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909章:制衡
    衙门升堂,公开审理案件,就表示已经进一步掌握了相关的人物、物证,案子有了突破性的进展。

    刘大根的死,看似复杂,其实并不难查,以叶枭慈的能力,这个案子日就能查清。

    真假牛黄,只要是个高明的大夫都能分辨。

    仔细梳理了一下,最近发生的诸多事宜,虞幼窈心有明悟。

    藩王、官府、士绅,三方势力互相牵制,形成了一个稳固,且根深蒂固,不易打破的制衡局面。

    第一次打破制衡局面的是狄人大举进犯,无论胜败,都严重威胁到士绅的利益。

    士绅本身没有真正与藩王对抗的实力,制衡是建立在三方实力同等,谁也无法撼动谁的立场上。

    前威宁侯现宁远伯的加入,使制衡的重心,向士绅倾斜,使之官府也不敢干涉,最后以周厉王一家惨死而告终。

    第二次打破制衡局面的,是这场突如其来的旱情。

    这场旱情,让三方的利益,又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

    韶懿郡主种出番薯,缓解了北境旱情,使帮助韶懿郡主,在民间推广番薯种植的武穆王,在三方制衡的情形下,获得了先机。

    制衡的重心,开始向武穆定北王倾斜。

    随后武穆王身体恢复,让士绅自乱了阵脚,也不敢坐以待毙,妄图故计重施,以当初对付周厉王的手段,在物资上掣肘幽军,进一步达成,牵制武穆王的目的。

    此至,制衡关系进一步产生裂痕。

    士绅却犹不自知,只因手中掌握了一张免死金牌。

    朝廷重用武穆王,甚至给了他诸多荣耀,是因武穆王能稳住北境的局势。

    但与此同时,朝廷还派了宁常伯这个久经沙场,在山东平叛一役之中,与武穆王并肩作战的老将过来辅战,从表面上看,是因武穆王双腿残障,不能上战场,但实际上是为了,让常宁伯将来接替武穆王镇守北境。

    实际上,是要削除北境藩治。

    武将镇守北境,比藩王更令朝廷放心。

    不得不说,皇上这一计实乃高明,算盘打得太精。

    然而,武穆王身体突然恢复,无疑让皇上算计落空,皇上对武穆定北王器重的同时,也会更忌惮他。

    士绅牵制武穆王,这是揣磨圣意的结果。

    但在虞幼窈看来,这是作死的行为,制衡的局面一旦被打破,总有人会沦为利益下的牺牲品,周厉王一家是第一。

    但前有周厉王被害惨死,殷怀玺绝不会成为第二。

    这是殷怀玺对付士绅的最佳时机。

    殷怀玺深知,要倒“士绅”,先要获得朝廷的支持。

    需要瓦解朝廷对士绅的信任。

    殷怀玺不动声色地开始布局,意图进一步地,瓦解三方制衡的局面,一方面故意在辽东一带,物资较为丰富的地区,大肆收容流民,积极助朝廷赈灾。

    这是朝廷愿看到了的结果。

    让世人看到了,在面对旱情时,朝廷不是束手无策,毫无作为。

    进一步取得了朝廷的信任。

    然而,那些在面对灾情时,无动于衷的士绅,自然而然就让引起了百姓的非议,让朝廷产生了不满。

    在收容了大量的流民之后,粮食就成了最大的问题。

    怎么解决这一难题,殷怀玺更是顺理成章地,以进一步扩大番薯种植,缓解北境旱情的名义,邀请韶懿郡主来北境,帮助推广番薯种植,并且获取了泉州谢府的支持。

    彼时,保皇党还是太后娘娘主事,韶懿郡主属保皇党一派,不偏不倚,只为辅佐社稷,朝臣们对这一切,都乐于见成。

    此举,获得了朝臣们的大力支持。

    殷怀玺进一步取得了朝廷的信任,制衡的裂缝也越来越大。

    在彻底掌控了局势之后,殷怀玺开始诱导灾民收容营里的风向,灾民逃荒到了辽东,将来势必要在,这一处安身立命,但北境物资缺乏,如此庞大的灾民,究竟要如何安置?

    教灾民养蚕,打渔等,流民们有一技傍身,就能安身立命吗?

    当然不是!

    北境的资源,事实上都是由士绅把持,没有获得士绅的支持,数量庞大的流民,是没有办法在北境生存的。

    矛头直指士绅,进一步加剧朝廷对士绅的不满。

    直到这一刻,虞幼窈才恍然大悟。

    早前与外祖父一番话,外祖父提了高祖皇帝,当年在北境一带,实施的各项“国策”一事,让她犹如醍醐灌顶,陡然就想到了,利用“国策”,大肆收容流民,安置流民,达成提高北境人口,解决生产力低下,物资不足的窘况。

    但如果,这一切本就是殷怀玺一力促成的呢?

    殷怀玺帮朝廷解决流民这一难题,收容流民符合朝廷和武穆王的利益,武穆王和朝廷,在利益上达成了一致,利益关系牢不可破。

    但是,流民的安置,却需要当地士绅大力配合,这严重地触犯了士绅的利益。

    一环接一环的算计,看似复杂,其实只是为了一步一步地彻底瓦解朝廷对士绅的信任。

    当朝廷的利益,和士绅的利益相冲背离,士绅在不知不觉之中,就已经走到了朝廷的对立面。

    上百万灾民,聚集在北境,士绅只是象征性地捐助,并没有大力支持,这本身就不符合朝廷的利益。

    是他们胆大包大,无视国策吗?

    不是!

    是他们太愚蠢了,无视灾情吗?

    也不是!

    是他们看不清局势,无视朝廷吗?

    仍然不是。

    而是他们在武穆王的精心布局之下,已经陷入了两难境地。

    一方面揣磨圣心,不敢给予武穆王太多支持,让武穆王得势,以免引起皇上的猜忌,士族和藩王牵扯上关系,那才叫灭顶之灾。

    另一方面,周厉王之死,已经让大部分士族,走向了武穆王的对立面,这种国仇家恨不可调和,士绅已经没了退路,让他们无视国策,他们没这个胆儿,只得“敷衍”国策,妄图利用物资来进一步,掣肘武穆王。

    倘若因物资缺乏,导致流民收容营闹出了,诸如暴乱、疫症等事,这才是士绅愿看到的结果。

    ------题外话------

    襄平的局势的快写完了,涉及的明争暗斗,更复杂,直接上升到了,争储,党派之争,所以特地将这一切线索,整理一遍,让大家看个明白,哈哈~

    。 w ,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