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城四月,原本应当是城内城外桃红柳绿,四方游人纷至沓来的时候。
然而现下里情势不对,时辰也不对。顶好的景色都让过路人的杀伐之气糟蹋了。
唐明逸身边只带了十来个人,其中原本自己的护卫只有三个,剩下的分别是金绾的逻卒和潼城的守城军。
这支五百多人的人马本应由金绾和潼城军领头的统领统率管理,然而由于不失居门客的身份,这二人自然而然地把布置的权力交给了这位名叫唐明显的年轻人。
唐明逸本人更是欣然接受,完全不在意他们这样的态度来源于一个对他怎样的想法。
于是在人马出城之前,便整体做了一番安排。
孙家这些人虽然做的事不是人,但他们本身还是人的,潼城的百姓既都在潼城府衙的管辖范围之内,那么府衙行动起来就要考虑到他们的安危,于是也就不能过早地惊动山匪。
若是五百多人大张旗鼓地出城,怎么来看也不像是去赎人的。
所以便要分开行事,唐明逸考虑到三方的根本目的并不一定相同,于是也就依照人马的来源,将这些人做了一个多达三十多队的划分。
他与金绾以及潼城军统领各带一队,其中人数比例大致相同,分别由北、西、东三处同时出城,其余人等各自拆分,分散出城。
由于时间紧迫,仅有不足一成的人能够改换装束行事,也就由他们当头探明道路,而后头的人只需按照前面的人留下的记号跟随即可。
于是唐明逸这边就承担了最先一队向北探路的职责。
众人顺着官道前行,依照信中所言,往西北方向走了十里,果然看见了山匪所说的那间破庙。
或许是人迹罕至,同时也没什么人打理的庙大抵上都会以“破”字简而言之。
这一座庙其实并不能称得上破败,屋脊窗棂,红墙灰瓦都还几乎完好,只是荒废了一段不长不短的时间,就快要被许多不知名的草木掩盖住了。看制式,明显就是一座陵光君庙。
众人本想依照信中所言直接绕到庙后,再往前赶路。然而唐明逸却临时改了主意,先要去里面看看再说。
院中并无特别的,除了两棵生长得过于狂放杂乱的树木之外,干净到连其余杂物都没有。只是院门通往庙门中间的一段被人踏出了一条路来,想必是还有人来拜,也就顺便做了一番清理。
众人毫不费力地推开庙门,果然见到一尊已经陈旧褪色的“陵光君坐像”。
还未等唐明逸他们有些什么动作,庙中忽然就闪过一道人影,从坐像左侧暗处直奔向最近的窗口,继而撞破那破那道本还能勉强支撑一段时间的窗户,冲到庙外,消失不见了。
三名护卫最先反应过来,当先窜出,可那人身法轻盈,等他们跑到庙外,早已不见了行踪。
“恐怕是山匪留下的探子。”唐明逸毫不惊慌,皱眉道。
其中一个护卫立时回道“我去追。”
此话一出,这名护卫刚要直接行事,却被唐明逸止住“不忙,山匪既然有布置,就不会只是这一道而已。方才那人未必看出我等身份,就先将附近做一番简单的查探,看看是否留下些行踪之类的。”
唐明逸说的心不在焉,也当自己在行使一些不失居门客的便利,继而将这十余人分为三队,逻卒和潼城军各自往两个方向去做探查,而唐明逸则带着护卫们留在庙中,美其名曰防止贼人去而复返再做埋伏。
另外两队有什么不满,他自然是不管的,只是盯着庙中的陵光君座像,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待确定旁人已经走远,终于有个护卫开口问道“殿下看出什么了”
“这是世祖时的制式,离现在有些时日了。”唐明逸仍然不动,只说了这样一句。
楚世祖在位时,陵光君庙是只能由朝廷兴建的,且一系列的祭拜行为大多只能由大楚皇室内部,和一些连州中身居高位的官员参与。
民间虽然知道这位神祇的事迹,但毕竟没有人亲眼见过,也就对她的容貌外形一概没有了解。
当年杜兴之乱的余祸延续了五年,除了各地时有出现的匪患之外,甚至还有因为大旱引发而来的饥荒,百姓虽然免于兵祸,但生存却也十分艰难。
久而久之,对于陵光君的祈福范围逐渐扩大,民间也开始根据朝廷祭祀当中流传出来的种种细节,自发的为她建庙。
当时,南楚朝廷对这种行为持支持的态度,加之之后连续两年的丰收,和南楚境内逐渐稳定的局势,陵光君的声望也就随之日盛,一时之间,整个南楚从连州到诸郡,从县中到各坊,甚至在有些大族自己的宅院之内,都修建起了大小不一的陵光君庙。
然而各处所求都不相同。常旱的求雨,常涝的祈晴,考功名的求文运宏开,练武之人求武运昌盛,甚至人丁凋零的来求子,积年的赌徒也来求翻身。
总而言之,到后来,天下的事从大到小没有一件是陵光君不管的。
于是各地的陵光君像迥然不同,或坐或卧,或老或幼,或慈眉善目怀抱童子,或横眉冷眼持戟握枪,更有连男女性别也都改了,甚至还有直接将百兽特征与之融合的。
本来南楚朝廷对这一情况听之任之,甚至加大了每月祭祀的阵仗,又给民间添了一把柴。
可随着陵光君声望的鼎盛,这件事在各地逐渐又有了新的变化。
有许多地方的山匪水匪、大族势力,以陵光君座下之谁谁的名目悄然聚敛钱财,有些怀有异心的,甚至公然对抗南楚朝廷。
而这些人被发现的时候往往已经造成了一些影响,虽然不至于让南楚陷入到什么过大的危局当中,却给当地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迫不得已之下,南楚朝廷只能下令,陵光君庙只能以朝廷准许州郡修建的为准,民间不能私自建造。而后礼部又专门划定了规制,这一混乱的情形才终于得以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