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89章 莱芜
    十月十三,兖州莱芜监第十八冶。

    徐泽满脸失望的立在一座崩坏的炼铁炉前,虽然早猜到后世和此时的词义会有出入,但亲眼所见还是有些难以接受,眼前这个不足两丈高,上细下粗的圆台型炉子就是传说中的“高炉”么

    徐泽扭头,询问身旁之人“严东家,莱芜监的其他炼铁炉是否也是如此规制”

    “好教观察知道,此炉围法传自前朝后周莱芜监初建之时,实无规制,只是依炉砖的形制围砌而成,因砖的规制不一,炉子的尺寸都有些微差别。”

    回话的严四郎约莫五十上下,满是皱纹的紫色脸庞堆满笑容,神态甚是恭敬。

    见徐泽似有不悦,严四郎又赶紧补充道“全监辖十八冶,高炉、平炉、小炉皆有,因各炉炉户多寡不一,各家技法略有差别,炉子的规制也不尽相同,最大的高炉有三丈多高,最小的仅丈余。”

    “高炉、平炉和小炉三者如何区分”

    尽管明知此“平炉”和后世的“平炉”肯定不可能一样,徐泽还是有一丝期待。

    “高炉便是眼前形制,炼制生铁,也称大炉或蒸矿炉;平炉形如方柜,以泥覆生铁和柔铁片炼制成团钢,也称方炉或“柜炉”;小炉形制多样,主要用于炼制生铁为熟铁。”

    严四郎的回答很专业,只是答案却令徐泽更加失望,那个平炉也没啥好指望的了。

    “团钢”“灌钢”虽名为钢,其实还是熟铁,二十余年前,沈括就在梦溪笔谈论证了这点。

    四日前,汤隆传回“莱芜监炉户严四郎欲转让照贴冶铁许可证和高炉炼铁技术”的消息,徐泽便带人急匆匆的驾着快船赶到此地。

    只是希望越大,失望便越大,满以为天上掉馅饼,到头来却是空欢喜一场。

    汤隆上山后,徐泽对这个水浒中名头最响的铁匠还是抱有极大期望的。

    先是安排他和史家村铁匠史汖一起,打制了一批同舟社急需的武器和劳动工具。

    待有了空余,徐泽提出制作工兵铲的计划,汤隆看了图样,直言若要达到要求,须全用百炼钢,徐泽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改为尺寸更小,比起工兵铲不甚好使,却胜在成本低、制作容易的短锄。

    后来,徐泽又安排二人各自独立打制一根长两尺的“铁管”。鼓捣了好几日,史汖打出的铁管很厚,外径约为八面体,内径很小,而且内壁根本就不平滑,以至于影响通视效果。汤隆的铁管明显比史汖要更像“铁管”,外壁更圆、内部也更光滑,但也仅限于此。

    得知徐泽的用途后,汤隆坦言铁管的打制工期可随着工艺熟悉慢慢而缩短,但受限于材质,铁管能够承受的膛压极为有限,很难达到徐泽的要求。

    徐泽又问汤隆,若是让其他的铁匠打制这类铁管难不难汤隆坦言大宋能工巧匠无数,自己虽然也在其列,但比他做的更好的也绝对不会少。

    徐泽心下了然,指望一个或者几个能工巧匠做出一些神兵利器,然后疯狂暴兵一线平推,那绝对是异想天开。

    只有拉开技术代差,或形成批量优势的情况下,先进武器才能成为优势;反之,就是给敌人送技术,让对方创造优势。

    因此,在自己没有相应技术优势和工业基础的时候,就盲目的搞火枪火炮,最后的结果,会极大概率被朝廷山寨并且反超,然后被对方以巨大的国力碾压。

    既然暂时不能搞火枪火炮,那就用好现在相对比较“白”的身份,参与大宋的社会分工,老老实实的挖矿炼铁,先积累经验和技术人才。

    所以,山上的事告一段落后,徐泽立即安排汤隆到莱芜监承买铁矿。

    早在当初探索水泊,看到莱芜监的铁课船时,徐泽便有了插手此处,积累炼铁经验的想法,多方打听之下,倒也搜集了一些莱芜监的信息。

    大宋冶铁管理机构按管辖范围和规模由大到小,分别是“监”“冶”“务”“场”“坑”等,莱芜属于最大的“监”,有监和县两个独立的行政机构,县衙管民户,监衙管炉户,所有参与挖矿和冶铁的人家统称为炉户。

    不同于他朝,大宋的炉户身份自由,来去自便,但“炉”却是相对固定的单位,有照贴才能开炉炼铁。

    严四郎的曾祖只身来到莱芜监寻活命时,只能做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鼓风小工,传到其父时,就已经做到了炉头,等严四郎当家后,更是靠着四代人的积累,与人合伙,从原来的东家接过了高炉照贴。

    其时官府课二成铁税,另外八成许自行售卖,最初的几年倒也得了些钱,但崇宁年后,朝廷改革铁政,在上缴二成铁课的基础上,另外的八成出产也要全部压价售卖给官府。

    市面上生铁一般能卖到35文每斤,高炉全力运转一年也就能炼十余万斤铁,刨去课税、矿石、煤炭和人工成本等开支再分成,一年满打满算也就能得百十贯钱,而官府的收购价仅30文每斤,直接抹掉了大部分利润。

    合伙人眼看利润微薄,撤资别寻他业。

    严四郎却是个认死理的,认为如今天下太平,无论是百姓置业,还是朝廷兴土木,都少不了用铁,听说南方诸州上缴的铁课全作浸铜之用,天下到处都要用铁,而且需求不断增加,炼铁又怎可能没有出路便咬牙坚持经营。

    随后,京东西路坑冶司、提辖检踏置了又罢,罢了又置,政策时紧时松,加上官府因为屡屡拖欠炉户的铁料钱,不得不默许炉户私自售卖部分铁料补贴经营,倒也挺了下来。

    谁知,近两年不知怎的,粮价不断上涨,严四郎早年经营好时,也曾置下了二十余亩水田,两个儿子,长子严冶随自己炼铁,次子严铁耕田养家,短期内倒是饿不死,但炉上雇佣的几个客户却是全靠工钱买粮,若涨工钱,自家便不得钱,不涨工钱,又留不住人,没奈何,几个惯用的熟手相继离去。

    好在此时莱芜监多的是无以谋生的客户,有人一家老小拖累重,自也有人拖累轻,旧人去了新人来,还是能够勉强支撑的。

    当汤隆以购置铁锭的名义,了解办矿买炉事宜时,严四郎便看在钱的份上,同他多聊了几句,劝这个精于打铁却不擅炼铁的关西汉子趁早死了这条心。

    汤隆外表粗豪,内里却是极为敏感的性子,不谈其与表哥徐宁的狗血故事,只说当初徐泽离开延安,隐晦的邀其同行,其人还放不下身段。

    不曾想,才过两个月,自己就落魄到要寄身徐泽之篱下。

    到梁山后,徐泽所为更是大大超越汤隆的想象。了解的越多,感觉自己与徐泽的差距越大,当初没有选择一起来梁山,就够后悔的了,如今好不容易有了做事的机会,承买铁炉的事做不成功,怎可这么灰溜溜的回去

    寻了几天,暂时找不到合适的炼铁炉后,汤隆心一横,跑到严四郎的炉上,干起了拉风箱的小工,指望着边做事边偷艺。

    严四郎当然能猜到汤隆偷艺的心思,也不知如何想的,其人竟然应了,只有一个条件没有工钱。

    直到初六大早被严冶唤醒,看到已经崩坏的高炉时,严四郎老泪纵横,终于想明白了自己为何迟迟不愿弃业的原因这可是自家五代人百余年的心血凝聚之所啊

    “严东家,莱芜监现有多少炉户,监衙又是如何管理各矿冶和铁坑的”一阵沉默后,徐泽开口打断了众人的沉思。

    “小老儿曾听监当相公提及哲宗朝时,莱芜监曾有主户七百六十四,客户二千二百八十七,现今具体户数实不知,只是以各冶、坑的经营状况推测,估计不会超过其数的八成。”

    见徐泽听得很认真,严四郎又接着讲“监衙官吏主要是核查各冶、炉、坑产额,并依此调整税额,对各户具体如何经营倒是不甚干涉。”

    “是不是说只要有照贴,多建了炉子多缴些税便可。”

    “确如观察所言。”

    看来,选择此处确实没有错。

    以梁山为中心,七百里直线距离以内的邢州綦村冶和磁州固镇冶务,冶铁技术都远比莱芜监先进。同样通水路大运河,只比莱芜监远几十里的徐州利国监,技术也比莱芜监先进,而且规模更大。

    徐泽放弃条件更好的三地,唯独选择莱芜监,看中的,不仅是相比其他三处“不起眼”的地理位置,更重要的是此处管理混乱,官吏眼里只有钱的“好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