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一百七十八章 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讲的是什么

    孙子兵法是华夏现存最早的兵书,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这本书虽然仅有短短六千字,但信息量却非常大,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孙武在这本书中揭示了很多具有普遍意义的军事规律,归纳出战争的原理原则,包括战前准备,策略运用,作战布署,敌情研判等,无不详尽阐述,是一套非常完整的军事理论体系。

    孙子兵法全书一共十三篇,分别是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军形篇、兵势篇、虚实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

    一、始计篇

    本篇讲的是即出兵前的运筹帷幄,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

    其中,“慎战“是孙武指导战争实践的基本主张。

    因为他认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五事七计“是预测战争胜负的基本要素,即道,天,地,将,法。

    七计即从双方政治清明、将帅高明、天时地利、法纪严明、武器优良、士卒训练有素、赏罚公正来分析敌我双方的情况。

    “慎战”、“五事七计”、“诡道十二术”等都是我国古代最早的战略概念,属“庙算”的具体内容,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可以视为孙武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

    二、作战篇

    本篇讲的是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

    本篇继计篇之后,着重分析了战争与经济的关系,战争依赖于经济,但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强调了速战速决的重要性。

    三、谋攻篇

    本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

    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用兵的最高境界,即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并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卓越军事思想。

    四、军形篇

    本篇从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对比出发,详细讲述了如何在战争中灵活用“攻”和“守”两种不同战术,孙子提出,面对战争时未满首先要保全自己,把防御做好,是自己利于不败之地,然后再找机会消灭敌人。

    五、兵势篇

    本篇主要讲述了兵力强大的基础上,将帅要发挥杰出的指导才能,出奇制胜,积极创造和利用有利的作战态势,灵活地采取作战方法,才可在战争中达到保全自己,消灭敌人的目的。

    善于用兵的将领必然善于顺应天时,善于利用地利,充分发挥人和。做到这三点,就能“所向者无敌,所击者万全”。

    六、虚实篇

    本篇讲的是怎样运用虚实结合、避实就虚的手段而取得战争胜利的战术策略,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

    科学地提出了“避实就虚”、“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的战术原则。

    七、军争篇

    本篇讲的是两军争夺胜利的问题。

    提出“以诈立、以利动”是军争的总体原则,“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

    八、九变篇

    本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战场上的情况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因此,胜败除了要看双方兵力多少,更要看将领的指挥能力,要求将领在指挥作战时,灵活变通,这样方可战胜敌人。

    九、行军篇

    本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孙子提出将帅要根据战略原则制定作战条例,以应敌取胜。

    孙子说凡军队行军作战和观察判断敌情,应该注意在通过山地时要靠近有水草的谷地;驻止时,要选择“生地”,居高向阳;如果敌人占据高地,不要仰攻。

    这些都是对行军作战指挥侦查活动规律的总结,全面详尽。

    十、地形篇

    本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

    提出“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的观点,对地形的利弊和正确利用地形的重要性做了详细解说。

    指出军队在不同地形条件下应有不同的行动原则,详细论述了六种地形上的作战规律分析了六种败象,以及判断取胜的三点重要因素,阐明了将帅与国君、士兵应注意的关系。

    本篇最后提出的“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不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军事原则,是对全胜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十一、九地篇

    本篇从人的心理因素和情绪因素的角度论述如何因利乘便,利用地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获得胜利。

    其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而后生”。

    十二、火攻篇

    本篇主要讲述对敌作战火的使用原则,包括火攻的目标、使用火攻的条件以及火攻发起后根据战况所做的兵力调配部署。

    十三、用间篇

    本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详细论述了因间、内间、反间、死间、生间五中用间方法,点出了用间的精湛要义。

    更重要的是,孙子兵法不仅对军事将领有用,对普通老百姓同样有用。

    而且还非常有用,非常好用

    孙子兵法不仅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还蕴含很多哲学道理。

    不仅仅是运用于军事领域,还能运用于政治、经济、商业、理财、管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普通人的为人处事智慧支持。

    比如运用孙子兵法进行管理。

    孙子谋攻“上下同欲者,胜”意思是将帅和士卒之间要亲如手足,上下同心,尤其是将帅对士卒要施以爱护“视卒如婴儿,故可与赴深溪;视卒如养子,故可与之俱死。”

    这点运用到普通人管理上,就是要求一个领导者,要主动关心下属的疾苦,不要高高在上,要接地气,真正去体恤下属,与下属同甘共苦,爱护有加,才能服众,才能一呼百应,才能让团队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再如,孙子兵法第一篇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如果用在市场中,“势”就是上涨的、有利的大势,在短线投资中,选择顺势而为对投资者有利,能获得比较稳定的短线收益。

    再比如运用孙子兵法到婚姻,首先”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对方深入的了解,然后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还要会投其所好,取悦对方。

    兵者,以奇胜,以正合。

    要学会出奇制胜,利用一些小技巧和谋略给心上人制造惊喜。

    再学点用间,收买其身边的闺蜜给你信息,通风报信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孙子兵法充满了智慧和谋略,只要你能领悟并灵活运用,生活、事业中的难题将迎刃而解,你必将无往而不胜

    “孙子兵法不愧是华夏历史上最伟大的兵书之一啊。”

    谷“知己知彼,先胜后战,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思想更是颠扑不破的军事理论。”

    “其蕴含的辩证法思想,对敌我、利害、胜败等矛盾的对立和转化,对朕的大汉来说,也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

    汉武大帝刘彻笑了笑。

    他也知道,手底下的将领,多多少少都是研究过孙子兵法的。

    不因为其他。

    只因为这孙子兵法实在是好用啊。

    好用的东西谁不用

    另外一片时空,大明。

    洪武大帝朱元璋和其他皇帝不一样。

    他有点看这个孙武不爽。

    朱元璋不满孟子民重君轻的思想,特意任命一个班子,负责全面清理孟子一书。

    而孙武的思想,他也是有点受不了。

    “依咱老朱看,孙武这小子的兵法就是从古代的权谋书中抽取出来胡乱凑在一起的,并没有达到最高明的程度。”

    洪武大帝朱元璋喃喃自语道

    “孙武曾说,不能行事仁义的,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咱很赞同。”

    “但是,孙子书中关于虚实变诈的部分,则显得比较浅薄了。”

    “如果像咱这样的皇帝,比商汤、周武还牛逼的,用兵打仗,不用跟敌人虚实变诈,直接去打也一定能取胜。”

    “靠权谋取胜的,不过是一时之胜,不是真正的有德的帝王军队。”

    “而且,诡诈之术碰到咱,咱也让他发挥不了任何用途。”

    “所以,能够仁义行天下的就能无敌于天下,只依靠权谋之术的必然灭亡。”

    “看孙武的兵书跟他的行为,比如攻伐楚国来说却不一致,所以说,孙武的书是别人教给他的,孙武这个人的能力赶不上他书中写的水平”

    “在咱老朱看来,也是一个空谈大话的”

    不料朱标刚好路过,听到了朱元璋的唠叨,于是忍不住吐槽到“父皇,莫非你是酸孙武”

    “哪个混账在说咱”

    朱元璋刚想骂人,看到来人是朱标,于是光速变脸,笑道“哦,是标儿啊。”

    “标儿,你说的叫什么话,咱老朱能酸他”

    “咱想说的是,咱老朱才能达到孙武书中的境界,而孙武自己却达不到”

    “孙武和咱老朱的成就到底谁大,不再多说吧,咱老朱酸他做甚”

    “还有,咱老朱只是对孙武这个人有些看不顺眼罢了,并非是否定孙子兵法的高明。”

    朱标听之,笑了笑,没有说话。

    孙子兵法的军事意义不由多说。

    哪怕是一些不喜欢孙武的人,否认的只是孙武,而不是孙子兵法。

    那些违背孙子兵法理论的人得到了什么

    比如孙子兵法应用案例故事明英宗妄动开战端,土木堡之变做俘虏。

    众所周知,孙子兵法在谋攻篇中强调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了解敌人,也要了解自己。

    这是孙子兵法的精髓之一。

    而明英宗的故事,就是典型的不知己,不知彼,狂妄开启战端,导致一场大败,整个王朝由盛转衰。

    这就是不相信孙子兵法理论的后果。

    有明一朝,明太祖朱元璋以布衣百姓起家,在元朝末年的血雨腥风中逐渐成为一方豪杰,最后打败各路豪杰,把占领中原近百年的蒙元驱逐,恢复华夏,建立大明王朝。

    明初的几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自然是一代雄主。

    成祖朱棣从他开始,天子守国门,迁都在北平,他与北方草原民族数次大战,导致蒙元势力衰减,内部不断分裂,对大明的威胁减弱。

    第五代皇帝宣宗朱瞻基,年少时就被祖父成祖朱棣带的身边,甚至朱棣远征漠北的时候也带着这位圣孙,教导如何领兵打仗,所以,这位守成君王,开创了仁宣之治。

    明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万国来朝。

    可惜,这位太平天子仅仅在位十年,在三十八岁时英年早逝。

    更可惜的是他的儿子,英宗朱祁镇长在深宫,不知民间疾苦,九岁登基当了皇帝。

    朝政有祖母张氏主持,有贤臣辅佐,继续执行宣宗时期的各项政策,社会民生都也在发展。

    可是,生在帝王家,长在深宫里的小皇帝,只有太监是他的玩伴,他信任太监王振,依赖王振。

    到二十岁亲政时,仍然事事都依靠王振。

    太皇太后张氏在的时候,王振不敢擅权弄事,张氏故去,辅政的三位老臣先后退休,这王振利用皇帝的信任,开始在朝廷内遍植党羽,明朝太监专权从这时开始。

    当时大明朝廷宦官专权,胆大妄为到什么程度呢

    事情发生在土木堡之变的前两年。

    太监喜宁也深受明英宗的信任,喜宁看中了辅国公张辅家的一处田宅院子,就想抢占去,他的弟弟喜胜带着自净奴就去拆这处院子,自净奴就是净身了,但没法进入宫廷服务,就在权贵家当奴仆的人,喜胜强拆,自然和佃户发生殴斗,打死孕妇,一尸两命。

    张辅到司法部门提告,喜宁反咬张辅也蓄养自净奴。

    司法部门谁也不敢得罪,问题上交到皇帝圣裁。

    英宗竟然拉偏架,他赦免喜宁,让喜胜花钱赎罪,直接行凶的家奴边地充军。

    张辅家的自净奴也被充军。

    位极人臣,四朝勋贵,托孤大臣,曾是成祖朱棣手下战力第一的大将,远征安南,让安南人臣服的军神啊,从此只能多次任奴欺凌,忍气吞声的避祸。

    大明朝廷,太监专权,在事变之前已经是这般地步了。

    英宗称呼太监王振,叫王先生,喜宁只是巴结王振的奴才,张辅已经连奴才的奴才都惹不起了,谁还能去制止王振的胡作非为呢

    这是明朝当时朝堂的境况,已经不是雄主朱棣时的样子了,甚至不是太平天子宣德皇帝朱瞻基时的样子了。

    7017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