,人群逐渐有了开始暴动的迹象。

    在人群中几名别有用心之辈的带动下,人潮像是发怒的虫群,一边大喊着“不能包庇外来杀人犯”,一边卯足了劲的往楼里冲。

    面对群众的暴动,目暮警官那是叫苦不迭。

    带着一群警察和fbi,他们拼命的挡在商务楼门口,用肉身组成一道封锁线。

    不然,让这群人进去到杀人现场,天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过火的事。

    “各位市民,请不要激动,这里面有某种误会,大家和气解决。”

    于是,推动着人群,目暮警官苦口婆心的说道。

    片刻。

    人群中依然骚动不停,并且不知是z谁喊了句“去t的和气,外国佬杀人的时候,你怎么不和他讲和气”

    此话一出,附和声一片。

    “是啊是啊。”

    “让杀人犯滚出来,我们要讨个说法。”

    “杀人犯,滚出来”

    “杀人犯,滚出来”

    三言两语化作嘈杂,最终变成整齐划一的呐喊,跟喊口号似的,十分壮观。

    接着,目暮警官还想说什么。

    人群中,一颗飞来的石子砸在他头上。

    好在石子很轻,没砸出什么事,但这一砸相当于直接对日本警方公开挑衅。

    伤害性不大,但侮辱性极强。

    并且极大幅度煽动了暴动人群的士气。

    “谁,谁扔的”

    “袭击执法人员,可是犯法的你们是想知法犯法吗”

    看到自家警部遭受群众这样对待,一群警察也不乐意了。

    本来这次的出警就莫名其妙,在商务楼下费劲的阻拦人群半天,上面迟迟不肯下达进一步的命令,此刻还要享受被群众当街丢石子的待遇

    这谁受得了

    然而

    警察吼了一声后,人群毫无反应。

    反而又有好几颗新的石子砸来。

    见到有人这么做后,人群就仿佛是破窗效应那般,愈演愈凶。

    很快,迎接警察和fbi的,是更多的投石攻击,以及群众的大声指责。

    一时间谩骂声不断。

    泥参会的人混在人群,专挑警察中的fbi扔石子。

    至于如何区分身份也很简单。

    只要是和警察站一起的老外,大多就是一同守在楼下的fbi。

    上面的干部下令了,敢往这些老外身上砸的人,回去都能找毒岛姐领赏。

    所以,这些人就是专程来带节奏闹事的。

    闹的越大越好。

    当然,fbi也不是什么好脾气。

    被人群这样羞辱后,很快就有一名金发的年轻小伙子忍不住了。

    他盯准一个混在人群中带头丢石子的泥腿子,二话不说,扒开人群,走上前就是一拳。

    这一拳结结实实砸在脸上。

    把那名泥腿子打得吐出一口鲜血不说,脸颊还肿了半边。

    见状,人群条件反射的让出一条路,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一幕。

    可下一秒,是比之前还要夸张的骚乱

    “哇哇哇”

    “打人啦,打人啦”

    “国外的探员入境杀人,还要欺压老百姓”

    “警官先生,愣着干什么,快把他抓起来啊”

    骚乱与怒吼充斥着整个街道。

    继金发小伙子之后,又有许多探员沉不住气,抓住人群中故意挑事的黑帮分子,照着脸就是抽。

    一时间,探员和民众之间,演变出小规模的混战。

    那名最开始被打的泥腿子倒在地上,不断吐血,可脸上却露出诡异的微笑。

    他深吸一口气,拿出手机,对准一个正在打人的探员,按下录制键。

    同时,煽动意味十足的大喊

    “快录像啊大家快拿出手机一起录像啊”

    “之后把这群人的恶行,统统散播到网上,再给国家议员写举报信总会有人帮我们出这口恶气的”

    火上浇油的一嗓子让人群更加激动。

    所有人大受气势蛊惑,纷纷尽自己的一份力,拿出手机录像,记录fbi在日本街头的非法暴行。

    照这个样子看来,怕不是可以预定明天新闻的头条版位了。

    目暮警官一看,气得差点没背过气去。

    “关闭手机还有摄像机”

    警察怒吼着加入混战,拉开探员。

    可单凭警方的力量,根本无法撼动这道人墙。

    人群中有人推搡着,故意使坏。

    吐口水,丢石子,拳打脚踢,拼命拉扯,难听的谩骂唯恐天下不乱。

    个体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约束的一面。

    另一边。

    从地面爬起来的泥腿子阴险一笑,混在人群中扣上兜帽,掏出把锋利的小刀,从背后朝着人潮中的探员冲去。

    下一瞬间,他低下头掩盖好面容,瞄准那名fbi的腰部,狠狠就是一刀

    由于周围的人太多,哪怕是fbi探员,都很难防备。

    在这样的情况下,白刀子进,红刀子出。

    随后,那名探员瞪大眼睛,瘫软着捂住伤口,被人潮淹没。

    拿着刀的泥腿子见状,压低帽檐,不声不响的跑开,仿佛无事发生

    剧毒般的人潮依旧在侵袭。

    泥参会的目的基本达到了。

    商务楼的门口成为混乱的战场。

    冲突已经产生。

    接下来,就算不需要他们刻意煽风点火,fbi也无法抵抗愤怒的人群和逐渐扩大的舆论。

    这将是绝佳的混乱。

    只可惜,制造这些混乱的幕后主使,这会却不能在现场,一一欣赏到fbi吃瘪的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