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兴在行李中找了一会儿,找出来一个小布包,打开外面的布,里面还是布。老人一连揭开了好几层布,才露出了被包裹的物品,路引。
老人把路引给周宛芸。
周宛芸接过路引,认真地看了一遍。
路引上清楚的写明了有几个人,年龄和相貌,带了些什么东西,从哪里来,要去哪里,会经过哪些地方,大概会停留多久。
但是,就算路引上写明了这家人的来处,她也不知道这个地方在哪里,因为从来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地方。
她也不好意思再问人家,只能询问系统“系统,这个地方在哪里”
系统直接用地图展示给她看。还是上次的那张地图,但是更细致了。
这家人的老家,在关中平原附近。
周宛芸很惊讶的是“你们的县令也太好说话了吧竟然准许你们离开。”
路引的申请很麻烦,还需要正当的理由。一般来说,卦师和乐师,以及商人,是最容易申请到路引的,而民籍是最难申请到路引的。
“我们从民籍转了匠籍。”老人解释道。
不过,从这份路引上,她又有了一个想法。
这件事暂时先放一放,以后再考虑,现在先把这家人安置好。
“这样吧,你们去帮忙造纸。”
造纸的工坊正好需要人手。
“至于工钱,那就要看你们干了多少活,以及干了什么活。”
“我们明白,我们明白。”李大兴连连说道。
此时,时间已经不早了。这家人又自告奋勇去准备晚饭,周宛芸自然不会阻拦,就任由他们去了。
在她和这户人家聊天的过程中,周宛柏就一直在她后面坐着,用手支着下巴,一直在发呆。
第二天早上,周宛芸就带着这家人去造纸的工坊。她到工坊的时候,其他人都还没来,屋子里非常安静。
她带着人进入第一个房间“这个房间的活很简单,就是刮皮,把树皮上的那层褐色的刮掉,很轻松,也不费力,所以工钱要稍微低一点。”
她正在考虑让谁在这里,两个年纪大一点的小孩儿就站了出来“我们在这里,可以吗”
周宛芸看着这两人,一个十四五岁,另一个十七八岁。不过,十七八岁的那个是男孩儿,放在刮皮这里有点浪费了。
她看了看老妇人,又指了指十四五岁的那个女孩儿“你们两人在这里,”随后又指了指堆放在墙角的狼毒草皮,叮嘱了一句,“这种树皮是有毒的,你们在刮这种树皮的时候,一定不能关门,还有下一道工序的人,也是一样,特别是下一道工序的人,一定要记住这一点,非常重要。”
她把李大兴安排在第二个房间煮料。
年纪最大的孩子放在最后一个房间,烘纸。
现在,就只剩下中年夫妇了。
“那我们呢”中年妇女着急地问道。
“你们两有两个选择,第一,就是在第三个房间舂料。”周宛芸说道。
中年男人立刻就问“那第二个房间呢”
“第二个选择,就是去挖矿,”周宛芸说,“挖矿的地点距离这里有点远,所以吃住都要在那里,活也很辛苦,但是工钱比较高。”
“选哪个,你们自己决定。”
她把选择权交给了两夫妻。
中年妇女拉着男人去一旁商量了一会儿,然后回来告诉周宛芸“我们去挖矿。”
“没问题,”周宛芸其实也希望他们去挖矿,“你们等两天,等其他人来了,再一起过去。”
这时候,李大兴问“那个,我们能不能暂时住在这里面呀”
“这里怎么堆放了这么多东西,怎么住人呀”周宛芸想也没想就说。
李大兴连忙说“你放心吧,我们不会在里面做饭什么的,我们在外面做饭,就是晚上在这里面睡觉而已,这里空着也是空着。”
周宛芸想了一下,觉得有道理,就同意了。
主要是,这家人刚到这里,不让他们住这里面,他们又能去住哪里呢
他们可住不起客栈。
再说了,这家七口人,她也不可能让这家人一直住在自己家里。
“谢谢郡主。”
是的,他们已经从其他人口中,知道了周宛芸的身份,已经改口叫郡主了。
这时候,其他人也来了。
“你们来得正好,”周宛芸对刚到的张铁牛几人说,“给你们说一下,他们几个人以后也会在这里干活。”
然后,她又对李大牛等人说“以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你们可以问他们。”
交代完之后,周宛芸就离开了造纸工坊,回居所了。
回到居所,就发现陈守信已经在居所门口等着了。
“郡主。”
“你过来找我,是考虑好了吗”周宛芸问。
陈守信说“郡主,我想再了解得详细一点,再做决定。”
“那好吧,你进来吧。”
周宛芸带着陈守信进屋。两人坐下之后,陈守信说“郡主,你能不能详细地跟我讲一讲,造纸需要几个人,一天能造出多少纸张原材料需要些什么”
“原材料非常常见,就是我们常见的树皮,或者麻,都可以,”这几个人问题,周宛芸觉得可以回答,所以就没有隐瞒,“至于需要几个人,一天能造多少纸,那就不一定了。”
“一个人也能完成造纸,几十个人也可以,不过我现在有八个人,至于一天能做多少纸张,我还真没数过,都是直接称重,一天大概能出十几斤纸。”
“那你打算一张纸卖多少钱”
“两个小钱。”
陈守信沉吟了一下,做出了决定“我答应和你合作。”
“你确定吗”周宛芸忍不住问道,“这门生意可不算挣钱。”
陈守信笑了笑“我自然是知道不挣钱的,如果是为了挣钱,那我有太多的选择,根本就不用跑这一趟了。”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签订契约吧。”
这一次,周宛芸事先就准备好了契约。她把两张契约拿出来,递给陈守信“你看一下,有没有什么问题。”
陈守信认真地阅读了契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