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读者老爷,给点儿订阅可好
在差役的引领下,罗伦走进了大牢。
在当前这种世道,人力资源非常紧俏。
对那些不服管教,以身试法的人,衙门专门设置了苦役作为惩罚,而且是快审快判快执行,所以牢房根本没啥用。
没有用的地方,缺少修缮和维护,里面的环境可以说极差。
罗伦本是个能吃苦的人,此刻他也忍不住捂住口鼻,里面的气味儿实在是难闻。
往前走了几十步,罗伦就听到里面的问话声。
“所以你是北地都司派来的人”
“是”
“他们拍你们来做什么”
“打探陇右的情况”
“只是如此”
“只是如此”
“你既然能做领队,想必在北地都司颇有地位,你是何官职”
“北地都司下的一个百户”
“真的”
“我何必骗你们”
眼见此人嘴硬,林大贵语气森寒道“你不说实话,那就免不了要动刑,给你两天时间考虑清楚,要不要遭这皮肉之苦”
说完这话,林大贵转过身去,对一旁的袁广说道“袁大人,今天有些晚了,明天一早我来提人”
“可以”袁广笑着答道。
人抓回来了一天,他们只是早上审了一番,这些人有问必答,一时间也没审出个结果来。
二人转身返回时,却在通道里遇到了罗伦。
“这位是罗知府”
“这位是殿前左卫林百户”
作为中间人,袁广向这两位相互介绍。
紧接着,袁广向罗伦说明了情况,还告诉他人犯明天就会带走。
林大贵说道“罗大人,只能借你宝地,再看押人犯一晚”
“此乃小事,都是为殿下效力”
事情布置妥当后,林大贵二人告辞离开,罗伦则向大牢内走了去。
他是从北地郡过来的,所以很想亲自问问北地郡的情况,尤其是当地百姓的情况。
可当他来到牢房内,看到被单独关押的张光仕时,罗伦一时间愣住了。
居然会是他罗伦暗暗咋舌。
在北地郡做官多年,让罗伦瞧得上的没几个,刚正不阿的张光仕算一个。
而此刻听到外面脚步声,张光仕正视线扫向外面,直接与罗伦对上了。
“罗罗大人”张光仕比罗伦更惊讶。
走到牢房外,罗伦平静问道“一别近两年,张佥事别来无恙”
“这些年在按察使司,下官送了不少人进大牢,如今我也身陷囹圄,也算是一报还一报了”
都到了这境遇,张光仕还有心情开玩笑,罗伦便知张光仕没有变。
于是罗伦说道“圣人云,祸兮福所伏身陷囹圄,却未尝没有脱身的机会”
见罗伦身着官服,且能自由出入这牢房,张光仕可以断定他在此处做官。
虽然不明白,明明罗伦被罢了官,却为何又在此处做了官,但如果他愿意搭救
于是张光仕道“罗大人,你若放了我,你日子怕是也不好过”
一听这话,罗伦顿时笑了起来。
“张佥事,你想错了我是想劝你弃暗投明”
“弃暗投明”张光仕表情严肃道“谁是暗谁是明”
这个时候罗伦也不卖关子,直言道“自然雍王殿下是明,你既是到陇右来探查情况,想必能够看见雍王治下之陇右,军队强大百姓安居”
“反观北地郡内,虽有十万大军,可内部相互倾轧,你征我伐,百姓苦不堪言”
可没等罗伦把话说完,就被张光仕打断“我万万没想到,当初那位敢言直谏,弹劾端妃妇人乱政的藩台大人,如今竟成了雍王的喉舌”
“罗大人,大丈夫生于世间,当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你为一己之私,为了恢复官位,竟归附于雍王,是我看错你了”
被这样一番话怼了,罗伦一时间竟无言以对。
当然了,他毕竟是问心无愧,所以很快组织好了语言。
“张佥事,你确实看错我了,现在的我和以前的我,都是为国为民的罗伦”
罗伦义正言辞道“端妃乱政,我要弹劾,雍王护民,我自当追随两者之间并不矛盾”
“顾蒙府的一切,你已看在眼里,难道你看不明白”
“倒是你,不念百姓,不秉公心,以私念料想与我,才真正让我痛心”
别看张光仕说得厉害,但罗伦用事实进行的反驳,才真正让他无言以对。
相比于北地郡,陇右绝对称得上净土,只要不是瞎子都能明白。
“据我所知,雍王不过十六七岁,天降灾祸,神州沉浮陇右如今这情况,是一个孩子能实现的”张光仕仍旧不信。
但他这番话,已有些胡搅蛮缠,毕竟事实已经摆在眼前,和赵延洵的年纪并无关系。
却见罗伦板起脸道“蔑视殿下,你这是重罪若是被刚才那两人听见了,你恐怕会横死当场”
说到这里,罗伦略带感慨道“殿下年纪虽轻,却是秉承天命,非你我凡人可以揣度”
这些话,已经有些神神叨叨,张光仕就更加不相信了。
“殿下仁德,虽地位尊崇,却心念百姓,治政无不以百姓生计为先,先治军无不以庇护百姓为重”
“若非如此,我又岂会轻易归附王府,张佥事你真不知道我罗伦是什么样的人”
罗伦是什么样的人,至少对方在北地做布政使时,是绝对的清正廉洁。
可末世到来,张光仕见证了太多不可思议之事,自然也多了几分警惕和怀疑。
似乎也明白其中关窍,罗伦说道“你可以不信我,但你得自己的眼睛,你该去陇右各处看看”
“明天他们要带你走,我会跟他们打招呼,让你看看雍王治下的陇右”
靠近牢门,罗伦语气郑重道“若你还是那个一心为公的张光仕,那就该如我所说弃暗投明”
言罢,罗伦不等张光仕发言,直接转身往牢房外走了去。
原地,只留张光仕一人沉默。
“一心为公就得背弃北地军民”张光仕喃喃道。
如何抉择,张光仕一时难以抉择。
“先看看他陇右是何情况,毕竟这顾蒙一地之情形,不等于陇右皆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