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
第260章 准备出发
    路菜的存在,宋筠是接触过的,还是他们家出行的那几次。

    不过因为旅途较短,所以随便从自家铺子拿点卤菜也就够吃了,没有特意做,所以宋筠一直觉得没什么稀奇。

    但当家里人郑重其事地准备去京城的食物的时候,宋筠才见识到,原来哪怕硬件条件受限于科技水平而很难提升,但如何让自己过得舒服,的确是人类共同的议题。

    路菜,顾名思义,就是在路上吃的菜,为了方便保存、方便配干粮、能快速简便地补充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所以路菜的特点就是油大盐多滋味浓郁。

    以及,哪怕条件有限吃不到新鲜蔬菜,也会尽力加入很多干菜,不管有没有用吧,好歹是有菜的。

    要准备自己一家长达两个月左右的旅程中需要吃到的路菜,这可是个大工程。

    在沈氏忙叨叨地安排他们离开后的产业的运行情况的时候,宋老太太就带着胡婆子和李婆子蚂蚁搬家似的一点点往家里操作食材了。

    老太太这次不小气了,尽量挑最好的用,新鲜鸡肉鸭肉,昂贵的各种干货,买调料的时候都很大方,争取做到一开盖就香飘十里的程度。

    这个时候,胡厨娘就有些大杀四方的感觉了,她之前在的那个主家,二老爷是管理家务的,包括家里的铺子以及商行。

    他每年春天都得跟着出趟门,来回三四个月,所以准备路菜这种工作,年年来一次,还得换着花样。

    不然等二老爷回来瘦了,府里的老太太、夫人,就会说是他们厨房的下人太过敷衍从而找理由扣钱。

    为了不被罚,整个厨房的下人都在疯狂内卷,把路菜的花样做得比年夜饭还多一些。

    李婆子酸溜溜地看着胡厨娘指挥着一圈人给她打下手,到底还是没说什么,自家男主人考学的大事,可不能随便搅和。

    宋筠一开始听说要做路菜,就上蹿下跳地想要插一手,事关自己未来几个月的饮食质量,她不能不关心。

    而且以她多年自制拌饭酱或者购买各种拌饭酱的经验,她不信不能给家里人带来味觉上的颠覆。

    不过,在她看到胡厨娘头头是道地给出了几十种菜式,步骤还颇为复杂,宋筠才发现,她除非另辟蹊径,比如做什么青方、西瓜酱、老干妈之类的,不然还真打不过啊

    宋筠迅速躺平,只负责在下学后去厨房搬个小板凳,抱碗米饭,或者捧张烙饼,眼巴巴地等着试吃。

    刚出锅的绝对是最香的,但等灌入可以密封的陶罐,放凉了再吃,依然别有一番滋味。

    胡厨娘还很有创造性地把腐竹豆皮豆筋豆肠素鸡翅之类的也加入了菜谱。说不好是为了讨好宋筠这个小主子,还是真的觉得这么做更好吃。

    总之,她这个尝试,让宋家人都很满意,连之前因为说闲话而被罚的月钱都被补上了,甚至还赚了,因为宋老太太做主。赏了她两个月的月银。

    众所周知,豆制品的吸油吸味特性,很适合做滋味浓郁的菜式,其实单单加调料,滋味就不会差了,更何况像胡厨娘这样,用了不少肉、干菜等来搭配。

    宋筠尝了之后,立刻激动地握住胡厨娘的手,这味道,可比她之前想过的辣条更高明,拿去挣有钱有想吃得好的商人的钱,那可太好了。

    宋筠想和她把方子买下来,其实因为卖身契的存在,宋筠就是直接把方子拿去用,胡家也没法说什么。

    可还是那句话,一定要发挥下属的主观能动性,当人家发现做了创新后分分钟被山寨,还被视为理所应当,那人家凭什么不躺平呢

    沈氏无奈了,虽说家里的进项就这么几种,可她挨个和合作伙伴商量未来好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安排,已经觉得头大了。

    宋筠这时候又提出开辟新业务,实在是让沈氏吃不消

    哪怕的确有可能收入颇高,沈氏也不准备立刻入手了,好歹得等回来再说吧。

    这倒也是,目前全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帮助宋念打理好大后方,让他心无旁骛地学习,旁的都得放放,一动不如一静,宋筠妥协了。

    心带期待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更何况宋筠和两个哥哥也不是甩手掌柜,多少得帮娘亲和祖母分担一些工作。

    他们还得尽量做得尽善尽美,省得被从书房出来活动手脚的宋念挑出毛病,从而让他找到借口来逃避学习任务。

    也是这时候,宋筠才意识到,原来无论什么时代,除了那种从学习中得到极大乐趣的学神,多数人还是硬着头皮在学习的。

    像宋念吧,在这个时代能考上举人,从比例来讲,稀罕程度堪比现代的清北博士了。

    就这么个以一己之力改换门庭的学霸,真让他集中精力去做最后的冲刺的时候,他也受不了,找了无数的借口出来放风。

    包括但不限于“脖子僵了”“手腕疼”“眼睛模糊”“心情不好”,等等。

    宋筠都能从他的借口里听出颈椎病、腱鞘炎、近视、考前焦虑之类的病症了,还是很严重的那种,其实呢,根本没到那个地步。

    以宋筠近视多年的经验来看,她敢断定,宋念的近视程度,怕是连一百度都不到,换句话说就是,基本没近视。

    至于颈椎病腱鞘炎,哪个人活到四十岁,都会多多少少有一些,宋念未尝不知道,不过是找借口放风罢了。

    宋老太太都撇嘴,觉得儿子都被儿媳妇养娇了,没错,这锅是沈氏的。

    宋老太太可以很自豪地说,她儿子小时候,那可真是头悬梁锥刺股,根本没如今这么多事儿。

    当娘的不太心疼,做娘子的却心疼了。

    宋老太太,从头到尾没怎么学过文化课,也就是年轻的时候和丈夫的房中情趣,会学几个字。

    所以老太太觉得,你读书再辛苦,还能有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辛苦

    但沈氏不同,她幼时被沈外祖父教着开蒙,还背过不少药方,知道这其中的辛苦和压力,所以很心疼丈夫,变着花样地让他放松。

    连上门和大舅兄商量事的赵雁林都有些羡慕嫉妒恨宋念如今的生活了

    万事不操心,家里早早就买了冰,可着他用,三个孩子一回家就去给当爹的扇风磨墨

    沈氏一日三四趟地给宋念送吃食,还要给他捏背捶腿揉太阳穴,就快举着书以方便他看了。

    不过赵雁林又不傻,不可能当着岳家的面抱怨自己的妻子,而且宋茹照顾孩子也挺累的,哪有那功夫绕着他转悠啊。

    不管怎样,在家人的期待和小心翼翼的关怀中,宋念虽然觉得有压力,还是很自觉地继续努力了。

    连三个孩子都为了他这当爹的开始生疏地管理家事、收拾行李、和一同出门的亲友们沟通路上的种种安排,宋念也不好意思辜负他们。

    宋念昏天黑地地学了几个月,中间除了定期去郑家或者王家让两个进士解惑,以及去黎阳县参加了两场婚礼,他就没其他的社交活动了。