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重阳宴过后杨孟君再次拜读国子监也已经过去两三个月了,江南大地也终于迎来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
而那日杨孟君也问了慕子情关于她为何会杨家枪法的问题,女子的回答更是模棱两可。只是说杨家枪法是家中长辈传授,而家中长辈却是杨正平亲自教导的。
对于这个答案,杨孟君起初并不相信,慕子情明显不是杨家之人,而杨家枪法疾字决和崩字决又是不传之秘,非嫡系不得学习。
杨孟君也知道再问下去只会适得其反,就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结。
回到家中,杨孟君也向吴冲说了慕子情的回答,吴冲想了很久才说,“大将军此生的确有一位徒弟,不过也只是因为先帝的原因收之为徒,更多的是一种寄托之情,要说授予杨家枪法那绝对是不可能的。”
杨孟君又问,“那我爷爷这半个徒弟到底是谁”
只见吴冲沉默良久,连连小酌了三杯才不咸不淡道“不是别人,正是燕王。”
燕王雄据黄河以北占地自立的大枭雄啊
待吴冲解释后杨孟君才明白当年的这则秘闻。
此燕王非彼燕王,如今的燕王并不是当初祸乱天下的老燕王,而是先一代燕王之后,当今的河北道共主。也就是说,吴冲口中的这个燕王正是李毅的堂兄老燕王在发动叛乱后的第二年就战死于疆场,由其嫡长子世袭罔替燕王之位。而当初先帝在众皇子中脱颖而出,最终继承大统,被立为太子。但同样身为皇子的老燕王却和杨正平相交莫逆,老燕王奔赴属地就藩之前把嫡长子留在镇国公府,希望杨正平能教导一二,日后好去边关杀敌立功。根据大唐宗室藩王法规定,新王就藩后必须把藩王世子留在长安十年,之后该世子才可以回到父亲所在的属地,世袭二等公爵。
那十年里,现在的燕王殿下就一直在镇国公府,从
来没有外出过,吴冲所言的杨正平此生唯一的徒弟就是这样。
杨孟君想了想,如果慕子情是燕王之女,那她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来临安还入学国子监而且,李毅如果知道慕子情的身世,为什么还能容忍判贼之女生存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要说是因为大家都姓李,慕子情是自己侄女才不忍动手,那杨孟君是万万不信的,天下最没有感情的就是皇帝,血缘这种东西对李毅来说是根本就不存在的。
吴冲也表示,能解释的通慕子情为什么会杨家枪法,这是唯一的答案。
既然事情扑朔迷离,杨孟君索性就不再去想。依旧每天上午在文贤阁陪洛清怡,下午去武极阁和慕子情练习枪法。
而徐梓媛也慢慢和杨孟君相熟了起来,只要徐梓媛不太过分,洛清怡也就睁只眼闭只眼,不去管两人。在梁筠涵的努力下,势如水火的两女偶尔也能说上几句话,不再像先前那般老死不相往来。
韩边关也隔三差五的就跑来找两人蹭酒,这个“韩驸马”每次喝着喝着就叹气连连。什么北境琅琊王的虎狼之师又拿下了某某要塞城池,又有我多少大唐儿郎再也不闻新年的炮竹声。又笑着说徐瑾辰果然不负“古阳四子”的新头衔,在西境和卫当先大将军一起斩获数以万计的叛军头颅,打的西蜀边关告急连连,还是西蜀双柱之一的赵星河再次降临边境才稳住了蜀军的溃败之势。南境刘涛不愧为当初扬威军亲军统领,出征到现在,连下九城二十七寨,逼的岭南王只能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整体局势还是对大唐正统有利的,只有琅琊王的北境有些着急。经历了最开始的大败,“古阳四子”中的王熠宁左良玉联手制敌于庐州以北,使得琅琊王大军不能南下一步。
而“古阳四子”这一称号就是重阳宴后先是从临安开始最后蔓延至整个江南淮南两道。这四子就是武试决赛时的四人,其中杨孟君位列古阳四子之首,然后是功勋卓著的王熠宁,其次是徐瑾辰,位列最后的便是第一个被淘汰的左良玉。
“古阳四子”不仅名满大唐正统,,整个旧大唐四方万里属地内,对杨孟君四人之名都有所耳闻,其名甚至的都传到了外邦。
对于这些俗名,杨孟君听后只是一笑而过,并没有放在心上。杨孟君整日依旧读书,听雨,练枪,饮酒。洛清怡也是写诗,抚琴,丹青,品茶。
入了冬季,洛林也派人给杨孟君一家三口送来了好些衣物,尽是些出自圣绣坊天衣阁的名贵布料,有男服也有女装。其中最让杨孟君喜欢的就是一件素白狐裘。
据前来送衣服的洛府管家言,这件狐裘是前些年外邦大食国使者前来拜访大唐时所进贡的,然后李毅在今年入冬时赠给洛林,洛林收到这件雪白狐裘后沉默了良久,最后让管家给杨孟君送来。
至于其他的名贵华服杨孟君也都尽数分给了方瑶和吴冲,自己只留下了这一件而已。
也不知道杨孟君是钟爱这件衣服的名贵,还是喜欢这衣服的来路。李毅借洛林之手赠杨孟君外邦贡品,
其深意不得不让人深思。至于皇帝陛下到底出于何种意图,杨孟君猜不透,也不想去猜,更懒得去问洛林。
少年也只是第二日亲自前去洛府答谢了一番洛林。而洛林也热情的留下杨孟君吃饭。
这一日,韩边关亲自到访永南小院,面色沉重。也带来了两封金黄棉帛所书的圣旨。
“西蜀双柱之一的赵星河七日前攻破江南道西境门户囚龙关,大唐征西大将军卫当先战死徐瑾辰身受重伤,残部退守巫州,大唐征西军一时间群龙无首。”
杨孟君听后久久不能言。
而李毅的圣旨内容却是,“封御林军统领吴冲为平西大都督,率领一万御林军,两万禁军共计三万兵马奔赴巫州。和襄中侯徐瑾辰共守巫州城,临安城安危由禁军统领张定远负责。”
而第二封圣旨却是给杨孟君的,“授命杨孟君为翰林院太子伴读,入兵部军机处担任参议郎,隔日就职
。”
寥寥数言,把杨孟君从国子监直接调到了兵部。而太子伴读这一授命就更耐人寻味了。
如今的翰林院和十年前的翰林院不一样。当年大唐鼎盛之时,天下理学大家莫不以翰林院学士这一称号为荣,得到这一称号,也就意味着自己所学之理得到了大唐官方的认同。其中优秀者更能被封为翰林院大学士,官属三品,随暂时无实权在手,但却是为以后的仕途开了一条坦途。文臣想位极人臣,权倾朝野,莫不以被封大学士为前提。当年洛林就是这样青衣如相,由翰林院走出,最后成为尚书省右仆射。
全盛时期的翰林院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所识之人莫不是文渊才博的大宗师,所闻之谈莫不是世间大道理。
而如今的翰林院却只是一个象征性的组织,比如在国子监授课的全付军就是翰林院的一个学士,并非大学士,梁筠涵也是,如今更多的是清名而已。
在翰林院中比普通院士高一级,又比学士低一级的
被称为伴读。而翰林伴读这一称号也分上下八级,其中以太子伴读为最,以祭酒伴读为垫底。
并不是说被封为“太子伴读”就一定得去和太子一起读书,这只是个官名而已。
而圣旨的另一条,“杨孟君去兵部军机处任参议郎”就比较浅显易懂许多了。
“兵部参议郎”这官不大不小,从五品罢了。主要的职责就是负责整理批注兵部所有战报文书,边关一切战事都是先交由兵部,然后众多参议郎一起整理出来,最后上奏给兵部尚书,兵部尚书再呈给皇帝看。
而李毅把杨孟君安排到这样一个职位上,也是想让杨孟君早日接触到边境战事,为以后白衣赴国难而准备。而兵部尚书就是和杨孟君相交莫逆的韩边关,顶头上司也是洛林,想来杨孟君入尚书省就职也不会出什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