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127章 宋念要拜师
    在宋策宋箴和李家的那些学生逐渐熟悉、宋筠也从每日的手部保养找到乐趣,甚至把宋老太太和沈氏都拉来做保养的时候,宋念那边一直在忙的事儿,也有了结果了。

    王璞是想着,表弟来都来了,而且经过他的考教,这几年学问也扎实了,拿得出手了,那就给他多引荐几个在府城名声不错的退休老干部或者资深的教育工作者,让人家看看他的能力。

    万一有哪个老爷子闲来无事,愿意收他做个弟子,哪怕只是允许他偶尔去请教也好,说不定都不用等土豆被献上去,就可以把表弟塞入府学了。

    之所以以王璞的职位迟迟没给宋念安排进府学,倒不是有多难进,不过是王府从业人员在府城的官场有点尴尬,简直就跟嫁了人的小媳妇似的,婆家娘家都拿你当外人,可不就得谨慎小心过日子。

    王璞不便为了这种事插手府学,宋念也不好意思为难表哥,再加上前些年有妻有子的,他舍不得跑府城一个人过日子,所以迟迟没有去。

    如今因为种种原因,宋念决心来府城读书,那王璞肯定得帮他一把了。

    好在结果还不错,宋念不能说惊才绝艳吧,倒也比较踏实,该学的都学了,就差个老师去提点一二,再多加练习,那考个二三甲,做个中下层官员,还是挺有戏的。

    恰好有个退休老翰林,姓郑,官场规则玩不太转,一辈子都埋首故纸堆。如今致仕了,但后代还没太大出息,不足以撑起门楣,一把岁数的老爷子了,难免要多筹谋一些。

    更何况,郑翰林发现,以他家的经济情况,在京城租房子有点住不起,带着一家人回府城,也只能蜗居在他发家前住的院子里,就很没有退休老干部的派头。

    综合考虑,他决定找个学生。他需要一个有可能出头的学生以后照拂他儿孙,最好能撑到后代有出息的那天。

    而宋念呢,知道如今党争参杂着储位之争,那叫一个混乱,也不想去烧那些有政治立场的人的热灶,尤其是人家的热灶也不太需要宋念去烧。

    双方都有意愿,见了几面,就学问、生活理念、人生目标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很快就达成一致了。

    在宋老太太和宋筠沉迷做手部护理无法自拔的时候,就被告知了这么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宋念不仅在府城找了老师,还是个翰林

    说实话,在普通老百姓心里,最熟悉的官员,除了息息相关的本地县令、职位最高的丞相、运气好到被无数人羡慕的国舅爷和驸马,那就是翰林了。

    毕竟常规戏文里,只要是男主角是读书人,最后都有一个高中状元,入职翰林院,迎娶娇妻美妾的完美结局。甚至作为反派人物的陈世美,都有个翰林编修的职务。

    所以在宋老太太心里,翰林比大外甥这个王府长史还要了不起,她听了宋念未来老师的身份,深觉老宋家祖坟冒了青烟,简直都要喜极而泣了。

    宋筠虽然看过不少古代背景的小说,知道一个一辈子都在翰林院的人,大概率是不太受重用的官员,但是对他们家的身份来说,翰林也是高攀了好么。

    现实中可没那么多寒门子弟十几岁就被宰相看中,又教读书又送闺女的,更多是上层圈子里互相提携和分配利益。

    宋念这么多年都只能在黎阳县独自学习,隔段日子给表哥写信请教,就可见宋家这样的人家,想找个进士当老师,有多难了。

    对这次拜师,宋家都很重视,哪怕成年人拜师,已经不需要像小孩子入学那样礼仪繁复,但最起码,宋老太太作为宋念的亲娘,是得去一趟的。

    老太太都去了,别人也没什么事,干脆一起去认认门呗。最后决定,全家都上门拜访的。

    宋念歉意地看了眼妻子,似乎是在说,去岳父家又得推迟了。

    沈氏很能理解,毕竟前途更要紧,而且如果丈夫长期在府城,他们肯定也是要搬来的,到时候和娘家在一个地方,还怕没机会去吗

    李氏听说了宋念拜师,也觉得是个大喜事儿,不然亲戚们中就自家夫君一个人出了头,难免有些孤木难支。

    她很贴心地替他准备好了拜师礼,古礼是六样,芹菜、红豆、红枣、莲子、桂圆、肉干,都不值什么钱,但各有寓意,为表示郑重,是一定要有的。

    但只准备古礼那就是傻子了,旁的也得添几样,不用太贵重,更不能显得太生分,投其所好最好。

    最后,王璞赞助了一套前朝某大儒的手迹,其实这属于对方早期作品,学术价值不算高,但这大儒姓郑,恰好也是晋州府人,人生前期经历和郑翰林有些相似,都是官场不太得意,不过人家回乡著书立说,开办书院,最后成为一代大儒。

    你瞧,文人拍马屁都这么文雅,要是宋筠,大概只会说一句“啊,您这么厉害,一定也能名留青史呢呢。”

    而王璞送本书,肯定是比宋筠那么说要更好看了。

    更何况,读书人嘛,尤其是此生最得意的就是考下进士那一天的读书人,你祝他“大富大贵”“官运亨通”,他会觉得这是在玷污他的清名。

    相反啦,你如果说他和某个不慕名利的名人很像,那他就觉得你是在夸赞他。甚至觉得你和他心意相通。

    沈氏前几日被宋筠看到的、正在缝的衣服,其实也是给郑翰林做的。左右如今的衣服都是宽袍广袖,而且老人难免有个驼背、发胖之类的问题,那么尺寸大致合适就可以,不用太准确。

    就宋念所说,郑翰林旁的不太在意,尤为爱美食,是个是个偏爱民间小吃的老饕,难免有点小肚子。沈氏还心细地把腰围放宽了一些,衣服的前摆比后摆做长了一些,想必穿上就很舒服了。

    有衣服,有书,宋筠又以单身不是不是,是弹琴几月的手速,做了个奶油蛋糕,再加上几样瓜果,那就差不多了。毕竟这只是个心意。还是要交束脩的。

    ------题外话------

    今天我们这里天气超好,可惜不能出去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