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摊里用了早饭的常小九,回到自己摊子上坐下来,翻看着医书。
自打那日治了宝集镇元家的小公子之后,常小九就在这城门前的茶摊边摆了个摊子,桌子是茶摊老板借给她的。
来找她看诊的,也都是等在城门前的一些人,看的也都是一些小毛病。
“叶大夫,你这个膏药挺好使,我这老寒腿自打贴上这膏药之后,没那么疼了,来来来,再买我几贴。”一位六十多岁的老者,离常小九的摊子还有点距离呢,就大声的嚷嚷着。
如果不是因为这几日,都等在城门前,有些熟络了,还以为这老者是常小九花钱雇请的托呢。
“谢谢老伯的认可,这样吧,您买三贴我就送您一贴。不过呢,您这老寒腿啊,以后一定要注意保暖。”常小九笑着给他拿膏药。
这几天已经卖了二十多贴了,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天,自己带出来的膏药就要卖光了。
就算都卖光,收入还不够那客栈一宿的房钱呢。
当日在元家夫妇的请求下,常小九跟他们回家,在元府住了一天,孩子的状况越来越好,常小九就回到了这。
有认出来的就上前询问元家那孩子的情况,听到已无大碍了,有人就说,既然是大夫怎么不干脆在这摆个摊呢,反正等城门开也是闲着。
于是,常小九的医摊就摆了起来。
一日三餐都在这茶棚吃的,跟大家伙也都熟络了起来。
原本抱着试试的心态买了膏药,一用确实有效果,对她就更信服了些,有些人自己用不到,想到家中有需要的,也都买了几贴。
被关在城门外的几天,也不是一点收获都没有,至少,叶九凡这个名字,在这些人中有了好印象。
常小九相信,等打开城门,这些人进城后,口碑相传也会给自己打广告的。
常小九这几天晚上,都是住在茶摊老板家的,就在附近,每天跟他们一起收摊回去,早上一起过来。
一宿,收她十文钱。
房间是茶摊老板儿子的,儿子在边境当兵,房间空着也是空着,是老板主动询问常小九的要不要去住。
刚刚收了老伯买膏药的钱,忽然就听见城门那边一阵欢呼声,看过去,原来是城门开了。
一时间,茶馆里喝茶聊天的也都跑了出来,朝城门边涌去。
常小九也赶紧收拾了东西,跟茶棚老板打声招呼,也往城门边走去。
她以为这城门刚开,进城肯定盘查严谨,有些难进的。
可是没想到,并不是那样,守城的禁军只是呵斥大家不要拥挤之后,就没别的举动了。
城里的往外涌,城外的往里挤。
常小九生怕等下人少了往里进,再被人注意,干脆跟着往里挤。
双脚踏进城门内后,她发现,也就是城门口的位置人多拥挤。
里面的街道上,行人并不多,就算有,也是行色匆匆,看样子应该是受之前的事影响到的。
常小九站在路边想了想,还是决定先找个客栈住下来再说。
转了下,选了一家宏昌客栈,距离城门也不远,又在正街上。
进去要了间单人间,五钱银子一天,房间没有上房大,却也干净。
听说常小九是做铃医的,掌柜的好心劝她近几日还是别出去走街串巷了,不如就在客栈门口摆个摊。
毕竟,皇宫里才发生刺客的事。
常小九谢过客栈掌柜的好意提醒,就跟他借了张小方几,放在客栈门口。
“叶大夫你在这摆摊了啊,这里好。”一起进城的,有人经过看见,跟她打招呼。
“刘大叔啊,落脚的地方找好了么,没找好住这里啊,不贵还干净。”常小九帮着客栈老板揽生意。
别说,听她这么一说啊,还真给拉了几个客人。
客栈掌柜的也挺开心的,招呼小伙计给常小九泡壶茶去。
因为有了客栈掌柜的提醒,常小九也暂时放弃了去书局买京城城图的打算,京城再大能大到哪里去,太书院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稍微一打听就能找到的。
她在心里安慰着自己,别急躁,淡定
客栈外摆摊整整一下午,一个来问诊的都没有,但是却给客栈拉了好几个住宿的客人。
看看天色不早了,常小九收摊,把小方几搬进客栈内放好,自己的东西放回房间就出去用晚饭。
也没走远,就在斜对面的食肆,点了一荤一素俩菜,一个馒头吃了起来。
食肆里的食客,不像沿途其他地方的食客,聊八卦。常小九竖起耳朵想听点啥消息,都听不到,又不能刻意的去打听,只能让自己淡定再淡定。
吃好走出来,去了边上一家成衣铺,又给自己买了身衣袍鞋袜。
成衣铺的掌柜很是热情,话也多,于是,常小九在付钱的时候很是随意的问“掌柜的,太书院在什么位置离这远不远”
“太书院啊,在北门那边,这里走过去,两刻钟光景吧。”掌柜的告诉着。
“哦,谢谢掌柜的。”常小九接过包好的东西,走了出去。
她现在所在的位置是东门,两刻钟的时间也就是现代的半个小时,很近啊
面朝北边的方向看了看,还是决定明个就过去转转,在等几天她坐不住了。
这一夜,她努力的让自己早睡,她觉得再耽搁下去的话,自己恐怕会得焦虑症。
次日清晨,她早早的起来洗漱好,看来看新买的衣袍,犹豫了片刻,还是穿随身带来的那一身。
对着镜子梳好发髻后,她又迟疑了,真的要去么
如果那夏成泽真的是叶凡,自己会如何,会失态么
静静的又坐了好一会儿,还是鼓起勇气站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袍,走了出去。
“叶大夫,小桌我已经帮你搬出去了。”楼下的小伙计笑着告诉她。
“谢谢你了小谭哥,我先出去转转。”常小九打完招呼,出门朝北边走去。
她此刻的心情,根本就没办法淡定的用早饭。
沿途问了一位婆婆,穿过一条巷子,就看到了太书院。
此时,已经陆陆续续的有马车,轿子在太书院前停下,里面的人下来迈着台阶往里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