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正文 第410章 第 410 章
    七月事情不多,文哥儿每天没事就和朱厚照切磋两局,弄得朱祐樘偶尔看他时的眼神都不太对头。

    大概是被间接赢了太多次的缘故。

    朱厚照也不太相信自己赢不了,整天追着文哥儿问他到底有什么诀窍。

    文哥儿便对他说,可能需要一点理学思维,就是数理化之类的,最后还会去把李燿学通了的关学教材拿给他自己琢磨去。

    朱厚照没跟着文哥儿去西北,自然没听说过文哥儿沿途给王九思他们展示的各种小实验,是以只知道文哥儿收了个关学弟子,却没弄明白关学特指王派关学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拿着新得的书开始研究起来,接着就开始琢磨怎么对着书搞东搞西。

    李燿这个师弟时常被他召入东宫展示一些关学实验。

    有张老道在,李燿连蒸馏器皿都有了,各种实验仪器更是不在话下。

    比起文哥儿一开始只能拿到什么就用什么演示的条件可强多了。

    文哥儿有时在场就着茶点指点一二,有时自顾自忙大明会典的修纂工作去,倒是没强行给朱厚照灌输什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话,全看朱厚照自己有没有兴致学下去。

    朱厚照仿佛看到了一片新天地。

    这个关学可太有意思了

    早前他小先生怎么不教他呢

    文哥儿无他,怕被言官喷。

    数学物理化学对这个时代的许多人来说都是旁枝末节的东西,哪怕做出什么成效来也属于“奇技淫巧”,根本不值得称道。

    要不是担心朱厚照再来捋起袖子卷大明会典项目组,文哥儿也不会想方设法忽悠他去干点别的。

    反正这小子精力旺盛,多学几个科目算什么

    聪明脑壳就该多用用,以后才不容易被人坑

    一想到聪明脑壳,文哥儿又想到了他师弟杨慎。杨慎回老家后不仅把他爹教的易倒背如流,还仿照唐人旧作即兴创作了一篇吊古战场文,他爹和他叔读了都说好

    甚至还抄了一份送给他们鉴赏主要送给李东阳这个当老师的人看,然后李东阳直接开了个鉴赏会。

    都学得这样好了,出孝期以后难道不该下场把乡试考了吗

    文哥儿麻溜回家给杨慎写信,以师兄的口吻对杨慎谆谆教诲早考早好,早点考上咱一起建设美好大明

    末了还附上自己近期整理出的海量模拟题。

    这么厚的“信”送起来可能有点慢,不过距离杨廷和守制结束还得两年半,路上就算耽搁一两个月也没差,只要送到就行了。

    文哥儿敦促完自家师弟积极备考没几天,詹事府又有人告假归乡,是他们左右春坊的上司之一王鏊。他以很久没回家看过老父亲为由,请假回苏州省亲。

    这年头的省亲算上路上花费的时间,少说也得去个半年。

    大家都很珍惜这个假期,每次到了有机会休假的日子就会掐着点告假回家去。

    朝廷出于人道主义考虑也会批假,就是你至少得先干个六年才许走。

    干六年休半年,算下来也挺划算的前提是家里真的还有老人要回去尽孝。文哥儿连夜研究省亲要求,赫然发现自己离超长假期还远得很。

    不仅如此,詹事府少了个王鏊,他们的轮值频率又增加了对于王鏊和杨廷和他们这个层次的官员来说,不管是回乡省亲还是守制,岗位一般都会为他们留着,方便他们回来官复原职。

    在那之前其他人多干点活就得了。

    王其他人小文“”

    资历他最浅,年纪他最小,活肯定也是他们这些年轻人来干。总不能让他五十多岁的老父亲天天加班吧

    幸好,他还有搭档费卷卷。

    有个卷王在身边,做起事来安全感十足,完全不怕干不完

    问题不大,又不是没试过一个人肩挑好几件活儿

    认清现实归认清现实,文哥儿还是跟谢豆他们吐槽几句。

    谢豆听在耳里,回头给杨慎写信竹筒倒豆豆全给说了。

    年纪小的人早早入仕途,就是干活的命

    文哥儿真惨

    过了两天才不小心得知谢豆信中内容的文哥儿“”

    要不是信都送出去了,他一定要让谢豆重写一遍。有你这么拆台的吗我刚鼓励杨小慎快点下场,你就在信里说考上了要加班

    再跟谢豆豆说这些,他就是猪

    王鏊这边还没出发,徐溥也正式递了辞呈。他已经七十岁了,自从丘濬他们选择了退休,他也屡次上书要求返乡。活到他们这个年纪,总是想趁着还能走动归家去的,要不然有个什么好歹恐怕就回不去了。

    首辅要致仕不是小事,朱祐樘已经慰留了徐溥好几次。现在实在留不住了,连像丘濬他们这样住在京师当场外顾问都劝不下来,朱祐樘也只能安排刘健逐步接手徐溥的工作。

    新首辅就是刘健无疑了。

    刘健、谢迁、李东阳都是东宫旧人,只是谢迁和李东阳资历尚浅,还是刘健比较稳重可靠。

    苏州离宜兴不远,王鏊便顺便多留了几日准备送徐溥归乡。

    徐溥作为正儿八经的四朝老臣,乃是宪宗皇帝还在东宫时的班底,风评一直不错。得知他要归乡去,自然有许多人前去相送。

    文哥儿也受过徐溥几次照顾,也登门去向徐溥话别,说是等他下去回江南,一定要去宜兴拜访他老人家,尝尝那香喷喷的葱油饼、甜滋滋的小酥糖,还有地道的太湖三鲜和阳羡紫笋

    阳羡紫笋可不是笋,是超好喝的阳羡茶

    徐溥哈哈直笑,说道“你倒是记得比我这个宜兴人牢。好好好,等你来了,我请你尝个遍。”

    文哥儿兴致勃勃地道“我听说宜兴还盛产紫砂,有当地金沙寺僧尤其擅做紫砂壶,到时我要去看看”

    就文哥儿了解到的情况来看,连吴宽他们这些吴人手头都没有一把号称“爱茶人士手头都应该有一把”的紫砂壶,可见眼下还没到这种风雅茶具盛行的时期。

    文哥儿还和徐溥聊起了这种“紫泥”的历史,说是宋朝的时候就很有人爱用来作茶盏了,比如北宋的梅尧臣就写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

    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更有趣了,说的是蔡襄蔡君谟去了福建,大力发展当地经济,比如有名的小龙团茶就是他大力推广开的。

    他到了当地后不仅亲自学着制茶,还把当地好茶寄给京师的亲朋好友鉴赏比如宰相杜衍,宰相杜衍又组织亲朋好友寄茶。

    宰相杜衍的朋友圈如下欧阳修,梅尧臣,曾巩等等。

    有这么多著名人物共同推荐,蔡襄自己也卖力和诗推广,自然让福建茶叶又达到一个新高峰

    人家蔡襄是怎么吹嘘来着,写的是“鲜明香色凝云液,清彻神情敌露华”,一听就贼拉好喝

    咱的地方官也要蔡襄兢兢业业的带货精神啊

    要是能推广出一件名品,当地百姓的子孙后代兴许都有了养家糊口、发家致富的新行当

    徐溥听着文哥儿洋洋洒洒地说起自己的看法,笑着说道“你这个想法倒是不错,只不过这里头的紫泥可不是我们宜兴的紫砂。”

    他给文哥儿解释了一下,古时御用之物多用武都紫泥来泥封,所以梅尧臣诗里的“紫泥新品”指的是这茶乃是贡品。

    文哥儿没想到居然是这样解释的,讷讷说道“是小子想当然了。”

    这诗又是“紫泥新品”又是“吴中内史”的,他自然而然便想到了宜兴紫砂。

    见文哥儿很有些惭愧,徐溥笑着安抚“你读了这么多书,还有这么多新想法,已经远胜于许多人了。”

    小小年纪便无所不知无所不能那还得了

    那简直都不算是人了,是真的仙童下凡

    徐溥道“等我回了宜兴,一定去金沙寺看看有没有你说的紫砂壶,有的话让人给你捎一个。”

    文哥儿道“岂能让您劳累”

    徐溥笑道“我也想去到处走走,看看家乡的变故。”

    文哥儿闻言忍不住问起徐溥的想法,人老的真的很想回家乡去吗他是很想把老丘留在京师的,可看着徐溥满七十岁就开始申请退休,坚决不多干一年,瞧着也很舒心。

    如果有人拦着不让他出去外面玩耍,他会很难过的。

    徐溥一听文哥儿那纠结的语气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温煦地说道“若我还有放不下的事,定然是不会回去的。可朝中有你们这么多年轻人在,我如今又老迈多病处理不了多少政事,自然便想回故土瞧瞧。”

    文哥儿道“七十岁也不老,您看石渠学士他都八十二了,一顿饭吃得比我还多”

    徐溥闻言不由想起了王恕那个“大胃王”的绰号,乐道“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他们愿意留下便是因为京中还有更重要的事或更重要的人。”

    像丘濬那样一离家就是四十几年,家中估摸着已经没什么认识的人了,还不如跟着儿子在京中养老。他长子不是荫了个中书舍人吗虽然没有进士出身,好歹也算是有了个差使在身。

    他真要回琼州去,儿孙不免也要跟回去尽孝,来回折腾反而耽误事。

    何况京师还有文哥儿这个丘濬亲自看着长大的小神童,他哪里舍得走

    听徐溥这么一开导,文哥儿便不再琢磨这事儿,开开心心地别过徐溥到别处玩耍去。

    相比朝堂上下送别的送别、烧热灶的烧热灶,朱厚照对朝中这些人员变动却是不甚在意,他唯一关注的是王鏊要休半年省亲假,接下来文哥儿当值的日子又又又增加了

    朱厚照带着他家小羊屁颠屁颠去找又又又当值的文哥儿,脸上洋溢着“啦啦啦你又加班啦”的喜悦。

    小羊很应景地跟着咩咩叫,似乎和它家铲屎官朱厚照一样快活。

    文哥儿“”

    可恶,自古老板都不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