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安二十五年,七月初十,清晨。
雍王府,永安殿左右偏殿内,大批官员在此处聚集。
今日举行大朝会,所以只要是能来的官员,此刻全都聚集在了永安殿。
这里不只有文官,还有一些武官,许洪等人也在其中。
雍王府的大朝会,本来规定是每月初一十五,但基本没严格执行过。
今日初十召集朝会,官员们也没太意外,这确实就是赵延洵的风格。
此刻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今日朝会将有那些大新闻。
一般来讲,这种高规格的朝会,很少议论什么大事,而是被当成议论
官员们议论纷纷,众人各有说辞,时间就这么慢慢流逝。
“升朝诸臣入殿”
当殿外外响起太监的声音,大臣们纷纷从椅子上起身,然后按照级别高低排好班列。
在前方太监引导下,东西两侧偏殿的官员们,列好队伍徐徐走向永安殿。
顺着台阶往上,众人得以进入永安殿,当先引入眼帘的,便是那金碧辉煌的御座。
当年大晋太宗赵洪章夺取帝位之后,便将自己的潜邸进行改建,秦王府的一切都参照帝王之制。
赵延洵受封雍王,秦王府被太安帝改成了雍王府,让赵延洵得以安然享受这些规制。
进入大殿,官员们站在自己位置上,头微微低着看着地面,等待着雍王殿下升座。
大殿内人虽多,但此刻没一个人开口说话,更给此处增添了几分威严肃穆。
当听到大殿后方响起脚步声时,官员们更是屏气凝神,等待着赵延洵出现。
很快,赵延洵从“御座”西侧通道走出,后面跟着七八名太监。
今日赵延洵衣着正式,身穿红色团龙圆领袍,头戴乌纱翼善冠,表情严肃的他威严深重。
提着衣袍下摆,赵延洵徐徐走上御阶,最终在王位上落座。
只见霍安走到御阶前,目光扫视一众官员,高声道“升朝”
这句话是信号,众人在听到之后,立马大礼参拜,而后山呼道“臣等叩见殿下”
赵延洵微微调整了坐姿,待自己感觉更舒服些后,才开口道“宣找吧”
在场大臣仍是心中茫然,只有跪在最前方的长史和枢密使,才知道今日会发生什么。
只见霍安从身后小太监手中,接过了一份文卷。
众人静心聆听,能在大朝会上正式宣读的事,所有人都必须要重视。
“大王诏”
“陇右光复在即,孤当应时制略,为保百姓平安,防备怪物突袭,故而决定恢复陇右五卫之所”
“任命许洪为元阳卫指挥使,任命段宏为宁阳卫指挥使之职”
设立陇右五卫,此事只在小范围内知晓,所以当霍安宣布时,多数人心头都感到惊讶。
而这,也恰好是赵延洵的目的,这种重大时间就应广而告之。
虽然是第二次被宣布,自己要成为卫所指挥使,许洪既然还是忍不住心中激动,甚至比在谨身殿时更激动。
“五卫新设,各卫所兵员皆有不足,征兵之事由枢密院会同各府县衙门,议定执行补充兵源事宜”
几个卫所既然设立了,不可能许洪几人当光杆司令,征兵确实是迫在眉睫的事。
“此番征兵人数一万,于年终时完成,时间宽裕,枢密院可逐步完成,切不可为完成任务,而下调征兵标准”
陇右七府,按赵延洵的推测,起码也有二十万活口,而且其中青壮比例较高,征兵一万不成问题。
更何况,现在到年终还有四个多月,足够枢密院完成任务。
第一份诏书宣读完毕,霍安将诏书收起之后,递给了身侧一名小太监。
然后他勾着腰,目光看向了宝座上的赵延洵。
此刻,赵延洵正端着茶杯,手拿杯盖拨弄着漂浮的茶叶。
眼见霍安询问之意,赵延洵微微点了点头。
于是霍安转过身,再度面向御阶下的一众朝臣,朗念道“大王诏”
“陇右七府将下,各地官衙空缺,为保百姓秩序,孤将重设陇右个衙,现将各知府人选予以公布”
陇右剩余六个府,知府人选是昨天议出来的,对此两位王府长史之情。
但在未正式宣布之前,他俩没对外透露一个字,这也是为了避嫌。
“授马宝昆辽平知府”
马宝昆已经上任了很多天,只是在今天公布这一情况,在场众人对此并无感觉,他们更想知道其他知府人选。
“授刘景辉天金知府”
刘景辉,此人只是个秀才,但在知县任上干得很好,被提拔也算正常。
“授罗伦顾蒙知府”
一听这话,许多人心里就泛起了嘀咕,毕竟他连罗伦是谁都不知道。
当然了,长史司和枢密院的官员,都知道罗伦这位曾经的北地郡布政使,成文光可没少把罗伦往外介绍。
为了扩大自己一系官员的影响,成文光也是不遗余力。
虽然有人不知罗伦是何人,但有赵延洵的绝对权威在,现场没一个人敢有意见。
“希望尔等,以百姓生计为重,尽心牧民,如此方不负本王授尔等知府之职”
被念到名字的六人,此刻全都在大殿上,只听其高呼道“臣等必当竭尽所能,护民生计”
此刻,只见赵延洵放下了茶杯,同时端正了自己坐姿。
“诸卿平身吧”
从第一道诏书到现在,众人已在地上跪了近十分钟,此刻连膝盖都有些疼了。
待众人起身后,赵延洵开口道“现在已经快到八月,种下去的粮食即将成熟,秋收的时候就快到了”
“年前只在元阳大量耕种,但这些粮食是所有人一起吃的,所以也得所有人都出力收粮”
大殿内寂静无声,所以人都认真听着,因为这是接下来的工作重心。
“如今已经光复的各府县,都要都城内抽调青壮到元阳,把粮食尽快收取入仓”
元阳府内人口虽多,但因为最近两次征兵都在这里,所以青壮数量是有下滑的。
而剩余的元阳青壮们,承担着甲胄兵器和其他器物的生产,能分出来收粮的人着实不算多。
所以,从其他地方抽调青壮来收粮食,就成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而在此过程中,也能增强其他府县百姓,对王府这个大集体的向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