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李广的性格与气度,看来也不是一个能成就大事业的人物。
有言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真正优秀的名将,是能够做到襟怀坦白、虚心容物的。
可是,很显然李广并不是那类人。
这从他对待霸陵尉一事便可以看得很清楚。
李广被闲置期间,曾在蓝田南山一带射猎,打发时间。
有一次他带一名随从乘夜色外出,喝得醉醺醺后信马由缰踏上归程,途中经过霸陵亭。
负责该地治安的霸陵尉正好也喝得有几分醉意。
他见了李广未免不够恭敬和客气,大声呵斥李广不该违禁夜行。
李广的侍从上前申明这是“故李将军”意谓退休将军李大人,希望借此免去对李广违禁夜行的责罚。
谁知霸陵尉仗着酒劲并不买账,声称“现任将军尚且不得夜行,更何况是什么退休将军”
于是按规章将李广扣留在其办公地点整整一个晚上。
应该说,霸陵尉的态度虽然有些粗暴,不怎么通人情世故,让人感到不舒服,但毕竟是秉公执法,照章办事,并无大错。
李广不检讨自己的违禁之过,反而对严格守法与执法的霸陵尉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当李广出任右北平太守后,第一件事便是报复霸陵尉,取其项上首级。
“即请霸陵尉俱与,至军而斩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如此小肚鸡肠,睚眦必报,又焉能成就大事
可见,李广的悲剧,不在于时运不济,而在于他自身的弱点。
所以,对他的分析和评价,也应该少一点道德上的廉价同情,多一份历史上的冷峻思考。
当然,历史自有其吊诡的地方。
历史的真相传递与历史的价值判断,有时候是常常让人感到匪夷所思的。
在历史的真实中并非特殊优秀的人物,经常会因种种机缘,而以完美的化身融入后来人们的历史认知,关羽如此,郭子仪如此,李广也复如此,令人不能不佩服历史重构的强大力量。
这可以理解为历史对人物或事件的重新塑造功能。
这一点,在后世人们的人物再评价上,有非常突出的表现。
所以,动辄大规模屠戮功臣与士大夫的皇帝,却大多被后人轻轻放过,甚至还被千方百计地加以淡化或开脱。
这不能不让人惊诧历史的复杂性
在李广的身上,我们同样能见到这种历史人物重新被塑造的景象。
借助于司马迁史记文字的魅力,李广成为受委屈的历史人物之象征。
久而久之,人们基于同情的心理,又使李广升华为华夏民族的百战名将乃至民族长城的图腾。
换言之,到了后世,尤其从唐代以降,李广的形象就转化成为人们抗击外侮时追慕英雄再世的精神寄托了。
唐代王昌龄出塞一诗就是这方面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鲜明例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更是将李广幻化为针砭当时军队建设之弊端、寄托人们呼唤与寻找军魂与国魂的希冀了。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
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其中的一句“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道尽了人们心目中的无限期待、无穷追慕
李广是不幸的,生前征战一辈子,连一个侯爵也未得到。
可是,李广又是幸运的,身后流芳数千年,其荣耀令多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帝王将相也瞠乎其后
“妙哉妙哉”
“如何评价李广,倒也没什么问题。”
“在咱看来,李广确实是这样的。”
“太不明白审时度势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笑了笑。
“世人都为李广感到悲伤,可”
“可说李广运气差,皇帝亏待李广,但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在咱老朱看来,刘彻也好,汉景帝也罢,对李广一家都已经是仁至义尽了。”
“就李广的哪件事,是咱就能给他宰了。”
朱元璋说的倒是不错。
汉景帝时期,李广竟然敢私自接受诸侯王的赏赐,换成是哪个没有容人之量的君主,换做是朱元璋,李广绝对是会被宰的。
但是汉景帝竟然没有计较这件事,所以李广没事。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大规模反攻匈奴,本来是武将们立功升官的大好机会,武帝也给了李广很多的机会。
让他带领大军出征。
可李广呢
李广屡次战败,多次迷路,还有全军覆没,自己被俘虏的经历。
如果汉朝没有用钱赎罪的政策,李广就是长了十个脑袋都不够砍的。
还有霸陵尉,真是无辜啊,秉公执法也被杀。
汉武帝明知道李广滥杀无辜也包容他了,甚至李广多次战败还是一再给他机会让他领兵。
要知道汉武帝可不是什么仁慈之君,武帝朝的高官善始善终的屈指可数,哪怕官居丞相之位,稍有不慎都是杀身之祸,但是刘彻就是对李广很容忍。
后来漠北决战,卫青让李广单独带一支侧翼军队执行合围匈奴军队的任务,但是李广迷路失期,让卫青的漠北军团侧翼暴露,虽然卫青稳住了打赢了战争,但也造成了汉军严重的伤亡还放跑了单于。
这样的罪名,放到哪个时代,都是死罪。
区别就是要不要诛连九族罢了。
但是呢汉武帝对李广失期放跑了单于的事情也没有追究,李敢的儿子居然还有脸跑去找卫青的麻烦,卫青不找李家的麻烦都不错了。
李敢行刺大将军,这个行为,放到后世,肯定是被人当场击毙。
放到古代,夷三族都很正常,卫青没有追究,刘彻没有追究,只是霍去病忍不住杀了李敢,李敢和李家还真没有资格叫屈。
一个武将,打了几十年的仗,几乎都是败仗,没有一场像样的胜利,还迷路,甚至还有全军覆没,本人被俘的经历,居然没死没残,生龙活虎活到六十多,年纪一大把还能提剑上战场,这都不叫运气好,什么叫运气好
作为一个臣子,在政治斗争中站错位,皇帝包容他。
私自杀掉向国家投降投降的异族俘虏,皇帝还是包容他。
多次战败,迷路,被俘,贻误战机,皇帝包容他,准许他拿钱赎罪,还一再的重新启用他。
他公器私用,公报私仇杀害按法律执行公务的官吏,皇帝依旧包容他。
试问华夏历史上有几个臣子能被两任君主这样容忍的
如果皇帝做到这样都不算爱护李广,那什么才算
李广不是运气差,而是他的好运都被他的狂妄自大,无能无德,还有草菅人命作没了。
“我李广竟然会不得封侯”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看到盘点自己的李广顿时感到无比的难受。
怎么盘点别人都是什么名帅、猛将,到了自己这里就是悲情人物。
“悲情”
“我李广可不需要什么悲情”
“我要建功立业”
到了现在,李广还是没有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李广悲情”
“竟然还有这么一说,朕想不明白。”
隋炀帝杨广看到这里,都差点骂脏话了。
“悲情”
“一个多次打败仗的人有什么好悲情的”
“若是在朕的手中,多次打败仗,还敢违抗军令,早就给他头都砍了。”
“真当自己是个大人物”
“拿着最多的机会,可有几次把事情办利索的”
“汉武帝也是脾气好。”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李广可不是难封,而是没办法封。”
“若是李广都能封侯的话,那规矩不就乱了。”
李广是悲情的。
李广也是不悲情的。
评价李广,应该客观看待。
其实从司马迁史记原文里已经可以得出结论了。
众所周知,太史公其人行文是存有自己相当程度的好恶的。
写他喜欢、他认可的可说的上是极尽渲染之能事。
典型的例子就有洋洋洒洒、异彩纷呈的项羽本纪和这篇李将军列传。
司马迁写项羽和李广可是很卖力。
写的是正史,但即使以演义的评判标准看,也是相当出色的。
这是因为司马迁自己就是世家子弟,所以他认可、同情同样世家出身的李广。
他经历过人生的黑暗与失意,所以他对李广难封这样的悲剧感同身受。
因此后人才得以看到了如此精彩而传奇的李将军列传。
在史记篇章中,不仅为这位李广单独作传,而且排在了帝国双璧卫霍的合传之前。
但是,转念仔细一想,这合理吗
卫霍是什么丰功伟绩
卫青,霍去病是何等人物
那可是在华夏军事史上都发光的人物。
哪怕过了两千载,卫青和霍去病这一对大汉的帝国双璧仍光耀整个华夏民族。
这是由他们的战绩和对后世的影响决定的。
是没有任何夸大的。
那李广有什么功绩呢
他的功绩大于卫青、霍去病了吗
怎么可能。
通过这一点来看,就要对司马迁肃然起敬。
他是一个这么有好恶并且形于行文的人了。
他还是最大程度的保持了史家公正客观的立场。
读李将军列传,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一生失意的传奇武人。
写李广高绝的胆色、写他非凡的骑射,但就是没有给他虚构任何他作为将军在业务层面的功绩。
反观卫霍传,就像老太太的裹脚布一般又臭又长,没有任何吸引人的描写,枯燥而乏味。
他本身厌恶他们外戚出身,厌恶他们的为人行事,饶是如此,他仍然没有隐瞒任何一笔卫将军和骠骑的功绩,流水账记出来这二位震古烁今的业务水准和丰功伟绩。
他甚至怀疑霍去病那惊为天人的战绩是否真实。
所以写卫青的战绩都是叙述实笔,而写霍去病的战绩引武帝的言辞。
霍去病这么厉害这么神奇,他认不认也不说。
这里不讨论霍去病战绩中是否有水分,毕竟刘彻有多喜欢这位少年将军大家都清楚。
但从这个对比中,结论就呼之欲出了。
难道卫霍就没有类似李将军列传里面描写的那种传奇轶事吗
当然不会没有,只是司马迁讨厌他们所以选择性的没有写。
难道李广就没有卫霍列传里写的那些丰功伟绩吗
当然没有。
所以司马迁这么喜欢并同情李广他也没有给他虚构任何一笔战绩。
好了,怎么评价李广呢
世家子弟,出身名门,弓马娴熟,一身是胆,为人高傲,有仇必报。
至于李广数奇运气不好
那倒不是,作为将军,他不是没有机会,确实把握不住,业务水平确实不行,实在不能和卫霍相比,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至于为什么对于李广的评价两极分化很严重
那是因为从司马迁那个年代开始,李广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
一个怀才不遇,时运不济的符号。
至于李广的形象,是被后代文人过度包装了。
两千年来,有着类似遭遇的人多如牛毛,那如果不认可他,又怎么去认可自己呢
“文人。”
“又是文人。”
“也对,对于李广这种世家子弟,他们自然是喜的。”
“而卫青和霍去病出身一般,卫青还是奴隶出身,阶层都不一样,文人会为他们说很多的好话吗”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话一点都不假。”
“不得不说,李广的能力是有的,但是,李广的能力擅长防守,在李广担任陇西、北地、雁门、代郡等地太守时,边境基本安宁,有防守之功,应当是一位善于防守的将领。”
“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对匈奴多采取防御政策,李广相对顺利一些。”
“汉武帝时期,转为积极进攻策略,李广的能力就相对掣肘,这大概是这位名将的运气不佳吧。”
“汉武帝刘彻手下,需要的是可以进攻的武将,是像卫青霍去病这样可以攻出去的武将,所以李广,自然就不符合了。”
7017k
xbi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