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叫这些县官羞愧无比。章长乐不仅解封话本,还特地嘉奖敢于状告县官的学子。
朝廷疏通各地宣发导以正道。这一举瞬间在民间引起一片好评。当然也有愚昧的百姓认为朝廷是为了顾全面子,才会暂时妥协的。
这种说法很快被当地有学识的老者痛批,老者还向百姓们扫盲,历朝历代从未像今朝可以让百姓大胆倾诉,还敢大胆改进的王朝。
本朝肯定是历代最以宽待人爱民如子的朝廷。
于是三个针对南中原的话本,反倒成为百姓与朝廷间沟通的桥梁。
各地茶馆饭馆,甚至路边摊食客都会抽空谈一句“今天你看了窦娥冤吗”
“看了,家里男女老少都哭得稀里哗啦的。”
“可不是,早前就听说戏曲唱过,只是没想到胡匈那边还能改编,看完让人觉得朝廷真黑暗。”
“嘘,我说你们现在是吃不饱还是穿不暖,在这编排朝廷”
“怕什么,殿下是千百年难遇的圣仁之主,爱民如子,说几句她不会责怪我们的。”
“家里的孩子得看好,不要让他们乱说。”
大家虽有忌惮,但还算有分寸。与此同时,司栖佟下令设立民生诉求箱。搜集各地民生需求。
县衙开始设立诉求箱,派官吏四处宣传,开始并没有百姓敢去投意见,觉得不过是个摆设。
各地县官每天都紧张等着,生怕民生诉求太多,会被殿下认为他们治理无方。以至于民生诉求箱,先不被百姓信任,后是引起县官们的恐慌。
司栖佟特地派西卫的人上门安抚各地县官,甚至还让人将诉求箱的地名都划掉,只看诉求,不看地名。
县官们立刻放下心,他们派人引导有需求的人去投箱,还派师爷帮百姓写诉求。
刚开始百姓们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大多数诉求都是国泰安民,能吃饱穿暖,其次才是能够进学堂,或者希望能有更多的田种植粮食。之后便是其他有想法的人各种各样的诉求。
民生诉求箱被送到天京,军机阁变得十分忙碌,开始分选各种诉求书,再上报到司栖佟手里。
司栖佟和谢兰芝看了诉求箱的统计,还是民生温饱占据第一位。那就是想吃大米。
谢兰芝想了想,按理说去年跟今年产的粮食总量,都够百姓们一个月能有三十顿白米饭的条件,怎么还是有百姓很少吃过大米
难不成是各地分配不均,被贪污了此念头一起,两人想到一块去了。
司栖佟命令章长乐将各地贪污人员都上报。
最后发现确实有贪污,但贪污的都是些金贵的花生,卖给商人拿点外快,并没有人敢打粮食的主意。
两人很快把注意力放在各地的粮田。
司栖佟命令司农官派人去底层统计一下可种植的粮田,不适合种植的粮田,适合种些什么最好能够因地制宜。
她拨了一百万两给司农官,让全体司农官铆足劲下乡,开始分析各地土壤和气候,适合种植什么
谢兰芝道“我出谢氏商人由他们打通各地农贸经济。”
司栖佟道“我们确实该整顿一下民间。”
之前是为了粮食产能提高,现在风调雨顺还有南域这个大粮仓,粮食按人均分已经足够。但各地环境不同粮食自然有差别。
现在是有不少地方能吃饱,但也有不少地方吃不饱。
正好将近年底为让所有人能过个好年,司栖佟本想命令粮商在过年期间,低价出售粮食,可现在的粮价已经被她控制的没有再涨过一次。粮商们为朝廷赚的都是保底价。运费还是朝廷自己出的。
谢兰芝替她想了个办法让民商参与经济流动,分一定份额给民商做生意,降低朝廷成本。而且暂时规定在哪个镇子出多少个民商,到时附近的村庄只管来镇子务工。然后由到底官府牵引劳务雇工,规定每个月月薪多少。
而且民商必须要雇够一定数量的民工,朝廷会对民商进行补贴,或者降税处理。
现在推行商税不过一年多,南中原两州执行彻底,除了司氏,四品大员,以下的基本都强行收税。并且由西卫监督。
谢兰芝决定利用修路增加工作岗位。毕竟现在粮食充足,有粮食压低,很多事只要控制好就能很顺利取得成功。
司栖佟下达新令后,各地官员已经熟练运转,只要按照秩序运转,他们就无需分担风险。大家都对这套成熟的机制感到满意,执行起来也不用太费心费力。
民间因为话本还久久议论中,很快各地官府就贴出民商名单,民商再与官府花钱取得渠道,从工部拿到修路权,还有大量的水泥灰。朝廷出钱给民商,民商雇民工修路每个月二钱。现在大米价是五文一斤,一钱银子等于一百文,二钱等于四十斤米一个月。番薯则是一文钱三斤。
民商雇人修路,修完路后,就能获得朝廷的嘉奖,之后再雇人,百姓有钱就会去消费,消费就能给朝廷纳税。
由于现在还是农业社会,最多开展一下农贸经济,所以只能从农作物,衣食住行入手。
很快民商大量雇人到处修路,修渠一事转移所有人的注意力。
后来官府再发行大公断案第四个故事,民间基本有钱出钱买书自己回家看,还能跟邻居炫耀一下,不认识字的,各地书馆就画图,各种版本在民间一售而空。
养活不少写书人。
胡匈那边还以为自己传过去揭露南中原朝廷黑暗的话本,可以影响民间,也看见官府干涉引起民意反感,结果没过一下就消停了。
对方的君主竟然搞起民生诉求箱,广收百姓诉求。胡匈贵族纷纷嘲笑司栖佟为收买底层百姓,不自量力的举动。
认为司栖佟为了宣传自己明君的形象,费巨资到民间,如此挥霍,相信过不久南中原的国库很快要被一个女人给败光。
西城帝留下的一亿两遗产估计没几年就能挥霍光。
胡匈贵族们都在看笑话,可胡匈百姓却不这么想,他们不懂什么高深的道理,但人心都是肉做的,知道谁对百姓好,谁都百姓不好。
即使南中原的君主是摆摆样子,但人家确实为百姓出钱出力,尽心尽力,不像这边的贵族只知道索取,罔顾民生。
正当胡匈贵族们嘲笑,等看南中原国库不足落魄的一幕。胡匈百姓开始私底下埋怨贵族们一点不关心民生,与南中原对比简直是天差地别。
连带着胡匈国的中原人都忍不住羡慕。中原人在胡匈国过得和底层胡匈人一样十分艰苦,虽然北方每年粮产足够,但都进了国库,然后多数供给贵族与军队。收税都收了六成。剩下四成起码还有一成要归各地酷吏手里。有二成根本养不活家人畩澕,每个人农忙后还得进镇子务工,或者替贵族赶牛马,种菜,才勉强能有口吃的。
胡匈百姓当牛做马已经习惯。很快到年三十那天,当胡匈百姓听说南中原的民生诉求箱起到良好的作用,那里的百姓都希望能吃饱,南中原的君主就花钱请民商,通过民商雇人修路,让不少百姓赚了一笔工钱回村过年。
各地各镇掀起买年货的热潮,今年的年货种类单一,番薯管够,猪肉十五文一斤,百姓们都乐此不疲地购买,钱不够可以少买点,大家都能买点肉过年,之后用板车运回村里。
大批大批粮食番薯经过购买运回村里,解决了一定的民生需求。
起码过年的十天可以衣食无忧,不用愁柴米油盐。
疏通各地农贸,通过购买人力务工,以粮食压低,通过商人各地奔走疏通经济,确实收到很大的成效。还缓解了种不了粮食,缺乏粮食的地方压力。
南中原把这个年过得喜气洋洋,丰衣足食。胡匈百姓那边隔着老远,本来不知道南中原过年到底怎么样的。直到从南中原回来的商人,将看见的南中原百姓怎么过年的情景告诉其他人。有鱼有肉有大米。
胡匈百姓顿时炸了。他们过年最多吃个小米,这在南中原看来小米都不算是饭,顶多算个粥。
南中原百姓能够大鱼大肉的消息,让胡匈百姓极度不平衡,平常胡匈国对内宣传胡匈百姓过得多么好,比起南中原食人的惨况,都不知道好多少倍。胡匈百姓那个时候都在以母国引以为豪。
现在才过两年,南中原就反超北方。所有人都心里不平衡。今年交粮,甚至出现有人拒绝上交粮食,想要过个好年。
这是之前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各地贵族又惊又怒,一二个百姓这样就算了,起码还能武力解决。
没想到好几个艰苦的县城实在交不上粮,干脆连夜自己煮了吃了。贵族收不到粮,要重罚他们,这群人就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一样要跟他们拼了。有人起头就有人跟风,让贵族十分头疼。
鞍山听说底层百姓被南中原过的年酸到,今年不想再交粮。他立即派人去杀鸡儆猴。
阿其那阻止鞍山,反倒让鞍山去免了冬粮。
胡匈百姓被免了冬粮十分开心,下刻就很快受到明年补回冬粮的命令。胡匈百姓中有人组队攻击地方官吏,被阿其那派人直接镇压。压不住的直接杀了。好好的一个年反倒见了血。胡匈底层闹得人心惶惶,不敢再提减免粮食的事。
相隔千里的南中原并不知此事,各地其乐融融,每天饿死的人数逐渐下降,也许是这个年过得实在太丰足,一度在民间有着小元盛世的美称。
兰章宫一样喜气洋洋。
谢尚光,琦琦,司栖年,两位家长都围在一桌吃年夜饭。
谢兰芝允许三个孩子今天沾点米酒,她还特地跟大舅子敬酒。
她很久没见过这个大舅子,现在见他人晒黑了,身板也壮实了,不由感叹时光催人长。
“栖年,你在并州还习惯吗”
司栖年放下筷子道“元帅,我很好,而且还在并州修了三条路,每一条都是通向天京。”
“天京的物资源源不断运输各地,很多是从并州经过,并州为此吸引各地商人来此,造就一片繁荣景象。”
谢兰芝点点头,赞扬他“并州是九晋之地与天京的桥梁,只要你把路修好,何愁人不来。”
“这都多亏姐姐天天指导基层修路,给我带来了思考。”司栖年从未想到原来修个路都能让民间繁荣。路好了,自然有人从此经过,只要当地餐饮刚好,光靠种菜养猪都能养活不少人。
何况司栖佟已经指名让并州开一个大型养猪场,以后并州养得猪会销往各地。司栖年没想到自己种完番薯,马上就要养猪了。
而且还是一本万利的差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