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生产队的集体观念很重,校嘉华料定,徐长贵这种绣花枕头,翻不出什么大浪。
第二天上午,校大宝上学后,她把小石头送到琴婶家,然后去镇上,给白恪言寄信。
寄出前,校嘉华抽出五十块钱,装进了信封里。她不希望这个名义上的丈夫,因为“借钱”,而在外过得不体面。
随着信件,她还寄了一包自制的鱼干过去,算是礼尚往来。一场秋雨一场凉,应该能保存得久一些。
回来的时候,李翠枝和徐长贵的后续八卦,已经传得沸沸扬扬。
不用刻意打听,村口晒月亮、嗑南瓜子的七姑八婶,随便聊几句,就传到了校嘉华的耳中。
据说,校嘉华刚把抚恤金拿走,李翠枝就依照打赌的约定,告诉了徐长贵。
她们赌的是,在李翠枝失去抚恤金、身无分文的情况下,徐长贵到底会不会娶她
李翠枝对男人很乐观,主动说“长贵,虽然抚恤金没了,但是校家人保证,以后不会再来闹事。咱们可以安稳地过日子,就当是破财消灾吧。那两个孩子毕竟是我亲生的。”
没想到,徐长贵当时就翻了脸。
“那两个孩子,是你跟校老二生的,跟我徐长贵有什么关系当初说好了,这笔钱给我,去城里换两个临时工位,你凭什么给校家”
提到工位,李翠枝也生气,“家里有地种,不愁粮食吃,去县城干什么你不就是惦记着那个知青媳妇吗,可惜人家压根看不上你”
事实上,李翠枝也怕徐长贵拿了钱,去城里找他前妻,所以才会答应把钱给校嘉华。
徐长贵被说中心事,恼羞成怒“她再看不上我,也比你一个跟别人生过孩子的女人强”
这一刻,李翠枝真是万箭穿心,没想到一两千块钱,就让她看清楚了眼前这个男人的本质。
“徐长贵,我真是瞎了眼才会跟你好,你给我滚”
李翠枝砸碎了花盆,两人不欢而散。
对徐长贵而言,钱没了比人没了更难受。他咽不下这口气,很快就聚集了一帮兄弟,去青河村找校家闹事。
校嘉华知道徐长贵的为人,早有防备。
她提前通知了村长,请人在村口照看。对方一出现,本村的男人就敲锣打鼓,汇集起来了。
一个村的生产大队是最团结的,眼下又是关键的秋收结尾,被人欺负到眼前,那还了得
即使两拨人并没有真的挑起什么争端,赵富达还是用一张大字报,把李家村告到了镇上。
如果把粮食产量看做gd,青河村和李家村,就是同一个班里的优等生和特差生,镇长自然偏向前者。
更何况,李家村是真的穷且理亏。
李家村的村长被上级点名批评后,回到村里,不仅把徐长贵骂了一通,还扣了他半个月的工分。
徐长贵抚恤金没落着,工分也没了,只能破罐破摔。
他跑到李家撒气,把李翠枝羞辱一顿,两家的婚事自然就黄了。
渐渐的,李翠枝在家里,开始被爹妈嫌弃。一家人面上无光,在村子里抬不起头。
后来,李翠枝经人介绍,在县城找了个保姆的活,才算逃离了这是非之地。
随着闹剧的落幕,全县的秋收评比结果,也正式出炉了。
不用说,今年秋收,无论产量、还是质量,青河村都遥遥领先其他生产队,拿到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县里的喜报下来这天,校嘉华也收到了白恪言的回信。
校嘉华去大院领信的时候,赵富达正和一帮村民代表开会。
赵村长激动地宣布“乡亲们,同志们,县里为了表彰咱们的劳动成果,决定年底前,给咱们青河大队修建一个小型的变电站,专门发展电力排灌以后,大队农场几千亩地,都可以科学排灌,不用再受旱涝影响了”
青河村的家家户户,如今还用煤油灯照明,不太明白变电站是怎么回事。但是一听说用电排灌不怕旱涝,再也没有饥荒年了,个个都欢呼起来。
校嘉华也跟着鼓掌,这可是农业电力化发展的第一步呀。假以时日,实现电灯电话不是问题。
散会后,赵富达取出白恪言寄来的包裹,递给校嘉华。
校嘉华掂量了一下,沉甸甸的,肯定不止津贴。这人,不是说好了不要他寄东西吗。
赵富达顺口聊起“笑笑,你是咱青河村的高材生,建变电站的时候,你可得多参与。”
作为红语录十级学者,赵富达也奉行“妇女能顶半边天”,因此,他对读过书的女同志一样看重。
校嘉华汗颜,上辈子她主业是工商管理,数理化基本不行。不过,听白教授说,白恪言大学时,学的倒是物理专业。
说到工商管理,她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赵叔,咱们收成这么好,大伙都立了大功。年前是不是整点福利,奖励给大家这样,接下来的冬小麦播种,大家才更有干劲呀”
赵富达想了想“挺好的,关键申请啥福利农场有头老牛,前段时间上山摔伤了前腿,要不我向公社打个申请,杀了分肉吃”
老牛能有什么错,她不是这个意思啊喂。
“还是算了吧,老牛的伤养好了,还能给农场耕地播种呢。”
“可是,村里除了没肉吃,别的啥也不缺”
“缺,那可太缺了”
用未来眼光对比当下的一穷二白,简直就是降维打击。
校嘉华挑重点说“糖盐煤油,吃的穿的,除了粗粮杂粮和基本蔬菜,每一样都缺。”
“这些,去镇上的供销社,也能买到吧。”
“太远了镇上的供销社东西很贵,品类又少,每次去都跟打仗似的。购物体验太差,大家有口难言。”
“笑笑,那你的意思是”
“咱们青河村有山有水,说不定还有矿。粮食产量已经达到各村第一,完全有实力向县里申请,创办一个自己的农村供销社。”
“创办自己的农村供销社”赵富达瞪大了眼睛。
校嘉华“对呀,家家户户有闲粮闲票,有的还养了鸡鸭猪鹅,这也是一种资源。如果在村里能周转,就不用流失到外面。”
“不行不行,私下买卖,可是投机倒把,会被举报的。”
校嘉华急忙解释“只要商业部允许,给咱开了供销社权限,可以收钱票,就不算投机倒把。而且,村民农闲时以物换物,还能提升大家开发农产品的积极性。”
“以物换物这倒是个好主意。可是,换回来的东西,咱们怎么处理呢”
“换回来的东西,价值只会高不会低。多出的价值充公,拿去县城换成化肥、尿素,或者别的生产资料,再用回农场。这就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说到化肥、尿素,赵富达心动了。
化肥尿素,尤其是进口的,是稀缺宝贝,几乎村村都缺,关键是看谁有门路。
有一次,他去县城开会,看见两个村长,把印有“进口尿素”的尼龙袋做成裤子,穿在身上炫耀,羡慕得牙根疼。
一旦有了这些,再加上电动排灌、耕犁,青河村明年的粮食产量,起码再增加四成。
“我这样提议,也是为咱们青河村好。听我高中同学说,江浙那边的实验村,前两年就开始搞农村供销社了。咱们已经晚了一步”校嘉华“遗憾”地说。
事实上,这个时候,南方有几个模范村,已经开始实验杂交水稻了。
“行,只要不是投机倒吧,只要能提高粮食产量,别人能搞,咱青河村就搞”
恨不得把“提高gd”焊死在脑门上的老村长,终于拍了大腿。
“明天,我跟几个代表商量完,大家一致通过了,咱就向上级打申请。”
“好嘞,赵叔,我等您的好消息”
这时候的供销社,相当于国营性质的连锁商店,一般只有县城和乡镇才有,村里想要设点,还要层层向上申请。
这件事既能鼓励生产,又能方便村民生活,物生物、钱生钱,何乐而不为呢
校嘉华对此很有信心。
商量完“大事”,校嘉华抱着包裹,离开大队大院,一路引来不少羡慕的眼光。
大家都猜,校家的上门女婿,在部队升职很快、工资很高,所以,每月寄来的包裹也越来越大了。
个别嘲笑校嘉华嫁给了“坏分子”家庭的,当初有多幸灾乐祸,如今就有多脸疼。
回到家里,校大宝和小石头早就望眼欲穿,像幼儿园里,排排坐吃果果的小朋友。
小石头最先忍不住“娘,爹爹寄了,啥宝贝呀”
“什么话,爹是解放军,在外面出任务很辛苦的。不管有没有寄东西,心里都是想着咱们的。”
校大宝教育着弟弟,自己却盯着包裹,悄悄咽口水。
说好的平常心呢,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呀。
“好了,任意门要开动啦。”
当着两只小团子的面,校嘉华笑着拆开了包裹。
作者有话要说我们校同志要搞事情哦不、搞事业啦
祝大家五一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